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岔河/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舒清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生于宁夏海原县,1989年毕业于宁夏固原师专英语系,当过中学教师,县委宣传部创作员等,现为宁夏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全委,宁夏文史馆馆员。写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其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第21届韩国釜山电影节最高奖。
书评(媒体评论)
石舒清非常善于写细微的东西,他的作品常常充
满了诗意和温情。
——著名作家 张贤亮
石舒清怀着坚定的自尊书写着吾土吾民,那不仅
是一片皲裂的大地,那还是一个精神充盈的价值世界
,在天人之际自有不可轻薄的庄重。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
宁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写得很漂亮,他的语
言有自己的味道。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刘庆邦
几年来,在寂静的探索中,石舒清的小说已数度
转型,极大幅度地探索了小说的边界。
——知名文学批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邵燕君
《三岔河》是一部要安静下来细细品读的作品。
或许,它已具备了周作人关于小说“文章之美”的“
理想”因素:“辣”不易辨识,“生”则有之。当面
对着那种细致到“陌生”的描写时,由“庸熟”或甜
熟的文字培育成的趣味——一种读起来有趣、放下即
忘却的速读,积久变得粗糙的口味——会面临挑战:
要么渐渐沉入进去,发现其中原有一片“丰厚的寂静
”,并由此获得“寂寞的悦乐”(周作人语);要么
掉头弃去,不再回顾。
——文学博士、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白草
后记
体现“文章之美”的小说
——读石舒清的小说《三岔河》
白草
《三岔河》是石舒清的短篇小说合集,分为“物忆”
“爷爷”“苏菲”“痕迹”“母亲家的故事”等章,每章
中又分出若干节,将具有相同性质的描写对象归为一类,
如“物忆”一章中包括“黄花被”“老木床”“大立柜”
等节。当时受杂志篇幅限制,发表时作者根据要求删节了
至少八万多字,篇尾并未注明,故而阅读至终篇时,明显
感觉有未尽之意,这一遗憾则在此单行本出版时予以弥补

《三岔河》是一部村史,又是一部家史,亦可为作者
童年及少年的生活史。小说以作者故乡为地理背景,于记
忆和经验中取材,以“诗与真”的理念—所谓“真”者,
是作者忠实追述他的闻见,“诗”则寄寓某种深味—写了
一个渺小的、不足称道的地方,它既显得独立,却又与外
面广大的世界息息相关。实际上,《三岔河》中的人和事
,在作者此前诸多短篇中曾以不同形态出现过,仍然是那
个小村庄,活动的也是那样一些人,而新的形式与结构,
重又赋予了他们特别的面目;作为结构因素之一的时间,
设定在了20世纪70年代,一个灰色、匮乏的时代里。作者
熟知的许多亲人和村民,他们或卑微地活着,一如草芥,
或尊严地抗争着,要抓住自己的命运,比如叙事者的爷爷
,这个命运多外而又内敛刚强的老人,他“一生最大的心
痛和憾事”是未能去守“拱北”—“深山老林,风声鹤啶
,上人墓侧,经卷香炉,就爷爷的性情及念想而言,这真
是再合适不过的日子了”,可为了一家人艰辛的生活,他
放弃了。对老人来说,放弃更显尊贵。这令人想到列夫·
托尔斯泰中篇小说《谢尔盖神父》中的表姐,她终年辛劳
以照顾家人生活,没有时间上教堂,自叹且悔罪,但在谢
尔盖神父眼中,她是比自己更为圣洁、更应受敬服的圣徒
。类似的描写,在这部作品中并不少见。
像文学史上一个常见现象,不少作家为完成一个巨大
目标之前,用短篇创作蓄积能量。石舒清的《三岔河》,
不妨说是他短篇小说写作到一个相当程度时,一次艺术的
综合性尝试。如果说他的单个的短篇小说更注重艺术、注
重想象,这次集中笔力的创作则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及
抑制主观想象方面,尤为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追求。毕竟
,他笔触所及的,是他的亲人和村民,是他童年和少年的
伙伴。总之,都是一些普通人,换用今日一个流行词语,
是一些“草民”。普通人或“草民”的历史极易被忽略或
曲写。因此,石舒清不仅是为自己写作,他同时也为那些
无法掌握文字书写的人“代写”,写他们的历史,写他们
的心事,写他们向来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对自我和社会的认
识。他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底线:尊重普通人的历史。张承
志曾说过,为底层的普通人代言,永远存在一种危险,即
无意中会对人心构成侵犯。作家能够意识到这个危险,则
是一个基本立场。对一个在艺术上有相当造增的作家来说
,尊重他笔下的普通人有时可能比艺术更为重要。—要补
