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道游击队(素质版2.0无障碍阅读)/经典名著大家名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知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知侠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发生的英雄故事。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的事迹感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简介
刘知侠(1918—1991),笔名知侠,原名刘兆麟,河南省卫辉市人。1938年入陕北抗大学习军事,同年于抗大一分校东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文学队长、支部书记,山东省文协《山东文化》副主编、文化工作团团长,第一任济南文协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华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山东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知侠文集》五卷。其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出版后已经被译成英、法、俄、日、朝等多国文字,曾两次搬上银幕,多次拍摄电视连续剧。其作品《铁道游击队》改编的舞剧,电视连续剧《小小飞虎队》均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根据其作品改编的还有电影《飞虎队》《红嫂》《侦察兵》,电视剧《铺草》等。
目录
第一章 王强夜谈敌情
第二章 老洪飞车搞机枪
第三章 合伙开炭厂
第四章 来了管账先生
第五章 政委和他的部下
第六章 小坡被捕
第七章 血染洋行
第八章 山里来了紧急命令
第九章 票车上的战斗
第十章 初会微山湖
第十一章 夜袭临城
第十二章 敌伪顽夹击
第十三章 进山整训
第十四章 出山
第十五章 渔船上
第十六章 小坡和王虎
第十七章 地主
第十八章 在湖边站住脚了
第十九章 打冈村
第二十章 六孔桥上
第二十一章 松尾进苗庄
第二十二章 站长与布车
第二十三章 拆炮楼
第二十四章 微山岛沦陷
第二十五章 她的遭遇
第二十六章 三路出击
第二十七章 掩护过路
第二十八章 胜利
后记
新版后记
《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读《铁道游击队》有感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
序言
浩荡在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息
——重读《铁道游击队》
我小时候是个《铁道游击队》迷。连环画有好几个版
本,记得有一本还包了牛皮纸封面;电影只要在我村和我
村附近演,我就看,看了几十遍,好多经典台词,说上句
,我都能很准确地接上下句。当然,最钟爱的是电影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上初中时,在村大队饲养棚里
看过半本残缺的《铁道游击队》小说,曾经为这部来自民
间的传奇故事所感动。再后来,看了同名电视剧。
在刘知侠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深入采访了刘知侠
夫人刘真骅老师,听她讲述刘知侠的故事,又查阅刘知侠
同志在战争年代发表在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后成为华东
局机关报,今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上的战
地报道,对前辈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而重读纸页发黄
的《铁道游击队》,依然被刘知侠那质朴语言书写出的英
雄气息所感染,它唤醒了我童年看黑白电影和翻连环画时
的记忆,脑海中晃动着英雄们潇洒而壮烈的身姿。
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铁道游击队》1954年初
甫一面世,在读者中就引起强烈反响。新书上柜不久便告
罄,当年再版。刘知侠一举成名。可动乱年代,小说成了
“大毒草”,被否定,被销毁,刘知侠也成为“黑线”人
物,蒙受冤屈和凌辱。时间过去了六十多年,《铁道游击
队》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民间性列为红色经典。
可以说,刘知侠和《铁道游击队》一起经受住了风霜考验

这是一本亲历过战争洗礼的坚强战士倾心描摹出的“
委托书”。刘知侠在小说“后记”中说,“《铁道游击队
》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出的”。让刘知侠最难忘的是,
日寇投降后,游击队员们新年会餐,他们把一桌最丰盛的
酒菜,摆在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前边,平时喝酒喜欢猜拳
行令,可是这一次却都沉默着喝闷酒,他们隔着酒桌望着
牺牲了的战友的牌位,以最古老的形式悼念。他们有两个
愿望,一是立个纪念碑,一是希望刘知侠把他们的事迹写
