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性强:本书将传统智慧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彩案例,将博弈论的精华透彻地讲解出来,对读者大有裨益。
2、好评不断:本书旧版曾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图书榜中榜”大奖,出版十年,广受好评,畅销不衰。
3、全新修订:作者全新补写18万字,新增了大量案例,重新撰写序言,经典理论精华+丰富鲜活的案例+缜密的分析+通俗的语言+直观的图表,可读性极强。
王春永,20世纪70年代生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畅销书作家,现居深圳。曾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博弈论的诡计II》《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等书。
无论是面对家人、朋友,还是领导、客户,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博弈,而博弈论能够帮助你赢得这些博弈。
本书全面梳理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有趣的思维方式,深入介绍了博弈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实践,希望用博弈论的智慧来指导读者在人际交往、商业竞争、职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理性决策。
人生时时是博弈,生活处处是博弈,唯有掌握博弈论的奥秘,才能成为一个精明的决策者。
序:策略思维也是一种实力
第1章 走近博弈论:纷纷世上局如棋
第2章 囚徒困境:自愿坐牢的嫌疑人
第3章 人质困境:多个人的囚徒困境
第4章 重复博弈:天长地久的聪明策略
第5章 一报还一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第6章 猎鹿博弈:走上集体优化之路
第7章 酒吧博弈:成功者的少数派策略
第8章 枪手博弈:用策略弥补实力的不足
第9章 智猪博弈:事半功倍的顺风车
第10章 警察与小偷博弈:猜猜猜与变变变
第11章 斗鸡博弈:让对手知难而退
第12章 协和谬误:欲罢不能的困局
第13章 蜈蚣博弈:从终点出发的思维
第14章 分蛋糕博弈:革命就是讨价还价
第15章 鹰鸽博弈:让事业进入良性循环
第16章 脏脸博弈:共同知识的车轱辘
第17章 信息不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
第18章 信息传递:好酒也怕巷子深
第19章 信息甄别:分离均衡的筛子
第20章 策略欺骗:假作真时真亦假
第21章 承诺与威胁:不战而胜的策略
附录 参考文献
序:策略思维也是一种实力
2017年5月,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口碑很好,票房近十三亿元。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把握命运的励志故事。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退役后,连生四个女儿,训练摔跤手的梦想破碎,开始平平淡淡过生活。
直到有一天,村里人带着两个鼻青脸肿的男孩找到他家算账,让他突然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他开始培养她们练习摔跤,并培养出了世界冠军。曾经遭人白眼的摔跤女孩,最终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
作为一部走心的励志大片,它的亮点、泪点和痛点,足以震撼每个观众。但它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此。把剧情推向高潮的,是策略的应用和冲突。
大女儿吉塔获得了全国冠军,去了印度国家体育学院,由此也引出了爸爸与学院教练的策略之争。学院教练教了她很多新的技巧,同时反复地告诫她在比赛中要防守。爸爸质问:“吉塔的特长是进攻,但是你让她为了技巧而放弃进攻?”
2010英联邦运动会开始,吉塔顺利晋级。在半决赛中,吉塔遇上了非常善于进攻的尼日利亚选手诺米。这时,爸爸却告诉吉塔要防守:“要滴水不漏地防守,死死地钳制住对方,让对方觉得心浮气躁,然后他就会犯错误,这个时候你的机会就来 了。”
吉塔用防守反击的打法赢得了半决赛,闯进了决赛,对手是曾经两次击败过她的澳大利亚选手安格丽塔。吉塔用一个假动作骗过对手,绕到对手身后抱住,使出大绝招“360度无敌凌空摔”,在最后一秒获得罕见的5分,使印度历史上第一块英联邦女子摔跤金牌诞生!
吉塔的成功,不仅来自实力的不断提升,更来自恰当策略的运用。任何比拼中,既没有永远的进攻,也没有永远的防守,因地制宜的策略思维才是制胜的王道。正确的策略,既是实力的催化剂,又是实力的补充。或者干脆说,策略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实力。
策略思维从哪里来?答案是从博弈论中来。
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策略思维以及相关知识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态势,找到实力运用的最佳策略,调整姿势、突破劣势,在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中增加赢的机会。
运用策略思维去交手,就是博弈。我们每天都在博弈,只不过是不知罢了。在一场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
博弈论的英文名称叫作Game Theory,直译成中文就是“游戏理论”。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种种的数学工具,一般人如何能掌握呢?
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的完善。另一方面,数学似乎又成了博弈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条鸿沟,多数人的反应是耸耸肩膀走开,少数人想通过学习数学来逾越。但是这两种反应都忽略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运用策略帮助田忌赢得了赛马。
博弈论首先是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重点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博弈论毕竟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战争是怎样发生的
儿子问父亲:“爸爸,战争是怎样发生的?”
父亲回答:“很简单。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因为德国入侵比利时……”
一旁的妻子打断他的话说道:“你讲的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有人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了。”
丈夫一脸不悦,冲妻子说道:“是你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我回答这个问题?”
妻子听了也满脸不高兴,转身去了厨房,“砰”的一声将门关上。紧接着,从厨房传来碗碟猛摔在地上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整个屋子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儿子眼眶里含着泪水,轻声说:“爸爸,你不用说了,我知道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了。”
夫妻两个人以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使自己的孩子明白了战争的发生和夫妻两个人吵架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国家之间一步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机制,同样也正是同一屋檐下夫妻失和的原因。
也就是说,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其中所蕴含的博弈原理是大同小异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在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对“博弈论”词条的论述十分精辟和凝练。他认为,博弈论较具描述性的名称应是“互动的决策论”。因为人们之间的决策与行为会形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一个主体在对具有博弈性质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甚至更早。但一般认为,20世纪20年代,法国数学家布莱尔用最佳策略法研究弈棋和其他具体的决策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做了尝试性分析。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认为,博弈论是关于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处于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活动中制定最优化的胜利策略的理论,博弈方法即根据游戏规则选择处理竞争、冲突或危机的最佳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弈论的思想方法、研究手段被运用到军事领域和其他活动中,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弈论以其清晰的分析、严密的推理和规整的逻辑形式,与经济学科学化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与“边际分析”和“凯恩斯革命”并列的重大革命,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
1994年,美国的数学天才约翰?纳什(J. Nash),由于与另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05年,奥曼和谢林因其“博弈论:冲突与合作”研究获该奖;2012年,罗斯和沙普利因合作博弈和机制设计研究获该奖;2014年,梯若尔因非合作博弈和产业组织理论获该奖。
除了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博弈论也成为其他不少领域的“思想发动机”,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及其他很多学科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时下,对博弈论的研究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有些人说最新的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都已经被博弈论的理论和工具重写了。
博弈的构成要素
博弈的目的是争取利益,利益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最基本的公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参与博弈的人,正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互相竞争。也就是说,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或总量是有限的,这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竞争各方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博弈。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深入浅出地解释一场博弈的各个要素。
夫妻俩晚上下班回到家,吃罢饭看电视。电视预报显示,一个频道会播放丈夫喜欢看的足球赛,而另一个频道会播放妻子喜欢看的音乐节目。但是家里只有一台电视。这样,围绕着到底看什么节目,一场博弈就展开了。
在这场博弈中,完整地包含着形成一个博弈的以下四个要素。
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Player)。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需的因素,那就是不能一个人在毫无干扰的环境中做决策。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只有丈夫或者妻子一个人在家,就不存在博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一个人做决策而不受到他人干扰的话,那就是一个传统经济学或管理学经常研究的最优化问题,也就是在一个既定的局面或情况下如何决策的问题。
每个人身边充斥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其他参与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博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