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静河先生撰写的《毛利文化》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用中文写就的、以新西兰土著毛利族群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部著作系统研究了毛利民族的神话与民间传说、部落社会制度、史前时期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战争传统与尚武精神、语言与教育,以及文学传统等主题,通过生动的笔触还原了毛利族群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揭示了他们特有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张静河,常州大学特聘教授。1955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当过插队知青和野外测绘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91年至1994年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注册博士生。1993年在瑞典韦勒-格林科学研究基金会(Wenner-Gren Center Foundation for Scientinc Research)资助下,从事瑞典汉学史研究,出版《瑞典汉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并因此项研究应邀出席1993年诺贝尔奖授奖仪式。1998年至2000年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书并参与WTO中心的研究工作,著有《WTO农产品协议:规范与承诺》(黄山书社,2000年)、《跨文化管理》(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年)等书。现移居新西兰,独立从事文化人类学调查和美国汉学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毛利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神话和民间传说 第三章 部落社会制度 第四章 史前时期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形态 第五章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第六章 部落社会时期的食人现象 第七章 战争传统和尚武精神 第八章 人和土地 第九章 生殖崇拜、性和婚姻 第十章 语言和教育 第十一章 文学传统 第十二章 艺术和舞蹈 第十三章 民族性与南太平洋部落文化类型 第十四章 历史大趋势——从冲突走向融合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立论公允,论证充分。 本书从文化角度对毛利族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了毛利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变迁过程,总结了100多年来毛利文化与欧洲文化在碰撞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是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珍贵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