成书。刘知侠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是学习军事的,经历过
各种残酷的战争场面,一个个战友的英雄壮举,感染着他
,感动着他,激励着他,把共产党人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
甘愿牺牲的凛然正气写出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刘知侠的书写,是建立在数不清的英雄故事之上的。
他把看到、听到、想到、悟到的,都记下来。刘洪、王强
、李正、彭亮、小坡、芳林嫂等,是刘知侠给战友们命名
的代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积淀着游击队员们的音容笑貌
、言谈举止。这是血写的文字,不是书斋里虚构出的“烽
烟”,没有象牙塔里长出的“战壕”,更没有穿越的“手
撕鬼子”一样的荒唐透顶的游戏笔墨。刘知侠不是无病呻
吟,为写而写,而是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写。知侠所写,
是战友间心与心的交流,是没有杂质的、是透明的、是有
温度的、是掏心窝子的话,不能说字字如钉,但拳拳之心
可鉴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铁道游击
队》就是血写之书,内里的光泽透过历史的烟尘熠熠闪光
,这夺目的光泽,无法掩盖,也掩盖不了。在《铁道游击
队》中,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的是炽热的爱国主义情
怀。山河破碎、国破家亡,面对这一切,是共产党站出来
,让拥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聚拢在一起,杀鬼子、除汉奸
、扒火车、反扫荡,捍卫家园。刘知侠写出了中国人抵御
外侮、反抗侵略的骨气和底气,写出了中国人捍卫国土、
维护尊严的激情与豪情,写出了共产党作为主心骨在敌后
战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信仰的“礼敬书
”。一群自由散漫、目不识丁的“煤黑”,像自由散漫的
万千雨点,因了党的唤醒,就有了主心骨,滴入民族独立
的滚滚洪流中。他们一点点地挣扎着、痛苦着、成长着、
超越着,逐渐从赌钱、喝酒、打架,向想正事、干大事、
谋长远转变,从关心自己到关心他人,超越一己之悲欢;
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写的人,变成大写的人。“他们
的拳头,已不是仅在一时愤怒之下才紧握了。他们身上已
灌输了永不会枯竭的力量,拳头不但有力地打击出去,而
且知道打在什么地方了。”为了信仰,为了主义,宁鸣而
死,不默而生,头断血流敢牺牲。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信仰
力量的歌颂,充盈着对健康成长者的礼赞,充盈着对人生
大境界的礼敬。
刘知侠可谓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的一名战士。刘
真骅老师一直珍藏着刘知侠的烈士证。她回忆说,1991年9
月3日,青岛市政协召开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刘知侠发
言时,对“东欧剧变”局势忧心如焚,慷慨陈词,他去拿
杯子,拿了两把没拿着,有位老同志说,知侠你别这么激
动,咱们还有群众哪!刘知侠说:“对!群众!群众!…
…”就这样突发脑出血,倒在了讲台上……刘真骅说,知
侠爱说自己是个老兵,这个老兵死在了战场上,这个作家
死在了呐喊中,像他的战友一样成为烈士。这就是刘知侠
,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
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刘知侠周身
有一种气场,放射出一个强者的生命光芒。他历经磨难,
但一点儿也不缺“钙”,精神就是他的“钙”,是坚定的
理想信念,让他铁骨铮铮。
这是一首向善向上、乐观透明的“战地浪漫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
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
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同名电影的主题曲,恰是小说的主旋律。刘知侠用现实主
义结构作品,但是不乏浪漫格调。游击队员们的时光,没
有哪怕一分钟是行尸走肉的,浑身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小坡被捕,做苦役,趁敌不备,逃跑时被两个鬼子发
现了,一列车已经跑过大部分,只剩下最后几节了,“只
见小坡的身影一闪,随着一阵锵锵开去的火车,就不见了
”。小坡扒火车的动作是何等敏捷啊,“身影一闪”!当
鬼子正纳闷时,“小坡已经躺在火车上的麻袋堆里,望着
满天的星星,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在快乐地唱着他久已
不唱的‘铁流两万五千里……’了”。顽皮的小坡,在铤
而走险中多了些浪漫意味,刘知侠还原了硝烟弥漫背景下
的人性之美。
《铁道游击队》书写的是英雄传奇,颇有意味的是,
围绕这本书,又产生了新的传奇。在“文化大革命”中,
刘知侠被关押,为了保命,他用刮脸刀将双人床单割成条
(不敢撕,门外有看守),把床单条绑到暖气片上,从文
联机关的三楼顺下,因床单条不够长(还差两三米)他毅
然跳下,把脚崴了,他跛着脚趁天色未明逃到《铁道游击
