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行重行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致中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有着五十多年的文学执教经历,人生阅历丰富。全书收录了作者八十多篇散文,按体裁分为三辑:“一衰烟雨任平生”,是故乡、童年和早年下放劳动及山区教书的回忆。“风声雨声读书声”,有笔调较为轻松的文艺随笔,也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杂感小品。“直挂云帆济沧海”,选辑20多篇游记。书中字里行间有一种质朴、坚韧的人生情意,有一种关怀时世、不忘使命的知识者情结,有一种向往美善、寻找精神家园的理想情怀。
作者简介
程致中,1941年生,江苏泰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执教于教育部(直属)北京函授学院中文系、安锶劳动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曾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和鲁迅研究,公开发表鲁迅研究、比较文学、作家作品评论百余篇,著有《寻找精神家园——思想者鲁迅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一鲁迅的当代意义》《现代文学风景谭》等。
目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故乡的东河
那遥远的“年味
听歌
望母楼的传说
梧桐树下的童年记事
我的故乡在远方
夜宿麻碾村
重返叶家湾
张自忠路1号怀旧
人生有梦终须圆
怀仁堂纪念鲁迅大会侧记
给留学生竹野讲鲁迅
新茶杯/旧茶杯
启新先生
护工小鹿
深秋的思念
纪念牛维鼎先生
王明居先生二三事
梦会开出花来的
怀念我的老师
父亲的诗稿
风雨中都城
有惊无险殷家涧
风阳山高淮水长
山那边有座工棚
风寒水冷秧苗青
留守在八连
龙口夺粮记
没有围墙的大学
麻姑山下的小屋
年轻朋友来相会
知青小妹高邮来
寻访鲁迅的故家
高高的脚手架
黄山鲁迅会议散记
授课中文77级
风声雨声读书声
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感言
信仰花开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叶”惊天下
从“大师”说到“脊梁
有一种诱惑叫“荣誉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闲话“孤独
推荐一首朗诵诗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有感于《二十四孝图》重现校园
“绿领巾”与等级制的遗风
“要面子”和“不要脸
也谈娱乐化的抗战剧
寻梦者之歌
《过客》的情韵哲思
一首美丽的抒情诗
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
“诗坛的骄子”殷夫
血染南洋的文化斗士
郁达夫小说的情色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
《边城》的审美人生
沈从文的性爱小说
“甜甜的带着苦味”的乡土抒情I
萧红:追寻一个文学梦想
传奇的探索的谍战大戏
话剧《立秋》走进校园
电影回顾:《人与兽》
列夫·托尔斯泰的俄国梦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山中的“古村王国
母亲河:第一次亲密接触
天山天池寻梦
西双版纳的知青情结
桐城老街和“六尺巷
静静的万佛湖
雨中明月山行
探访恭王府
古朴温情的南锣鼓巷
到天涯海角去看海
风情浪漫的海滩
巴东小镇散记
遥远的海岛
设计师和“贝壳”的故事
神奇的罗托鲁瓦
法兰克福印象
阿尔卑斯山的雪
琉森湖的夏日
凡尔赛宫和路易家族传奇
新天鹅堡和一个国王的悲剧
漂浮的水城威尼斯
佛罗伦萨的艺术气氛
红场和无名烈士墓的火焰
附录
吴忌散文的生命关怀和诗性特征
——读《稀薄的秋凉》
序言
程致中先生的散文随笔集《行行重行行》,字里行间
有一种质朴、坚韧的人生情意,有一种关怀时世、不忘使
命的知识者情结,有一种向往美善、寻找精神家园的理想
情怀。一篇篇文字,写家国、故土、亲朋,写时代、文学
、自然,流注其中的是人生的风雨和生命的情热,熔铸成
一个在大地上“行走的人”的形象。“行走的人”是寻梦
的旅人,他被远方的故乡所召唤,不曾停歇四处求索的脚
步。而支撑寻梦者不倦求索的,应是一种信仰的力量。程
先生这样赞美信仰:
信仰是初春的种子,它播种在荒芜的大地,沉睡的灵
魂被唤醒,洋溢着生命力的新芽破土而出,希望的森林洒
满阳光。信仰是参天大树,它植根在广袤的原野上,根深
叶茂,茁壮成长。它是林中的伟丈夫,不惧风霜雨雪,抗
逆酷暑严寒,它那芬芳美丽的花朵,迎来春色满园。信仰
是驶向彼岸的方舟,洪水滔滔时,拯救起不幸落水的人们
;茫茫大海中,导引我们到达地平线那边幸福的家园。(《
信仰花开》)
美好的信仰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能量,它让寻梦者在
人生的坎坷途程中脚踏实地,执着前行;它让寻梦者对生
活永远充满信心和期盼,永远敞开真诚的人生情怀。《行
行重行行》的第一辑,就在“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抒写中
,透露出这种坚韧的意志和质朴的胸怀。虽然,父亲早逝
,早年生活不易;下放劳动和山区执教,“饱尝羁旅动荡
、辗转漂流的况味”(《跋》);八十年代后又长时间遭遇
