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个部分,共二十八讲,是弗洛伊德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时的讲稿。本书由浅入深,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阐述,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入门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精神分析导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个部分,共二十八讲,是弗洛伊德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时的讲稿。本书由浅入深,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阐述,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入门教材。 内容推荐 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是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之作。本书以弗洛伊德1915—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整理成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非常适合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阅读、学习。本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全书共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目录 第一篇 过失心理学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过失心理学 第三讲 过失心理学(续一) 第四讲 过失心理学(续二) 第二篇 梦 第五讲 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难 第六讲 初步的假说与释梦的技术 第七讲 显梦和隐梦 第八讲 儿童的梦 第九讲 梦的检查作用 第十讲 梦的象征作用 第十一讲 梦的工作机制 第十二讲 梦的举例及释梦 第十三讲 梦的原始的与幼稚的特点 第十四讲 欲望的满足 第十五讲 几点疑问与批判的观察 第三篇 精神病通论 第十六讲 精神分析法与精神病学 第十七讲 症状的意义 第十八讲 创伤的执着——潜意识 第十九讲 抗拒与压抑 第二十讲 关于性 第二十一讲 力比多的发展与性的组织 第二十二讲 发展与退化的各方面,病原学 第二十三讲 症状形成的过程 第二十四讲 普通的神经过敏 第二十五讲 焦虑 第二十六讲 力比多说:自恋 第二十七讲 移情作用 第二十八讲 分析疗法 附录 弗洛伊德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现在,假设你们正在听教授讲历史,而不是精神病学,又假设教授正在讲述亚历山大大帝的传略和成功。你凭什么相信他所说的是真的呢?历史教授跟你们一样,也没有参与过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事,他所讲述的事迹似乎比精神病学更不可靠,因为精神分析者至少可以告诉你们他自己曾参与过的实践。那么历史教授究竟有什么证据可以使你们相信呢?他可能让你们参考迪奥多罗斯、普鲁塔克、阿利安等人的记载,因为他们都与亚历山大处于同一时代,或者稍晚于他。他也可能请你们看他所保存的亚历山大的石像和钱币,展示伊索斯战争的嵌画的照片。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证物只能用来证明古人早巳相信亚历山大确实存在过,他的战功也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可能又要开始批判了,因为你们也许会觉得关于亚历山大的记载并不完全可信,有些细节是没有充足证据的。但是我敢说,你们在离开教室的时候并不怀疑亚历山大的存在。为什么?首先,教授绝不会硬要你们相信连他自己都怀疑的历史,因为这么做对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其次,自古以来,史学家们对于这些史实的记载,很少有互相矛盾抵触的情况出现。如果你们怀疑他们的记载,可以用两个步骤来检验:第一,看他们是否有可能作假的动机;第二,看他们的记载是否一致。通过这种检验,你们便可知道亚历山大的存在是确信无疑的,而摩西和尼罗特事迹的可信度可能要差一点。后面你们就会知道精神分析究竟有哪些可怀疑之处了。 你们可能会问:如果精神分析既没有客观的证据,又没有公开旁观的可能,那么如何去研究它,并相信它的真实性呢?你们当然有权提出这样的质疑。研究精神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对它有深入研究的人也屈指可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精神分析毫无门路。精神分析的入门之处就是对自我人格进行研究,所谓“自我研究”并不完全是指内省,由于没有更好的代替性名词,只能这样来描述它。如果你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自我分析的知识,那么你可以将许多普通的心理现象当作这种自我分析的材料。虽然这样做的进展有限,但你们由此可以相信精神分析所描写的内容并不是骗人的。如果你们想要学得更好,可以让精通精神分析的人对你们进行分析,你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观察分析者的技巧奥妙之所在。这个学习方法虽然很好,但只能用于个人,而不能针对整个班级的学生。 医学研究的影响是形成精神分析第二种困难的原因,这种困难并不是精神分析学本身所固有的。医学训练会使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态度,它和精神分析的态度大不相同。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人们常用物理、化学的观点来解释机体的机能和失调,用生物学的观点进一步解释,而从来不曾对精神层面给予半点关注,实际上精神生活才是复杂的有机体发展的精华之所在。因此,人们对精神分析的观点感到陌生,常怀疑它,否认它有科学价值,而把它留给诗人、哲学家、玄学家和普通人。有这种缺陷的人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因为在给病人进行治疗之前,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精神生活。可是他们却偏偏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结果让那些原本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的江湖术士和巫师有机可乘,在精神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缺陷是以往的教育所造成的,情有可原,因为学校里通常不会设立哲学科目作为医学专业的附属,以提供辅助。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叙事心理学,或是和感官生理学连带研究的所谓实验心理学,都不能帮助你们理解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或了解精神生活的失调。虽然医学上有一个专门介绍各种精神失调问题的分支,即精神病学,其观点和方法汇集成各种临床书籍,但就连研究精神病学的学者本人也怀疑他们的那些纯粹描述性的公式是否能称作科学。这些公式所代表的症状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由哪些症状组成,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这些都是未知数。它们可能无法与脑子里的变动联系上,或者虽然能联系上,却无法解释。只有当这些精神失常已被断定为机体疾病的间接结果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治疗。精神分析所要弥补的,正是这种缺漏。精神分析法为精神病学研究提供心理基础,为了找到身体与精神上困扰产生的原因,二者必须达成共识。因此,不管它们是基于解剖方面的,还是化学的或者是生理的,都必须放下各种成见,而彻底应用纯粹的心理学的观念。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你们会觉得这很奇怪。 精神分析学所面临的另一种困难,并不是由教育或心理态度所造成的。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一个是它违背了人的理性成见;另一个是它与人固有的道德或美育观念相冲突,这两个信条足以惹恼全人类.这些成见是不可轻视的,它们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副产品,势力非常庞大,它们有情绪的力量作基础,所以要打破,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命题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而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心灵整体分离出的部分的活动,这个命题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必须记住这一点,我们过去常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像正是心理活动的特征,而心理学则被看作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这种看法是普遍认可的,任何反对都会被当作是胡闹。 