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武歆,1962年出生于天津。天津作协副主席、文学院院长。文学创作一级。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陕北红事》《密语者》《树雨》《延安爱情》《重庆爱情》等9部,中短篇小说集《诺言》,散文集《习惯尘嚣》。 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上海文学》《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大家》《山花》《江南》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等转载,并入选多种年度文学选本。同时还有大量散文、随笔、评论、读书笔记等发表。 后记 我去过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两次, 在那个安静的岛上前后住过13天,也在等离子体所采访了 13天。从某种方面来讲,我也算是有过“岛民”的经历。 在上科学岛之前,我看了上百万字关于核聚变研究的 资料,以及等离子体所提供给我的各种视频资料、历史资 料。后来采访又记下了五六万字的厚厚一大本笔记。如今 书稿完成,心中有许多感慨。 我对“数理化”可谓一窍不通,当年上化学课、物理 课时经常会打瞌睡。高考时“数理化”也是考得一塌糊涂 。突然走近如此高深的核聚变领域,犹如参加了一次“物 理速成班”。如今回想起来,阅读资料、采访科研人员的 过程,也是自己的一次“物理成长”的过程。 心中的感想太多了,十几万字的容量,根本不能完全 书写等离子体所4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也不可能完整表现 核聚变研究者的精神全貌,更不能把我心中对从事核聚变 研究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尊敬完全释放出来、表达 出来。 但,我尽力了。 想要一直写下去,但总有停笔的时候,总有结束的时 候。 从2018年的夏季到2019年的春天,我一直沉浸在“核 聚变氛围”之中,那些被采访者的容貌,经常会浮现在我 的眼前。由此也让我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 认知。从物理学角度去看生活、去端详世界,竟是那么有 趣、新鲜。 物理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变幻莫测的世界, 也是永远充满未知的世界。那些个性鲜明的科学家、工程 技术人员,他们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总是让我感动不已 。我为他们的事迹流泪,为他们的精神感动。他们是真真 正正的中国脊梁。 在这次深入生活的采访中,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中 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院史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 把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 的具体行动,让作家有机会走近陌生的科学领域,走近科 学家,近距离了解他们,书写他们高尚的精神和令人敬佩 的人格魅力。 等离子体所的张晓东书记、何友珍主任,合肥物质科 学研究院综合处的程艳处长,都对这次采访特别重视,仔 细安排被采访人员,同时也特别安排相关人员接洽、陪同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院史馆的赵耀,始终在北京“ 遥控指挥”,不时传递过来具体信息,只要作家采访有需 要帮助的地方,一定会大力协助。 当然,我还要说一说陪同我采访的人,他们付出了辛 勤的劳动。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院史馆李爽,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综合处孙策,等离子体所综合办蒋缇 、叶华龙四位年轻人。 李爽是位化学博士,个子不高,笑脸盈盈。她始终与 我保持联系,总是在说“您看,哪里还需要我们协助,您 就尽管说”,这让我感觉特别踏实,心中有底。戴着白色 眼镜的蒋缇,文静、大方,有着江南女孩气质,总是在背 后默默地做联络工作,很少说话,但她把采访安排得井井 有条,凡是被采访的人,都是“爱说话”的人,也都是“ 有故事”的人。叶华龙是一位很有气场的小伙子,他帮我 解答了一个问题,让我记忆深刻。那是我刚来岛上时,我 问他为什么EAST实验内部温度必须要高温?叶华龙说,只 有高温,才能进行核聚变反应,否则为什么会把EAST叫“ 人造太阳”呢?他回答得通俗易懂,让初来乍到“物理世 界”不知所措的我,立刻有了一种安妥的感觉。最后要说 的就是孙策了。在科学岛上,她始终陪我采访,同时也是 跟我联系最多的人。她是有个两岁儿子的年轻母亲,性格 活泼,做事干脆利落,文字功底也好。她随时给我提供被 采访者的基本资料,联系、接洽被采访者,还帮我打印各 种资料、联系采访车辆,许多时候她还“指挥”丈夫开车 送我去这去那。 一次成功的采访,一段愉快而又时刻感动的“岛民” 生活时光。 走近科学家、走近核聚变研究,让我明白了中国改革 开放40年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多重要的成果,为什么核聚 变研究能够呈现从跟跑、并跑直到领跑的飞速发展。因为 中国人有着永远不服输的精神,有着为民族为国家增光添 彩的精神。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有着自觉的担当意识,有着 与生俱来的民族自豪感。 罗兰·巴特曾说,要从人的身上读出书来。而我从中 国科学家身上,能读出一种精神——中国精神。 迷人的科学岛,让人时刻迷醉。无论清晨还是傍晚, 它都呈现出一种瑰丽的色彩,仔细分辨这种色彩,其实就 是奉献精神。 还要再去合肥。 想念你——科学岛。 2019年3月18日于天津 目录 第一章 群英会 第二章 领跑·东方超环——“人造太阳” 第三章 并跑·HT-7 第四章 董铺岛-科学岛 第五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第六章 核聚变外交,还有我们的“堆” 第七章 坚定的基石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群英会 一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值得纪念的节点,比如生日、结婚日;也会有永远难以忘怀的场景,比如背上书包走进小学校门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接过毕业证书离开大学校园的那个忧伤的黄昏……正是这些带着情感的纪念节点、温暖的场景,建构了一个人的精神骨架,由此才得以让一个人真正拥有生命的全貌。 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但无论怎样都必须承认,“这个人”真实存在过,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过真实的气息和真实的情感,曾经在大地上划过一道或轻或重的人生旅痕。 每个人都有自我情感图谱,也都有自我情感的喷发点。 那么,一个集体呢? 一个集体犹如一个放大的人,也会有情感印记和行走轨迹。只不过一个集体会承载着更多人的情感、更多人的回忆;在集体情感和回忆中,一定会有交叉、一定会有碰撞,因此也就一定会有更加多彩的画面。 