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1874—1965),英国 治家、演说家、军 家和作家,曾 度出任
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 纪重要的 治 袖之一。1953年获 href='#'>诺贝尔文学奖, 有《 href='#'> 二次 界大 回忆录》《 href='#'>英语 史》等。
译者:
国庆,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博士,教授,现任 州商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 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 ,暨南大学应 语言学与 语教学研究所所长, 任中山大学 语学院研究生导 ,中山大学 能语言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 能语言学、 译、语篇分析。近年来在《 国语》《 语教学》《 语学刊》《当 语言学》《四川 语学院学报》《 语与 语教学》等 语 心期刊和《暨南学报》等全国中文 心期刊上发表 文40 篇,出版 和译 十 部, 持、省部 课题多项。
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
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
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丘吉尔
在黑暗的年代里,丘吉尔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
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瑞典文学院院士利列斯特兰德
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
——费迪南·福煦
丘吉尔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和领导者,他也拥有
过人的文学天赋。而正是这两者,共同造就了本书的
独特性。
历史的长河匆匆流淌,随便撷取一朵浪花都是浩瀚历
史画卷中辉煌璀璨的一页。在这条长河中,多少优秀的政
治家、军事家先后涌现,又如微波细浪般消逝。他们或改
变历史,或影响千年。然而,“丘吉尔”这个名字,却注
定为这幅画卷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丘吉尔作为二十世纪
优秀的政治领袖,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胜利;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和文学家。我一直以为,记录历史的文字总不可避免地充
满各类生涩难懂之词和条条框框的纪事纲要。然而《丘吉
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却让人耳目一新。
丘吉尔以如椽之笔重塑战时岁月,使得读者随着字里
行间的跳跃感受到战时纷乱紧张的局面;一封封书信不仅
读来言辞诚恳,更透露出他对自身雄才大略的自信;可以
说,整本书的行文非常优美,充满智慧和哲理,既是历史
名著,也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谨以此书向丘吉尔
致敬,追随伟人的步履聆听历史的回声,虽卷帙浩繁,我
却乐在其中。
丘吉尔曾说过:“命运不靠机缘,而是靠你的抉择。
”翻译也是如此。1998年我到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
读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深谙“选择即是意义”之道
。译者游弋于原文和译文之间,选择受到情景语境和文化
语境的双重制约,徜徉在翻译的每一个细节中。一部好的
译作绝非偶然,是译者结合文章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对语义层面的释解和对翻译策略多方择取的结果。2004年
,我开始指导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同时继续指导语言学方向
的研究生),开设了“功能翻译”“中西翻译简史”等课程
,同年开始着手翻译《纺织史》《俄罗斯史》《美国史》
等书。
这次承接了《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六
