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苏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苏力的致辞,实际是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关系
场域即大学里,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但也不直接对
抗)的职业伦理与理想人格。他的“贴心”抒情的“
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
风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
育同法学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

——冯象
目录
Re:致辞与山寨(冯象)
自序
想起校园
你我都如流水
迎接挑战
你们不再提问了
珍重自己
发现你的热爱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
这一刻,你们是主角
走不出的风景
这里是北大法学院
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
第一个梦想成真
你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
选择北大
责任高于热爱
你听见阳光的碰撞
在许多感动之后
重申的祝福
走出校园
更是播种的季节
不可能的告别
废弃的石头
不会忘记的承诺
不是见证历史,我们就是历史
历史不容假设
患难与共,血脉相溶
祝福复旦
务实时代中的理想
萤火虫的光亮
珍惜学术事业
既然当了和尚
废弃的石头
欢迎经济学帝国主义
走过法律援助
凝聚法治共识
渴望多汁的人生
艺术家与知识产权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热点?如何关注热点
法学发展创造的唯一源泉
法学院与律所
法律人自身的问题
法学教育的两个根本任务
法学院的产品(节选)
法学院的管理(节选)
大学改革和通识教育
想清楚,来北大干什么
奥康纳大法官演说引介
祝福我们的法学院(节选)
致辞与修辞
大学里的致辞——修辞学的或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修辞学的政法家门
附录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
约翰·马歇尔 霍姆斯
多产的偶像破坏者 莱西格
精彩页
你我都如流水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集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他们将远行;他们把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留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的北大法学院;北大、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年轻。让我们祝福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进军营第一天,我就被告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不过是那流过军营的潺潺之水。而今天我才突然感到,其实北大、我们的法学院也是如此,一年年迎来送往,“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在告别之际,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伤感,尤其是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人,尤其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尤其是你们这些因依赖符号为生而更为敏感的年轻人。但如果想开一点,其实我们这些在此继续安营扎寨的学生和教员,对于北大来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都不过是那一线流水。
流水是我们分享的命运;我们都将远去,留下的只是这个北大,这片山河。
“北大是常为新的”,鲁迅先生说。其实北大更是常青的,常青就因为有你们和我们这些流水。你我把青春留在了这里。把青春的欢乐和痛苦都留在了这里,把一些浅薄的深刻和一些深刻的浅薄留在了这里,我想,还有一些同学把自己的初恋永远掷进了未名湖。一些梦想消失了,却获得了另一些梦想。正是青春和这些青春伴侣养育了北大的常新和常青。
流水向何方?在江河湖海?在大洋彼岸?在高天流云?但不会忘记的,我相信你们,不会忘记曾让你欣喜若狂也曾让你焦躁不安、让你由衷赞美甚或也曾让你愤愤诅咒过的北大和北大法学院。这里有你永远不再归来的青春!北大就是你这一切的标识,北大法学院就是你这一切的象征。而这,就足够了!
祝你们平安,祝你们幸福,祝你们成功!谢谢。
迎接挑战
2001年入学的各位同学,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你我心中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你我心中中国最好的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
这一刻,对于我们这些久呆北大法学院的教员来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对于你们,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踏进北京大学的同学来说,我相信,这将是你们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这一刻,我不可能说很多;只想对大家说,特别是对本科生同学说,要准备迎接挑战。
