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花是种世界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半夏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看花是种世界观》是对博物学家刘华杰博物人生的全景呈现和记述。作者半夏具有生物学背景,历时多年对传主刘华杰的关注和财富,透视了传主的学术生涯。传主刘华杰 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也是一个荒野逐花人;他认识数千种植物,20余年不遗余力倡导博物学文化;他要我们反省现代性逻辑,欣赏自然之美,接续传统,从无用而美好出发,重塑我们质朴的心灵;他对大地的感情,他对野花的热爱,他的博物路径与真诚自在的人生,通过作家半夏以访谈及内心关照的笔法,以及200余张珍贵的图片,给予了全景记录和再现。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刘华杰堪称当代中国的梭罗,他的博物生存理念,如何救赎我们今天的世界。
作者简介
半夏,女,原名杨鸿雁,1966年秋出生于云南会泽铅锌矿。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供职于媒体,高级编辑,业余致力于长篇小说和自然随笔的写作。鲁院第七期研修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心上虫草》《活色余欢》《潦草的痛》《忘川之花》《铅灰暗红》等。作者认为作家要有能力倾听来自生活内部的叹息,也要有能力凝视生活的真相,并怀着对世间一切生命的悲悯,在深心的旷野里高唱自己的歌;写作终是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处境。2014年夏天,作者开始野外拍虫子拍花草,写作形成“在野阅微”系列文字。
目录
序 阿来
前言
第一章 荒野逐花人
荒野逐花人的多重身份
一本书引领的传奇
情倾燕园的一草一木
第二章 重新发现博物学
重读卢梭后的新发现
博物者的情怀,去远方还是居于本土?
第三章 吹皱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博物学的春天及其凸显的曲线救国意义
人类并非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不必追逐现代性的时尚
第四章 人类新感性
从一堂大课开始,进入博物生存制式
反思现代性对我们的挟持和压迫
被评说的刘华杰
后记
博物者自在 田松
刘华杰博物书谱
序言
爱花人说识花人
阿来
十多年前了吧,读过一本有意思的书:《一点二阶立
场》。书是出版社送的。眼下是一个书太多的时代,又是
一个有意思的书很少的时代。用时下的流行语说,这是一
本“开脑洞”的书,从此对著者刘华杰这个名字留下了印
象。后来知道他是北大的哲学教授,愿意如先贤的教言,
“多识花鸟鱼虫之名”,不仅认识,还上升到一种人生的
方法论,深入探究人与世界有趣的连接。以后,遇到刘华
杰网上、纸上的文字都会认真学习。人的经验世界本是开
放丰富的,但受制于狭窄的世界观和即时兑现的功利心,
也会变得相当狭隘。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人,日益夹缠于人
与人,人与事的种种纠结,即便天天狂吞国际、国内的海
量信息,也只是日益深陷于一个简单的经验社会,而失去
了一个更广阔的关涉天地的生命世界。
更早几年的十多年前,云南的文化记者杨鸿雁(半夏
),采访过我。不是因为博物学,不是因为自然界,而是
文学。以后,再去云南,在有关文学的活动上都能见到,
又有过采访或交谈,也都不是有关博物学的。当下的中国
的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只纠结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某方面的现实。中国社会,日益陷于功利的考量,只是着
力于人与人关系的文学便日益深入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卑
劣而无法自拔。中国文学本是有亲近自然传统的,但似乎
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一入小说,便陷入功利与权术了。
近些年来,我觉得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引入叙事文学
,看见美丽,发现生命自在超拔的本性,或许是条拯救之
道。当然,我不知道一位文化记者也会关注如此之类的问
题,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也从未在采访中提起过。只是每
次去昆明,得空总要到离城还有些距离的植物园走走,看
看。见了久闻其名的花与树,将称名与实体对应上了,自
