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宠儿(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黑人女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庄园逃到自由州俄亥俄,奴隶主一路循踪追来。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塞丝决然杀了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同塞丝、塞丝的女儿,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向母亲索取爱,还纠缠和引诱保罗,甚至不择手段地要摧毁母亲的生活。
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龙儿》《爵上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8月于组约去世。
目录
《宠儿》无目录
序言
一九八三年,我丢掉了工作—或者说辞去了工作。或
丢掉,或辞去,其实两者兼有。无论如何,我改做兼职已
经有一阵子了,一周去一次出版社,部分工作内容是写信
、打电话和开会;其余时间则在家里编稿子。
离职是个好主意,理由有二。其一,我已经写了四部
小说,所有人都清楚写作是我的主要工作。优先次序的问
题—一个人怎么能同时编辑和写作—一在我看来,既奇怪
又可以想见;这就好像“一个人怎么能既教书又创作?”
“一名画家、雕塑家或者演员怎么能既干自己的工作又指
导别人呢?”不过在许多人看来,这种编辑加写作的组合
是相互冲突的。
第二个理由没有第一个那么暧昧。我编辑的图书没有
挣到大钱,尽管那时候的“大钱”和今天的大钱不是一个
概念。我的作者阵容在我看来十分壮观:才华横溢的作家[
托尼·凯德·班巴拉(TonfCade Bambara)、朱恩·乔丹
(June Jordan)、盖尔·琼斯(Gayle Jones)、露西尔
·克利夫顿(Lucille Clifton)、亨利·伸马(Henry
Dumas)、列昂·福雷斯特(Leon Forrest)];有独到见
解、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学者[威廉·辛顿(Wiliam
Hinton)的《神播》(Shen Fan)、伊凡范塞蒂玛(Ivan
Van Sertima)的《他们在哥伦布之前到来》(They Came
Before Columbus)、卡伦德克劳(Karen DeCrow)的《
男性至上主义者审判》(Sexist Justice)、钦韦祖
(Chinweizu)的《西方和我们》(The West and the
Rest of Us)];急于创造记录的公众人物[安吉拉·戴维
斯(Angela Davis)、穆罕迈德·阿里(Muhammad Ali)
、休伊·牛顿(Huey Newton)]。我每发现一本我认为需
要做的书,都能找到作者来写。我的热情引起一些人的兴
趣,却为另一些人所忽略,这都反映在无关紧要的销售数
字上。我也许错了,但即便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寻找畅
销作者的重要性仍然超过了编辑书稿或扶持不知名和过了
气的作者。不用说,我说服自己,应该像一名成熟的作家
一样生活了:靠版税谋生,专事写作。我不知道这个说法
来自哪本漫画书,但是被我掠美了。
终于做完了最后一天的工作;几天之后,我坐在我家
门前伸进哈得逊河的码头上,开始感到急躁,而不是预期
中的平静。我把我所有的问题筛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新
的或者紧迫的问题。我想象不出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东西在
搅扰这如此完美的一天,眼前的河流是如此宁静。我没有
任何议事日程,就算电话响了我也听不见。然而我听见了
自己的心跳,像匹小马一样在我胸膛里驰踏而去。我回到
家里细细品味这种忧虑甚至恐慌。我知道恐惧的滋味;这
次不一样。然后我就豁然开朗了:我感到幸福,享受着从
来没有过的自由。这种感觉太离奇了。不是狂喜,不是满
足,不是过度的欢愉或成就感。是纯粹的喜悦,一种确定
的对游手好闲的预期。进入《宠儿》。
我回头想,是思想解放的冲击令我想去探究“自由”
