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也风流
——写在“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出版之际
薛晓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2015年9月,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展品之精,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美誉之盛,引起空前的热议和关注。至此,中国古典绘画成为国人时下关心的焦点之一。
总是有人询问,中国古典绘画流传至今到底有多少?辗转迄今名画传世还有多少?每次遇到亲友的密切询问,我总是说,第一个问题不好回答——没有具体的数字,可以用“浩如烟海”四个字来概括;第二个问题,可以援引《石渠宝笈》的记载:“石渠”是指西汉的石渠阁,是皇家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为了彰显文治武功,清代皇帝乾隆借其美名,编纂《石渠宝笈》。从乾隆到嘉庆,历时七十多年才完成三编,总计255册,收书画家863人,作品7757件,悉为中国书画之精品。但是,好景不常,盛世难在。两次鸦片战争降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战争与灾难接踵而至;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和灾难。这百年大量文物被抢夺,以至丢失和散佚,很多名画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外机构收藏。
时至今日,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我们才有心气在这里重新梳理和审视我们以往拥有的宝藏。
“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里面的“藏”字大有深意,在这里我理解“藏”有三意:皇家珍藏,王公自玩,秘不示人,此为“一藏”;国外内藏,害怕追索,羞于见人,此为“二藏”;名画珍稀,自行隐匿,难于见人,此为“三藏”。
珍藏者,自我赏玩,传阅于宫廷密室、王公将相之间,常人自是难睹真容;内藏者,或盗或抢,或骗或买,内心发虚,自然避光,世人当是难见其芳姿;珍稀者,多是绘画中孤品,特别是常见的草木山水等科,与中国古典诗文融合的人物绘画更是少见。描绘《诗经》之风情,流连《楚辞》之风韵,展现老子、孔子等圣贤之风骨,呈现历代美文之风采,勾画唐诗宋词之风神,风流倜傥,高山仰止,所以更为后人珍惜留恋。
随着全球化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深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馆的中国绘画艺术品,逐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们美丽的容颜。于是,我们系统整理了中国名画中与中国哲学、文学最为融洽的部分,邀请专家写文赏评,分集出版,以飨读者诸君欣赏名画殷殷之望,让昔日“养在宫中人未识”之绘画珍品酣梦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为序。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中央编译局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巡视员、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总顾问、商务印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学评论》主编,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报》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出版学术艺术图书五百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白彬彬,男,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与文化,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专业文章十余篇。
湖口 [1] 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
万丈红泉 [2] 落,迢迢 [3] 半紫氛 [4]。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5]。
日照虹霓 [6] 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 [7] 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8]。
注释
[1] 湖口:指鄱阳湖口,遥对庐山。
[2] 红泉:指瀑布在阳光照射下呈红色。
[3]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4] 紫氛:天空。
[5] 重云:层云。
[6] 虹霓:泛指彩虹。
[7] 灵山:指庐山。
[8] 氤氲(yīn yūn):水汽弥漫的样子。
评赏
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泉的景色。因为诗人不是近距离地观赏,而是远望,所以诗中表现的也都是远望之所见,视角独特。
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仿佛来自半空之中,十分贴合远望视角。“红泉”“紫氛”色彩鲜明,相映生辉。颔联写瀑布的气势:从杂树丛生的山间奔流而下,溅起的水汽像云雾一样缭绕。颈联写瀑布的颜色与声音,阳光照耀之下远望瀑布,仿佛是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发出的声响则若疾风暴雨一般猛烈。尾联直接赞叹瀑布泉的秀丽,“空水共氤氲”以景作结,营造了一种空蒙的艺术效果。
此诗写庐山瀑布,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势,可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媲美。
插图:【明】沈周 庐山高 【宋】江参 摹范宽庐山图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1] 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 [2]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3],百年 [4] 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 [5] 繁霜鬓 [6],潦倒新停 [7] 浊酒杯。
注释
[1]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 萧萧:树叶飘落的声音。
[3]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4] 百年:犹言一生。
[5]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6] 繁霜鬓:增添了白发。霜鬓,如霜一样的白发。
[7] 新停:刚刚停止。
评赏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六岁,年迈体衰,老病愁苦,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远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杨伦《杜诗镜铨》评语)的《登高》。
前两联写望中所见,一片苍莽,笔力矫健,气势沉雄:风高浪急,天高地阔,乃大景;渚清沙白,飞鸟回旋,乃细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以上虽是写景,但无限感情已蓄势待发。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便有了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绝唱。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价此联曰:“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所评十分精彩!尾联诗人将目光收束到自身,以上种种愁绪都体现在了日益繁多的白发上,前六句的“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插图:【清】王时敏 杜甫诗意图册
本书为“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的其中一本。“诗画合一”是中国流传不绝的艺术传统,本书承继这一传统,以“诗歌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为标准,精选17位唐代诗人的51首经典诗作,加以注释、评赏,并对应诗意配有66幅历代绘画名家的传世名画,高清画质,精美编排,使读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视觉享受,同时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充分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全书装帧考究,工艺精美,由知名设计师潘焰荣设计。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联袂推荐。
中国绘画浩如烟海,内涵丰赡。薛晓源先生主编的“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采撷了珍藏于海内外的中国古典绘画中摄人心魄的华章,集中展示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浪漫地呈现出迷人的诗意生活世界。本丛书亮点,一言蔽之:名画与美文齐飞,丹青与风雅共色。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
中国哲学研究天人合一,中国绘画探究味象澄怀,中国文学讲究风雅流韵,实现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是画家们追求的永恒目标。“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丛书,立意高远,尝试用海内外珍藏的名画这一独特视角,打通哲学、文学、绘画的门类界限,在赏心悦目之时,实现三者完美融会贯通。兰亭胜迹,桃花仙境,巨匠圣手,风流倜傥!浏览丛书,满目青山,在可观、可赏、可游、可藏中,美目、美心、美意、美神!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
中国绘画意境深远,中国哲学高华典雅。抽象的思想观念能否用具象的绘画语言呈现,一直是哲人智者苦苦追寻的永恒主题。“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对此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和解读。尤其是丛书展现的“三藏”绘画,即皇家珍藏、海外珍藏、希世珍藏作品,孤芳自赏,世俗罕见,设色古雅,悦目悦神,令人拍案叫绝!
——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
“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里面的“藏”字有三意:皇家珍藏,王公自玩,秘不示人,此为“一藏”;国外内藏,害怕追索,羞于见人,此为“二藏”;名画珍稀,自行隐匿,难于见人,此为“三藏”。《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作为系列中的一本,选诗标准独树一帜,以“诗歌本身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为基准,不但收录了其他唐诗选本可能会选到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名家的诗作,还特意选取了一些相对而言知名度没那么高的作品,如鱼玄机的《赋得江边柳》、寒山的《三字诗六首》等。评赏亦从“画面感”入手,让读者更能体味诗词的深远意境。所选“三藏”名画不但珍稀,而且贴合诗意,此尤为难得。“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全书披沙沥金,精雕细琢,力求带给大众一份更精致的诗情画意。
诗画合一是中国流传不绝的艺术传统, 本书正是承继这一传统下的产物。该书精选历代名家所绘诗意图, 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四十余首诗, 据诗意配以高清精美的传世名画, 每首诗添加注释和赏析, 注释力求简洁, 评赏则努力挖掘每首诗的精妙之处, 使读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获得视觉的享受, 也在欣赏美图的同时加深对唐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