P3-4 序言 在近年来某些与心理学有关的普及读物中,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中,成功学、催眠术、读心术等似乎显得神乎其技,以至于心理学给普通大众的印象,往往与神秘、催眠、疗愈等相关,甚至有人以为心理学家自己本身都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论众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心理学所涉及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各个心理学派或其创始人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学:漫长的过去,短暂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漫长的过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王充关于心灵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的论述,心理学曾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而存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学说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而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式发展的历史却很短。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年被公认为心理学诞生之年,而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冯特被公认为“心理学之父”。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派林立,其中包括冯特和他的学生爱德华.铁钦纳所创立的构造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创立的机能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等。孤独而多面的拓荒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出生于捷克的犹太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5年,他跟随法国解剖学与神经学专家让.马丁。沙可学习。沙可是神经学专家,现代神经病学的奠基人,歇斯底里现象的发现者。他关于癔症(歇斯底里症)的治疗成果对弗洛伊德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弗洛伊德自传》中说:“和沙可在一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癔症的最新研究,尤其是有一部分是我亲眼看到的。比方说,他证明了癔症现象的真实性及其合理性。他指出了癔症也常常发生在男人身上,并且以催眠暗示等方法引发歇斯底里性的麻痹和强直收缩,从而证明这种人为的癔症和自发性的症状发作,没有任何细节上的差异。沙可的许多教范,先是引起我和其他受教育者的惊奇,继而产生怀疑,使我们想办法去应用当时的学理以求证实他的学说,而他在处理这一类怀疑时,永远都是那么友善,那么有耐心。但是,他有时也是最武断的一个人。在一次类似的争论中,他(谈到理论时)评论说:‘这不影响它的存在’,此话在我脑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弗洛伊德希望建立一个学说,以一般的界限概念为基础,而不是以解剖学上的事实作为划分歇斯底里麻痹症与身体各部分的感觉障碍症的根据。沙可虽然赞成,但实际上对精神疾病的进一步探索没多大兴趣,他对病理解剖学更感兴趣。于是1895年后,弗洛伊德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法治疗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学说,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压抑是造成精神病的原因,性欲始于儿童早期等,在很长时间里被拒于主流心理学流派之外,也被称为“非学院派心理学”。由于他将力比多作为很多心理现象原因的解释,而被批为“泛性论”,他的学说遭到了众多质疑与非议。因此在《精神分析导论》里,弗洛伊德的演讲中经常提到“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们认为”等。 面对批评者的质疑,面对各种非议,弗洛伊德也有愤怒的时候,他说:“经过二十五年的研究,我现在也算上了年纪,可以不客气地说,这些观察的工作都特别艰苦而且需要专心投入。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批评家们不愿意对我们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似乎这个理论只是来自于主观臆断,任谁都可以指摘,我无法容忍这种批评的态度。医生没有给予精神病人足够的关注,也没有用心倾听他们的讲述,所以不能作周密的观察而有所发现。我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在这些讲演里,我将不再提起个人的批评。” …… 1882年,布洛伊尔给弗洛伊德讲述了用催眠术对一位癔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这位病人就是著名的安娜。欧小姐。尽管布洛伊尔在催眠状态下,用谈话疗法治好了她的症状,但她却又产生了新的症状,甚至对医生产生了“移情”,布洛伊尔只好放弃。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术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天,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术大师们求教。尽管伯恩海姆的催眠实验给弗洛伊德带来了极大震撼,但他带去的病人并没有被治好。伯恩海姆几次催眠疗法治疗,效果都不好。在随后的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二是通过催眠治疗病人,有时一种症状消失了,却又出现一种新的症状。也就是说催眠法往往不能使病症根除。随着对催眠术局限性的认识,弗洛伊德逐渐放弃了催眠术,他曾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始于放弃催眠术。但这种放弃并不是对催眠术彻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库埃最初学习的也是催眠术,还实践了很多年,后来逐渐放弃了,转而采用暗示法。 正所谓千人千面,同样的事物会给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有人重实用,有人重理论,为了将最原汁原味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呈现在读者面前,本系列不对心理学做任何评介,也不做任何解读,仅挑选现代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供读者评阅,采撷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超越唯乐原则》,勒庞的《乌合之众》,库勒的《暗示与自我暗示》等,这些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弗洛伊德曾评价《乌合之众》:“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后记 本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本书中,他以“心理冲突”和“泛性论”的观点,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过失行为、梦及神经病三项专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现象是有意义的。它是心灵中两种相反的倾向相互牵制而趋调和的心理行动.同样,梦也有其背后的“隐意”;梦是遭到压抑的潜意识欲愿的变相满足。释梦的工作便是激发梦者的“自由联想”、由梦的“显意”推知其“隐意”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病症候也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相冲突的结果:其中一方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潜意识欲望,另一方是压抑它的自我本能的理性规范。一旦这种受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被导人意识层面,神经病症候即可消除。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董海周、沈迪、张佳曼、郭子月、郝丽婷、胡爱民、朱全财、考薇、李伟、许凯烨、李伦、宋传涛、康建华、汤慧、胡慧敏、许晓艳、延鹏、薛敏、赵凤枝、胡彦玲、周鹏飞、王佳佳、刘然、李晓玉、李佳才、何飞、王熙、马伟杰、张涛、巩杨军做了大量工作。囿于时间和所学有限,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编者 2016年l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