对女人可以意味着什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辩论风起云
涌:同工同酬,同等待遇,进入职场、学校……以及没有
耻辱的选择。是否结婚。是否生育。这些想法不可避免地
令我关注这个国家的黑人妇女不同寻常的历史——在这段
历史中,婚姻曾经是被阻挠的、不可能的或非法的;而生
育则是必须的,但是“拥有”孩子、对他们负责——换句
话说,做他们的家长——就像自由一样不可思议。在奴隶
制度的特殊逻辑下,想做家长都是犯罪。
这个想法太迷人了,但是深究细察把我彻底淹没了。
如何召集能够表现这种逻辑所激发的智慧和残忍的人物,
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直到我记起我工作时曾经出版过的
一本书。《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中的一张剪报
概述了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她是一个逃脱奴隶制的年
轻母亲,宁可杀害自己的一个孩子(也企图杀死其余几个
,未遂)也不愿让他们回到主人的庄园去,因而遭到逮捕
。她于是成为反抗《逃亡奴隶法》——该法律规定可以强
行将逃亡奴隶归还主人——斗争中的一个著名案例。她的
神志清醒和缺乏悔意吸引了废奴主义者和报纸的注意。她
的确是“一根筋”,而且从她的见解可以判断出,她有这
种智慧、这种残忍,以及甘冒任何危险争取在她看来必需
的自由的意愿。
历史中的玛格丽特·加纳令人着迷,却令一个小说家
受限,给我的发挥留下了太少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得发明
她的想法,探索历史语境中真实的潜台词,但又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史实,这样才能将她的历史与自由、责任以及妇
女“地位”等当前问题联系起来。女主人公将表现对耻辱
和恐惧不加辩解的坦然接受;承担选择杀婴的后果;声明
自己对自由的认识。奴隶制强大无比,黑人在其中无路可
走。邀请读者(和我自己一起)进入这被排斥的情境(被
隐藏,又未完全隐藏;被故意掩埋,但又没有被遗忘),
就是在高声说话的鬼魂盘踞的墓地里搭一顶帐篷。
我坐在门廊的秋千座上摇晃着,看巨大的石头堆积起
来,承受河水偶起的波浪。石头上面是一条穿过草坪的小
路,到树丛庇荫下的一个硬木露台那里就断了。
她从水里走出来,爬上石头,倚靠在露台上。漂亮的
帽子。
所以,她从一开始就在那里,除了我,所有人(书中
人物)都知道——这个句子后来变成了“房子里的女人们
知道”。故事里最核心的人物应该是她,被杀害的人,而
不是那杀人的人,是失去了一切而且完全没有发言权的人
。她不会在外面游荡;她必须进入房子。一座真正的房子
,不是一间小木屋。一座有地址的房子,自由黑奴们独自
居住的房子。这座房子没有厅,进入它或进入小说都没有
“铺垫”。我希望读者遭到绑架,被无情地扔进一个陌生
的环境,这是与书中人物分享经历的第一步——一如他们
,从一个地方被抢到另一个地方,从任何地方被抢到任何
另一个地方,没有准备,猝不及防。
给这座房子命名很重要,但是要与“甜蜜之家”或其
他庄园命名的方式不一样。不应该有形容词暗示它的舒适
、宏伟,或宣称它不久前还是一座贵族的大宅。只有门牌
号来标志这座房子,同时它将与一条街道或一座城市区分
开来——也与周围其他黑人的房子区分开来;这让它有一
丝暗含的优越和骄傲,自由黑奴们会因拥有自己的地址而
感到的骄傲。不过这座房子有自己的个性——我们称之为
“闹鬼”,因为它的个性是喧嚣。
为了让奴隶生活经验更为亲近,我希望能有一种一切
尽在掌握而又频频失控的感觉贯穿始终;日常生活的秩序
和平静将遭到粗暴破坏,让位于饥渴的死者制造的混乱;
遗忘的巨大努力将受到绝地求生的记忆的威胁。将奴隶制
还原成一种个人体验,语言决不能成为障碍。
我苦心经营着那个码头上的瞬间、欺骗的河流、对可
能性的直觉、猛烈的心跳、孤独、危险。还有那个戴着漂
亮帽子的姑娘。然后聚焦。
导语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不浓烈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托妮·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代表作。
