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教育政治学是教育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也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教育和政治是人类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但两种实践无法截然分开,它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交叉。这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部分问题同时是政治问题,或具有政治意义。对这些问题,如果只用教育学分析框架开展研究,不能完整和深入地认识它们,需要同时使用政治学分析框架开展研究。教育政治学使用政治学分析框架,研究教育实践中的政治问题和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学的分析框架?教育实践中哪些问题同时是政治问题,或者具有政治性?这些是教育政治学研究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本书是关于研究教育政治学的专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领域与教育政治学问题 一、“政治”概念和政治学分析框架 二、政治领域 三、教育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教育政治学与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政治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教育政治学在美国的出现 二、西方教育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三、我国的教育政治学研究 第二章 教育政治学思想 第一节 中国教育政治学思想 一、孔子:“政者,正也 二、近代:“教育救国 第二节 西方教育政治学思想 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从政治的基础到政治的工具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教育政治学意义 三、洛克和卢梭:国家教育权的争议 四、杜威:民主与教育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政治学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革命 二、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邓小平:教育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条件 第三章 教育的政治性 第一节 政治学视野中的教育实践 一、教育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二、教育与非政治性的政治目标 三、受教育权分配 四、政治权力的影响力 第二节 教育的政治责任 一、西方国家所谓“教育政治中立 二、教育的政治责任 第三节 教育政治化问题 一、教育政治性的性质 二、教育政治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 教育权(一):国家和社会教育权 第一节 国家教育权的发展 一、国家控制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20世纪以来国家教育权的发展 第二节 不平衡的国家教育权 一、国家哲学影响国家教育权 二、政治体制影响国家教育权分配 第三节 国家教育权的正当性及其限度 一、国家教育权的正当性 二、国家教育权的限度 第四节 社会教育权 一、社会教育权的历史发展 二、社会教育权的性质 三、社会教育权的正当性和限制 第五章 教育权(二):父母、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权 第五节 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权 一、父母教育权的性质 二、父母教育权的范围 三、父母教育权的意义 四、父母教育权面临的问题 五、父母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 第六节 学校教育权和教师的专业自治 一、学校教育权及其限制 二、教师的专业自治 第七节 小结:多方权益的交织 第六章 受教育权 第一节 受教育权的性质和内容 一、受教育权的性质 二、受教育权的内容 第二节 受教育权平等 一、不同的理想 二、受教育权平等是一个怎样的理想 第三节 我国的受教育权平等问题 一、基础教育受教育权平等问题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问题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政治学 第一节 教育中的知识控制 一、“思想范围 二、封闭的知识 三、课程与权力 四、知识的解释 五、知识控制技术 第二节 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 一、传递知识的途径和技术 二、教化:综合使用教育技术 第三节 考试的影响力 一、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 二、现代大型考试 第四节 民主的教育 一、课程内容: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民主的教育环境 三、理性的教育方法 第八章 政治社会化与公民教育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与教育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四、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第二节 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 一、公民身份 二、公民教育 第九章 教育政策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特征 一、教育政策:政治性与教育性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第二节 影响教育政策的因素 一、教育政策环境 二、影响教育政策的社会力量 第三节 教育政策议程 一、教育政策问题和教育政策议程 二、教育政策方案及采纳 第十章 教育研究的政治学 第一节 教育学知识的性质 一、知识与政治 二、教育学知识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与意识形态 一、教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研究的途径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一、价值中立在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二、不同性质的教育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