所谓挑战,也许你们首先会想到学习。其实我最不担心的就是你们的学习。你们都是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挑出来的。我相信你们完全有智识能力,应对一切学习上的困难。当然学习不仅仅是听课、读书。其实我们这些老师能教给你们的不会很多,更多的要靠你们从综合性大学的北大校园中学习,你们相互学习,在中国迅速变革的社会中学习。而且,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很不一样,知识的记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综合运用。这些都要求你们有所变化。但是,我相信,对于你们来说,一系列更重要的挑战是在学习之外。
首先,你们要学会接受失败。你们每个人,至少绝大多数,一直是当地各校的佼佼者;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和家庭受到种种特别的关怀和照顾。来到北大法学院,更可能令你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在这个意义上,你们是天之骄子;你们身上承担着沉重的社会期待和自我期待。然而,在北大,你们会发现,什么才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什么是“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儿”。一个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在某个方面比你优越。我敢保证,你们当中,许多人将在北大迎来对自己能力和期待的第一次反思。除一个人外,你们不可能都总成绩全班第一:甚至不大可能指望自己某门课获得全班第一,更不可能在学习之外其他所有方面都全班第一。
挫折不仅来自学习,还会来自生活以及其他方面。你们必须从现在起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接受这一切,甚至准备接受“失败”,学会如何坦然面对这种“失败”。
我给失败打了引号,因为失败是相对的,相对于你的目标,更相对于作为你失败参照系的他人。这里隐含着你们的第二个挑战,就是要学会在竞争中、在市场上——实际就是在一个小集体中乃至在更大的社会中——把握和发展自己。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向其他同学学习。我特别强调培养团队精神。
我不是在一般道德层面讲什么集体主义精神,不是谈论传统的“做人”的道理。我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讲这一点的。现代社会是竞争的,但也是互补的,不仅世界各地的贸易正在构成一个财富整体,而且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全面”发展。这也就界定了。同时也注定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市场中、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我们不是传统的农民,从播种到收获,单枪匹马。如果想有所成就,至少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摈弃那种个人单干、独往独来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像流水装配线上的工人,用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创造着社会需要的产品。我们必须学会在团队中生活。这意味着要学会竞争,也要学会合作
导语
本书为北大法学院苏力老师近10年来在新学年开学及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的热情洋溢的演讲,这些演讲在网上、坊间受到不仅仅是北大法学院学生的热捧与传诵,还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经与苏力老师协商,将上述演讲挑选后集结成册出版。
序言
Re:致辞与山寨
冯象
B君如晤:
我上周返美的。正赶上大雪,在纽约机场旅馆捱了一
宿,不过把苏力老师给的书稿看了——论致辞与政治修辞的
,课上讲过吧。请教两个问题,你们年轻人有什么看法:
他在院长任上的毕业迎新致辞极受学生欢迎,当得上
北大一块品牌,据说正版之外,还有山寨版。你或者别的
同学是觉得他说的道理(思想)好,还是语言生动有趣,
抑或别的原因(个性、场合、态度)?老子说,“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苏力是不是一个例外?
谢谢,节日快乐。
又,山寨版何处可阅?
[三天后]
绝了,哈哈,原来院长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未撰写
(并依法享有国际保护),山寨版即已上网,四处流传了
。而且标题也蛮“感动中国”。是不是?也缠绕些欧化句
式,有“力叔”味儿。再过四十年,白头校友回忆“一塌
糊涂”(一塔湖图)的学习生活,接受记者或校史专家采访
,这段佳话肯定有数不清的版本。
S君帮忙,拿我的问题找同学(校内外皆有)做了个小
调查,回复都很率直,有见地:
——既不唱高调说空话,也不惺惺作态讨好学生,总
之,苏力老师了解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感情。
——很“个”的人,有些执拗。但他的话让我觉得新
,可以信。关倒是其次的。
——我对老师了解不多,致辞具体讲了什么道理,记
不清了。印象中他很会煽情,有点儿女性化,但不做作。
配上他们说的“一张铮铮铁骨的脸”,非常独特。(女生
语)
——好些话称得上“美”,甚至过于“柔软”,比如
“细雨淋湿了未名湖”,但那只是作为通向某种真实的铺
垫,某种未经雕琢和掩饰的“信”。这么看,应该说是“
信言不美”的例外吧。
——国人的公共生活一直摆脱不了“假大空”话语,
老百姓“审丑疲劳”久矣。苏力老师拒绝官样文章,不落
俗套,就具备了打动人的力量。其原理可能近于那个口语词
“不折腾”。当然,他有不少出色的修辞和精巧的表达,
加上真诚,在教育官员中是罕见的,如果不是绝无仅有。
——回想起来。自己真正被打动,不是在毕业典礼上
,而是后来读文字稿的时候。他口才在法学院来说不是最
好,要念稿,还带点口音。相比之下,文字更能表现他的激
情,“有嚼头”。不过在社会上走红,或许得益于“北大
”、“院长”一类的标签效应?
