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玉老师在教育一线埋头深耕几十年,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从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到校长,刘老师接触的学生、家长成千上万,他将这些接触中的点点滴滴都及时记录下来,编成《教育的痛点(一位20年教育工作者写给百万家长的一线手记)》一书。书中,这些鲜活的感受不同于事后经过修饰的回忆,而是能直接带我们走进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的痛点(一位20年教育工作者写给百万家长的一线手记) |
分类 | |
作者 | 刘永玉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永玉老师在教育一线埋头深耕几十年,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从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到校长,刘老师接触的学生、家长成千上万,他将这些接触中的点点滴滴都及时记录下来,编成《教育的痛点(一位20年教育工作者写给百万家长的一线手记)》一书。书中,这些鲜活的感受不同于事后经过修饰的回忆,而是能直接带我们走进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 内容推荐 刘永玉编著的《教育的痛点(一位20年教育工作者写给百万家长的一线手记)》,一位20年教育工作者写给百万家长的一线手记,笔下记录的是当今教育造成的学生之痛、教师之痛、家长之痛、学校之痛乃至社会之痛。相对于解决之道,本书是对教育之痛的呐喊,为了让更多的人清晰地看到教育的痛点所在,迈出救救教育的步伐。 目录 第一篇 学生之“痛” 什么是爱 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人 给我学生的一封信 希望就在学生的狂欢中 亲爱的孩子,太难为你们了 教育减负的思考 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在平日里体现 教育如何在学生那儿留下永久的痕迹 教我孩子学会学习 教我孩子懂得感恩 教我孩子写日记 教我孩子写作文 有关寄宿制的反思 第二篇 教师之“痛” 教师第一 学习是成功之本 课堂高效的内涵实质 在模式之外“高效”更重要 实践高效课堂中的几点感悟 我眼中的五个“好” 教育取经感悟 岁末的反思 领导应该深入薄弱学科 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我的读书写作滋味 写有张力的东西 读陶行知试验教育有感 第三篇 家长之“痛” 我一定要表扬他 写给孩子的悄悄话 写在孩子开学第一天 孩子为我们洗脚 抖落观念的灰尘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忆父亲 怒向死亡觅小诗 门开了 用弱力对待家庭 第四篇 学校之“痛” 忧心如焚 为教师继续教育建言 对考试试卷的几点思考 和谐师德离我们有多远 我的教育小理想 寄语教研论坛 教育改革之艰难 生命有限 精神永恒 转变观念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我的一些“大”认识 第五篇 社会之“痛” 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教育应该以心为最重要 教育中的关键难题 分数的指挥棒 教育现状与改变的起点 有关减负,我的过激观点 教育负担从何来 一些“谬论” 教育病得不轻 教育,谁是标准 第六篇 有“痛”有未来 改革需要心力 否定中的坚守 我的“以人为本” 建设有灵魂的学校 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建设 寄宿制学校发展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有感于总理的《仰望星空》 践行教育反思 我的教育箴言 学校应有的制度 改革课堂 解放师生 减负增效 学以致用 与杜郎口中学老师交流的体会 教师怎样做好课堂上的引导与服务 管理者应有的觉醒 细节决定成败 学习名校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中亲情化、严格化、个性化的凸显 课堂改革改什么 改革的几个必备条件 至少培养四个习惯 防止教学中的自杀与害命 走出误区,真实写作 后记 试读章节 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人 学生应该成为学校的主人。我们不是说主人要做多大的主,只是说学生理应得到的权利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厌学逃学直至违法犯罪的根源之一,在于学校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的标志是自我需求的满足。曾经在报纸上读到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的一句话,我深有感触,他说:“有家长问我,从学校层面来讲什么是教育?我笼统地告诉他们,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我们的现实可能没有那么惨烈,但足以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要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核心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就需要老师平等地去对待学生,需要老师以不同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充分尊重学生,就必须唤醒他们,让他们自主地自觉地干些什么,只要不是违法违纪的都可以包容,我们都能犯的错误就应让学生去犯。