今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 相信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很少听说过这个研究所,尽管等离子体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它依旧远离人们的日常认知,在大多数人的知识储备中,并没有等离子体这个概念。当然,大多数人也不会知道2018年9月19日对于等离子体所的重要性。 但只要有机会走近等离子体所这个集体,有机会倾听他们、端详他们、了解他们,“你”“我”“他”都会被深深地感动,会不由自主地敬佩这个集体;你一定会感慨地回望他们的脚步,也一定会认真端详他们脚步之下深深的奋争的印痕。在这个印痕之中,有着太多的喜怒哀乐。因为那些印痕,蕴藏着一代人、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有着他们的青春、工作、生活以及所有与生命有关的顽强印记。 2018年9月19日,再一次铭记这个日期。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在心中多念几遍,把它牢牢地记下来。因为这一天是等离子体所40岁生日,因为这一天是等离子体所的又一个“生命起点”。 二 在安徽合肥西北近郊、距离市区7千米的地方,有一个三面环水、绿树环抱的小岛,它的名字叫科学岛。 9月19日这一天,平日安静的科学岛,突然犹如过节一样热闹。很早就有许多车驶上这个小岛,有许多兴奋的人走上这个小岛。 这些人、这些车走上整修一新的蜀山湖大桥,沿着岛上的迎宾路向前走。1982年修建的蜀山湖大桥,经过重新维护整修,像是一把锋利的青色之剑,把清澈的湖水一剑劈开,使小岛与外界通联。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清晨黄昏,在这座岛上工作、生活过的人,只要走上这座大桥,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眺望水面,内心与水面波纹一起荡漾。 走下长长的大桥,踏上迎宾路的那一瞬间,会产生一种最鲜明的感觉,空气立刻清爽起来,世界无边无际起来,心情也会随风荡漾。要是在炎热的夏季,无论大桥那一端怎样酷热,靠近小岛的这一端,都能够感到异常的凉爽。因为什么?因为科学岛上绿化率比合肥其他地区高出一大截,这样的凉爽感觉当然就会异常明显了。 那些车、那些人,已经踏上科学岛。 离开科学岛已经很多年的老人们发现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再一次放慢脚步。 道路两旁树木的枝叶,自然地向道路中间弯曲,像是绿色的穹顶;路两旁是浩渺的水面,水面上粼粼光泽倒映到树叶上;树叶上的亮光再跳跃到地面上,仿佛一条闪光的绿色甬道向前方延伸,笔直地延伸。 他们向前走,兴奋地向前走。汽车声、脚步声、拐杖声、笑声、单车铃声、问候声……所有的声音在迎宾路的拐弯处集合;然后这些声音开始汇合、开始凝聚;再然后,又沿着“创新大道”继续向前走。 向前走,所有的脚步、所有的声音都整齐地飘向小岛的西北方向,一直到尽头,这时候所有的声音汇聚成了一个有力的、欢快的: 生日快乐! P1-5 导语 “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为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三方资源共享、协同创作、精心打造的原创纪实性报告文学丛书。通过回顾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中国科学界创新成就,由叶梅、徐剑、宁肯等著名作家执笔,遵循“夹叙兼议,以叙为主;引评适度,简约为要;人事相彰,以事带人;有点有面,点为核心”的创作原则,谱写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故事”,旨在宣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弘扬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及科学文化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力、自豪感,引领社会风尚,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 本书讲述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重大突破,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新一代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是什么,对科技创新、国民经济有什么作用,礼赞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报国情怀。 序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时间,在历 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是浓墨 重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苦难深重的旧 中国站起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富起来,在百年未遇的 变局中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巨大成就。 成立于1949年11月1目的中国科学院,始终与祖国同 行、与科学共进——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 导下,几代科学院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始终以“创新 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为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党 、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70年 峥嵘岁月,中国科学院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报国的科研成果 ,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报国的先进代表和典型事迹,几代中 国科学院人共同谱写了创新报国的华彩乐章。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无论是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抑或1988年北京正负 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还是2017年构建天地一体化广 域量子通信网络,中国科学院人创新报国矢志不渝。以北 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邓小平在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 机国家实验室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 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 了我国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是继“两弹一 星”之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 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 民族进步之魂”。