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巢(马内阿作品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巢(马内阿作品集)(精)》描写了以帕拉德、彼得、戈拉为代表的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在“自由世界”美国的生活。帕拉德被谋杀,彼得收到威胁信后神秘消失,戈拉饱受病痛折磨。在美国这个新世界里他们感受到思想的自由、竞争的机会,但也面临语言的困惑、生存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无法摆脱过去人生、故国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透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作者对人类、民族、个人命运的思索,对往昔、现在、未来生存意义的探讨,对生、老、病、死的终极体验。
作者简介
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纳粹集中营幸存者。1986年离开罗马尼亚。先到西柏林,后定居美国纽约。著作有《黑信封》《流氓的归来》《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必须幸福》《十月,八点钟》等。
马内阿是当今世界被翻译得最多的罗马尼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与赫塔·米勒并称为罗马尼亚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作品曾获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意大利那不勒斯文学奖、美国犹太图书奖、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法国美第奇外国作品奖、德国奈莉·萨克斯文学奖、西班牙《前卫报》最佳外文著作奖等多项欧美文学大奖。
马内阿的作品流传广泛,佳评如云,不仅是近半个世纪东南欧文学的骄傲,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罕有的精品。他也因此被认为是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纯粹的东欧作家,甚至被比作卡夫卡的继承者。
目录
代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序言
代序
一些东欧知识分子在美国的“巢”
这部小说《巢》(罗马尼亚语原文为Vizuina),是
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2009年的作
品。
译文是从罗马尼亚语直接译为汉语的。
出版者希望我能为这个译本写一个序言,因为我在几
年前曾翻译过这部小说,不过,那是从2011年法国Seuil
出版社的Marily Le Nir翻译的法语本 LA TANIèRE转译的
,原因很简单:我不懂罗马尼亚语。
近日,我读了一遍这个直接来自罗马尼亚语的译文,
所谓“温故而知新”。但是,对作品的主题、风格等,我
的头脑中并没有太多新的想法,于是,大致借用几年前写
的那篇“译后记”,稍作改动,如下:
《巢》描写了一些生活在美国的东欧知识分子(显然
是作者所熟悉的罗马尼亚人)的生活和言行。
这些流亡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三个年代的人:最老的
一代以科斯敏·迪玛教授为代表,他的弟子辈以小说的一
号主人公奥古斯汀·戈拉教授为代表,还包括米赫内阿·
帕拉德教授、科齐大夫等人。再下一辈的,就是另一个主
要人物彼得·加什帕尔。
由于小说的人物关系很繁复,故事细节的数量又很多
,且没有一条明显的故事线索,能把零散的人物和细碎的
情节连接起来,以至于阅读起来相当费力。因此,我觉得
有必要在此把小说的主要人物关系梳理一下,以便读者的
阅读和理解。
最早从东欧故乡来到美国的,是大师迪玛。后来,帕
拉德经过在美国的迪玛和在国内的戈拉的帮助,也来到美
国。再后来,帕拉德教授在美国被人杀害。这位米赫内阿
·帕拉德在罗马尼亚当大学生时,曾跟戈拉教授一起参加
过地下读书会,即小说中经常提到的“阁楼”上的“嫌疑
者”的“聚会”。他本以为在美国能过上好日子,却不料
被人莫名杀死。
戈拉后来也来到了美国,他是靠妻子露德米拉(简称
露)的家族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护照的。但露没有跟戈拉
来美国。戈拉来美国时,一开始靠富布莱特奖学金,后在
“美国之音”工作,再后来在州立大学获得了一个临时工
作岗位,再后来当了大学教授。
早年,戈拉教授娶露之前,跟一个叫艾娃的女人有过
