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约翰·克利斯朵夫(上下)(精)/经典译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国)罗曼·罗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他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罗兰因此书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院士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作品有《名人传》《母与子》《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目录
上卷
《约翰·克利斯朵夫》引言
黎明



清晨
Ⅰ 约翰·米歇尔之死
Ⅱ 奥托
Ⅲ 米娜
青春
Ⅰ 欧莱一家
Ⅱ 萨比纳
Ⅲ 阿达
反抗
Ⅰ 流沙
Ⅱ 陷入困境
Ⅲ 解脱
作者与自己的影子(克利斯朵夫)对话
广场上的集市


下卷
安多纳德
屋内


女朋友们
燃烧的荆棘


新生




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告别
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们
序言

罗曼·罗兰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法国勃艮
第地区的克拉姆西镇。他的父亲一族上溯五代都是公证人
,母系一族上溯几代虽不是清一色的公证人,但也有几个
从事这一行当。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扎根在尼韦内这片土
地上,所以罗兰常常不无自豪地称自己为“土生土长的高
卢人”。罗兰从小就体弱多病,终日关在深院高墙之内,
小他两岁的妹妹在他五岁时就夭折了,给他母亲精神上的
打击很大,因此罗兰的童年生活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他
的一生都为之受到影响。
一八八〇年,在母亲的坚持下,罗兰离开故乡到巴黎
读中学。他一生都不喜欢巴黎,他曾写道:“我在十五到
十七岁,呼吸到的净是污浊的气息。”他在巴黎不再像童
年时在故乡对宗教那么虔诚了,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
思考、敢想敢为的品格。十八岁时,他如痴如醉地阅读了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称之为是他“多年来心灵的
甘霖”;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又让他很受启发,
使他在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罗兰曾两次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但均告失败,一
八八六年终于被该校录取,初攻哲学,后改攻历史学,他
的导师便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米什莱,真可谓“名师出
高徒”了。
当时,他有两个最亲密的朋友,一个是克洛岱尔,另
一个是苏亚雷斯,这两人日后也都成了大名。罗兰在青年
时代就立誓不以教员为终身职业,并且立誓从事任何工作
都不得有碍他的思想自由为前提;为了逃避毕业后当教员
的命运,他告别了亲爱的母亲,只身来到罗马,在罗马的
法国学校注册入学。罗曼·罗兰称罗马是他的“再生地”
,他在那儿享尽了日光,沉湎于生动活泼的历史研究之中
,领略到雕刻艺术之美,品尝到初恋的甘苦,产生了创作
的欲望,并且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才能。在那儿,他结识了
一名年逾古稀的贵妇,名叫玛尔维达·冯·梅桑博格,她
是个法裔德国人,社会关系极广,为他引荐了当时许多伟
人,如马志尼、尼采、瓦格纳;也就在那儿,他写下了最
初的几个剧本,而早年在巴黎高师时酝酿创作一部“音乐
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设想,也勾勒出大体
框架,他由此对“古老的德意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罗马,罗曼·罗兰与玛尔维达相伴去德国游览了一
些景点,迷恋上瓦格纳的音乐,在莱茵河畔流连忘返;一
八九一年七月间他回到巴黎后,稍事休息,便结婚了。他
的妻子是法兰西学院一名教授的女儿,名叫克洛蒂尔德,
富有、善交际、赶时髦、有教养,而崇尚独立自由的罗兰
当时没有固定的工作,小家庭只能依靠妻子的嫁妆为生,
这门不般配的婚姻在一九〇一年便解体了。罗兰在回忆这
段往事时这样写道:“我必须离开我曾经爱过、现在仍深
爱着的那个女人,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谁也不愿为对方做
出牺牲。”
为了生存,罗兰一时只能违心地执掌教鞭了,但与此
同时,他写了大量剧本,诸如《圣路易》、《狼群》、《
丹东》等等,均发表在《半月刊》上,从此与该刊创建人
查理·贝居成了终身好友,在往后的数十年间,他俩的友
谊虽有过不少波折,但一直延续到罗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九〇三年,《贝多芬传》使罗兰一举成名,这是他
的“伟人传记系列”的第一部;接下便是《约翰·克利斯