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权利,而且有行使权利的空间和环境。要发挥权利的作用,人的主动性表现就在于自我权利的充分发挥。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从心灵相知做起,就如同一位母亲在任何时候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感情的脊梁和支柱,我们也应如此,只有内心的相通才会有行为的相扶。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和学生交朋友,当学生真正把老师看作知心朋友时,他一定会把对你的尊重与仰慕,化为无尽的动力,这时你的目的不想达到都是不可能的。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放下我们的权威,放下我们的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因为所有这些都是你对他人不敬的表达,我们一定不能让学生和我们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欣赏他们,放大他们身上小小的亮点,无限放大的同时,进步不言而喻。欣赏他们如同欣赏你的孩子刚学说话和走路时的表现就够了,欣赏他们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如何放下自我,拥抱他人。我们成人都需要赏识,何况孩子呢?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不是教师的演讲场,而是学生生命的狂欢地,教师最多是策划人经纪人,主角永远是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鼓励他们评价老师甚至是批评,要知道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当一个老师能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和批评时,真正的包容和信任便开始了。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绽放我们的笑容,流露我们的脉脉眼神,让学生在强大亲和力的感召下做出超凡举动,而我认为这才是人之为学的出发点。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把他们置于顶层,把他们的利益作为我们的需要,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我们的一种探究和追求,而绝不是我们随意东西南北的棋子。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虽然是幼小的心灵,但他们宽广的胸怀足以使我们羞愧,我们批评了他们,过一会儿他绝对忘却原谅。只有我们谦恭了,才会有他们的柔弱与虚心。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时时做到目中有人,切不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他们哪儿跑”。我的眼中有了他们一个,他们会有十个你,学生的报答力是非凡的。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多反思自我,反思我们在与学生为伴时的不足与过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切地意识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也是在提高自己。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倾听他们诉说衷肠,善待他们的苦恼和娇气。说实在的,这些是作为人最真实最灵性的表现。千万不能压制他们,怎么不看看我们的成年人,没有苦恼和娇气的流露吗?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抛弃太多的功利,不应把他们视为给你考取高分的工具,如果你只在学生取得高分时才肯露出笑容的话,你已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鲁四老爷了。生活中需要我们开发的太多太多,每一次、每一点都是人生当中的彩虹,耀眼夺目。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用多样的方式去评价他们,让我们的评价如春天里的故事,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菠菜(秋波),冬天里的一把火。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爱他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同甘苦,共患难,方显真情本色,也是在这时候,我们才能形成有无限力量的命运共同体。 充分尊重学生,就应该树立起自信,先问问我们是什么,我们是干什么的,由此及彼地类推下去,你会忽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仅在于角色不同,此外绝没有什么别的。只有明白这些,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事业是最人性的、最有价值的,自信由此产生。 除此之外,学生的评教权一定要有。教师的水平(德能勤绩)不只是学校一纸考核,而应加入学生的真实的评价。让学生说真话的前提是给他们提供安全的表达环境,同时学生的评价能够体现在学校的发展中。 另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要有相对完善丰富的体系和空间,这是学校在特色发展个性教育上能否突破的关键所在。在分数占绝对优势的今天,实现这样的发展很难,越难才越显其重要。应该不遗余力地做这件事情,才能做到尽可能的全面发展,当然不是指样样都行,是指有样能行,人人都有一样行的就是全行。 