一段婚姻。艾娃后来嫁给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检察官大卫
·加什帕尔(早年的钟表匠),生了儿子叫彼得。
彼得·加什帕尔也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他跟表姐
露(即戈拉的前妻)一起来到美国,一度共同生活。彼得
·加什帕尔到美国时,曾有一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奖学金
,但他没有利用,而是靠打工过着艰辛的日子,他翻译过
航空公司的航班菜单,开过出租车,在加油站打过工,后
在学院院长和戈拉教授的推荐下,当上了大学教授。
露在美国也干过种种零活,后来在科齐大夫的诊所工
作。而这位科齐大夫,跟戈拉教授是小时候的同学。于是
,后来发生了戈拉教授到科齐大夫的诊所找寻前妻露的故
事。
彼得当上教授后,曾给一个没交考试作业的女学生好
分数,结果引来了该女生一系列充满“反讽”意义的信件
。但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后来,他跟这位叫塔拉·尼尔森
的女学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彼得就帕拉德之死写了一篇文章,因此大概得罪了一
些人,后来,他收到了匿名的死亡威胁明信片,疑心此事
跟他的文章有关。为此,他曾数次打电话给智者戈拉,向
他求解,不过,戈拉更多地是倾听,而不是给他答案……
在小说的后半部,彼得·加什帕尔神秘地失踪了。失
踪之前,他去了一趟科齐的诊所,留下了一个圆筒,里面
是一头大象创作的绘画艺术品。他到底去了哪里,是不是
被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夺走了生命,还是去什么神秘
的地方隐姓埋名了,小说一概没有交代……
而戈拉,则受到心脏病的不断折磨,几次动手术,又
几次发作……
至于小说中若隐若现的叙述者“我”,应该也是一个
罗马尼亚流亡者,至少,他跟奥古斯汀·戈拉、彼得·加
什帕尔有着相当亲密的关系。
小说写到最后,“我”和露在一起同居……
众所周知,作家诺曼·马内阿是1986年离开祖国罗马
尼亚来到西方世界的,而小说《巢》中,主人公所经历的
事大都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很明显,《巢
》在相当程度上可被看作是一部“传记小说”。
已读过马内阿另一部作品《流氓的归来》的细心读者
再来读《巢》,或许会在《巢》中看到《流氓的归来》的
影子,即某种自传的影子。也就是说,小说《巢》在很大
程度上是作者马内阿在西方定居生活的一种“自我虚构”
化的直观反映。
作为某种形式的自传小说,《巢》着重描写了主人公
戈拉、彼得等在所谓的“自由世界”,也就是作者马内阿
所经历的“第三种社会制度”下的生活。
当然,出于交代人物关系、铺垫人物思想脉络的需要
,作者马内阿在《巢》中还是回顾了戈拉、彼得等人出国
之前的生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让作者不无忧伤地回忆了
他更熟悉的“第二种社会制度”——中央集权的封闭的社
会——中的机械生活,另外,为交代彼得·加什帕尔的家
庭背景,小说还稍微涉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对犹太
人的大屠杀的情景。
战争期间大屠杀带来的阴影创伤、封闭的集权社会带
来的沉重精神桎梏,还有无序的自由世界带来的心灵迷惘
,这前后持续的三段历史,恰恰构成了作者诺曼·马内阿
迄今为止亲历的一生。而小说《巢》以回忆、提醒、复述
等写作手段,反映了主人公经历的这三段错综复杂的历史
过程,使得小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小说。
当然,《巢》的主要情节背景还是在美国的流亡生活
。而透过这段自由、混乱、艰辛、迷茫、充满诱惑与威胁
的国外生活,作者对人类命运、民族命运、个人命运,对
往昔与未来,对生老病死,对故国文化与人类文明之间关
系的思索跃然纸上。
也许跟一些读者所期望的相反,小说中,流亡美国的
众多东欧知识分子处境坎坷,他们或多或少、或早或迟地
意识到,自己选择流亡生活,就等于陷入到了一个“极端
环境”中,他们得重新学习“更新的战略”。一方面,他
们得努力融入陌生的美国社会,而另一方面,还要跟在远
在罗马尼亚的家人保持接触,不敢轻易抛弃对往昔的记忆

从专制的罗马尼亚来到自由的美国后,主人公们既感
觉到了思想的自由,也感觉到了语言的困惑,既体验到了
自由竞争的种种机会,也面临着生存的种种危险,甚至有
人死于非命。帕拉德的惨遭谋杀就是例子,而彼得也因为
写了分析帕拉德被害的文章,而感到来自暗处的威胁,随
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彼得因此而失眠,陷入了“两难的境
地”,不知道应该继续“装聋作哑”,还是“高喊着冲向
现实”。
总之,他们在美国活得并不比在国内更轻松,更自在

小说的题目叫《巢》,从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出