——他有几句“信言”太耿直了,像“这里是北大法
学院”,那种近乎赤裸裸的精英意识的流露,得罪人也不奇
怪啊。
——像网友说的,是发自肺腑的祝福,贴心。
——前些年有个外系老师,在课堂上说学生不用功,
成天听刘德华。学生爆笑。因为刘是“大叔级”歌星,现
在谁还迷他呀?苏力老师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举过
孙燕姿、蔡依林、周杰伦、张柏芝、阿娇等人的八卦新闻
做例子,大家好惊讶:一位“五零后”大教授,一向拒绝
当“公共知识分子”,对“八零后”、“九零后”热衷的
时尚,居然那么熟悉!
——老师的致辞之所以受欢迎,我觉得除了文笔,还
有一个因素,就是对商业/小资文化略微妥协,例如对青
春的伤感抱认可和同情态度,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同时
,他也温和地批评一些现象,在致辞中强调年青一代要有
责任感、使命感。小气跟大气这样结合,就抓住了同学们
的心。我猜想,致辞本身在知识和学术上的作用,或许是
有限的。但如果把这些文本和演讲看作大学里实践群众路
线的一种尝试,他会不会觉得颇为得意呢?这也是我自己
常感困惑的问题:学术与政治,可分吗?
——魅力在他的个性,而不是思想或语言。
……
另一方面,在发达的文学传统里,“信言”朴素可以
是修辞风格高度成熟的标记,例如《圣经》的许多篇章。
圣奥古斯丁(354—430)尝言:经文“不是骄傲者所能体
味,也不是孩子们所能领会的,入门时觉得隘陋,越朝前
越觉得高深,而且四面垂着奥妙的帷幕……当时我以为这
部书和西塞罗的典雅文笔相较,真是瞠乎其后。我的傲气
藐视《圣经》的质朴,我的目光看不透它的深文奥义”(
《忏悔录》卷三章五,周士良译本)。这段话颇有西塞罗
的遗风——圣人读的是拉丁语《圣经》,故可与古罗马修
辞家作此对比——有时候,认识“质朴”,表达崇信,恰
恰要求助美言。
如此,若想超越“信言不美”,成为经验性常识的“
例外”,首先取决于读者/听众对作品风格的认同。法国18
世纪博物学家布封伯爵说,“风格即人”(le style,
c'est l'homme meme),意为修辞技巧必与作者的人格统
一,前者乃后者之体现。放在大学致辞的语境,便是体现
先前同学回复赞赏了的,那又美又可信的品质:真诚。“
真”是学术追求,“诚”则是伦理实践。那些八股教条、
官腔、口号,原本也多属美言,信众广大:抽象地说,甚
而今天仍是真理。只是未能化作实践,变得虚假、油滑、
哗众取宠而烦人了。苏力的致辞,实际是在一个普遍堕落
的社会关系场域即大学里,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但也不
直接对抗)的职业伦理与理想人格。他的“贴心”抒情的
“政治修辞”,只是那伦理人格的风格化的呈现。而那风
格,无非是他对莘莘学子,对北大,对中国法律教育同法学
的热爱、忠诚、不计回报的奉献的自然流露。同样的语句
,如“你听见阳光的碰撞”,“渴望多汁的人生”,“你
柔软地想起这个校园”,“让我的失败为这个民族的成功
奠基”,等等,假使放在别人口中,恐怕就会变味,一点
也不美,不可信了。
苏力:
谢谢问候。
抱歉文章拖到现在。大作读毕,感想良多。前两天同
学生交流,收集了一些声音,也有故事。慢慢串起来,讨
论几个问题。附上,一哂,请提意见。
此间雪暴不断,路边的雪墙比人还高。今日初霁,长
空澄碧,如上帝脚下新铺一条蓝宝石大道(《出埃及记》
24:10)。
新春愉快,阖府安康。
二零一一年春节于铁盆斋
内容推荐
本书是苏力先生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共分为三编。
第一编名为“想起校园”,汇集了苏力先生10年来在北大法学院的新生和毕业致辞。
第二编名为“废弃的石头”,是个选编,挑选了苏力先生在其他一些学术和准学术场合,包括在一些兄弟法学院院庆典礼上的致辞和讲话(包括节选)。
第三编名为“致辞与修辞”,是苏力先生有关修辞学,有关公众场合的有效交流和表达的感悟和思考。
苏力先生还选了三篇他认为比较好、类型不同的致辞文字,作为附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5: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