住房困窘等,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寻梦者“沉浸在悲哀孤寂
中”,或者成为“孤独的‘一匹”’离群的野牛,而是“
将个人理想和创造热情融人大众的事业,做‘大众中的一
个人”’(《闲话“孤独”》),而是怀抱“人生有梦终须
圆”(《人生有梦终须圆》)的执着信念和人性必有美善的
坚定信心。惟其如此,即使在“左”倾路线肆虐的年代,
也就仍能看到“普通人内心还充盈着善良和爱意”,仍然
“确信人世间还有温暖光明”(《凤阳山高淮水长》);即
使是秋雨连绵的夜晚在工棚值班,也会觉得“是一件孤独
而浪漫的事儿”,甚至在写给母亲的书信里,“有时会诗
意地描绘大山里这座工棚”(《山那边有座工棚》);即使
迁离京城、落户山区执教,也决不自怨自艾、落落寡欢,
而是让单身的小屋里经常“高朋满座”(《年青的朋友来相
会》),并且与一届又一届的同学在教学互动中结下“相互
关爱、至真至诚的师生情谊”(《授课中文1977级》)。
寻梦者心中总是怀有热情和挚爱。乡土之情悠远绵长
:《故乡的东河》寻根家乡历史,《望母楼的传说》触摸
故土脉动,《那遥远的“年味”》追忆旧家“年味”,《
梧桐树下的童年记忆》祝福小学母校。赤子之情深刻动人
:《父亲的诗稿》讲述“为人耿介率真,不随风波,不肯
参与政事,却无法躲避政治风雨”的父亲,“指望通过个
人奋斗找到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却到处碰壁,四处飘零,
终于无路可走”,竞至很长时间“被埋葬在遗忘中”,“
人之子”的愧悔溢于言表。故旧之情真诚宽广:无论士廉
的从容、达观(《新茶杯/旧茶杯》),启新先生的高明、
友善(《启新先生》),还是牛维鼎先生对鲁迅研究和中文
系教学改革的独到见解(《纪念牛维鼎先生》),王明居先
生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和“厚道热情”“低调平和”(《
王明居先生二三事》),都被娓娓道来,如在目前。不只这
些,还有浓浓同学情(《深秋的思念》),深深师生情(《怀
念我的老师》),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护工小鹿》)
。各种人间情味汇人生命的逝川,融入血脉深处,化为寻
梦者坚实的脚步。
寻梦者总是关注时世,直面现实。他不沉迷于个人的
情感世界,也不高蹈于精神的象牙塔中,而是怀有一种自
觉的知识人的使命,倾听高墙外面此起彼伏的风声雨声。
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有感于当时文坛,“最
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于是《莽原》
的创办,“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
”(《两地书·一七》)。《行行重行行》第二辑“风声雨
声读书声”就有一组这类批评文章,“尝试着用杂感形式
对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问题发出微弱的声音”(《跋》)。
程先生在高校教书治学,自然会格外关注高等院校的教育
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在《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感言》中,
程先生认为,“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突破了
当下高等教育专业分工过细,学科过于狭窄的弊端,提供
了高端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展现出培养和造就具备大师
潜质的优秀人才的广阔前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教
学改革,对于我们提高‘创新型’学者群体的整体素质,
具有迫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相关联,程先生还尖
锐批评了重返校园的《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
以及让小学生佩戴“绿领巾”背后的“等级制的遗风”。
此外,对于“要面子”和“不要脸”等社会心理的批评,
也都聚焦于人格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题旨。
程先生的杂感在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时,并没有独标高
格,而是持平而论,或者自觉拷问自己。所以,对于那些
为中华民族添光彩、为中华文化做贡献的中华儿女受到非
议,主张以持平之论多加爱护(《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
“叶”惊天下》《从“大师”说到“脊梁”》);面对功名
心和虚荣心的诱惑,告诫自己要保持警醒(《有一种诱惑叫
“荣誉”》)。总之,程先生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没有止于宣示一己义愤,没有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
上,也没有陷人社会阴暗面的泥沼,而是“相信我们这个
社会尽管还有种种缺陷,然而到处生长着爱意、友善和希
望的新芽”(《跋》)。贯穿其中的仍然是寻梦者的良善、
自省和信心。
《行行重行行》还有两类文章分别是作家作品随笔和
国内外旅行散记。前者徜徉于文学审美感知,后者陶醉于
自然风光体验。无论是文学之美还是自然之美,都是寻梦
