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三季(精)/名家忆往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辛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 汪兆骞
第一辑 知青生涯
彭浦车站挤满了欢送知青的人流
初到山寨的艰苦劳动
放牛的日子
在砂锅寨的清苦日子
省城看病遇险
湘黔铁路大会战
怀乡居古庙
在山乡小学当教师
一件沉甸甸的往事
旅途中的爱情
难忘的探亲
告别砂锅寨
第二辑 山乡趣事
布依石头寨
拐亲私奔
恋爱豆腐果
山乡短笛
山乡里的茶
彝族迎亲记趣
山乡里的上海采购
第三辑 上海记忆
上海小吃
30年前的上海
上海四季
上海人的“轧闹猛”精神
上海在我心中
第四辑文学回忆
顽童变成小书迷
最初叩响文学之门的那些日子……
难忘的处女作
时间不是空白的
当年知青的心声
——《风凛冽》的创作
初次尝试
我和《蹉跎岁月》
说说《孽债》
写作三部长篇小说的前前后后
我曾是一个上海人
——关于《家教》及其他
我写《巨澜》
我的《华都》
精彩页
彭浦车站挤满了欢送知青的人流
离开上海去外地插队落户,相信许许多多坐着火车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都忘不了在彭浦车站上车的那一幕。
彭浦车站是个货运站,怎么会变成临时上客的火车站了呢?这和1969年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关。
在掀起大规模的上山下乡高潮之前,上海人都在天目中路虬江路的火车站上车。这个火车站,当年被上海人习惯地称为“北站”“北火车站”或者“老北站”。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闹了两年多,早就该毕业的1966年、1967年的初、高中学生,仍滞留在学校里。随着夏季的来临,眼看着1968年的初、高中生也要毕业了,这三届学生,后来就被习惯地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不是什么光荣的称呼,而是时代逼迫之下的无奈“称号”。早在盛夏来临的1968年7月2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在虹口体育场召开了“上海市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动员大会”。
身为66届的一分子,我从报告中获知,光66届初、高中毕业生,就有将近18万人,而紧跟着即将毕业的67届、68届毕业生,总数都超过20万人。
为什么要开这么一个动员大会呢?大道理说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实际的原因是上海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提供给这届毕业生。
大会开过之后的第6天,也就是7月8日,上海市上山下乡办公室成立,上海人简称为“乡办”。这个“乡办”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就和110万上海知识青年产生了关系。
上海的动作历来迅速。7月27日,我从报纸上读到,首批赴安徽插队落户的红卫兵出发了。
不到半个月,8月9日,乘载着上海第一批赴黑龙江务农的红卫兵的列车汽笛又响了。其宣传攻势比首批去安徽的还要大。黑龙江是北大荒,“北大荒”要在革命青年“反帝反修”的前哨成为“北大仓”。
我之所以特地注明这两个日子,是想提醒读者,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新最高指示,是到四个多月后才发出的,那是在1968年12月21日晚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发的。
其实早在这之前,上海已有多批知青行动起来了,写血书、保证书、请战书。这固然体现了一代知识青年热血沸腾,但也同张春桥、姚文元为首的市革委会不遗余力的起劲宣传有关。
每一批知青坐火车离开上海(也有坐船的),所有的亲属都要到车站去相送。而当时的车站上规定,一张火车票只能买两张站台票。为了让更多的亲友进站送客,于是乎上海人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购买站台票,让父母兄妹、亲朋好友尽可能多的人进站去。而铁路职工,从看门的、检票的直到列车员,都有亲友相托购买站台票。对铁路部门的这一规定,社会上也大有非议,认为太不讲人情,还有人甚至上纲上线,认为这一规定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铁路部门碍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更怕担待“破坏毛主席上山下乡战略部署”之罪名,对这一规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支持红卫兵小将们上山下乡立新功,要买几张站台票,就卖几张站台票。这么一来,一个知青上山下乡,至少有十几个亲友进站相送。
知青这一方的要求满足了,麻烦也随之出来了。每当知青列车出发的日子,上海火车站就挤满了人。其他的车次进出站,都受到了影响。
我也随着送客的人流进出过几次站,北站里外,进出口子,真正是人山人海,你挤我挨,前胸贴后背,挪着步子走动。走出火车站,想乘公交车,在终点站候车,没有一两个小时是挤不上公共汽车的。
彭浦车站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首先,彭浦车站是货运站,远离市区,不会在市区造成交通堵塞。知青列车停靠在那里,两侧都是田野,有多少亲友来送都可以。其次,轨道两边没有站台,也不需要购买站台票,省去了一大环节。再有,所有到站相送的亲友,可以坐公交车去,可以骑自行车去,也可以由知青亲友所在单位、学校提供的车辆,随着知青出发的车队后面,一起到彭浦车站去。等到知青列车出发以后,亲友们仍可以搭车回到市区。
总而言之,凡是有利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办法,都想出来了。从此,彭浦车站的知青列车两旁,站满了来欢送的亲友。
……
P3-5
导语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
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本册为作家叶辛的分册。内容包括他知青生涯和在山乡和上海生活的各种回忆。
序言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
汪兆骞
记得壬辰年之春,曾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为该社
主编过一套“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散文丛书。所选皆