朵夫》;他在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一二年的十年间,写了十
个分册。这部巨著不仅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确立
了罗曼·罗兰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使他从此不再受经济
的困扰,从而一劳永逸地从教师生涯中解脱出来。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发表了著名的
《超然于纷争之上》的评论集,他的本意是希望莱茵河两
岸的人民团结并进,共同创建欧洲文明,不料却同时遭敌
对双方的怒斥和辱骂。他对西方失望了,尽管他在一九一
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对欧洲的前途仍然不抱信心
;一九一九年凡尔赛条约签订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
这么一段话:“可悲的和平。屠杀无辜百姓的两国政府间
的可笑的默契。谁又想到明天会如何?”
在罗兰看来,“明天”的希望在东方,首先是印度古
老的哲学,他认为“欧洲自身已不足以拯救自己”。一九
二三年,他出版了《甘地》一书,那是他与许多印度知识
分子通信、交谈后,自己苦思冥想的成果。一九二六年,
他在维尔奈夫自己的别墅接待了泰戈弥和尼赫鲁,又于一
九三一年接待了甘地。
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成功给罗兰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他对革命仍顾虑重重,认为倘若共产主义是为人民服
务,有利于和平的,他就拥戴和鼓励;倘若它是压迫人民
,对和平构成威胁,他就揭露,并且与它分道扬镳。
一九二三年,虽然他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主持了世界
和平大会,后来二次世界大战仍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
回,他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是永远不会愈合的了。在这期间
,他又创作了《欣悦的灵魂》、《心灵历程》,续写他的
《革命戏剧》系列等作品。一九三四年,他娶了一位俄国
少妇为妻,其母是法国人;婚前,他与第二任妻子通信达
十年之久,这是一次成功的婚姻,直到他临终前,他的妻
子始终是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最忠诚的伴侣;自罗兰离世之
后,她仍抱着对罗兰最诚挚的爱忘我工作,积极出版罗兰
的著作,宣扬罗兰的思想,致力于罗兰未竟的事业。
……
有的读者对书中叙述的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刻
骨铭心、至死不渝的友谊啧啧称羡,认为这是人类友谊的
典范;有的读者被安多纳德和奥利维埃之间生死与共、相
濡以沫的手足之情深深感动,认为安多纳德是集女性美德
于一身的天下最好的姐姐;也有的读者对克利斯朵夫与安
多纳德那一段含蓄、凄美、可歌可泣的爱情扼腕叹息,认
为作者把男女间的精神化的爱情推向了极致;还有的读者
对克利斯朵夫的母子深情以及高特弗里埃、安娜、格拉齐
阿等人的鲜明个性印象特深,认为这些都是本书的出彩之
处;由此可见,本书即从小说自身的艺术效果而言,自有
相当的魅力,更莫说作者正是通过文学的艺术和语言,极
为成功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对信念的执着和对人类的挚爱
这个精神主题了。
我得承认,我特别喜欢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
喜欢他特立独行,“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鲜明个性;喜欢
他奋发进取、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正直忠诚、隐忍坚毅
又仁慈博爱的性格特征。我想,世上像克利斯朵夫这样类
型的人多些,更多些,就会大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
明天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谈谈本译本。
傅雷先生译本是根据一九二六年法国奥朗道尔夫书店
出版的版本译出,作者原序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本
译本根据一九三一年法国阿尔拜·米歇尔出版社出版的版
本译出,作者引言写于一九三一年的复活节。从这两个版
本对照看,内容基本没有变动,但也有不少处有出入,也
就是一九二六年版的原文,有的在一九三一年版的书中没
有,反之亦然。新版本比老版本多了《(约翰·克利斯朵
夫)引言》、《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告别》、《致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朋友们》和《罗曼·罗兰年表》,这里也全
部译出了。
作者在原文中夹杂了不少外来语,如德文、意大利文
、拉丁文,或出自不同人物之口,或直接引自原文诗歌警
句格言,或直接引用乐曲原文的标题等等,我想作者在引
用法文以外的文字时,自有其用意,作为译者,就该尽可
