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道德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老子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共分八十一章,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强调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规律,合乎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地生存。《德经》说的是,只有返璞归真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上位者卑谦若谷,下位者为而不争,社会才能正常发展。本书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和译文,并从现代的视角出发,对《道德经》的宏奥哲理、高超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目录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从政之道 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处世之道 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 第二章 功成弗居 从政之道 功成不居——明武宗在荒诞中结束一生 为人之道 美丑之别——东施效颦与左思仿潘安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从政之道 清静无为——宋仁宗开创治世 为人之道 少私寡欲——崇尚节俭的汉文帝 第四章 和光同尘 从政之道 不露锋芒——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为人之道 神光内敛——刘备巧借闻雷避祸 第五章 多言数穷 从政之道 保持虚静——周厉王禁言与国人暴动 经商之道 归一大道——寓言故事两则 第六章 谷神不死 为人之道 玄妙母体——女娲造人 处世之道 天地之始——盘古开天辟地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从政之道 无为修身——孙叔敖廉洁爱民 为人之道 公而忘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八章 不争无尤 为人之道 示人以卑——只拣五美分硬币的孩子 处世之道 善利万物——李时珍尝百草钻研医术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经商之道 为而不恃——福特汽车的教训 为人之道 功成身退——深知进退的范蠡 第十章 明白四达 从政之道 深沉宁静——从谏如流的唐太宗 为人之道 致虚守静——“大树将军”冯异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从政之道 甘居下位——态度谦卑的刘邦 处世之道 示之以无——陈平赤身脱险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从政之道 宁静恬淡——廉正无私的于成龙 为人之道 摒除物欲——齐庄公因贪色而被杀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从政之道 不争之德——不贪恋权位的华盛顿 为人之道 超然荣辱——咸丰帝纵欲而亡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为人之道 体道悟道——万有引力的发现 处世之道 顺其自然——郭橐驼的种树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从政之道 藏锋不露——“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为人之道 善为道者——我的朋友胡适之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从政之道 戒骄戒躁——急功近利的崇祯帝 处世之道 以静制动——张辽智除叛军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从政之道 恣意妄为——烽火戏诸侯 经商之道 诚信为本——经商贵在坚守信誉 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为人之道 心存大道——岳飞一生坚持抗金 处世之道 坚守仁义——季札让国追求大道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从政之道 绝圣弃智——汉文帝行宽厚之政 为人之道 绵里藏针——晏子痛斥楚王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从政之道 淳厚质朴——“糊涂”宰相吕端 为人之道 淡泊名利——不贪慕富贵的庄子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从政之道 惟道是从——吴起向魏武侯论以德治国 处世之道 得道至深——坚守信念的孔子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为人之道 不争为大——谦卑处下的大将曹彬 处世之道 曲能求全——刘盈谦下而保全太子之位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为人之道 同于道者——华罗庚的成长经历 处世之道 失道寡助——韩侂胄恋位而不得善终 第二十四章 物或恶之 为人之道 自夸无功——祢衡炫耀自己终被杀 处世之道 自矜不长——陈胜自傲而招致失败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从政之道 得道多助——“内圣外王”的周文王 处世之道 顺道而行——刘备取徐州 第二十六章 宜戒轻躁 从政之道 躁则失君——高洋因昏庸无道而暴卒 经商之道 轻则失根——秦池酒厂的兴衰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从政之道 寡恩少义——众叛亲离的楚灵王 处世之道 常善救人——“铁屋”中的呐喊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从政之道 知荣守辱——勾践忍辱负重而灭吴国 为人之道 知雄守雌——贾诩的明哲保身之道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从政之道 逆道者亡——不得善终的暴君侯景 为人之道 戒奢守俭——廉洁奉公的吴隐之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从政之道 物壮则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处世之道 无道必亡——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从政之道 恬淡无为——祭公谏征犬戎 处世之道 不逞兵强——墨子劝楚王停止伐宋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从政之道 遵道处世——顺道无为的明孝宗 为人之道 自胜乃强——张学良戒毒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为人之道 自胜者强——忍辱负重的苏 序言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 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 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 》。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 》,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不妨碍《道德经》成为中 国历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 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 的学说。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 ,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 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 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 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 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 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 有正反两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转化。一如“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对中国哲学影响匪浅。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其 是否为读者指出了明确的生活方向,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挖 掘出多少宝藏。《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 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 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 中智慧都被包容在这篇幅甚小的《道德经》中。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 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罗万象,注而不满 ,酌而不竭。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感官享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 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欢娱会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 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例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 多岁,即便有些夸张,在那个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 年代,他能安然地度过晚年也极为不易。通过阅读《道德 经》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 ,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老子的理论不只能养一己之身,还能养一国之民。在 政治上,每每朝代初定,统治者便会提倡无为而治,休养 生息,或直接或间接地将老子的学说当作安邦定国的重要 手段。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 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等民本思想,又不知给了多少治世者以警示,要他们体恤 民生,取法天道,宽待百姓,无私无欲。 至于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予人的启发就更多了 ,其每一句都可以看作一个蕴含深意的处世金句,而正可 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道德经》,人人都可以用《道德 经》检视自身。譬如“物极必反”,有人会从中悟出做人 做事要留有余地,也有人反映到待人接物其实还可以从反 面入手。看到“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 之”,有人会提醒自己不要为一时的好成绩得意忘形,也 有人告诫自己,做事需考虑周详,提防隐藏的风险,还有 人会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用这种办法削弱自己的敌人。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 代经典。在文艺美学上,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自然大美当作艺术的极致 。他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则让人意识到,欣赏 一部作品除了要看它有形有声的部分,也要看它无形无声 的部分,聆听它的“言外之意”。 不管是通读全书,还是随机拣选几个句子细细体味, 只要有心,每位读者都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东西。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哲学经典,《道德经》的语言 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因为采用了大 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所以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 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人们大可以不抱任何功利目的来阅 读它,只单纯地享受其文字的美感。由于其中不少内容都 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其文字虽抽象,意思却并不难 懂。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 之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 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 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 无处不在,认真体悟《道德经》,便会拥有发现道之精妙 的眼睛。 本书除了完整地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对其进 行了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白话,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文章 的深意。另一方面,本书还引用大量历史、现实故事,针 对《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具体句子进行说明,让人们切身 体会道的伟大。道无形无迹,人们虽看不到它,却无时无 刻不在受它的影响。知晓道的运行规律,顺乎大道,无疑 会让人的心性更加通达,生活更加顺畅,从古至今都是如 此。考虑到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道德经》已经是很 多精明商人的智慧宝典,所以本书特辟了一个栏目“经商 之道”,专讲道在商业中的体现。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本 书随文配图600余张,用色彩明丽的工笔彩绘插图形象地展 示了故事中的场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帮助人们体悟 “道”的精髓。而和一般的图书插图不同,这些配图都经 过悉心考据,从人物的服装到器物的形貌,都力求再现当 时的真实模样,人们读文观图,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到故事 当中。 原文和译文相互呼应,故事与插图完美结合,希望在 读完本书后,人人都能心有所悟,思有所得,从道中得到 收获。 导语 本书除了完整地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对其进行了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白话,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书还引用了大量历史、现实故事,针对《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具体句子进行说明,让读者切身体会道的伟大。 精彩页 第一章 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②道:用语言表达出来。③常:恒久不变。④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⑤名:用语言表达出来。⑥徼(jiao):通“窍”,踪迹的意思。⑦玄:幽昧深远。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解析】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