发,读者应能更好地想象和理解主人公们的生活。
被称为圣奥古斯汀的戈拉教授就生活在某种“巢”中
,他离群索居地独自生活,处在书籍的包围中。而在与现
实隔绝的巢穴深处,他一方面为其同时代人撰写讽刺性的
悼文,一方面则时时回想起他的罗马尼亚往昔,尤其是他
的前妻美人儿露。
这“巢穴”既安全,又危险,既是在自己家,又是在
别处,活在巢穴中的人既想有所作为,又处处遭受限制。
“巢穴”,它缺少一点人性的价值,有的只是生活的基本
条件,而且这基本的生存条件还受到了威胁。
小说借由“巢”这一地点形象,还对希腊神话中牛头
怪弥诺陶洛斯把英雄忒修斯关在迷宫中的故事作了影射。
古代的迷宫和现代的巢穴由一根谜语之线连了起来。
读者不妨可以这样联想:小说主人公彼得也一样,渴望在
现代美国社会这一“巢穴-迷宫”中复仇,而这迷宫,用人
物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繁荣的快乐地狱”“极权的谎言
殖民地”。
多年之后,为逃避那样一种流亡生活(不然,又是为
了什么别的目的呢?),彼得·加什帕尔失踪了。很可能
,他认识到了,这个美国并非完美的理想国,也不是流亡
者的避风港。他得选择一个终结:神秘主义?为艺术而艺
术?死亡?……
彼得·加什帕尔当然不是唯一的一个醒悟者,奥古斯
汀·戈拉同样,他也时时在反思。
此外,作者还通过一个从小说一开始就很活跃,而到
小说结尾时依然很活跃的次要人物之口,说出了当年的纳
粹德国,后来的东欧兄弟国阵营,以及当今美国社会的一
致本质。他就是一个来自前苏联,在纽约当出租车司机的
波尔坦斯基,他为读者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
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一串串注册号了。只是不像在奥
斯维辛那般将数字纹在臂膀上,而是烙上了信用卡、维萨
卡、万事达卡、白金卡、社保卡、保险卡、地铁卡、居留
证。外来人员居住证证号0298。这就是加什帕尔的号码了

很明显,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制度对个人的控制依
然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它从意识形态转到
了商业,从上层建筑转到了基本生活。小说中戈拉教授突
发心脏病时,连连打电话给医生,但都得不到丝毫回音。
这一故事插曲,是对“人即号码”的社会的一个精彩描述

飞鸟归巢,走兽归穴,落叶归根,流亡的人们,归宿
又在哪里?迷途的羔羊,能够找得到归路吗?
行文至此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
小说《巢》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马内阿的一些写
作特色。
在我看来,这些特色有那么几点:
一是采用了时空倒置的叙事手法。
二是故事情节多枝节、多层面充分展开;这一特色持
续地体现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追求复杂,喜爱错综,这兴
许跟他当年上大学时的理工科学历有某些关系吧。
三是他对一些文学名著做了直接援引和间接影射。
其一,小说采取了时空倒置的叙事手法,这一点用不
着多分析,读者自会注意到。
其二,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是多枝节、多层面的
,我们已经在上文中梳理人物关系时提到了。要不是这样
,我似乎也不必专门写一篇文字充当“代序”,把整部小
说的故事情节特地交代一下的。要知道,不做一下这样的
交代,一般的(粗心的)读者恐怕很难把握住作品的人物
关系,很难紧紧地跟上作品的情节发展。
其三,至于文学名著,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德国作家托
马斯·曼的《魔山》。《巢》中主人公彼得的外号“明海
尔”来自它,彼得在国内赢得的文学名声也得益于它,而
且,《巢》的总体故事线索,也从《魔山》中获取了启发

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一下。《巢》曾用这样的文字提
到《魔山》:
痴情于阅读和肖夏夫人的彼得在忧郁的卡斯托普的照
看下,一步步走向了死亡。明海尔·皮佩尔科尔恩被高烧
击溃,长辞于世。在这之后,忧郁的卡斯托普也随之失踪
,被战争的启示录所吞噬。
而在《巢》中,戈拉教授得了重病,几次动手术,而
忧伤的彼得也在“战争的启示录”一般的“9.11事件”的
背景中神秘地失踪。
当然,小说涉及到的文学名著,还有豪尔赫·路易斯
·博尔赫斯的小说,尤其是《死亡与罗盘》,正是阿根廷
盲人博尔赫斯的这部小说,为“致彼得的威胁信”提供了
谜语的引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部《巢》的情节和线索,都是由
《魔山》和《死亡与罗盘》给串连起来的。马内阿的这部