己欣喜一番。
前几天,应北大中文系的邀请,去跟学生谈谈文学经
验,过未名湖,还在想,某一株树是不是就是刘华杰写过
或拍摄过的。恰在此时,接到杨鸿雁一通电话,说,写了
一本博物学家的传记,说知道我也愿意了解一些自然界的
具体知识,愿意多认识一些花草树木,所以,希望我看看
这些文字,然后写篇叫作序的文字。写序我是不敢的。但
这书所写的事是我有浓厚兴趣的,所写的人和写这个人的
人,也是我知道,我称许,我认识的。所以,愿意写一些
感想在这里。
我在植物分类方面的知识远没有传主那么专业系统,
更遑论还在此基础上生发出那些哲理性的思考,但他博物
学兴趣生发的起点,倒跟我多少有些相同之处。他出生在
一个小山村,我出生的村子更小,山更大,可以说从小就
生活在大自然中间。树、野菜、草药、蘑菇都跟生活息息
相关,都是熟稔而亲切的。只是那种乡村式的认识目的,
与称名方法与系统的植物分类学相去甚远。但总归是引起
了我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人的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更
广大的关联。
而且,对这些草与树在植物学系统中较为规范的分类
和称名,初的发现也和传主一样,来自一本红塑料皮的手
册。只是遇到这“红宝书”,比起刘华杰教授就晚多了。
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我去若尔盖草原上寻访一位有
学问的前喇嘛。这位喇嘛还俗后将寺院中习得的关于人的
医学知识,转向摸索研究兽病的防治。他在“文化大革命
”中还开班在牧民中培训兽医,各种教材也由他自己亲手
编写。其中一本高原药用植物手册,就成了我重新认知青
藏高原植物的初指引。由此可见,文化的事功与影响,有
时并不在那些高深的论文和高蹈的讲章,而是与人的境遇
的契合。刘华杰学地质出身,我1977年考中专时,所有志
愿都是地质学校。如果他们录取了我。我想,今天我肯定
不会以写作为业。
除此之外,我和传主的成就相差就太大了。借用他一
点二阶这个表述,我对植物学的爱好,只是在初阶上长久
徘徊。远不如他来得那样专业。我也曾去夏威夷大学访学
。进校天,专事研究环太平洋地区文学的弗兰克教授说知
道我喜欢观赏植物,便致送一本夏威夷本土植物画册,作
我在海边岛上遇见植物时的指引。刘华杰教授去一趟夏威
夷,带回来的就是几本自己写成的植物考察专著。更不要
说如他那样坐而起行,由己及人,在总体上缺乏自然认知
的中国人群中努力推广亲近与理解自然的博物学——作为
一种与自然更友好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现代人早该具备
的素养与观念。
博物学不只是积累一些有关自然的知识,不只是一种
生活态度与方式,更是一种世界观。一般而言,中国人关
注的通常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
系,而对更广大的共生于地球的其他生命没有关照与关怀
。佛经里说的天下众生不只是众人之众,而是所有的生命
。佛经里说,这些生命和人类都是“一云所雨”,“一雨
所孕”的结果。共存共荣,这才是真的众生平等,这才是
一个真正的世界。超越人的社会的更广大更美丽的世界。
佛学中当然有许多无稽之谈,但这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在今
天来说还是有相当意义的。我想,美国人利奥波德所倡导
的“荒野伦理”也庶几近之了。
因为这样一些缘由与认知,我也愿意如博物学提倡的
那样深入自然,亲近自然;愿意在自己写作中思考人与自
然的关系;愿意向刘华杰教授、杨鸿雁女士这样有更丰富
的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又有志于在公众中倡导一种与自
然平等和谐伦理观的先进们学习。因此之故,与其说这些
文字是一篇序,倒不如说是一种呼应,一种支持更为恰当

2016年12月22日
导语
有故事的人写有故事的事,生物学背景作者半夏历时多年关注,记述博物学家刘华杰的博物人生。
传主刘华杰不仅是北大教授,也是“拈花惹草”的东北汉子,博物人生展示了他可爱可敬的一面,季羡林欣赏他,许智宏偏爱他,洛克医嘱执行人赠他照片。
传主刘华杰用理性的方法行迹万里,感性的思考与草木结缘。
后记
人对自然产生兴趣,产生审美,最后生发感情,最终
对生态有所要求,对环境有自觉的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关
系会更加和谐。刘华杰及其同行、学生们,从博物生存中
贴近自然,体会生活的自在。
1994年,我生完孩子,孩子满月后,端午时节来了,
妈妈特地到农贸市场去,买回一大捆药草,现在想想就是
菖蒲、艾蓠、接骨革什么的。她用一大铝锅在厨房里煮药
草,关严门窗,然后把热气腾腾的那盆水抬进狭窄的卫生
间,让刚洗完澡的我受那热气熏蒸。蒸罢出来,我感觉全
身舒坦,骨头缝里都是草木的芬芳。这是中国式最古老的
桑拿了吧?我妈说这是我外婆给她示范过的,她忽然想起