我们应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学生时代生活酿造成他们最幸福的生活,怎样才能实现?我做了这样一个假设:我们不单纯地追求分数或不是唯一的以分数论英雄时,我们的教师仍能够醉心于学习、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精于辅导,我们的学生仍能够刻苦学习、互相关爱、感恩父母朋友、树立远大理想、富有责任感,我想这样的生活一定是最幸福的,学校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成为学园、乐园、家园。 P4-7 序言 拒绝鸡汤呈现真实 进入微信泛滥的时代,每天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心灵鸡汤”式的文章,特别是教育领域,更甚。 “鸡汤”式的教育类文章有几个特点:简单化、模板化、口号化。因为这几个特点,这些文章很容易传播、记忆,但直接用这些文章的思想指导孩子的教育,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实质性帮助。 刘永玉老师将这部20多万字的书稿寄给我,坚持要我作序。不能推却他的盛情,勉力为之。在教育界,我和他相比算是后学,虽然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曾执教,不过多数时间是在媒体圈、互联网圈度过。 我细致读完刘老师的文章,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一线的“实打实”的教学教育场景,都是真实的呈现,令人震撼,这种震撼不是那种浮华的“心灵鸡汤”一划而过的撩拨所能比拟的。 当我们看到千千万万的家长为了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小学、中学、大学,背井离乡,甚至倾家荡产;当我们看到一些学校为了学生的文考成绩,取消了孩子最喜欢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当我们看到社会上的金钱、功利思想也大张旗鼓地走进校园,影响到教育教学。我们也许都曾感叹过:教育好痛。 刘永玉老师不啻是感叹,而是喊出了“教育的痛点”:学生之痛、家长之痛、教师之痛、学校之痛、社会之痛;不仅如此,刘老师更是指出“有痛才有未来”。 这些痛来自刘老师几十年的一线经历,从农村中学到城市中学,从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到校长,刘老师接触的学生、家长成千上万,他将这些接触中的点点滴滴都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鲜活的感受不同于事后经过修饰的回忆,而是直接带我们走进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你能看到刘老师谈,学生怎么学习,怎么学会感恩,怎么去爱? 有的孩子,刘老师会写一封信去和他交流。 对教学,刘老师随时用到“反思”的字眼,他不断地从魏书生、李镇西、周弘、朱永新、王文湛、冯恩洪、崔其升、蔡林森、王金战、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身上汲取营养,将自己的课堂变成实效高效的课堂。 在家里,作为一位父亲,刘老师不断地与孩子进行互动,这些互动的信件既饱含深情,也蕴藏丰富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参与的大合唱,而三者的割裂是刘老师想通过自己的呐喊而进行弥合的。 教育的本质不是取得某一科的高分,是育人,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心态,成为今后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本书首先对千千万万的和我一样的家长有用,看了本书,可以重塑我们对教育的认识。 这本书对正在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们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们,可以唤起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 这本书对那些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决策者也有价值,一个鲜活的故事可能比空洞的说教更让人对教育有深切的体会与感悟。 是为序。 刘川郁 2015年4月 后记 我一点都没有怪罪任何人、任何集体和这个社会的意思,只是一种急切、一种惋惜、一种疼爱、一种忏悔、一种向往、一种努力的表达。 在我参加工作的前十五年里,我能表达出来的“优点”也仅是“能吃苦”、不苟言笑、声严厉色、好心不给好脸、随意讲授、机械练习,如果说有一点思想教育,也仅仅是“父母养我们不容易啊”的唠叨。学校要求的读书写作研究没有丝毫觉悟和动静,组织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学习,同样没有丝毫的触动和真心实践,把书写教案、运用新模式上课、读书学习视为负担痛苦,同样有顽固抵触的言行举止。 但这一切绝不会否定一个本质,即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谋求变化的种子,都蕴藏着追求本质规律的种子,蕴藏着渴求完美教育人生的种子。偶然的一件事,引发出的是必然的变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又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又像是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又像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自省醒人者。