作品,似乎很好地阐释了在西方红极一时的所谓“互文性
”的文学理论。
马内阿对前辈文学大师托马斯·曼和豪尔赫·路易斯
·博尔赫斯如此显而易见的借鉴,不知道是不是能为这部
小说增添一些光彩。或许,他这一点做得有些费力不讨好
。不过,这一点应该由读者来评说。
随便提一下,大象的形象在书中被多次提到,“大象
”不仅是主人公彼得的外号之一,还是他最后留给友人的
艺术作品的“作者”。另外,作品花费了不少笔墨,多处
仔细地描写名画家达利那幅《太空象》的画作,以串联主
人公的梦境、想象和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
阅读马内阿,很自然地令人联想起捷克人昆德拉和阿
尔巴尼亚人卡达莱,这三位东欧作家的作品我都是翻译过
的,当然,都是由法语转译的。
这三个人,都是流亡在西方的东欧文学家,他们的文
字中时时流露对母语、对祖国文化、对故乡文明的深切感
情,当然,还有流亡生活的辛酸,以及在外语环境中生活
的异化,在我看来,他们的这一类情感如出一辙,尽管他
们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捷克语、阿尔巴尼亚语、罗马尼亚
语。
此外,阅读和翻译马内阿,还令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贡
布罗维奇、埃里亚德、米沃什……他们的文字中同样流露
出了思乡、异化、迷惘等情感。由于他们本身的才华,他
们的语言天赋,还由于他们特殊的政治生活经历,由于他
们或流亡或受迫害(或……)的复杂生活,这些东欧文学
大家的作品,丝毫不比西方一流的作家来得逊色。
中国对外国文学的介绍和接受,大都以西方为中心,
而西方,则又是以两“希”为中心,即所谓的希腊与希伯
来,从语言上说,英语(美语)最为强势,从文明起源上
说,希腊罗马最有资格,而从宗教影响上说,基督教(天
主教、东正教、新教)又是后来居上。其实,现今世界的
文学已经没有了早先的中心,或者可以说,形成了若干的
、诸多的中心。传统的文学大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德
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依然保持着文学上的繁荣
景象,而很多“小语种”文学,则借由文化传播途径的便
利、地球村的形成,让自己独特的文学被全世界他国的人
所熟悉。文学上,甚至文化上,已经由“众星捧月”的局
面,变为了“群星灿烂”的场景。拉丁美洲的文学、黑非
洲的文学、中国文学(包括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印度
文学……各有各的辉煌,各有各的特点。而东欧(或说是
中欧)也更多地显现出了它自己绚丽多彩的文学样貌,捷
克语、波兰语、匈牙利语、阿尔巴尼亚语、罗马尼亚语、
塞尔维亚语等语言的文学,一方面,各有各绝对的语言和
民族特点,另一方面又有一些相对相似的区域性面貌。这
些,国内的研究者、翻译者、出版者,以及广大读者早已
注意到了。我们只要读一读马内阿、昆德拉、卡达莱,我
们就会体会领略其中相似又相异的味道。
闲话少说,还是请读者来读一读马内阿吧……
如果有兴趣的话,读者还可以再找一找贡布罗维奇、
埃里亚德、米沃什、赫拉巴尔、昆德拉、卡达莱的作品,
去读一读吧。
当然,还有那个一辈子都呆在布拉格的犹太人卡夫卡
……
余中先
依据2012年3月撰写的文字改写
2018年11月于厦门大学敬贤楼
导语
《巢(马内阿作品集)(精)》是一部极具马内阿自传色彩的小说。奥古斯丁·戈拉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罗马尼亚,定居纽约,独自一人生活,为书籍所包围。在与现实隔绝的巢穴深处,他全身心地关注他喜爱的活动:为同代人撰写讽刺性悼文。戈拉常常想起他的罗马尼亚往昔,尤其是他的前妻露。这个美人儿当时拒绝随他来美国流亡,后来却陪同她的表弟兼情人彼得·加什帕尔在美国露面,彼得的父亲是当年被纳粹遣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自己也总是与世格格不入。当彼得收到一张匿名的死亡威胁明信片时,时间加速了。智者戈拉接到了求救电话,他能不能提供逃出迷宫之线团?一个迷宫,在其中人们找到大师的形象,一个伟大的博学者,闻名全世界,但同时又因对极右派的妥协而在过去备受争议。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不知道如今在西方,有哪位作家比诺曼?马内
阿更值得翻译和了解。”
——海因利希·伯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对于人类做的最恶的事,马内阿给了我们勇气和
诚实去面对;对于我们的人性,他则给了善和忠诚。
——《洛杉矶书评》
精彩页
天色微明,晨光熹微。魔术师修长而健壮的手臂开启了新一天的魔法。一辆黄色拉达车在路边的水沟旁缓缓停靠下来。
“去宾州火车站。”
方向盘上边是司机的照片和名字:列夫·波尔坦斯基。
“您是俄罗斯人?”
