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世界现代海报艺术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海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来看,“媒介”“文献”“艺术”这三种特质,共同形成了今天的海报视觉文化。应该从视觉文化作为一种阐释策略的角度出发,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分析海报艺术作为“媒介”“文献”和“艺术”的交互特性,关注海报设计的社会语义、图像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意图。这样一来,海报视觉文化研究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时代广度的课题,可以挖掘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本书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与德国两国海报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论述,侧重点放在海报文化理论与文化形态的分析研究之上。本书分为四个具体内容,首先尝试定义海报视觉文化的概念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与访谈内容作为论述基础。其次,对比论述了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德海报文化存在的共性特征。第三,从历史看当代,根据中德两国海报发展的历史分析当代海报发展的差异。最后,较为详细地对比论述了中德两国当代海报发展中的视觉文化特性,分为五个论证角度:1.视觉文化思维,2.逻辑语义特征与审美形态,3.传统文化观念,4.文字视觉文化特质,5.社会性公共领域认知差异。 就中德当代海报设计的共性来看,时代背景无疑是造就这一共性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化时代使得中德当代海报图形语言存在着相同的全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既体现在海报的视觉表达语言上,也体现在视觉文化内涵的意识形态中,同时还体现在时代因素所导致的海报创作的视觉转向。就中德当代海报视觉文化中的差异性来看,中国与德国当代海报视觉文化还存在着明显的由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之处。海报视觉文化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文化普遍性尊重的沟通之上,寻找一种建立在双方视觉文化深刻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能够相互沟通理解的视觉语言,从而更好的探寻中国未来设计的文化发展方向,以期形成“中国式”设计语言与当代设计思潮。 作者简介 李冠林,男,1985年生,山东济南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美术学博士后。现为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讲师专注设计社会学、设计批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设计作品曾在第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等国际国内重要展览竞赛中获奖及入选80余次,发表论文16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中德当代海报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第一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时间跨度的界定 二 研究方向的界定 第二节 定义海报视觉文化的尝试 一 视觉文化研究综述 二 对海报视觉文化的定义 第二章 当代中德海报文化在国际海报视觉文化中的共性特征 第一节 从全球看中德——当代国际海报视觉语言的共性评述 一 当代国际海报语言表达的共性特征 二 当代国际海报视觉语言的后现代性特征 三 技术革新与海报审美价值的国际语境 第二节 时代的特征——作为视觉媒介研究的中德当代海报共性评述 一 图像解释与视觉消费 二 新媒介带来的海报设计语言转向 三 当代艺术对中德当代海报视觉文化的影响 四 从实用美术到视觉艺术品的角色转变 第三章 从历史看当代——中德当代海报发展中的历史叙事问题 第一节 中国当代海报设计的历史叙事问题 一 从中国海报的历史看当代海报的快速发展 二 中德交流与中国当代海报视觉标准的建构与历史重构 三 当代中国海报文化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德国当代海报设计的历史叙事问题 一 从德国海报的历史看当代海报创作 二 包豪斯对当代德国海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 德国当代海报设计发展中的观念分歧 第四章 中德当代海报创作的视觉文化性特征比较 第一节 海报视觉表达中的民族性视觉文化思维特点的比较 一 中国:集体思维与个体体悟的视觉拓展 二 德国:形象、个体独立价值与政治思维的直观表达 第二节 海报视觉创作中的语义逻辑特征与审美形态比较 一 中国:借物言志、文化境界观与感性语义的视觉阐释 二 德国:理性语言与观念性的严谨创造 第三节 当代海报创作视觉传统文化观念比较 一 中国:传统与现代、民族艺术与世界文化融合的自觉追求 二 德国:当代海报中的传统性、全球意识与创新观念 第四节 海报中文字代表海报视觉文化特征的典型性 一 中国:汉字与当代海报视觉文化 二 德国:拉丁语系文字海报的视觉文化 第五节 海报的社会性公共领域比较 一 中国:以文化宣传用途为主导的创作 二 德国:场所、空间与社会的综合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