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我的这一观点有很广泛的代表性,支撑我这一观点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找到了做教育的真正幸福。 我的变化根基源于父母的淳朴敦厚吃苦耐劳,他们用无声的辛苦操劳、有声的“叮咛嘱咐”,特别是对子女的无限宽容,使我们或多或少地得以继承。今天没有走向迷失自我、贻害家庭社会的地步,实在得叩拜他们最伟大的爱。 一定要感谢我刚参加工作时能够毫无偏见地接纳我的领导老师同学们。我是从外地区来到现在这个偏远乡镇中学工作的第一人,是这儿的真诚包容了我各种各样的幼稚、木讷、轻率、放任、不谙世事。现在回想,我仍然觉得用任何的举动都无法回报。 喜欢上读书,喜欢上用笔头记录生活,懂得了从更深层次上做教育,体会到教育的真正快乐幸福时,我的教育生活已度过了十个年头。我能发生很大变化的最深体会是,学校赋予了你各种角色的锻炼成长。做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一个个角色,是信任,是鞭策,由不得你不去斟酌考量。忽然觉得,这样的责任你得有更多的付出。一路走来,一路变化着,才有了这些浅薄的积淀。不过,这样的变化一经出现,对我来说就是脱胎换骨的,我自认为找到了教师终身育人的幸福大道。所以也更应感谢我工作所在地的教育局历任领导们、感谢我工作过和工作着的学校的历任领导们,是他们和他们带领的集体培育了我觉醒的土壤。 2008年,是我教育生涯中的大转折。从农村中学来到城市中学,由原来六七百人的学校到两千多人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压力陡然倍增,迫使我必须有更深刻的思想和学识才能立足于此。所幸的是读到了魏书生、李镇西、周弘、朱永新、王文湛、冯恩洪、崔其升、蔡林森、王金战、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名家大家的著作,他们生动的实践、透彻的理论使我的觉醒一次又一次地向着深度挺进。越是读书学习,对好教育的追求就越发的急切向往。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灵魂在于把所有的学习生活为人与自我的积极情感结合起来,与自己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向着更深的方向投入钻研,直至生命的尽头。 仅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方式为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四十多分钟内,如果仅靠一人的讲解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几乎不现实;只有尽可能地分层学习,从最初摔倒的地方爬起,一次次地摔打,才能更接近于真正的“懂”。这一点得感谢我妻子和孩子,有妻子的鼎力支持,有孩子的愿意实验,我做出了这个地方几乎没有过的举动,让我的孩子在家中自学一年,学完了平时两年的课程,且效果不差。我这样做只想证明,一个人在有效指导、健康心态、积极情绪状态下,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年龄、时段、内容限制。 2014年7月,到重庆参加侄子的婚礼,有机会拜访了传媒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秘书长、研究员,重庆猪八戒网络公司副总裁刘川郁教授。虽是初次见面,丝毫没有距离感,他的真诚、博大、丰富,凝聚在对你的认真教诲中,他的鼓励悦纳使你的自信变得更加坚定持稳,使你对从事工作的价值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觉醒。他展现出对教育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对教育改革的深切关注,思想深邃,实践生动,成果丰硕。他的孜孜以求,对人对事的谦和虔敬,做事的雷厉风行,无一不让我感到尊敬钦佩。他让我懂得了读书学习不是一个学习者的终极目的,而是让更多的人因你而受益或发生积极的改变。刘教授对文化育人的造诣源自于对文化内涵的透彻理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他思考教育、思考人生大命题的出发点。他的鼓励让我有勇气把自己所思所想集合在一起。他帮我审稿、提炼结构要素并欣然作序,对一个初涉写作的教育人疼爱有加,我唯有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加理性地做好教育,经营好人生,让和我有缘的老师学生们收获更多,才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非常感谢出版社的编辑,他们的鼓励肯定,他们的字斟句酌,才使得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形成了集子,结成了我教育生活中的一粒果实,点燃了我教育、生活中的火把,既为我补充营养,又照亮我前行的路,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动身呢? 远在重庆的刘兴泽(侄子)、贾慧娟(侄媳),为我的文字出版热情奔波让我很是惭愧,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令我感动,取得的成绩让我欣慰,祝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启迪着我思想认识的一天天变化,又萌生出用笔记录心路历程的行动,不想又成了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内容,我自认为把教师作为志业,把工作视为意义之归,它们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感谢生命中的有缘之人,也感谢你翻开这本书,愿你从中多5,-有所收获,并欢迎来信(jqszlyy@163.com)与我交流,谢谢! 刘永玉 2015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