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衡谈当代伟人(大字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衡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梁衡谈当代伟人(大字版)》是一部以政治人物为主的散文集。生动展现了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形象。作者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的业绩、他的思想曾经辉煌一时,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二是从他们的思想、方法、人格、作风、经验里可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每一个后来人,当他或因国事而心忧,或因琐事而心烦,或因歧路而彷徨时,回望一下伟人这座高峰、这座灯塔,就能得到一股浩然之气,一种聪明,一种智慧。本书多写大事、大情和大理,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意境宏阔。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人选大、中、小学课本。 目录 关于写伟人(代序) 这思考的窑洞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文章大家毛泽东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韶山有座毛主席纪念馆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的普世价值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周恩来让座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邓小平认错 邓小平的坚持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红毛线,蓝毛线 序言 近年来,我写了几篇记述伟人的文章,引来多种报刊 的转载,有的篇目还很快被选入大学、中学课本。 其实我原来绝无一定要搞这类创作的打算,只是过去 在读经典著作时认识了这些伟人,而在现时的改革实践中 ,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又感到要重新认识他们,于是就 拿起了思考的笔。 伟人之所以伟大,让后人时时想起,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他的业绩、他的思想曾经辉煌一时,对历史进步起 过推动作用,这将永不会改变,人们会永远怀念。这是历 史唯物主义。二是现实意义。对照现在发生的事情,新的 矛盾、新的课题,人们又想起过去的伟人,发现许多事情 在他们那里早已解决,或者深受启发,成了一把打开现实 之锁的金钥匙。比如他们的思想、方法、人格、作风、经 验等。有着这两个理由,伟人题材是永远写不够的。并且 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作家阅历体验的不同会常写常新。 每一个后来人,当他或因国事而心忧,或因琐事而心烦, 或因歧路而彷徨时,回望一下伟人这座高峰、这座灯塔, 就能得到一股浩然之气,一种聪明,一种智慧。 但是伟人与我们总会有一定的距离。伟人在社会上在 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 、理论,靠政治影响。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被舍弃 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有许多地方他们 与读者并没有通。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 来,就是要把这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要沟通情理, 有血有肉,让读者可亲可信。所以我写伟人时不想再重复 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瓜摸藤"去找那些碧绿的叶片和 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 在这个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我找到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 》的延安窑洞,找到了邓小平同志落难江西时劳动的工厂 ,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指挥国共大决战的最后一个农村战略 指挥部——西柏坡,还有召开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那间 旧伙房。甚至远渡重洋,在日本找到了周总理游历过的岚 山和岚山诗碑。 伟人的思想和业绩是一棵大树,我要找的是这树的生 长点,是它的年轮。我努力在那个新思想的生长点上做文 章,希望能给读者展示一个过程,开通一个新的思路。伟 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都已 为人打通,明白如话,分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 可求。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 喜。 (2011年8月) 导语 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本书精选梁衡描写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散文十余篇,包括对伟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梁衡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加上他独到犀利的点评,行文如流水,文字优美,摒弃其他历史书的枯燥乏味,无论是史学专业还是非史学专业皆可拿来一读,老少咸宜,让人受益匪浅。 精彩页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 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感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像,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讲的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自党中央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马克思当年献身工人运动,当他看到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工人运动裹足不前时,就宣布要退出会议,走进书斋,终于写出了《资本论》这本远远超出具体决定,跨越时空,震撼地球,推动历史的名著。但是,当时的毛泽东无法退出会议,甚至无法退出战斗和生产,他在延安期间每年还有300斤公粮的生产任务。他的房子里也不能如马克思一样有一条旧沙发,他只有一张旧木床,也没有咖啡,只有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代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牙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