与我熟稔的著名作家之散文名篇,每人一卷。经年老友多
过花甲之年,正是“老去诗篇浑漫与”,其为文已到随心
所欲之化境,锦心绣口,文采昭昭,自出杼机,成一家风
骨。文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我在
总序中说:“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撞
击出的火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晤出的大欢喜、哀凉与哲思
;是直面人生。于世俗烟火中,发现芸芸众生灵魂绽放出
人性光辉的花朵;是针砭世事,体察生活沉重,发出的诘
问。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篇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赠君以言,重于金玉,乐于琴瑟,暖于棉帛。”
该丛书面世之后,反响不俗,其中莫言、陈忠实两卷
尚获重要文学奖项,可惜仅出版六卷,便草草收场。问题
不少,但其主要原因,是我已准备十多年的七卷本“关于
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的撰写,到了
不能再拖的地步,实在无力分心旁骛,只能抽身。
忽忽六年过去,早已在眉梢眼角爬上恁多暮气的我,
已成白头老翁,所幸七卷本《民国清流》,在晨钟暮鼓、
花开花落中,陆续顺利出版,且另一长卷《文学即人学:
诺贝尔文学奖群星闪耀时》,也即付梓。此时中国文史出
版社再次请我主编“名家忆往系列丛书”,鉴于壬辰年所
主编丛书,虎头蛇尾,一直心怀愧歉,便欣然从命。于是
再邀文坛名家老友,奉献散文佳作。幸哉,老友鼎力相助
,纷纷响应。惜哉,一贯为散文发展热情捧薪添火,“纵
横正有凌云笔”的贤亮、忠实二君,已不幸驾鹤西行。“
西忆故人不可见”,只能“江风吹梦到长安”了。
本人一生以职业编辑之身羁旅文学,在敬畏、精诚、
庄严、隐忍中,为人作嫁衣裳,便有了与诸多作家和他们
的文字相知对晤的机缘。哲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徜徉于作家们“笼天地干形内,挫万
物于笔端”的文字里,读出他们灵魂中的人文关怀、文化
担当和审美个性。如芙蓉出水,似错彩镂金,辨而不华,
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劲,文里寄托着他们太多的
人生思考,太浓的文化乡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体裁格局中,散文承载着民族
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丰厚蕴涵,但综观当下散文创作,呈现
一种浮躁焦虑状态,缺乏耐心解构,“过于正确与急切的
叙事”抒情,其面目无论多么喧嚣与璀璨,都不过是“现
实的赝品”,致使一端根植在现实大地、一端舒展于精神
天空的散文艺术,弥漫着文化废墟和精神荒原的气息。
编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
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人生天地间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
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
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
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
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
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
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
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文者,言乎志者也,散文之道,理性与感性、世俗与
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云:“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之
话,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另又想
起壬戌年岁尾,去津门拜望孙犁先生,寒暄之后,知先生
刚为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的《孙犁散文集》写
完序,即向先生请教散文之道。先生笑而不语,遂将其序
示我。其序简约,语言平实,只谈了三点“作文和做人的
道理”。年代虽久远,先生关于好散文的标准,仍铭记于
心,便是: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要有真情,
要写真相;文字要自然,若反之,则为虚伪矫饰。先生之
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灵丹一粒,合要隽永。如何
写好散文,胡适、孙犁两位大师以三言两语警策之言,已
说得明明白白。但让人不解的是,总是有些论者,把散文
创作说得神乎其神,看似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
一层。诸如异想天开,鼓吹什么体裁层面上移形换位的跨
界写作便可商榷。
编此丛书,无意匡正散文创作的现状,只想向读者推
荐货真价实的好散文。于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揽片羽于吉
光,拾童蒙之香草,挑出“天籁自鸣天趣足,好文不过近
人情”的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真情”“写真相”的“
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的美文,编辑整合
,以飨读者。
诗书不多,才疏学浅,序中难免有谬误之论,方家哂
之可也。对中国文史出版社和诸作家为构建书香社会捧薪
添柴的精神,深表敬意。
戊戌年初秋于北京抱独斋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叶辛的回忆性质的文章,如知青时期、山乡和上海时期的追忆,重要经历回顾、亲情友情记录等,强调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7: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