充的一点是,《三岔河》尊重历史和事实,并非说这些事
实呈现了原貌原样,它们为作者所选择、所剪裁,事实细
节化了,历史情节化了,成为小说连贯性、一致性因素,
有如作者在“琴”这一节中所说的一句话:“从一个虚静
的底片里挣脱出来,还原成一种真实。”年代久远的记忆
,如作者自觉到的,有时会“迷离恍惚”,此时作者则忠
实于自我感受,受制于艺术自律,让记忆中鲜明的部分活
动起来,模糊的部分退居为背景或阴影。
石舒清在写作上积累的艺术经验之一,即精雕细,在
这部短篇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从开篇至终章,这种精
致、细微,甚至奇异的描写,通贯始终,是作者艺术功力
的体现。这让人想起“文章之美”的说法。
小说的“文章之美”,是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提出并
加以论述的。在为废名小说所作序文中,周作人写道:新
文学的一个缺陷,就是“创作不大讲究文章”(《桃园跋
》)。他认为废名的小说在现代中国小说界的独特价值,
即在于小说中的“文章之美”(《枣和桥的序》)。钱锤
书在一篇论文中说到“现代文学”难以评价时,也提出过
“文章之美”的说法(《中国文学小史序论》)。
“文章之美”不仅仅是小说创作中的文辞之美、语言
之美或意境之美等,当然这些因素也是小说的题中应有之
义。周作人根据他自己的文学史观,认为“文章之美”主
要还是指小说在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当“庸熟之极”时
,则不能“不趋于变”,有“简洁生辣的文章之兴起”,
起而代之。这是他对小说的期待或关于小说的“理想”。
所以废名的小说于他看来,颇适宜于“坐在树荫下”阅读
。“坐在树萌下”,自然不是“文学快餐”式的阅读方式
了。
《三岔河》是一部要安静下来细细品读的作品。或许
,它已具备了周作人关于小说“文章之美”的“理想”因
素:“辣”不易辨识,“生”则有之。当面对着那种细致
到“陌生”的描写时,由“庸熟”、甜熟的文字培育成的
趣味——一种读起来有趣、放下即忘却
目录
物忆
爷爷
苏菲
痕迹
奶奶家的故事
母亲家的故事
邻居家的故事
另几片叶子
体现“文章之美”的小说
石舒清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页
物忆
黄花被
爷爷从劳改队回来是1973年。那一年,整个中国都像一只被快要吃空的大面袋子。我们家更是穷得叮当响。记得落着小雨,雨丝细密。下了许久了路面上仍不显泥泞。村里人簇拥着爷爷进院里来。大家都在院里站着打量。一群戴着白帽的人里,只有爷爷是戴有檐帽的。我们都有些紧张地看着爷爷,我们都怕他看不上这个家了,我们都担心爷爷不认我们了。小姑姑的头一直乱蓬蓬的,但那天不知为什么,格外显得扎眼,都觉得首先是她丢了我们的人。要是爷爷当时拧转身走掉,我们都会松一口气,接着过我们的日子的。爷爷不在,这样的日子我们已经过了十年,自然还能过下去的。屋顶上长满了滨草,在寒风里战栗着,认命似的受着雨淋。爷爷忽然偏头,带些严厉地对着父亲说,房子上的草,你们也拔不动吗?但是不等父亲作答,爷爷就招呼着村里人进屋去了。
屋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只是许多湿湿的带些寒气的人。
炕上一面精席,被火炕烫出几个大洞。
真是没什么好看的。
大家都陪着爷爷落了一会儿泪。
接着便陆续有人拿东西到我家来,一瓶煤油,一小袋洋事,一只小案,一条旧毛巾什么的。记不得爷爷和父亲他们是怎么样给符里人道谢了。记得人们是默默地来去着。一直在下雨。落在创要璃上的雨丝,小叔对着它们一哈气,就变白起来,一下子看不到曾外了。但慢慢就会清晰起来。雨丝落在窗玻璃上,很像一个人情绪复杂时挂在睫毛上的泪迹。爷爷剃了头发,剃了胡须,戴上了白帽儿,使他立即像换了一个人。昨天,爷爷来的那个时刻一下子像飞逝得极遥远了。
我们都怀着一种想哭的心情欢乐着。从没有过这样的心理小姑姑的头也非常努力地梳过了。我们都跟爷爷上房去拔滨草,很容易就能看到整个村子。看到不少人立在自家的院子里仰着头看我们。
奶奶的一个堂妹,和奶奶一样,出嫁也是在本村,嫁给了我的一个外爷。她给我们家抱来了一床被子。被子八成新,上面开满了素淡温暖的小黄花。我们都数那上面的小黄花有多少。手摸,用脸贴,感觉都是很异样的。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绸被子。有几处的绸子受损了,显得如梳齿似的,像是又返还到织布时的某一过程。透过它们往里看,里面混混沌沌的。有时候也在故意和一不小心之间,通过那些松散的梳齿,将什么东西弄人被子里去了。这也是容易找着的,一捏就捏到了,然后再一点点弄它们到破损处,再拿出来。
这些游戏都是发生在夜里。夜里,借大的一面被子就被展开了。爷爷,两个姑姑,小叔还有我,我们几乎一家人都睡在这被子下面。我们还是有办法的,把头分置于四面,把脚集中在被子中间,这样不但每个人都能盖到被子,而且簇到一起的脚也很容易热乎乎的。只要有好日头,我们就拿出去晒被子。夜里盖着开小黄花的被阳光晒过的被子,是根本不会有噩梦的。小叔间或有尿床的毛病。要是早晨起来,身边意外地不见了小叔,那么掀开被子,就会有尿臊味从奥深的暖热里传来。小叔说,他真是很小心的,一次一次辨认着确定着是一处干草垛,而不是炕上,于是才放开来尿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尿在了炕上,好像专门有个谁在梦里头骗他似的。被小叔尿湿的被子晒在院子里,上面有一团尿痕,我们走过的时候,都夸张地掩一掩鼻子。
