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中国的奠基/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历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庞松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挖掘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革命历史内涵,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香山革命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总体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拟牵头策划编撰《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本册以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革命历史为主题,系统梳理党中央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反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筹划制定新中国各项方针政策、构筑新中国四梁八柱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提炼总结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历史承载的革命精神。
目录
前言 中国共产党为创建新中国的探索
第一章 战后中国两种命运的交锋
一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 中共为和平建国尽最大努力
三 自卫战争和争取东北大工业基地
四 转战陕北和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第二章 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转变
一 土地改革调动战争深厚伟力
二 实施夺取全国胜利行动纲领
三 团结民主力量 扩展第二条战线
四 决胜三大战役 全国解放成定局
第三章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序幕
一 中国政局的根本转变
二 轰动全国的“五一口号”
三 同声相应发起新政协运动
四 护送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
第四章 人民革命建国的鸿篇巨制
一 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二 经济建设总方针和经济政策
三 七届二中全会绘制新中国蓝图
四 “窑洞对”与中共中央进驻北平
五 国际局势新动向与外交抉择
第五章 围绕北平和谈的政治斗争
一 败局之下的“和平攻势”
二 和平旗帜与和谈八项条件
三 以退为进和“划江而治”图谋
四 彻底清算“第三方面”铺平和谈之路
五 《国内和平协定》与和谈落幕
第六章 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
一 占领南京宣告反动政权覆灭
二 大上海完整回到人民手中
三 解放大军向全国挺进
四 黎明前社会各界的众心所向
第七章 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的开端
一 城市接管和城市工作的总方针
二 统筹兼顾恢复发展城市生产事业
三 打击投机资本和稳定市场物价
四 建立城市政权和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
第八章 新政协筹备会谋划建国大计
一 民主人士群贤毕至共商国是
二 新政协筹备会有序开展工作
三 创制开国文献共同纲领草案
四 起草政府组织法和议定新国名
第九章 光荣完成缔造新中国的使命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开幕
二 通过两部组织法和国旗国歌议案
三 通过革命建国大宪章《共同纲领》
四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五 开国大典和世界瞩目新中国
结语 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前言 中国共产党为创建新中国的探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
的历史事件之一。在亚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战火绵延
、政局动荡的中国大陆,这一件事,超出了那个年代人们
的一切想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掌握着全国政权和经
济命脉,控制着几乎全部大中城市和铁路交通线,拥有数
百万人的军队,又得到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大力援助的中国
国民党,败在了长期处于偏远农村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下。抗战胜利后仅短短4年时间,中国
国民党及其政府便分崩离析,一败涂地,“忽喇喇似大厦
倾”,惶惶然逃至大海茫茫的台湾孤岛。这一历史变迁,
实际上经历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旧式民主主义革命到五四
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
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长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中国遭受各资本主义国家
的侵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灾难深重
的境地。近代中国经济严重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及其控制
的世界市场,不仅近代工业在机器、设备、技术和重要原
材料方面依赖外国,西方国家还通过贸易贷款、政治借款
,掌握中国铁路、电信等重要部门及政府关税、盐税、厘
金等财产收入,使中国在财政金融方面有很大依附性。在
中国领土上,列强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租
界或租借地,实行殖民主义制度。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瓦解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不可能继续
保持完整的封建经济形态,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创造了某种条件。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
着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对于促进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
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下,中国民族资本苦于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很不充分,
力量非常薄弱。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
的主要形式。这些情况,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中国的一切有识之士、爱国
团体和近代意义上的政党,都力求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和
被动挨打的处境。多少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奔走呼号,力
主“变法维新”“富国强兵”;举凡倡洋务、办实业、兴
新学等种种救国方案,均逐一试验,试图按照西方国家模
式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然而,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
终。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时代,正逢世界资
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老牌的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争夺世界市场,建立和扩大其势力范围,唯有不遗余力
地掠夺和榨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自然不会让拥有广
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
中国之所以不能从封建制度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原
因就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买
办势力的联合统治,既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衰弱的根
源,又是中国民族灾难和人民灾难的根源。
外国帝国主义瓜分豆剖、虎视鹰瞵,亡国灭种的厄运
无情地撞击着中国先进分子的心灵。救亡图存、重建国家
,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
和推动下,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适乎世界
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以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
义相号召,历经多年奋斗,终于在1911年领导发动辛亥革
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风雨如磐的中国树起民主共
和国旗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封建专制
制度在中国从此不得人心。在漫漫长夜里苦苦挣扎的中国
人民,开始有了新的觉醒。
废除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近代以来改
造中国、探求国家出路的种种进步力量所努力追求的最高
境界。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最初赋予资产阶级这个历史责
任。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后,立即把建立民
国的理想付诸实践。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
府宣告成立。3月1日,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南京临时政府就其性质来说,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但是,在新旧势力
的尖锐斗争中,帝制复辟派袁世凯打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窃夺了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91天。孙中山为民主
共和奋斗的锐气不减,他先后领导护国、护法运动,两度
在广州建立政权,但坚持的时间均极短,且政令所及不过
二三省,很快遭到失败。至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
试终至完结。资产阶级革命建国实践屡遭失败,昭示着在
中国创建新国家只能另辟道路。孙中山贵在顺应时势,将
他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丰富了
国家重建理论,它留给中国先进人士的启示和思想财富是
宝贵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件。中国共产党在创立时只有几十个人,却是近代先进生
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从成立的第一
天起,就把“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的任务写在自己的纲
领和旗帜上。孙中山致力实现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
生主义,终于在中国找到其实际承担者。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继承孙中山的宝贵遗产
,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孙中山建国
理论中进步和合理的因素,日益走向别开生面的创新,形
成一整套富有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建国理论。
1924年,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行
第一次国共合作,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大革命高
潮,极大地开拓了工农运动发展的新局面。1927年4月,国
民党右翼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分裂国共合作,共产党奋
起武装反抗,被迫离开城市到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大革
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就独立担负起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历史重任。而共产党创建新国家的实践,正是从在农
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始的。