来得对我也做一做。我妈知道些草药,我嗓子疼,她外出
找来臭灵丹煮水让我喝,没有臭灵丹时,菜市去买鱼腥草
来当菜吃。小时候传染了腮腺炎,我妈提把小镢头出门挖
狗屎花(紫草科倒提壶)的根舂烂,包敷在我的腮帮子上
。我外婆比我妈懂得多,我妈比我懂得多——这就是古老
的民间博物生存了吧?现在的我们,孩子一病,诊所挂针
去。随随便便地我们就丢弃了古已有之的博物学传统。
现代化进程的狂飙让这个世界有一点变态,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甚至与自己的关系都拧巴起来,我们需要自
我拯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生命最初的源流,我们走近
自然,自然就会给我们喻示。道法自然比人脑想出的大道
理生动深刻得多。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人类,恰恰最
应该担起保护其他物种的责任来。
歌手田震作词的歌曲《野花》是一首很好听的歌,她
在歌里唱到: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
否能有人采摘/我就像那花一样在等他到来/拍拍我的肩
我就会听你的安排/摇摇摆摆的花呀她也需要你的抚慰/
别让她在等待中老去枯萎……
这是抒情歌曲,抒发爱情,喻女人为野花,比兴手法
。但《野花》歌词有人本中心主义嫌疑,自比为花的人得
不到他人的欣赏便将枯萎,这幽怨有点孔雀(自作多情)
!自然里的花们盛开着,静静等待着蜂蝶的造访,等待着
另一朵花的青睐,自然而然地完成它一生的轮回。而一个
人俯下身去,欣赏一朵花的美,或循着鸟鸣啁啾的来处抬
头观树间栖鸟,观它们飞翔的姿态,这是自然馈赠我们的
美好,而人为伺不因此倾注给天地间的自然万物以感情呢

采访刘华杰老师,深悟赏花观鸟是博物生存的发端,
最终会冶炼成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类只是圈在大自然里的一个物种,倘把大自然比拟
为一个有机体的生命,那么人类可能是自然这个生命有机
体的一个“器官”,也许较重要,相当于“大脑”或“心
脏”,而大自然的其他器官是给“心脏”供氧的或给“大
脑”供血以养思想和精神的。无此,“大脑”就脑死亡。
“心脏”就罢工。
我们人有理想,但这种理想必须是与大自然的律动合
拍的理想。而不是冒犯和摧毁,机械般的人本中心主义自
以为是的任意拆卸、重构是荒唐的。
自然等着你去发现它、欣赏它的美,与它和谐相处,
而不是人类去毁灭它后,再来重建。数理的模拟建构,永
远不可取代自然的肌理和万物之灵丝丝缕缕的联系,正如
一个机器人,它能取代一个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体贴、温暖
和情爱么?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于4月24日一早,忽读到刘华杰
教授最新论文《论博物学的复兴与未来生态文明》(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
识关系研究”成果之一),他在此文童中主要论述了博物
学与科学平行发展的由来已久。文章里说:“博物学被遗
忘得太久,现在有复兴的迹象,人们仍习惯于将其纳入科
学、科普的范畴中思考它。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缺点很多
。一种比较有启发性的定位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大背
景下,把博物学理解为平行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古老文化传
统。平行论更符合史料,有利于普通人也能如我们的祖先
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感受、欣赏、体认大自然,更容易把自
己放回到大自然中来理解,保持谦虚的态度,确认自己是
普通物种中的一员,确认与其他物种与大地、河流、山脉
、海洋共生是唯一的选择。以博物思想武装起来的公民还
可以如‘朝阳区群众’一样,监察环境的变化、外来种的
入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或直接采取保护行动。在
科学时代,通常认为除了正规的科学,没有其他正道,而
现在我们认为博物也是一条正道,而且历史更久,另外它
危害小。”
读完这篇论文,我觉得此平行论非常重要。我认可博
物学跟科学是平行发展的说法。我很欣赏刘老师这篇文章
中那句话——哲学雕刻时代精神!比照着此言,我个人认
为:科学是冰冷的,它仅仅是促进技术进步;博物是温暖
的有情感的,它修正人类的生活方式甚或可救赎地球生态
。刘老师的新论述并没否定科学与博物有交集,论述多角
度全面,是很有说服力的,绝非是现在博物学有复兴的迹
象,就要把博物的地位提升抬高起来。我的理解是博物学
与科学一直在自己的方向上发展着,平行发展不是互为不
