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1895—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一格的小说家、散文家,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曾和沈雁冰(茅盾)、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人共同创办了《小说月报》。
本书收录了许地山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品,比如《落花生》《面具》《疲倦的母亲》等名篇共70余篇。其中经典散文《落花生》因被收录于语文教材和众多课外读物而广为人知,在文中许先生用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尽力做有用的人的“落花生精神”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此外,许先生的《春的林野》《万物之母》等众多风格独特、富含哲思的作品也是民国璀璨群星中不可忽略的文化遗珠。
七宝池上的乡思/
笑/ 香/ 愿/ 爱的痛苦/
你为什么不来/ 难解决的问题/ 爱就是刑罚/
债/ 花香雾气中的梦/ 荼/
七宝池上的乡思/ 银翎的使命/ 美的牢狱/
再会/ 桥边/ 别话/ 无法投递之邮件/
落花生/
蝉/ 蛇/ 三迁/ 山响/
愚妇人/ 蜜蜂和农人/ “小俄罗斯”的兵/
信仰的哀伤/ 暗途/ 海/ 梨花/
暾将出兮东方/ 万物之母/ 春的林野/
补破衣的老妇人/ 光的死/ 头发/
疲倦的母亲/ 处女的恐怖/ 我想/
乡曲的狂言/ 生/ 公理战胜/
面具/ 落花生
海世间/
我的童年/ 牛津的书虫/ 海世间/
爱流汐涨/ 海角的孤星/ 上景山/ 先农坛/
忆卢沟桥/ 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
蔡孑民先生的著述/ 《空山灵雨》弁言/
《落华生舌》弁言/ 《解放者》弁言/ 《萤灯》小引/
老鸦咀/
女子的服饰/ 劳动的究竟/ 观音崇拜之由来/
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对北京大学学生讲/
青年节对青年讲话/ 礼俗与民生/
国粹与国学/ 老鸦咀/
创作的“三宝”和鉴赏的“四依”/
中国美术家的责任/ 论“反新式风花雪月”/
我从远地冒着雨回来。因为我妻子心爱的一样东西让我找着了;
我得带回来给她。
一进门,小丫头为我收下雨具,老妈子也借故出去了。我对妻子
说:“相离好几天,你闷得慌吗?……呀,香得很!这是从哪里来的?”
“窗棂下不是有一盆素兰吗?”
我回头看,几箭兰花在一个汝窑钵上开着。我说:“这盆花多会
移进来的?这么大雨天,还能开得那么好,真是难得啊!……可是
我总不信那些花有如此的香气。”
我们并肩坐在一张紫檀榻上。我还往下问:“良人,到底是兰花
的香,是你的香?”
“到底是兰花的香,是你的香?让我闻一闻。”她说时,亲了我
一下。小丫头看见了,掩着嘴笑,翻身揭开帘子,要往外走。
“玉耀,玉耀,回来!”小丫头不敢不回来,但,仍然抿着嘴笑。
“你笑什么?”
“我没有笑什么。”
我为她们排解说:“你明知道她笑什么,又何必问她呢,饶了她罢。”
妻子对小丫头说:“不许到外头瞎说。去罢,到园里给我摘些瑞
香来。”
小丫头抿着嘴出去了。妻子说:“良人,你不是爱闻香么?我曾托人到鹿港去买上好的
沉香线;现在已经寄到了。”她说着,便抽出妆台的抽屉,取了一条
沉香线,燃着,再插在小宣炉中。
我说:“在香烟绕缭之中,得有清谈。给我说一个生番故事罢。
不然,就给我谈佛。”
妻子说:“生番故事,太野了。佛更不必说,我也不会说。”
“你就随便说些你所知道的罢,横竖我们都不大懂得;你且说,
什么是佛法罢。”
“佛法么?一一色,一一声,一一香,一一味,一一触,一一造
作,一一思维,都是佛法;唯有爱闻香的爱不是佛法。”
“你又矛盾了!这是什么因明?”
“不明白么?因为你一爱,便成为你的嗜好;那香在你闻觉中,
便不是本然的香了。”
在1920年到1941年的二十多年里,许地山的创作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耀眼光辉。我们谈到这个时期的文学时,不能忽略这样一位有天才的作家。
——郑振铎
许地山的作品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相融合,使散文发展成一个和谐的境界。
——沈从文
许地山的作品有异乡、异国的特殊的风格和情调。这使得他在中国作家群里,在风格上独树一帜。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