“我以前是。” 他嗓音沙沙哑哑的,脸盘微宽,还有着一双细细小小的眼睛。
“您从哪儿来?”
“敖德萨。”
“敖德萨好像是在乌克兰吧。”
“苏联!敖德萨和我一样都是苏联的。现在大家都不大能区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你不是美国人吧?”
“现在我是了。就和您一样。” 不,显然这一天尚未开始。 刚开始,那位陌生人先伸出了一只白色小手,递来一张白纸卡。那纸卡很干净,上面印着金色的字母。
“我在想您是否愿意给一个广告走场。是给一个电视广告出镜。挺赚钱的。”
在他面前是小小的科齐大夫,而在科齐面前,他却想到了露。虽然并不可能在这儿遇到她。
当下!当下!路人暗自腹诽。他新的生活格言就是:活在当下!就这么简短:活在当下!他回首曾经,有的是罪恶的往昔和灿烂却一再踟蹰不前的未来。现在,然而,现在……他愣在原地,面对着那位向他伸来一只白色小手的陌生人,满目惊愕。
“您别担心。只是一个问题罢了。仅仅只是一个问题,别无其他。”
这个搭讪有些突如其来,但却处理得平和又谨慎。
突然搭话的是一位年约四十岁的先生。只见他身披浅咖色马海毛长大衣,里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未套外衣。他剪得一头黑色短发,双瞳乌黑,极有灵气。一举一动如芭蕾舞者抑或是魔术师般起起伏伏。他从牛仔裤的口袋里掏出一个黑皮小钱包。打开磁扣,从里面抽出几张名片。附上一张白纸卡。那纸卡很干净,上面印着金色的字母:事件代码。
路人并没有专心听,反而全神贯注在搭讪人的鞋子上。牛仔靴!在昂贵的紧身牛仔裤下配这样一双牛仔靴,这位先生实在是优雅极了。
“我是制片人。柯蒂斯。詹姆斯·柯蒂斯。”
名片上就是这么写的:詹姆斯·柯蒂斯,制片人。
“我问自己你会不会答应给一个广告走场。给一个电视广告出镜。挺赚钱的。”
“广告?我吗?什么广告?”
“可口可乐。”
“我?可口可乐?”
“作为国际象棋手。”
“国际象棋和可乐?”
“对,差不多就是这样。国际象棋手专注在棋局上。突然,他伸手去够放在桌上的杯子,而那里面装着可口可乐。”
“啊哈!然后棋手微笑了吧。不过,抱歉,我并不擅长做这样的事情呢。”
“可赚得挺多的,我已经同您说了。而且这个广告会反复播放,钱来得很容易,你想都想不到。”
“不,我不做这样的事。”
“您再考虑考虑吧。您不是有我的名片嘛。如果您改主意了,可以打电话给我。”
“谢谢。不过我也和您说了,我不……”
“话别说那么绝。就像这里的人说的那样。您又不是美国人,不是吗?”
“我怎么不是呢?美国人就不下国际象棋了吗?可口可乐,他们有时还是喝的,还有百事可乐。我虽不喝可乐,但我年轻的时候下过国际象棋。”
“您瞧!我就知道。您挺有棋手范儿的。您再考虑考虑,反正您有我的号码,打给我就是了。您怎么称呼?”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