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路的最东端--从倭国到日本国/丝瓷之路博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刘可维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其最初的起点形成于汉帝国的中心地区。然而,随着东亚国际交流的发展,特别是在日本列岛上经历了由倭国向日本国的历史性转变后,这条横亘欧亚的文化、商贸之路最终延伸至了东亚世界的最东端。
日本是东亚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其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也最终扩展到了东亚世界的最东端。希望通过这本小书为读者展现日本是如何从地域性政权的倭国发展而来,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其又与东亚世界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与融合。
目录
第一章 渡海而来的弥生文化
第一节 “日本人”到来
第二节 弥生曙光——稻作农业的传播
第三节 金属时代
第四节 全新的生活方式
第五节 渡来的弥生人
第六节 弥生人与中国大陆
第二章 弥生众国
第一节 王权崛起
第二节 海东乐浪郡
第三节 弥生众国
第四节 “汉委奴国王”金印
第三章 大和政权诞生
第一节 巨大古坟时代
第二节 三角缘神兽镜
第三节 安东将军倭五王
第四章 骑马民族国家
第一节 东亚大陆骑马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第二节 倭人的“骑马民族国家”
第五章 日出处天子
第一节 往来的国书
第二节 白村江之战
第三节 朝鲜式山城与大宰府
第六章 日本国
第一节 大唐之镜——奈良
第二节 大佛开眼
第三节 东亚海域内的物质文化交流
序言
西汉建元(前140-前135)至元狩(前122-前117)年
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建立起中华文明
与西域间的稳定联系,这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作“凿空”,
张骞的两次出使也被视作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然而,作
为连接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丝绸之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
建立在东亚、中亚、西亚、欧洲等区域,以及其内部诸文
明间长期往来的基础上。丝路东部的起点最初形成于汉帝
国的中心地区。随着汉帝国与周边诸国家、地区间关系的
强化,代表汉文明的文化、制度、技术等广泛传播至东亚
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积极地参与到
由中国王朝构建的东亚秩序之中,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体系
的组成部分。
在丝绸之路不断向东方扩展的过程中,日本列岛、朝
鲜半岛与中国大陆间的固有联系发挥着极为关键的纽带作
用。这种纽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甚至可以追
溯至文明起源前的史前时代。在地质时代第四纪(约250万
年以来)形成的多次冰河期中,由于海平面的显著下降,
日本列岛曾数度与东亚大陆连接在一起,早期人类通过陆
桥从东亚大陆迁徙至日本列岛内。尽管当冰河期结束之际
,日本列岛再次孤悬海中,但列岛内的人类仍继续跨越海
洋与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等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进行
着石料交换与石器加工技术上的交流。特别是其中由朝鲜
海峡(位于日本九州北部与朝鲜南部之间)构成的海上通
道奠定了日后丝绸之路东洋航线的雏形。
随着海上交通线的确立,日本列岛与东亚大陆紧密地
维系在一起,由此展开的日本列岛与中国、朝鲜半岛间的
交往深刻地影响了列岛内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国王朝最早
将生活于日本列岛内的族群称为倭人,在从汉代至唐代的
历史时期内,倭逐渐由一支源自东亚大陆稻作文明的“渡
来人”集团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最终在公元701年将
国号改为日本,这也成为今日日本国名的由来。这一转变
,不仅是简单的国号变更,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国家体制
变革。从倭人集团的形成,以及倭国由小变大、再到日本
国的历史演进中,无不伴随着与东亚世界间的密切交往。
可以说日本古代国家的建成史又是一部浓缩的东亚交流史
、一部东亚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作为《丝瓷之路博览》丛
书中的一部,本书希望结合考古、文献资料与前代学者的
经典研究,沿着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介绍日本列岛
与中国王朝、朝鲜半岛间交流的实态,为读者展现日本是
如何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从倭人集团发展而来,以及其