被子在白天绝少拉开。除了拿出去晒日头外,似乎总是淑静地叠放在靠墙的被床子上。由于有了这么一床被子,我家的一只旧被床子又被派上用场了。但似乎上面也只有这么一床被子。被子依被床的样子叠成长条形的,像一个修长的少女,成天将她的两条长腿羞涩地耐人寻味地闭锁着。一想到这叠放在被床上的黄花被,也讲不清为什么,我总是由此自然地想到静跪着点香的老人和临窗做针线的有孕的少妇。这里面似乎有着某种足够的富足与安静。
不动声色的被缝中实际是常常夹有一些东西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伸手到里面去,总是会拿出几样来的,有袜子、针匝、一束线或一块布什么的,有时也会有几角钱、一两块钱,不期然地摸出来时叫人眼热心跳,觉得这里面原来竟有着这么大的秘密。但是,能怎么样呢?依旧放人去,只是放得更深些,不使一摸时便可摸到。把手伸人静静的被缝里的感觉是异样的,纯然像探索着一个个幽深莫测的秘密似的。
这被子直到80年代中期我们似乎还用着,觉得是比以往重了。
P1-3
导语
《三岔河》是石舒清的短篇小说合集,分为“物忆”“爷爷”“苏菲”“痕迹”“母亲家的故事”等章,作家石舒清擅长细微精致的描写,把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通过不断地挖掘他们最真切的生命体验,穿透民族习俗的隔膜,给读者打开一扇感悟生活、体味生命的窗!
序言
不仅是为了纪念
——“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总序
野莽
在一切都趋于商业化的今天,真正的文学已经不再具
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神话般的魅力,所有以经济利益为
目标的文化团队与个体,像日光灯下的脱衣舞者表演到了
最后,无须让好看的羽衣霓裳作任何的
掩饰,因为再好看的东西也莫过于货币的图案。所谓
的文学书籍虽然也仍在零星地出版着,却多半只是在文学
的旗帜下,以新奇重大的事件,冠以惊心动魄的书名,摆
在书店的入口处,引诱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
这套文库的出版者则能打破业内对于经济利益的最高
追求,尝试着出版一套既是典藏也是桥梁的书,为此做好
了经受些许经济风险的准备。我告诉他们,风险不止于此
,还得准备接受来自作者的误会,此项计划在实施的过程
中不免会遭遇意外。
受邀担任这套文库的主编对我而言,简单得就好比将
多年前已备好的课复诵一遍,依照出版者的原始设计,一
是把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被翻译到国外的,重要和发生影
响的长篇以下的小说,以母语的形式再
次集中出版,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收藏;二是精
选这些作家尚未出境的新作,出版之后推荐给国外的翻译
家和出版家。入选作家的年龄不限,年代不限,在国内文
学圈中的排名不限,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不限,
陆续而分期分批地进入文库,每位作者的每本容量为
十五万字左右。就我过去的阅读积累,我可以闭上眼睛念
出一大片在国内外已被认知的作品及其作者的名字,以及
这些作者还未被翻译的本世纪的新作。
有了这个文库,除为国内的文学读者提供怀旧、收藏
和跟踪阅读的机会,也的确还能为世界文学的交流起到一
定的媒介作用,尤其国外的翻译出版者,可以省去很多在
汪洋大海中盲目打捞的精力和时间。为此我向这个大型文
库的编委会提议,在编辑出版家外增加国内的著名作家、
著名翻译家,以及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希望
大家共同关心和参与文库的遴选工作,荟萃各方专家的智
慧,尽可能少地遗漏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个方法自
然比所谓的慧眼独具要科学和公正得多。
遗漏总会有的,但或许是因为其他障碍所致,譬如出
版社的版权专有,作家的版税标准,等等。为了实现文库
的预期目的,在全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出版者会力所能
及地逐步解决那些障碍,在此我对他们的倾情付出表示敬
意。
2018年5月12日改于竹影居
内容推荐
《三岔河》是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合集,既是一部村史,又是一部家史,亦可为作家童年及少年的生活史。小说以作家故乡为地理背景,于记忆和经验中取材,以“诗与真”的理念——所谓“真”者,是作家忠实追述他的闻见,“诗”则寄寓某种深味——写了一个渺小的、不足称道的地方,它既显得独立,却又与外面广大的世界息息相关。
《三岔河》从开篇到终章,始终体现出精致、细微以致奇异的描写,把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通过不断地挖掘他们最真切的生命体验,穿透民族习俗的隔膜,给读者打开一扇感悟生活、体味生命的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6: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