能忠于原文,于是便请教了法国学者和本地懂这些文种的
同事,再把傅译本上有的译文加以对照比较,基本上都译
出来了,并且加了注。
还有,上一辈的翻译家们常常把“bourgeois”,音
译成“布尔乔亚”,他们这样译是不得已而为之,因
为“bourgeois”这个字涵义广泛,用一句话是说不清的。
这个词,在法文中的涵义,该是不属于贵族、僧侣阶级,
受过教育,有一定文化教养,有一定资产,不从事体力劳
动的人,一般说,文学艺术家、律师、教授、经理、医生
等等都属于“bourgeois”的范畴,本译本大致译成“有产
者”、“资产者”、“上层人士”等等;至于在我国阶级
斗争的年代,把“bour-geois”统统武断地译成“资产阶
级”,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有服从政治需要之嫌了;如非
得把“bourgeois”划分成一个阶级,也许“中产阶级”更
接近些。
从广义上说,同一本书的后译者是没有资格对前译者
说三道四的,除非他从未参照、借鉴,乃至引用前译的任
何成果;具体地说,在我前后用五年多业余时间翻译这部
巨著的过程中,虽然是脱开傅译本照原文直译的,但遇到
“疑难杂症”时还经常参照傅译本,从中受益良多,在这
里,我对已离开我们的伟大翻译家傅雷先生表示深深的敬
意和缅怀之情。
“文如其人”,译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说,同
一本原著,其译文也一定是千人千面,译风是不可能雷同
的。当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真正有价值的名著都不
止一个译本,这样可以使不谙原文的读者从比照中加深理
解、体会原著的原意和风貌,这也就是我斗胆再译一次《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初衷。
导语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的一部“长河小说”,它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人格魅力。其中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对理想真理的追求及对西方精神的整体反思是其主要内容。
精彩页
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从黎明时分起,雨点就打在窗棂上。雨水在雾气弥漫中顺着窗玻璃的裂隙汩汩下淌。昏黄的天色暗下来了。屋里潮湿,了无生气。
婴儿在摇篮里躁动。虽说老人进屋时已把木屐放在门口,但他在地板上的走动声仍然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孩子哼哼唧唧起来。母亲从床上探出身子,欲抚慰孩子;老祖父摸索着点燃了灯,怕婴儿被黑夜吓着。火焰照亮了老约翰·米歇尔红红的脸、又粗又硬的白胡子、粗暴易怒的神态以及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趿着一双宽大的蓝色软底鞋,向摇篮走去,外套散发出潮气;路易莎示意他别走近。她长着一头看似发白的金色头发,两颊瘦削,像绵羊般柔和的脸庞上有几颗雀斑;她的嘴唇厚而苍白,难以合拢,笑起来怯生生的;她的那双湛蓝的眼睛四顾茫然,瞳仁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儿,饱含温情,此时她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孩子。
孩子醒了,哭了起来。他那迷惘的眼神游移不定。多么吓人啊!无边的黑暗、融融的灯火、混沌初开时脑中的幻觉、周围令人窒息而嘈杂浮动的夜色;在他上方,这几张硕大的脸庞如幻似影,像无底的黑洞之中透出几束摇曳不定的天光似的专注着他,露出痛苦的神情。他们的目光把他穿透,直射进他的心灵深处,他怎么也闹不明白!……他没有力气喊叫,吓得不敢动弹,眼睛和嘴都张得大大的,只能直着喉头喘气。他那颗浮肿而巨大的脑袋皱巴巴的,形成了可笑又可怜的怪相;他的脸和手上的皮肤呈棕色,泛着暗红上面还有黄巴巴的斑痕……
“天哪!他多丑啊!”老人肯定地说道。
他走去把油灯放在茶几上。
路易莎像挨训的小姑娘似的噘起了嘴,约翰·米歇尔用眼角瞟着她,笑了。
“你总不至于要我说他好看吧?说了你也不相信。行啦,又不是你的过错。孩子生下来都这样。”
方才,灯光和老人的目光使孩子吓得呆呆的一动不动,这时他习惯了,嚷嚷起来。也许他从他母亲的目光里感到一种抚慰,使他敢于诉苦了吧。她向老人伸去双臂,说道:
“把他递给我吧。”
老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开始发表议论:
“孩子哭,大人不该迁就,随他哭去。”
不过,他还是走过去抱起孩子,嘴里却嘟嘟囔囔地说道: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孩子。”
路易莎用发烫的双手接过孩子,藏在自己的怀里。她带着喜悦而尴尬的神情笑吟吟地注视着他。
“啊!我可怜的小家伙啊,”她满脸羞涩地说道,“你真难看,真难看,可我是多么爱你哟!”
约翰.米歇尔又转身回到火炉旁;他开始捅火,嘴里叽叽咕咕的,气鼓鼓的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笑意,其实他并不真的在生气。
“好闺女呀,行啦,别难过了,”他说道,“他还会变的。再说,漂亮管什么用?我们只希望他将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就行啦。”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