普利策奖小说,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一部惊世之作,很难想象没有它的美国文学会是什么样子。
——《洛杉矶时报》
《纽约时报》“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1名。
书评(媒体评论)
残酷而有力,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读之使人战
栗。
——《人物》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更是
美国文坛的主角。
——《纽约时报》
《宠儿》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人物话语的把握。
时而有意识地高扬,时而倔强地隐忍,却始终保持真
实,直击人心。
——《纽约客》
精彩页
一百二十四号充斥着恶意。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房子里的女人们清楚,孩子们也清楚。多年以来,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忍受着这恶意,可是到了一八七三年,塞丝和女儿丹芙成了它仅存的受害者。祖母贝比·萨格斯已经去世,两个儿子,霍华德和巴格勒,在他们十三岁那年离家出走了——当时,镜子一照就碎(那是让巴格勒逃跑的信号);蛋糕上出现了两个小手印(这个则马上把霍华德逼出了家门)。两个男孩谁也没有等着往下看:又有一锅鹰嘴豆堆在地板上冒着热气;苏打饼干被捻成碎末,沿门槛撒成一道线。他们也没有再等一个间歇期,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风平浪静。没有。他们当即逃之夭夭——就在这座凶宅向他们分别施以不能再次忍受和目睹的侮辱的时刻。在两个月之内,在残冬,相继离开他们的祖母贝比·萨格斯,母亲塞丝,还有小妹妹丹芙,把她们留在蓝石路上这所灰白两色的房子里。当时它还没有门牌号,因为辛辛那提还没扩展到那儿呢。事实上,当兄弟俩一个接一个地把被子里的棉絮塞进帽子、抓起鞋子,偷偷逃离这所房子用来试探他们的活生生的恶意时,俄亥俄独立成州也不过七十年光景。
贝比·萨格斯连头都没抬。她是在病榻上听见他们离去的,但这并非她躺着一动不动的缘故。对她来说,孙子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认识到蓝石路上这所房子的与众不同,倒真是不可思议。悬在生活的醒龊与死者的刻毒之间,她对生或死都提不起兴致,更不用说两个出逃的孩子的恐惧心理了。她的过去跟她的现在一样——难以忍受。既然她认识到死亡偏偏不是遗忘,她便用残余的一点精力来玩味色彩。
“给我来点儿淡紫,要是你有的话。要是没有,就粉红吧。’
塞丝就用一切来满足她,从布料到自己的舌头。如果你对色彩有所奢望,那么俄亥俄的冬天就尤其不堪忍受。只有天空有戏可唱,要把辛辛那提的地平线算作生活的主要乐趣,那简直是乱弹琴。于是,塞丝和女儿丹芙为她做了她们力所能及、而且为房子所允许的一切。她们一起针对那里的暴行进行了一场敷衍塞责的斗争;同倒扣的水桶、屁股上挨的巴掌,以及阵阵的酸气作斗争。因为她们就像知道光的来源一样明晓这些暴行的来源。
兄弟俩出走不久,贝比·萨格斯就去世了,无论对他们的还是她自己的离去都兴味索然。随即,塞丝和丹芙决定召唤那个百般折磨她们的鬼魂,以结束这场迫害。也许来一次对话、交换一下看法什么的会管用,她们想。于是她们手拉着手,说道:“来吧。来吧。你干脆出来吧。”
碗柜向前进了一步,可是别的东西都没动。
“肯定是贝比奶奶在拦它。”丹芙说。她十岁了,仍然在为贝比萨格斯的去世而生她的气。
塞丝睁开眼睛。“我不信。”她说。
“那它怎么不出来?”
“你忘了它有多小,”妈妈说,“她死的时候还不到两岁呢。小得还不懂事。小得话都说不了几句。”
“也许她不愿意懂事。”丹芙道。 “也许吧。但只要她出来,我就会对她讲清楚。”塞丝放开女儿的手,两人一齐把碗柜推回墙边。门外,一个车夫把马抽打得飞跑起来——当地居民路过一百二十四号时都觉得有这必要。
“这么小的小孩,魔法可真够厉害的。”丹芙说。
“不比我对她的爱更厉害。”塞丝答道,于是,那情景登时重现。那些未经雕凿的墓石凉意沁人;那一块,她挑出来踮着脚靠上去,双膝像所有墓穴一样敞开。它像指甲一样粉红,遍布晶亮的颗粒。十分钟,他说。你出十分钟我就免费给你刻。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