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墙上贴着宠物猫狗的照片。像他见过的其他宠物寄养所一样——甚至包括慈善协会,他曾在凯西六岁时带她去那里挑选过一只小猫——这个养狗场也是以娇小可爱为品牌,对此他不以为然。他并不反对宠物;从理论上说,宠物越多越好,虽然他本人一只也没有。当然不是说那些到处交配,不加节制地繁殖的野猫之类,而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好狗好猫。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或其他任何人对宠物的这种高度关注,要用宠物狗的照片来表示,照片上还有对话小泡泡——上面印着自以为睿智其实很愚蠢的话。没有必要把猎肠犬打扮成布鲁斯兄弟①。
苏珊的名字被列在这条狗的紧急联络人名单上。鉴于它的主人几个星期后都没去领它,寄养所终于给她打了电话。她立刻感到了愧疚;她早该想到那条狗了,她对哈尔说。她忘记了那条狗,忘得干干净净。
它是怎么啦?她不停地问他。
现在他们来到了这里,来接她失踪的老板的宠物狗,一个在热带丛林里失踪了好几个星期的人的狗,前台那位女士正为那狗着急呢。不是为它失踪的主人,不是。她只为狗的处境担心。
哈尔偷偷打量着寄养所,他希望没人注意到他。那女人笨拙、消瘦,褪色的头发,发根处露出黑色,以及松弛下垂的灰白皮肉,表明健康状况不佳。以他的经验,不管是宠物寄养所,还是慈善协会,其工作人员都谈不上所谓的美丽漂亮。他们的员工以关爱宠物为要务,坦率地说,这些坚定的宠物关爱者对外在美的价值诉求,在他们同类的平均水准以下。
也许他们首先追求的是宠物们的陪伴,因为他们不稀罕那些所谓的同类们的陪伴。这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是一种放松的形式。尽管他本身不是一个坚定的宠物关爱者,亦即一个坚定的专职宠物关爱者,他也会对他们表示欣赏。至于那稀疏、半染的头发,油腻的灰白什么的,那可能是一种生活哲学造成的。讲究卫生和气派,其目的最终在于赢得别人的喜欢,而坚定的宠物关爱者已经拥有了同辈或者陌生人的尊重,至少是感激,在坚定的宠物关爱者眼里,这甚至是更合心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僧人和修女。宠物们的僧人和修女。
寄养所的女工举起一个玩具香蕉,上面印了一个笑脸,她挤了一下,那香蕉发出吱吱的声音。
“它胃口不好。我推荐一种咀嚼玩具。它可以让狗更好地适应从这里到家里的过渡。”
另一方面,苏珊担心的倒不是狗,而是狗的主人,她的老板。她对老板的喜爱远远超过他所给予的报酬,鉴于他已离开美国,甚至可能已经死了,所以这份报酬可能不会再有了。
她曾经承认她害怕这件事。凌晨时分,她斜躺在床上,悄悄说出自己的恐惧。她的老板几个星期前去了热带地区,假装去做常规的生意,就此失踪了。她害怕他再也不会回来。她跟他日渐亲密——是那种不平等的、秘密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偶尔是被允许的。
哈尔对于这个老板的心态非常纠结,出于某种明显矫情的理由,人们简称他为T。开始的时候,哈尔提到那个人时,不愿就用那一个字母。他用他的姓氏来称呼他:斯特恩,尽管难得当着他的面。但苏珊不能容忍批评。自从老板的女朋友去世后——哈尔对此当然表示同情,但这份同情也并不能神化他——他不能在她眼里犯错。在她面前他几乎变成了一个儿子的替代物。
“把这些签了,你们就可以把狗狗领走了。”寄养所女工突兀地说,匆匆翻动着一叠纸。苏珊紧张,激动,那女工对她的表现显然不满。她递给苏珊一个夹纸板和一支笔。“它在这儿寄养的日期早就过了,瞧见没有,这儿写着呢,两个月前,九四年五月八日。截了肢的脚也已经痊愈了。这张名片上印着这条狗的名字和编号。稍等,我给你们复印一张。”
她转身穿过一道门,不见了。
“这是只三条腿的狗?”他问苏珊。
“它被撞了。”
“我不知道它是条被截肢的狗。”
苏珊似乎在颤抖。他把她拉近自己,拥抱着她。那个人先是让狗在马路上溜达,直到被一辆汽车给撞了,然后他自己又飞到中美洲,把它扔在了寄养所里。P1-3
感谢本书作者莉迪亚·米列特女士,专门为本书的中译本写了序言,对本书的创作意图、故事内涵做了解读。虽然篇幅短小,其权威性却是不容置疑的。为此,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就不必再作什么分析、点评了,以免画蛇添足。下面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以便读者对其有一点更直观的了解。
莉迪亚·米列特,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生于美国波士顿,两年后随其埃及学家的父亲和教师、图书馆员的母亲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她拥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学士学位,杜克大学环境政策专业硕士学位。一九九六年前往纽约,在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担任基金筹集员。一九九九年辞职,移居亚利桑那州南部城市图森,开始专业写作。