队》中“芳林嫂”的原型之一刘桂清家。狼狈的刘知侠,
全身竟没有一块地方不是青紫色的,刘桂清这位战争年代
掩护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在动乱年代又伸出了温暖
的手,挽救了刘知侠。
革命历史,是一种传承共产党人优秀红色基因的正能
量,它既是“定位仪”,也是“平面镜”,更是“教科书
”,能够帮助共产党人明晰自己的历史方位,清醒客观地
看待自己,获取深邃的历史智慧,获得为人民事业而奋斗
的无穷力量。刘知侠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理直气壮地讲革
命故事,理直气壮地写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歌颂大无畏
的革命精神。他像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坚守阵地一样
,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他如一团火,代替他死去的和活
着的战友在说、在诉。《铁道游击队》《红嫂》《战地日
记》等就是一部部滚烫的“信史”,“信史”如无人书写
,英雄就湮灭无闻。刘知侠不朽,在此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
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
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
的强大力量。”刘知侠成长于革命的队伍中,来自英雄的
战壕里,惺惺相惜,他对英雄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
持久,他不但“身入”“心人”,更重要的是“情人”,
是爱入骨髓,他用满腔热血写就了《铁道游击队》这部英
雄赞歌。
我想,《铁道游击队》的一次次出版,是对包括刘知
侠在内的革命先辈们的最好纪念,让浩荡在字里行间的英
雄气息在天地间流传,这当然也是刘知侠同志所最愿意看
到的景象。
逢春阶
2018年6月3日上午于济南
导语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它以文学化的文字为媒介重塑了真实地发生在铁道线上的“飞虎队”的故事,将血雨腥风又诡谲复杂的历史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我们仿佛亲身去那个特殊的年代走了一遭。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该读这样的经典,以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后记
在这个新版本中,附上了一篇《(铁道游击队)创作经
过》。
该书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初版,至今已出版三十七个年
头了。在此期间,除了十年浩劫中遭到“四人帮”的查禁
外,近三十年里,这本书一直在陆续再版,在五十年代后
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为全国畅销书。截至目前,国家版本
图书馆对各种版本的印数统计为二百五十七万多册,加上
四川、江西和贵州等地的少年版和节编本,已近三百万册
了,并被翻译成英、俄、日和朝鲜等国文字。
这本书一九五六年改编为电影上演,一九八五年又改
编为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播放,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正因为这本书、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有
较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到处都有人问我这部作品中几个
主要人物的情况,以及我是怎样写这部书的。虽然我在作
品的后记中,对这些问题做了简要的交代,但是他们还是
感到不满足。为此,我于一九八七年在《新文学史料》第
一期上发表了《(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我在这篇创作经过中,谈了这部作品从生活到艺术的
整个创作过程,也具体谈到了读者所关心的书中主要人物
的形成、发展和命运,所以我就把它附在新版的后面,和
读者见面了。
知侠
一九九一年六月八日于青岛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
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经典的意义在于其中凝结了人类的共通经验,世
界级的经典就尤其具有普适性。商务印书馆从来看重
经典图书的价值意义,这套经典译著的出版,是中国
的文学读家莫大的福分。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
这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乃是它可以超越时间
、年龄、语言和族群而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营养。商
务印书馆是信誉极好的出版机构,相信这套书能带给
读者莫大的阅读惊喜。
——湖北省作冢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方方