者生命中的良朋益友,值得为之不停歇地吟唱和追寻。程
先生长期研治中国现代文学,深深沉浸于一个又一个优秀
作家、诗人的文学家园和心灵世界,在爱与美的生命深处
与之共鸣。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萧红、师陀、闻一多
、冯至、戴望舒、殷夫等,他们都是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的寻梦者,都用真情实意为读者捧出自己的心,吸引着一
批又一批后来者与之同行。教书治学之余,近些年程先生
去海内外旅行,饱览名山大川和文明遗迹,且边走边唱,
写就多篇美文,编为本书中的第三辑“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文章以生动优美的文字呈现自然人文之美,又处处
融人观赏者的思想和情志。诚如程先生所言,“无论读书
抑或旅行,其实都是生命的延展,人生的扩大,我们在阅
读和旅行中感知世界,思考人生,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跋》)。
程致中先生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是我大学时
代的老师。捧读程老师的这本散文随笔集,唤起当年听程
老师讲课、和程老师聊天的很多记忆。在鲁迅研究课上认
识了程老师,后来又在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得到程
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深深感受到程老师这一辈老师和学者
身上那种平实真诚的人格、甘于奉献的精神。那正是寻梦
者的人格和精神。
在《寻梦者之歌》中程老师说:“‘梦’是照亮前途
的灯火,‘梦’是探索前进的方向,有梦的人是幸福的;
‘寻梦’的过程也是幸福的,它美化了生命的路,彰显了
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在‘鬓发斑斑了的时
候’寻到‘桃色的珠’,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是的,将
要步人耄耋之年的程老师仍然在执着前行。“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风雨平生路,寻梦者总在旅途。
洪 宏
2018年7月3日
导语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篇散文,书稿中字里行间有一种质朴、坚韧的人生情意,有一种关怀时世、不忘使命的知识者情结,有一种向往美善、寻找精神家园的理想情怀。一篇篇文字,写家国、故土、亲朋,写时代、文学、自然,流注其中的是人生的风雨和生命的情热,熔铸成一个在大地上“行走的人”的形象。
后记
放下本职和兼职工作后,我开始了夕阳下的人生旅行
。数十年的文字爱好纠缠着我,一时停不下脚步,除了偶
尔写几篇论文,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写些散文、随笔、回
忆录之类短文。
这个集子里的文字,按体裁分为三辑:“一衰烟雨任
平生”,是故乡、童年和早年下放劳动及山区教书的回忆
。平民出身的少年,感受到党的阳光温暖,和共和国一起
在艰难的境遇中成长。特别是乡下13年,饱尝羁旅动荡、
辗转漂流的况味。在艰苦劳动和教学工作中,磨炼了意志
,和底层社会相亲近。“风声雨声读书声”,有笔调较为
轻松的文艺随笔,也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杂感小品。这
些随笔大抵蕴有“寻梦”的意趣,带有文学欣赏的特点。
有时也尝试着用杂感形式对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问题发出
微弱的声音,相信我们这个社会尽管还有种种缺陷,然而
到处生长着爱意、友善和希望的新芽。“直挂云帆济沧海
”,选辑20多篇游记。山海游历和文化考察,苏醒了审美
,开阔了心胸,陶冶了性灵。有人说,一个人去过多少地
方见过多少人,决定他的思维宽度和生命长度,不无道理
。无论读书抑或旅行,其实都是生命的延展,人生的扩大
,我们在阅读和旅行中感知世界,思考人生,探寻生命存
在的意义。卷末“附录”散文评论一篇,约略可见笔者读
解散文的几个观点。
书名《行行重行行》,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取其行而不止,“道路阻且长”之意罢。“行行”,
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夸父逐
日行而不止,精卫填海永不歇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孔子感叹大河奔流不息,奔向“仁”“爱”的海洋;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不是闭门宅居,而是生命进行时
的诗意表达。罗丹的雕塑《行走的人》,一个没有头颅没
有双臂的残缺躯体在行走,他跨出的第一步便是生命前行
的开步走,他永不歇脚地走,不知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但他毫不犹豫,一往无前。这尊塑像是人的主体精神力量
之绝妙象征,任何自然力都阻挡不住他行进的脚步。与之
媲美的是鲁迅笔下浑身带伤,绝不“回转去”的“过客”
,过客以有限的生命寻找无限,决绝了所有的精神退路和
逃路,沉默坚韧地向荒原深处走去……“行行重行行”,
让我想起古往今来不倦地探索前行的精神流浪者,也自然
会联想到南北辗转、四方漂流的个人经历。夕阳下,内心
依然有个声音在召唤:“你还可以行走,岂能就此老去!”
