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变化期、转型期和定型期。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作者简介 孟凡人,生于1939年,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在安阳殷墟:西安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元大都、山西夏县东下冯史前遗址、洛阳汉魏故城,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和佛寺遗址等处进行考古发掘,并对新疆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调查工作。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片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职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边疆考古学,汉唐考古学。主要著作有《北庭史地研究》《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丝绸之路史话》《明代宫廷建筑史》《明朝都城》《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新疆考古论集》等15部专著,发表各种论文l5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宋至明代都城建置概况及其方位特点 (一)都城建置概况 (二)都城方位的特点 二 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发展阶段与都城规划理念 (一)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二)宋至明代都城的规划理念 三 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总体特点 四 都城形制布局是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的基础研究 五 宋至明代都城遗址保存状况与考古工作的难度 六 本书对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之探索 第一章 北宋东京开封城的形制布局 第一节 外城的形制 一 沿革 二 外城的形状与外城墙的调查和试掘 三 外城门和水门的考古调查与试掘 (一)西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 (二)东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 (三)南城墙和北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 第二节 内城的形制 一 沿革 二 内城的形状与内城墙和城门的调查试掘 第三节 官城和皇城的位置、范围与形制 一 考古调查与试掘 (一)宫城墙 (二)门址 (三)殿址 二 宫城和皇城的形制 (一)文献所记宫城和皇城的布局 (二)与皇城相关的延福宫、艮岳和上清宝箓宫 (三)宫廷广场与主要衙署的配置 (四)宫城皇城的构成、形制与规模 第四节 街巷厢坊 一 街巷 (一)州桥的试掘 (二)御路 (三)街和街巷 二 厢坊 (一)封闭式坊制的崩溃 (二)开封的厢坊 第五节 四河贯都 一 蔡河 二 汴河 三 金水河 四 五丈河 第六节 东京开封城的功能分区 一 功能分区突破传统模式,形成新格局 二 功能分区与主要配置概况 (一)宫苑区 (二)南面御街食店和“杂嚼”夜市区 (三)内城东北部综合性商业中心区和主要居民、府第区 (四)内城东南部衙署、寺观、庙市区和客店与居民、府第区 (五)内城西北部军营区 (六)内城西南部衙署、官府手工业区和铺席、居民、府第区 (七)外城东部客店、仓场、作坊区和主要居民区 (八)外城南部文教、寺观区和居民区 (九)外城西部一般性官方机构、寺观和铺席、居民、府第区 (十)外城北部商肆、军营、手工业作坊、寺观区和居民、府第区 第七节 东京开封城形制特点与布局艺术 一 形制特点 (一)总体形制特点 (二)内、外城形制特点 (三)宫城、皇城的形制特点 二 布局艺术与绿化 第二章 南宋行在临安城的形制布局 第一节 外城和官城的形制 一 建置沿革与外城的平面形制 (一)建置沿革 (二)外城的平面形制 …… 第三章 辽代五京 第四章 金上京和金中都 第五章 元上都和元中都 第六章 元大都(上) 第七章 元大都(下) 第八章 明中都和明南京 第九章 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 第十章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 第十一章 清代北京城和紫禁城在明代基础上的主要变化 后记 主要征引书目 导语 本书紧扣都城形制布局,除筛选吸收已有成果外,重在将有限的考古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有机结合,以构建都城形制布局基本框架;将考古学、史学和古建筑学对都城形制布局研究融会贯通,进行综合研究,攻克难点;在都城个案研究基础上,将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源流及其问的内在关联和发展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综合研究有关资料大致程度不等地勾画出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基本框架,阐述奠相关的内涵,释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