对文学我怀着感恩之心,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刻读
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当我开出我自己的花朵才意识到
我们被嫁接到那棵伟大的生命之树上,这些伟大的作
品对我的心灵是一种照料,有时候也是一种校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 王家新
精彩页
第一章 王强夜谈敌情
导读
日本军队占领枣庄之后,为了掌握枣庄及临枣支线日军的情况,共产党派了两个精悍的游击队员回枣庄活动。这两个队员一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都是枣庄人,他们对矿上和铁路上都很熟悉。这天天黑以后,队伍上的老周找到了王强,在老周的要求下,王强向他谈了枣庄的敌情及自己和老洪杀洋行日本掌柜的过程。
到过枣庄的人,都会感到这里的煤烟气味很重,煤矿上那几柱大烟囱,不分昼夜“咕吐、咕吐”地喷吐着黑烟,棉絮似的烟雾,在山样的煤堆上空团团乱转。附近人家的烧焦池也到处冒着烟。还有矿上的运煤车和临枣铁路的火车,不住地向天空喷着一团团的白云。这四下升起的浓烟密雾,把枣庄笼罩起来,人们很难看到晴朗的蓝天,吸到清新的空气,走到哪儿都是雾气腾腾。风从山一样的煤堆上吹来,带着煤沙到处飞舞,煤沙细得打到人的脸上都不觉得。人们从街上走一遭回来,用手巾往脸上一抹,会看到白毛巾上一片黑灰。白衣服两天不洗,就成灰的了。下窑和装卸煤车的工人,在露天劳动的脚夫,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整天在煤里滚来滚去,不仅手脸染黑了,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他们也不习惯时常去擦身和洗衣,因为很难洗得清爽。就这样,他们一年到头手脸黑,穿的黑,有钱人就叫他们“煤黑”。
旧社会有多少不平事!正是这些“煤黑”创造了枣庄的财富。那山一样高的煤堆,是他们从深黑的矿坑里挖出来的。又是他们把煤炭装上火车,运往四方,供给工业的需要和万家住户的烧用。可是这些财富都被老财们掠夺去了,被鄙视和受苦的却是这些“煤黑”。日本鬼子占领枣庄以后,夺去了煤矿,许多有钱的先生们,在鬼子的刺刀下为敌人服务。又正是这些“煤黑”们,扛起了枪杆,成立了游击队,打击敌人。我这部小说就是写这些“煤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怎样对敌人展开轰轰烈烈的英勇斗争,他们在敌占区的枣庄、临城、津浦干线和临枣支线铁路两侧,把鬼子闹得天翻地覆,创造了很多英雄事迹。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从头谈起:
鬼子来了以后,“中央军”跑了,共产党组织了一批煤矿工人,拉到北山里,和八路军游击队会合,坚持鲁南山区的抗日战争。为了配合山里的斗争,和掌握枣庄及临枣支线敌人的情况,司令部派了两个精悍的游击队员回枣庄活动。这两个队员一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刘洪坚决勇敢,王强机动灵活。他们都是枣庄人,过去在煤矿上干活,由于自小生长在这里,他们对矿上和铁路上都很熟悉,还练出扒车的本领。他俩被派回枣庄后,山里的斗争就残酷起来,刚成立的八路军游击队,不仅时常遭到敌伪的袭击扫荡,而且还受到当地封建地主武装和国民党残余部队的排挤。在敌伪顽的夹击下,这支年轻的游击队经常吃不上、住不下,不得不四下分散活动。因此,有半年的时间,他们和刘洪、王强失掉了联系。以后,西边开来八路军一一五师两个主力团,打开了山里的局面,山里游击队才站住脚,司令部才又派人到枣庄和刘洪、王强联络。 这天傍晚,枣庄的烟雾显得更大,天黑得仿佛比别处早些。煤矿上和街上的电灯亮了。四下的烧焦池的气眼都在呼呼地蹿着火苗。远远望去,枣庄像刚开锅的蒸笼。煤矿公司大楼上和车站票房上的太阳旗,像经不起这里的烟熏火燎似的,在迎着晚风飘抖。西车站上守卫的日本鬼子的刺刀,在电灯下闪闪发光。
西车站下沿,就是枣庄的西郊了,这里有一个陈庄,百多户人家,大都是下窑的工人和车站上的脚夫,还有几家炭厂。这庄除了炭厂烧焦卖,各个住家也在烧,因为烧焦是死利钱,一百斤煤能烧七十斤焦,一斤焦能卖二斤煤钱。七十斤焦就能买一百四十斤煤,所以烧一百斤煤的焦,净赚四十斤煤。男人们下窑去了,女人们虽然忙着家务,但也会抽空在小屋旁边挖个坑,填上煤烧起来。天黑下来,这个小庄子到处都冒着烟,地上到处都喷着火苗。因为这里和车站只隔一道小沟,车站上有鬼子,所以天一黑,街道上就没有人了。
天完全黑下来以后,从庄西进来一个人影,绕过两个焦池,来到一家大门前。他把门推开,走进院子里。
“老王哥在家吗?”
“谁呀?”一个浓眉方脸的人,从有灯光的西屋里走出来,他约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眨着黑黑的小眼,向院子里的来人望着。他就是王强。在黑影里,他看到是一个穿着农村服装的人。
“我!从南乡来的!”客人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说,“老王!你不认识我了吗?”
王强嘴里咕哝着:“是谁呀!”把头伸到对方的面前,仔细打量着,又把他拉到灯亮处再一看,“咦!”他扬着浓浓的眉毛,咧着嘴巴狠狠地“咦”了一声,双手抱住了对方的臂膀,把客人拉到屋里。
“啊呀!原来是你呀!老周!你怎么不早说呢?真想不到呀!……”
显然,王强对老周的到来,感到说不出的惊喜。他忙从袋子里掏出香烟,自己用火点了两支,把一支递到老周的嘴上,看看家人正在吃饭,他便拉着老周的手说:
“走!到那边炭厂小屋里去!咱们好好拉拉,回头找到老洪,咱们痛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