不仅读书写作在路上,山海旅行在路上,与疾病抗争也是
在路上。
春天来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大自然呈现出无限
生机,生命像潮汐似的生生不息,奔流向前。跨进2019年
,笔者向耄耋之年又靠近一步。诗云:“朝看花开满树红
,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诗人龙牙(唐代一位禅师)以一个譬喻咏叹人事由盛到衰
的定律,一年四季不都是“花开满树”的春天。生命的路
何尝不是如此?由少到壮,到老衰,不可抗逆。然而,“生
命是进步的”“生命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鲁迅《
生命的路》)。昔有读者对笔者的文字批评日:“人并不在
回忆中感怀,却因了回忆的重温,任年少的热血一遍遍地
沸腾。”他说得多好!一代人年轻时候的芳华褪去了,青春
季节的激情并没有燃尽。我相信,天公造化会眷顾“行走
”在路上的人们。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洪宏博士慨然为小书作序,睿
智的评论,精美的华章,传递了友谊、温暖和热情的嘉勉
,为拙作增光添彩。谨致谢忱!
程致中
2019年3月23日
柳岸斜风春色中分
精彩页
我的故乡是苏北平原上一座小城,那里没有山,也不见海,河川港汊纵横,四面围有一条护城河,相传是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岳飞在此地作战时开凿的。那时金人大军压境,城内粮草渐缺,岳飞号令三军深挖护城河。四门的吊桥高高挂起,金兵只好望城兴叹。将军又在城里垒土成山,山顶上盖满锅巴,金人远远望去,以为城中粮草堆积如山,不敢恋战,拔寨而逃。不知从何时起,“锅巴山”上修建了岳王庙,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辟为“泰山公园”。小时候最爱和少年朋友结伴上山游玩,在岳飞父子神像前磕头鞠躬,向赤膊跪在殿外的秦桧夫妇的石像吐几口唾沫。“气吞丑虏直捣黄龙,魂为鬼雄焉用玄牝”,“天水河山今再造,海陵星日此增光”,家乡百姓世世代代传颂着岳家军以不战屈人之兵的故事。岳飞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流淌在普通人的血液里。千百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天灾人祸,这里的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护城河最迷人的地段是东城河。东城河水面开阔,最宽处200多米,终年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我出生在东河之滨,因此有许多机会与东河亲近。春天,和渔民、车夫的孩子一起到河边钓虾,捉蝌蚪,打水漂;夏天,顶着骄阳到河边的灌木丛中采撷绿的、红的果实,有时呆看鱼鹰用它的尖嘴巴捕鱼,当晚霞吻着夕阳,舟子唱起渔歌归航时,才意犹未尽地走向回家的路;秋天,和小伙伴们驾一只小木船在河上游弋,那水平如镜的河面上便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冬天,河面上结一层薄冰,取一块冰凌含在嘴里比冰激凌还要透心凉。东河,是我儿时的乐园。
记忆中的东河对岸是一带高坡,坡上没有人家,多是荒坟,覆盖着黑压压一片灌木林。古人有《吴陵冶春词》,即是描绘旧时东河景色的:“莺飞草长昼初长,蛮楹家家上冢忙;记得凤凰墩畔路,纸鸢风里菜花香。”故乡城郭形似凤凰,素有“凤凰城”之称,那“凤凰墩”自然是凤凰栖息、腾飞的所在了。因其荒冢连绵,大人不准小孩黑天瞎火地去凤凰墩玩耍,有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却偏要在夜间瞒了爸妈去潇洒走一回,第二天便成了中学生景仰的“英雄”。
听老人说,东河西岸老城墙东南角,早先有一座高耸的望海楼。据考证,望海楼(原名海阳楼)始建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重修,抗战初期(1938年)国民政府下令拆除城墙,望海楼毁于一旦。坊间至今流传着家乡先贤储蟮修筑“望母楼”(即“望海楼”)的传说,相传储蟮是明代一位绝顶聪明的大学士,父亲是渔民,母亲是猿人,父亲带着他从遥远的海岛回乡后,他发奋读书,后来中了状元。荣归故里的第一件事便是高筑望母楼祭拜母亲,每逢九月初九,一定登高眺望那海岛上的母亲。
东河南通长江,东去大海。东河边长大的孩子,“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余秋雨:《望海楼新记》)。18岁,我告别故乡到省城读书,在京城和外省漂泊数十年,见识过长江大河的惊涛拍岸,也领略了茫茫大海的浪遏飞舟,时常梦回故园,重游美丽神秘的东河。从平原上走出去的家乡游子,无论海角天涯,总不会忘记养育他的父老乡亲,大约从小就感染了储蟮那样的“恋母情结”吧。
2004年,应家乡政府和师专之聘,我在泰州师专人文系担任了一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以花甲之年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绵薄之力,真的圆了我一个梦。这些年高兴地看到家乡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见证了家乡高校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持续不断地提升。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