卷)的重译工作,内心既充满欣喜,却也不免诚惶诚恐。欣
喜是因为对翻译的付出和执着早已使译事成为我生活中的
一件乐事,更何况是翻译这样一部旷世之作;惶恐则是先
给自己当头一棒,警醒自己任何译事,包括重译都绝非易
事。庆幸的是,我们的翻译团队既是年轻的队伍,也是优
秀的队伍。从译前的准备工作,到着手翻译,再到校稿修
正、译稿润色、史料查证、词条备注……环环相扣,唯恐
有半点的马虎和懈怠。每一个难词长句都是经过反复斟酌
方下笔定案;每一个困惑之处都需要讨论商榷、查证史料
后方才落锤定音……业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以来从未
停止。讨论的结果也许就是——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我们在该书的翻译中应该做到的,就是尽最大能力向读
者呈现一部最完整、最真实、最不粉饰的二战回忆录,也
期冀此书能给读者朋友们涤荡心灵的体验:历史,可以被
原谅,但不应该被忘却。
翻译是没有终点的工作。遗憾如落叶,扫了还会掉新
的。译文中定有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同仁和各位读
者不吝指正。
李国庆
二〇一八年元月·暨南园
第一章 战胜国的愚行
为消灭战争而战——法国血已流干——以莱茵河为界——凡尔赛和约中的经济条款——奥匈帝国因《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而覆灭——美国拒绝履行英美对法国的承诺——克雷孟梭下台——彭加勒进占德国鲁尔——德国马克的崩溃——美国的孤立政策——英日同盟宣告结束——英美裁减海军——一个可靠的和平承诺
1918年,一战结束了,人们普遍希望战争就此结束,相信世界终将迎来和平。如果大家恪守正义的信念,根据常理审慎地处理各种事情,实现世界人民的这个热望本来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时,“为结束战争而战”的呼声高涨,为此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被认为手握美国大权的威尔逊总统,曾使国际联盟的设想深入人心。而英国代表团在凡尔赛会议上将这个概念铸造成型,成立了国际联盟,这无疑是人类艰苦前进历史上永久的里程碑。胜利一方的协约国,至少在外敌看来,强大无比,无可匹敌。事实上,他们不得不面对国家内部的严峻挑战,还有许多他们也不知道答案的谜一样的难题。此时,在中欧挑起一战动乱的日耳曼政权已经蛰伏在他们面前;因受德国连番打击而支离破碎的俄国,在内战的炮火中政权逐渐落入布尔什维克党手中。
1919年夏天,协约国军队驻扎在莱茵河畔,其阵地已经深入到缴械投降后赢弱不堪的德国境内。在巴黎,战胜国的首脑们就未来形势展开了激烈争论,任意分割放在他们面前的欧洲版图。在五十二个月的殊死搏斗之后,战败的同盟国最终只能任他们摆布,绝对服从,无法抵抗。德国是这场浩劫的根源,被所有人看作是这场殃及世界的灾难的始作俑者,现在已完全落入战胜国手中,而战胜国经过这场浩劫之后自己也疲惫不堪。再者,这已经不是一场政府之间的战争了,而是民族间的战争。这些最伟大国家的生命力、战斗力都已经倾注在这场无休止的愤怒与杀戮中了。在巴黎聚首的大国首脑们,正承受着人类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压力。《乌德勒支和约》和《维也纳和约》的美好时代已经过去,那时的贵族、政治家、外交家,上至胜者,下至败寇,都有礼有节,尽量在已经达成共识的基本原则上修改体系,不像如今民主政体下的政客那样争执不休。如今的人民,因饱受战争之苦和大量宣传教育的洗礼,发生了改变。亿万人站在同一立场上,要求血债血偿。首脑们现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假如他们在会议桌上白白浪费了士兵们在战场上无畏奋战、流血牺牲换来的成果,那他们就遭殃了。
法国凭借其勇猛作战和无畏牺牲的精神,理所当然处于领导地位。为了抗击侵略者,保卫自己的领土,几乎一百五十万法国人死于这场国土保卫战。一百年来,法国遭受德国入侵五次(分别为1814年、1815年、1870年、1914年和1918年),巴黎圣母院的高塔见证了普鲁士军队的枪林弹雨、隆隆炮声。这次,法国十三个省在普鲁士军队的残酷统治之下度过了长达四年的可怕光阴。大片土地一步步沦陷,.要么被敌军掠夺破坏,要么在两军混战中被夷为平地。从凡尔登到土伦,几乎没有一间完好的房舍,也没有一个家庭不在哀悼死者或照顾伤员。那些经历过1870年战争的法国人,许多如今已是显要人物了。在他们看来,在这场刚刚结束的残酷战争中,法国竟然能够取得胜利,这简直创造了奇迹!法国人一生都生活在德意志帝国的恐怖阴影下。他们还记得1875年俾斯麦想发动的防卫战,也记得1905年迫使外交部长德尔卡塞辞职的冷酷威胁,还有1906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这些都让法国人心有余悸。德皇的“铁甲钢拳”和“明盔亮甲”的演讲或许对英美来说是个笑话,但是在法国人心中却如同打开了现实生活中可怕的潘多拉魔盒。五十年来,法国人民一直生活在德国的武力威胁下。现在,他们以鲜血为代价,终于赶走了长期以来缭绕在他们身边的噩梦,终于可以和平安心地生活了。法国人民欢欣鼓舞,呐喊道:“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P1-3