与东亚世界经历的碰撞与融合。
刘可维
2018年7月18日
导语
一从谪落在柴荆,万死兢兢局蹐情。
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声。
中怀好逐孤云去,外物相逢满月迎。
此地虽身无检系,何为寸步出门行。
本书结合考古、文献资料与前代学者的经典研究,沿着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介绍日本列岛与中国王朝、朝鲜半岛间交流的实态。
精彩页
第一节 “日本人”到来
在弥生文化形成以前,日本列岛内尚处于以采集型原始农业为基础,使用以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绳文时代。然而,渡海而来的弥生人从大陆带来了先进的稻作农业和金属制造等技术。从日本列岛的视角来看,弥生文化无疑是一种外来的殖民文明,或可称为渡来文明。在进入日本列岛后,弥生文化凭借着自身的先进性,迅速完成了土著化过程,融合并同化了旧有的绳文文化,成为日本本土的主流文明。重要的是,弥生文化的确立,为此后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今日的日本列岛被海洋所环绕,本身并不与欧亚大陆接壤。然而,在地质年代中,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动,日本列岛也曾数度与欧亚大陆相连。在第四纪更新世(约250万-1.2万年前)期间,地球表面曾经历过多次冰河期。在进入冰河期后,全球整体气温急剧下降,平均可达十余度。陆地表面由广袤的冰原、冰山占据,在最为寒冷的阶段,地表的四分之一被冰川覆盖。由于大量水分以固态冰雪形态留在了地表,海水的补给量小于蒸发量,从而造成世界范围内海平面显著下降。据研究推算,冰河期内海平面相较今日一度下降了140米左右。正因如此,地球表面许多原被海水阻隔的大陆、岛屿通过裸露的海床或冻结的冰原连接在了一起。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与美国阿拉斯加间的白令海峡,曾在冰河期内成为一条连接亚洲与美洲间的大陆桥。通过这条大陆桥构成的走廊,原栖息于亚洲北部的猛犸象、野牛,以及早期人类逐渐迁徙到了美洲大陆。由此发展出后代美洲的若干物种和印第安等人类文明。基于同样的原因,在第四纪冰河期期间,位于日本北海道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间的宗谷海峡以及日本九州地区和朝鲜半岛间的朝鲜海峡也都近乎消失,在局部形成了陆上的通道(参照图1-1)。至此日本不再是孤悬于海中的岛屿,而成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在这种自然环境的背景下,日本列岛内迎来了最早的“旅客”。
在东亚范围内发现有一大批200万年以内的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及其活动遗迹,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直立人,以及大荔人、力浦人等早期智人。可见,进入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在亚欧大陆东部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早期人类种群。伴随着更新世期间反复出现的冰河期,一度成为陆地的朝鲜、宗谷等海峡为早期人类提供了进入日本列岛内的通道。从今日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日本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均在10万年以内,并且主要是相对发达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从分布地域来看,日本列岛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集中在日本列岛的西部(九州地区和本州的西侧)、东北部(本州东北部和北海道地区),这种遗迹的分布规律正是基于冰河期期间南北两条陆桥形成的。由此可见,日本列岛内最早的人类应是在第四纪冰河期中通过陆桥从东亚大陆迁徙而来的。
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通过打击方式加工石质工具的方法,而加工石器的技术正是划分不同石器文化的重要依据。伴随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扩大,加工石器的技术也获得了相应的传播。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韩国境内的垂杨介、古礼里等旧石器遗址中出土有一类被命名为“剥片尖头器”的石器。这种旧石器是以石核上打击下的石片为基础,在顶端的两侧加工出刃部,最后在下部安装木柄,整体作为石矛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种极为重要的狩猎工具。而今日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九州地区也出土了与这种加工技术完全相同的剥片尖头器。根据此类石器打击技术的共通性可知,在进入冰河期后东亚北部逐渐为冰原所覆盖,早期人类追随着迁徙的动物群,通过朝鲜海峡一带进入了今日的日本列岛,这一考古发现,被视为日本与东亚世界早期交往的鉴证之一。而朝鲜海峡的这条路线,也在进入文明时期后成为日本列岛与东亚世界间展开交流的主要通道。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