屑也非背道而驰,
书评(媒体评论)
因为这样一些缘由与认知,我也愿意如博物学一
样提倡自然,亲近自然;愿意在自己写作中思考人与
自然的关系;愿意向刘华杰教授、半夏女士这样有更
丰富的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在公众中倡导一种与自然
平等和谐伦理观的先进们学习。
——作家 阿来
刘华杰先生是中国当代公共博物学的重要倡导和
推动者,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踏遍青山,倾注大量
心血于田野调查。学过生物学积极实践博物生存的作
家半夏,为华杰先生作传,不仅更理解他的情怀,也
更能还原他风尘仆仆行走于山河之间的精彩故事。所
以,特别推荐本书给所有热爱大自然的朋友。
——鲁迅文学奖诗人、生态摄影师 李元胜
精彩页
荒野逐花人的多重身份
2016年的清明节小假期,祭祖踏青赏花的日子。刘华杰起了个大早,他很兴奋,想去外面转转,瞧瞧北京早春的野地里有什么。出门前他又检查了一下双肩背包,惯常必备的两瓶水、巧克力和面包,这些头天晚上便收拾好了。
此行要爬未彻底解冻的山坡,一两厘米厚的土层下还有冰碴儿,穿什么鞋很重要。当然是抓地牢靠的防湿防滑透气性好的登山鞋。上身棉布格子衬衫,外套牛仔夹克,下身牛仔裤。这一身野外行头耐磨经脏,累了就地上一坐,脏点也无所谓。其实,这一身穿着也是刘华杰上课时的标配。他有四五套不值钱的牛仔夹克,最贵的也不过200元,牛仔裤甚至不超过100元。
四月初,时节已是仲春,但要去的地方还有寒意。细寻找的话,阳光充足的地方有一丝绿。临出门,刘华杰又塞进包里一件很薄的、运动时会发出声响的、校运动会时系里发的“北脸”防雨衣,这倒不是为了防雨。早春的北京,巴不得来点儿雨,可是一点儿雨也盼不来。因此,这件轻便的衣服就做挡风、御寒之用。2013年7月到青海年保玉则高海拔地区看花、开会时就穿着这身衣服,与老校长许智宏院士、保护生物学家吕植教授的合影照可证实。
小跑着下楼,发动起那辆跟了他多年的坐骑,一辆红色越野车。向北,直奔延庆的东部。
不到六点就上路,是为了避免堵在路上动弹不得,刘华杰此时的心早已箭镞般飞向辽阔的山野。
这次外出,目标是寻找一种黄色的小野花,《北京植物志》并未记录的一种名叫侧金盏花的毛莨科草本植物。这种野花原本生长于东北,刘华杰根据前人的经验,凭直觉认为这时节在水泉子村南沟那一带有可能寻到。有多大把握呢?百分之十或许再高一点。
从山坡上几处残垣断壁还能判断出老村舍的所在,只有一户还住着人。一老农看见背包客沿小路上山,纳闷:树叶还没冒出来,这穷山沟子有啥逛头?“大爷,您老在这附近的山梁上可见过这种金黄色的野花?”刘华杰拿图片给老农看。“见过,这不是那婆婆丁(注:蒲公英的民间叫法)么?还早着呢,到时候田间地头,草窠里有的是啊!”刘华杰有点失望:“谢谢大爷,我找的不是您说的那种花!”
老农自然不知道此人姓甚名谁,来干啥。
第一天,刘华杰寻遍四条沟岔,想象着侧金盏花可能的生长环境,反复筛找,就是没找见,无功而返。
第二天,4月2日,刘华杰与爱人一起出行。还是北上,3小时后到了河北崇礼,那里将是2022年冬奥会部分雪上项目的举办地,那里有距北京最近的滑雪小镇。此处去年刘华杰已经来过近10次。为编写一本张家口野花小册子(后来起名为《崇礼野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积累素材。冬去春来,此次是想拍摄第一批野花。不曾想,崇礼寒风阵阵,背阴处还盖着残雪,桦树林下土灰色的全是千草,向阳处偶尔有冒出来的烟管蓟、委陵菜。此处收获不大,“贼心不死”的刘华杰,与妻子商议后决定再去昨日的地点,“按理说,那个地方是能找见侧金盏花的!”
再上山,再搜寻,还是一无所获。刘华杰不甘心,决定在村子里住下来,4月3日再尝试一下。
第三日,天刚亮就上山,一上午过去还是没收获。这时远处有5位年轻背包客爬上山来。一招呼,一聊天,他们竟然说起刘华杰撰写的书《天涯芳草》以及多年前他办的网络植物图谱。那伙人不知道,与他们面对面的正是刘华杰!这伙人也是来寻野花的,目标竟然也是侧金盏花!他们均已大学毕业,有不同的职业,看野花是他们其同的爱好,都是些资深花友。
结伴而行,沿一条山谷继续向高处前进。眼看着就要登顶了,小道却消隐在杂草乱石堆里,左探右试了半个小时未果。其他人坐下来休息,刘华杰从密密的树枝间向上,踽踽独行,他决心先到山粱上瞧一瞧。十分钟后,其他人也不甘心,便随着刘华杰钻入树丛继续向上爬。山坡地面外层是枯叶,下面是大约几厘米厚的化冻了的腐殖土,再下面是冰冻层。在这样的斜坡上爬行,一不小心就会脚下打滑,摔倒。这时手要尽可能地抓住树枝借力,不能把身体重心全落在脚上。终于,正午12时许,刘华杰登上了海拔1200~1300米的主山粱,代价是脸部被树枝划出一条“L”形的口子。刘华杰与那伙爱花人一左一右,分头在山粱两边寻找。
上苍或许被感动了,半小时后,在山顶的一片阳坡地带,那日思夜想的小野花像梦一样闪着金灿灿的光,终于等到追逐者刘华杰的到来。随后刘华杰通知了同行的寻花人。
P26-3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