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1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与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相一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创建伊始便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一直保持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穿过历史的风云,时光回到1928年4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湖南桂东沙田向工农革命军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是这建立在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人民军队才一路向前、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凝铸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一般的“第一军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治军之道,得之于严,失之于松。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确保强军梦的实现,更需要每个军人坚决做到军令如山、军纪如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历史上我军正是执行了铁的纪律,才铸就了钢铁般的军队,成为胜利之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军队这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征途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本书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讲述“第一军规”的形成始末,记录我军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书写军民团结患难与共的鱼水情深,也是一部人民军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浩荡史诗。 作者简介 曾散,1986年10月出生,湖南宜章人,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毛泽东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等报刊,已出版《大山赤子刘真茂》《在河之洲》《岁碎念》等著作。《大山赤子刘真茂》获中央文明办表彰,《第一军规》(DVD)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作品入选湖南省作家协会2017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第四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协、共青团中央“志愿文学”征文优秀奖。 目录 引子 千里来寻故地 千里来寻故地 第一章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沙田来了一支兵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南昌起义 朱毛会师 留下来当红军 党指挥枪 第二章 军民团结如一人 军民团结如一人 民族情 一切行动听指挥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延安的枪声 第三章 团结一切力量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投诚反正 八路军中的日本兵 团结一切力量 临时“母亲” 第四章 永恒的星光 第一军规 红色经典第一歌 大别山里的“约法三章” 三大战役 进京赶考 制度建设的“双璧” 永恒的星光 尾声 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 后记
导语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我军的第一条军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对统一全军纪律、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该书以文学的语言、真实的历史事件、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过程和日趋完善的发展之路,彰显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优良传统,对当下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加强组织纪律建设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后记 历时3年,《第一军规》总算要跟大家见面了。 要写这本书,缘于一次初心之旅。有次走平汝高速回 长沙途经桂东,在穿过一座1200米长的隧道时,黑暗吞噬 了光明,在走出隧道重见光明的瞬间,我的内心有种难以 名状的感觉。这个以“红军”命名的隧道,那鲜红的大字 仿佛在召唤我停下脚步。 前面就是桂东沙田的高速公路出口,我果断决定下去 探访这个当年毛泽东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小镇。 这里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腹,曾是一个鲜为人知的 山区集镇,因为一条军规的颁布而名垂青史。井冈山革命 斗争时期,桂东发展成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6月 16日桂东县解放,是湖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也是一类革 命老区。 春风送暖,阳光和煦。作为郴州人,我第一次踏上了 这片离家乡故土不到百余里的红色土地,近距离感悟那段 浩荡不朽的岁月,探寻那穿越时空的“军规”精神。 横亘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巍峨耸立, 草木苍翠,郁郁葱葱。沤江从山中百转千回流经沙田,在 这片开阔处拐了个弯,环抱起一个静谧的集镇。第一军规 广场坐落在镇子中央,萧克将军题字的“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颁布纪念碑”最为显眼,旁边保存完好的万寿宫端庄古 朴,戏台两旁的鎏金对联“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 建设灿烂光明”熠熠生辉。伴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曲的铿锵旋律,我走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纪 念馆,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解说,记录着“ 第一军规”从诞生到完善的经过,也见证着中国人民解放 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壮大。历史见证,这“第一军 规”成为军民团结的坚韧纽带,成为我军无往不胜的力量 源泉。 正是桂东沙田的初心之旅,那些可歌可泣军民鱼水的 故事,促使我踏上了追寻先辈足迹的征程,寻访那些他们 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赣南、闽西、湘南、桂北、黔中、陇 南、陕北、冀西、豫北…… 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收获满满,感动满满。感谢 众多接受我采访的党史、军史专家,还有那些萍水相逢却 全力协助我采访的朋友。要特别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中 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感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中国作协创 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两位老师对 这个选题提出的指导意见,感谢湖南省作协王跃文主席倾 情推荐,感谢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武军先生对本书的肯定与 推荐,感谢李春雷、丁晓原、丁晓平、纪红建、黄军峰、 魏建军、陈新、李伟等老师给予我写作上的帮助。在本书 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党史、军史文献以及一些老 同志的回忆录,还对新华社、《解放军报》等权威媒体报 道过的内容有所参考,书中的珍贵历史插图由桂东沙田《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纪念馆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所有参考文字和插图的作者。与本书配套出版的还有同名 专题片DVD,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 社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于我而言,这次写作既是一次红色教育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时光渐逝,沧海桑田,战争远去, 天下太平,当我沿途看着美好盛世的同时,脑海里往往浮 现的是那些烽火硝烟的岁月。我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脚下的路无限延伸,它连接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它连 接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 作者 2018年9月1日晚于长沙
精彩页 千里来寻故地 滔滔赣江,巍巍井冈;岁月苍茫,世事沧桑。 参天古木隐映下的井冈山山道,一个高大伟岸的身影由远及近,他微笑着漫步在崎岖的山道上,任凭思绪在回忆和现实的时光中穿梭。那些阴晦艰苦的日子,仿佛天边远去的雾霭,而近在眼前的一切又是那么明亮美好。今昔对比,他感慨万千,顿时灵感飘飞,过往的战火烽烟和当下的安详太平都化作美妙的词句: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这首名叫《念奴娇·井冈山》的词雄浑大气,豪放不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它的作者便是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早就想重上井冈山,但因日理万机,一直无法成行。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实现了“千里来寻故地,,的心愿,心中极为舒畅。井冈山真不愧是南天奇岳,从黄洋界上,他看到一片广袤山峦,古木参天,葱葱郁郁。眼下所见许多新建筑,还有勉励后人的革命纪念亭台,加上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和云雾缭绕的山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告诉人们大自然尚有如此巨大的沧桑之变,人类社会难道还不发生巨变吗?然而天渊翻覆多不容易,往日风起云涌的斗争此刻在毛泽东脑际浮现。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诗性勃发,他忆往昔、抒豪情,写下这海阔心胸,写下这浩然情愫。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前一天,途经茶陵,住在茶陵县委办公楼。那天晚上,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陪同毛泽东散步,毛泽东看到祥和的茶陵县城,感慨地说:“当年,我们连茶陵也守不住,什么原因呢?因为部队没有纪律。我们不能像国民党光是向老百姓要东西,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老百姓搞生产,用百分之十的时间征粮。” 张平化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什么地方颁布的?” 毛泽东脱口而出:“是在沙田稻田里土岗子上讲的。” 六年后的8月27日毛泽东又来到长沙,8月30日,毛泽东召见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谈话中再次讲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于桂东沙田。 毛泽东确实记得很牢。 他不能不记得牢啊! 他深知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是统一意志、规范行动、凝聚力量的重要保证。没有铁的纪律,再庞大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再正确的决心意图也不易完全实现,再精良的武器装备也难以发挥作用。没有纪律作保证的部队,连一个小小的茶陵县城都守不住,日后何以能掌管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