第一卷 铁血风暴
(上)从战争到战争:1919—1939
第一章 战胜国的愚行
第二章 动荡不安
第三章 危机四伏
第四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五章 荒废岁月
第六章 阴云渐浓
第七章 英德空中均势不再
第八章 挑战和反响
第九章 防空和海上的问题
第十章 对意大利的制裁
第十一章 希特勒开始动手了
第十二章 德国加紧备战和西班牙内战
第十三章 德国全副武装
第十四章 艾登先生辞职
第十五章 德国强夺奥地利
第十六章 围绕捷克斯洛伐克的博弈
第十七章 慕尼黑事件悲剧收场
第十八章 慕尼黑的寒冬
第十九章 德意的步步蚕食
第二十章 苏联与英法未结盟之谜
第二十一章 大战一触即发
(下)黎明之战
第一章 战争
第二章 海军部的任务
第三章 波兰覆灭
第四章 战时内阁的问题
第五章 法国前线
第六章 战斗加剧
第七章 磁性水雷
第八章 拉普拉塔河口行动
第九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
第十章 一个黑暗的新年
第十一章 风暴前夕
第十二章 海上交锋
第十三章 纳尔维克
第十四章 特隆赫姆
第十五章 挪威危机
第十六章 挪威:最后阶段
第十七章 政府倒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后记
第二卷 最光辉的时刻
·(上)法国的沦陷
第一章 全国联合
第二章 法兰西之战(上)
第三章 法兰西之战(下)
第四章 进军海岸
第五章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六章 趁火打劫
第七章 再谈法国
第八章 本土防御
第九章 法国的苦难
第十章 波尔多停战
第十一章 奥兰袭击战
第十二章 部署反击
第十三章 陷入绝境
第十四章 入侵问题
第十五章 海狮计划
·(下)单独作战
第一章 不列颠之战
第二章 闪电战
第三章 “伦敦毫不在乎”
第四章 巫术战
第五章 以基地换驱逐舰
第六章 埃及与中东
第七章 取道地中海
第八章 剑拔弩张的九月
第九章 达喀尔计划
第十章 艾登先生的使命
第十一章 同维希和西班牙的关系
第十二章 墨索里尼进攻希腊
第十三章 租借法案
第十四章 德苏关系
第十五章 海上灾难
第十六章 沙漠大捷
附录(1)
附录(2)
后记
第三卷 伟大的同盟
·(上)德国东进
第一章 沙漠地区和巴尔干国家
第二章 硝烟四起
第三章 闪电战与反闪电战
第四章 鏖战地中海
第五章 击败意大利帝国
第六章 当机立断,援助希腊
第七章 大西洋之战:西部入海口
第八章 大西洋之战:美国介入
第九章 南斯拉夫
第十章 日本公使
第十一章 沙漠侧翼—隆美尔—托布鲁克
第十二章 希腊战役
第十三章 的黎波里和“老虎”计划
第十四章 伊拉克的背叛
第十五章 克里特岛:大难将至
第十六章 克里特岛:战役始末
第十七章 命途多舛的“俾斯麦”号
第十八章 叙利亚
第十九章 “战斧”计划
第二十章 苏联的复仇
·(下)美国参战
第一章 我们的盟友苏联
第二章 托布鲁克防御战
第三章 我与罗斯福聚首
第四章 《大西洋宪章》
第五章 对苏联施以援手
第六章 波斯与中东
第七章 英国实力日益强大
第八章 与苏联的接触日益亲密
第九章 路在前方
第十章 “十字军战士”行动
第十一章 日本
第十二章 珍珠港
第十三章 大战期间的航行
第十四章 战争演变
第十五章 行走在华盛顿和渥太华
第十六章 英美齐心
第十七章 回到风暴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后记
第四卷 命运的转折
·(上)日本的猛攻
第一章 澳大利亚之忧
第二章 沙漠战场受挫
第三章 马来半岛危机
第四章 信任投票
第五章 内阁变动
第六章 新加坡沦陷
第七章 潜艇的乐园
第八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失守
第九章 进攻缅甸
第十章 锡兰和孟加拉湾
第十一章 海上运输的瓶颈
第十二章 印度——克里普斯调查团
第十三章 马达加斯加
第十四章 美国海战胜利——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
第十五章 1942年,北极护航运输船队
第十六章 空中攻势