米列特以黑色幽默感、多变的文体以及鲜明的政治倾向而著称。她的第一部作品《杂食动物》(1996),是对成长小说的一种颠覆,故事讲述的是,南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年轻姑娘,被她夸大狂患者的父亲和残疾的母亲折磨,最后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嫁给了一个地产经纪人。她的第二部作品《乔治·布什,爱情的黑暗王子》(2000),是一部政治喜剧,讲述的是一个拖车公园的女人如何疯狂地迷恋上美国第四十一任总统。
她的第三部作品叫《我的幸福生活》(2002),篇幅不大,但很有分量,是一部充满诗意、语言精致的作品:一个孤独的、不适应环境的人,被困在一个废弃的医院里,她把自己令人心碎的生活故事写在墙上……尽管生活中经常出现恐怖的事情,她依然坚称自己是幸福的。她生活在一个野蛮的地方,但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可以从任何地方都看到美丽和神奇。该书获得二○○三年度美国笔会小说奖。
米列特的第四部作品《每个人都是美丽的》(2005),是一部流浪汉题材的悲喜剧,主人公是一个有着救世主幻觉的酗酒的色情文学家,这部作品的素材部分来源于米列特在美国著名出版人拉里·弗林特手下做文字编辑时的经历。有评论家认为该书“即夸张又真实”,米列特创造了一个古怪角色的万花筒。她的第五部作品《哦,纯真而发光的心》(2005),被认为是一个“极其巧妙……引起共鸣的幻想”,并被列入阿瑟·克拉克科幻文学奖的候选短名单。
《猴婴之爱》(2009)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讲述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流行文化的偶像与狮子、巨蜥、狗、猴子以及野鸡等动物邂逅、碰撞的故事,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引人人胜的情节,该书成为当年普利策奖最终三部候选书目之一。
从二○○八年至二○一二年,米列特先后创作了《死人如何做梦》(2008),《鬼火》(2011),《富丽堂皇》(2012),这是一个三部曲。《死人如何做梦》讲述了洛杉矶一个年轻的地产开发商,原本迷恋权势,怀抱政治野心,在经历了母亲的自杀未遂以及另外两个人的死亡后,开始着了魔似的关心起一些濒临消亡的物种。随后一系列’的灾难迫使他进入一个遥远的丛林;《鬼火》被评为二。一一年最值得关注的小说之一,是一部“奇异而美妙的小说”。《富丽堂皇》是米列特的新作,也是三部曲的压轴之作,苏珊·林德利在丈夫去世,家庭瓦解后,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她继承了叔叔的豪宅,以及他收藏的大量的动物标本,与此同时,她的一些同样无家可归的亲戚——包括一个不忠的丈夫和几个古怪的老太婆——来到豪宅里蹭吃蹭住。苏珊跟这帮好吃懒做的亲戚们斗智斗勇,保护了自己继承的遗产。这是一部背景奇异而荒诞的作品,令读者忽而忍俊不禁,忽而悲伤难抑,作品探索了进化和灭绝,孩子和父母,失败和启示等主题。
二○一二年,莉迪亚·米列特荣获约翰·西蒙·古根汉姆纪念基金会学者奖。
《鬼火(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2年)》由莉迪亚·米列特编著。
《鬼火(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2年)》讲述了一个深度悲伤的男人的故事。国税局公务员哈尔五十出头,女儿凯西十来岁时因一场车祸而瘫痪。后来的岁月里,心怀内疚的哈尔始终生活在梦魇和冷漠中。故事开始时,妻子苏珊的老板T在一次前往中美洲的商务旅行中,消失在热带丛林里。跟T异常亲密的苏珊和凯西都开始担心他死了。哈尔却在无意中发现了妻子和女儿的秘密——苏珊的婚外情对象另有其人,坐轮椅的乖女儿凯西却在从事电话色情服务……惶惑的他只想逃离这个徒有其表的家,于是自告奋勇去中美洲寻找失踪的T,展开了他的超现实旅程。
莉迪亚·米列特编著的《鬼火》讲述了美国国税局公务员哈尔的故事。他生活在南加州,有一个三口之家。家庭和社会总让他感觉格格不入,于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执意南下,去伯利兹寻找妻子苏珊的老板——也可能是情人,他在视察一个地产项目时,不幸在亚热带雨林中失踪。哈尔在拉丁美洲逆流而上的冒险使人联想到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救助之旅是自我发现与认知之旅,更是对苏格拉底式主题的创造性证明:自我认知乃最高学问,自我像一口古井一样深不可测,只有勇于探索者才能发现水面下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