中国科学院发扬创新报国的优良传统, 不辱使命,再立新功,从“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到“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器、“墨子” 号量子实验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等系列 科学实验卫星,再到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 振荡新模式、水稻分子育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基础前 沿重大创新成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担当和实力水平。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人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扎根边疆、献身植物科学研究的蔡希陶先生,坚持 实地调研、重视一手资料的地理学家周立三院士,还是时 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东先生、药理学家王逸平先生, 他们都用毕生的科学实践诠释了求实、创新、奉献、爱国 的科学精神。以南仁东先生为例,为了给“天眼”选址, 他跋山涉水,在贵州的深山里奔波了12年;身为项目首席 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淡泊名利,长期默默无闻工作在一 线。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他们在科 研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创 新文化氛围,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的核心理念。科 学文化是影响创造性科研活动最深刻的因素,是科学家创 造力最持久的内在源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要求科学家 具有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认真、锲而不 舍的治学态度,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崇高人格,不辱使 命、至诚报国的伟大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 废待兴、百业待举。竺可桢、吴有训等一批饱经战火洗礼 的爱国科学家毅然选择留在新中国;赵忠尧、钱学森、郭 永怀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纷纷放弃海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克 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 高度的爱国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积极参与新组 建的中国科学院的建设,研制“两弹一星”,制定“十二 年科技规划”等,使新中国许多空白领域得到填补,新兴 学科得到发展。中国科学院70年的奋斗历程,始终依靠的 就是这种文化和精神,我们必须珍视和弘扬。 “创新报国”对新时期我国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行为准则、社会规范和价值体 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 面。一方面,“创新报国”已经内化为我国科学文化的一 部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不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在具体的创新活动实践中,不断深 化和丰富了科学文化的内涵。他们所取得的面向世界科技 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成 果,帮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科学 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年前,出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共同责任, 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瞻性地 部署了“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目,目的是 聚焦“创新报国”的主题,回顾我国70年重大创新成就, 展现杰出科技工作者群体风貌,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 和创新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 五年时光,倏忽而逝。这期间,作家舟车劳顿、深入 基层采风,审读专家埋首伏案、逐字逐句精心审读,中国 科学院研究所同志翻检档案、提供支撑保障,中国作家协 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机关和工作团队的同 志们鼎力支持、居间协调,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同志仔细审 稿、严控质量。几许不眠夜,甘苦寸心知。而今,“创新 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首批作品即将付梓与读者见 面,相信这批融合了科学与文化、倾注了心血与智慧的作 品,这套向历史致敬、向时代献礼的报告文学,能让我们 重温激情燃烧、砥砺奋进的70年岁月,进一步坚定执着前 行、无悔奋斗的信念,去努力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美 好梦想。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白春礼 2019年6月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风雨兼程的科学历程。作者经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书写了中国核聚变领域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将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逐步推向世界前沿的感人故事。作品语言灵动鲜活,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饱满。 “托卡马克之谜”的谜底就是“中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