在近代中国,首推共产党致力建立真正的民主社会,
率先在它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人民军队中实行一种中国历
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制度,树立起崭新的民主意识和民主
风气,并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民主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这种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政权模式,最初分散在中南
、中西部几省交界的小块红色区域内。它们与全国其他地
方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而存在,并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渐
次发展壮大。
……
关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除了国营经济、合
作社经济和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
前发展。新民主主义国家鼓励和帮助,而不是禁止或消灭
私人资本主义。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
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这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
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样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绝不
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
毛泽东强调说:上述一切,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在现阶
段,在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所主张的一般纲领,
或基本纲领。实行这个纲领,可以把中国从现在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状况和社会状况,推进到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
关于民主共和国的建设道路,毛泽东认为,抗日根据
地业已建立的共产党人和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
作的政府,就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它成为新民主主义共
和国的地方基础,具有新中国政治雏形的意义和全国的普
遍意义。推而广之,中国“民主共和国的具体的建设道路
,可能由地方到中央到全国”,待“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
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过长
期斗争,在局部地区建立政权,逐渐在规模、范围上扩展
,直至取得中央政权,将日益成熟的新民主主义制度推广
到全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国理论及其实践的一大特
色。如毛泽东所说: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所应
该建立和决不可不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应该建立和必然
要建立的内部经济关系,因而是人民革命建国工作的唯一
正确的方向。
在抗日战争快要取得胜利的阶段,1944年9月,中共中
央通过中共代表林伯渠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提出“
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个主张一经提出,就在大
后方人民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一新天下耳目”。1945年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更鲜明地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
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立即获得全国各民主
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早在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力量前所未有地壮大起来的时候,毛泽东在1940年所著《
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概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架构说: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
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
要造成的新中国。
毛泽东用诗一般的语言说: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欢迎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
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导语
《新中国的奠基》作为这套丛书中的一部,集中讲述中共中央运筹帷握,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背景和重要历史过程,全面反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筹划制定新中国各项方针政策、构筑新中国四梁八柱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后记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历史丛书”是“十三五”国
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北京市地方志编繁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丛书秉持“谋
划精品项目,打造精品力作”这一主旨,精心组建队伍,
明确责任分工,层层严格把关,稳步有序推进。经过一年
多艰苦努力,顺利完成编写工作。
《新中国的奠基》作为这套丛书中的一部,集中讲述
中共中央运筹帷握,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的重大历史
背景和重要历史过程,全面反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筹划
制定新中国各项方针政策、构筑新中国四梁八柱的理论探
索与实践创新。
该书由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庞松承担大纲拟
写和书稿写作。
黄如军作为专责编委审阅了书稿。本书联络员丁洁、
苏峰负责编写工作的组织协调,全程跟进服务,反馈并协
助作者吸收审改意见,承担全书统稿、配图工作等。
执行副主编张恒彬、范登生、刘岳、运子微审读书稿
并提出意见建议;执行主编李良、陈志帽组织领导书稿撰
写工作,并两次审读和统改;杨胜群、张树军两位主编从
确定选题到谋篇布局,从甄别史实到提升质量,实施全面
指导,严格审改把关,最后统改审定书稿,为本书付出很
多心血和智慧。
北京出版集团所属北京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全程参
与本书策划论证和审校出版工作,付出大量辛勤劳动。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
资料和研究成果,部分照片由新华社提供。在此,谨向所
有为本书编写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诚挚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写和组织水平所限,本书在史
料运用、详略处理、文字表述等方面难免有疏漏或不足之
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丛书编委会
2019年9月
精彩页
第一章 战后中国两种命运的交锋
一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备受日本侵略军铁蹄蹂躏的中华大地震动了!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各族人民坚持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在浴血奋战14年的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绩,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中国抗日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上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改写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历史,捍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一侯百年雪耻、重振民族复兴精神的历史时刻,非笔墨能形容于万一。从民主革命圣地延安,到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无论共产党解放区还是国民党管辖地区,到处是张灯结彩,游龙舞狮,一派欢庆抗战胜利的沸腾景象。在举国狂欢、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人们迫切地期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而当时浮现在中国天空的“内战阴霾”,又令各方人士怀着深深的忧虑。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一直存在着的阶级矛盾迅速上升。美帝国注义支持的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发展,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料会出现的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变为现实的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最后决战。实际上,这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矛盾和斗争,在抗日战争后期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
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亚洲战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已经指日可待。中国的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在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进行着准备。正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说: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间阶级都在活动,都在那里准备把日本打垮以后干什么。国民党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这种准备的体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依据当时的形势及发展,提出并阐明了当前和战后的基本方针。这个基本方针是:打败日本侵略者以后,成立联合政府,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同国民党及国内各党派建立联合政府,进行战后中国建设。毛泽东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题目就是《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就是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其基本要求提供了可能,显示出光明的前途。但是国内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不但有强大的民族敌人,而且还存在着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他们拒绝中共一切民主改革的建议,“不但对一党专政不愿废止,对联合政府不愿成立,即对任何迫切需要的民主改革”,“也一项不愿实行”。因此,中国人民面临着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的严重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把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国抗战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然后,“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和阐明了自己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及其相应的政策,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