第十七章 马耳他岛与沙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各大战场为切入点,全景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跌宕起伏的血火征程。
大量援引二战时期英国政府绝密档案及个人记录,旁征博引,气势磅礴,揭秘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
著名翻译家李国庆教授领衔,国内众多翻译名家倾力协作,还原作品真实样貌。
在《世界危机》《东线战争》和《战后》里,我曾叙
写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我必须承认的是,本书的各卷是一
战故事的延续之作。如果这套书全部写成,将会和一战回
忆录各卷共同组成另一个“三十年战争”的文字记载。
和先前的作品一样,我将尽己所能,效仿笛福在《一
个骑士的回忆录》中的写作手法,效仿他以个人经历为线
索、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和讨论重大军事事件和政治事件
。我或许是唯一一个经历过有史以来两次最大战争浩劫的
内阁高层。在一战里,我虽参与其中但并非身居要职,而
到了第二次对德之战,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是英国
政府的首相。因此,与前面不一样的是,我会从一个不同
的角度、以身处更高的政治地位上的视野来进行写作。
几乎我的所有公务都是我向秘书口授办理的。在我担
任首相期间,我发布的备忘录、命令、私人电报和节略的
总字数可达近一百万字。那时,纷杂事务每天接踵而至,
处理时仅能依据当时能够得到的信息,那些每天写下的文
件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然而这些积累下来,就是当时那
些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由主要负责英联邦及大英帝国战
争和政策的人所见证。我不知道是否有或曾有过类似的记
载,即那种关于战争进程和政府工作的每日记录。我并不
会将之称为历史,因为历史是由后人撰写。但我相信本书
会对历史有所贡献,对未来有所帮助。
我终身的奋斗都包含和表现在这三十年的行动和主张
里,我希望人们据此做出判断。我坚持我的原则,那就是
从来不在事后评价任何战争或政策措施,除非我事先曾公
开或正式表达过意见或给出警告。事实上,回首往事,我
已经把当时很多有争议的严厉之辞改得柔和了。我在记录
与很多我喜欢或尊敬的人的分歧之时,我非常痛苦,但如
果不把这些教训作为未来之鉴,那是不对的。本书记载了
众多品德高尚的人的种种事迹,但愿没有人会轻视他们,
而是去扪心自问、检讨自己,以史为鉴,指导日后的行为
。
我不会指望人人都赞同我所说的,更不会只写那些迎
合大众的内容。我会据己所见做出论证。我会慎重验证事
实,但随着截获文件的披露或其他信息的曝光,新的证据
会不断出现,这或许会让我之前所下的结论呈现出新的一
面。这就是在一切水落石出之前,以当时可信的记录和记
下的观点为依据的重要性。
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关于这场大战该冠以何
名,他正在向大众征集意见。我立刻回答:“不必要的战
争。”从来没有哪一场战争会比这场更容易加以制止,它
摧毁了在上次大战中留下的一切。在上亿人做出了努力和
牺牲、在正义的事业取得了胜利之后,我们依然没有获得
和平或安全,而且相比于之前所征服的困难,我们现在还
陷入了更为糟糕的境地,全人类的悲剧由此达到顶峰。我
诚挚地希望,这些过往可以给未来以指引,新一代可以修
正之前犯下的错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荣誉,对徐徐展开
的糟糕的未来加以掌控。
温斯顿·丘吉尔
于肯特郡,韦斯特勒姆,恰特韦尔庄园
1948年3月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6册)(精)》记录了20世纪初期,从一战后一直到二战结束这近30年的重大国际事件和历史进程,内容包括各国、各民族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全书共六卷,基于盟军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亲身经历,援引大量未曾公开的英国政府权威资料,详尽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贯穿其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跌宕起伏的战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