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书十年(共5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扬之水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读书)十年》是根据扬之水进入《读书》期刊工作的十年间所记录的日记整理而成的一部书稿。本书稿通过扬之水的个人记录,详实的反应了1986年到1996年,扬之水本人的所思所想,《读书》编辑部的运作模式,扬之水与徐梵澄、金克木、张中行、启功等名家相与还的情境。是读者了解和研究那十年间文化界读书界的宝贵文献资料。在日记部分之后,我们又精心整理了吴小如、辛丰年等二十余位文化界名家与扬之水之间的一百五十余封书信,详实的反应了扬之水与这些大家之间或亲密、或敬重、或玩笑、或严谨的交往,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扬之水,出生于1954年,浙江诸暨人,原名赵丽雅。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期刊编辑。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反向观照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物中看画》等。
目录
十年日记百科全书(杨早)
旧版序一(沈昌文)
旧版序二(吴彬)
第一册
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第二册
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二年
第三册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第四册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附录
“不三不四”的《读书》
营造文化阁楼——再说“不三不四”的《读书》
旧版后记一
旧版后记二
旧版后记三
人名索引
第五册
友朋书札
序言
十年日记 百科全书
杨早
《〈读书〉十年》是一本奇书。尽管看上去,它只是
记录一位学者编辑生涯的日记选。
《〈读书〉十年》是扬之水1986至1996年间的日记选
本,而本名赵丽雅的扬之水,正是当年“《读书》五朵金
花”之一,稍明《读书》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界位
置的人,都知道这套日记的重要性,它还原了“可信的”
那个年代。
日记内容无非是记事与记感两类。而自古得能流传的
日记,不只能见出作者生平、性情,还要能从中看出交游
、艺文、时事、世情,堪称一部“全书”。风行一时流传
不衰的如《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
都有这种特点。反之,流水账式的《鲁迅日记》就不够自
足,需要读者、研究者以大量史料与想象来脑补。
自然,日记作者名气愈大,地位愈高,而愈易流布。
但好的日记还要满足两条:一是作者并未自觉日记的传世
可能,写作时不隐恶,不讳饰,不矫情。二是公布的版本
也能少删、不增,尽量留其原貌。因此,日记之真伪与作
者入世之深浅,有时恰成反比。史界重视的《忘山庐日记
》《退想斋日记》,研究价值不输于名家手札。
再来就说到文笔。鲁迅在答太炎师问“文、学之辨”
时尝言:“学以启人思,文以增人感。”将日记当小品写
,原是古时常事。近代以还,私人日记功能性增加而审美
性趋弱,往往只适合研究者爬梳史料,而无法讽诵咏读。
世人亦不以美文视日记,然而日记的文学价值,无疑也是
这份日记是否适于公共阅读、是否成为审美教育范本的一
大标准。
全面、真实、文采,这些优点,《〈读书〉十年》俱
全。作者有言:“当天的纪事,总还可以信赖(整理过程
中,只有减法,绝无加法;极个别的字句之外,绝少改动
),至少能够提供一点还原现场的线索。”这是真实。
说到全面,篇中片段,可作回忆录看,可作游记读,
也可作精神生活史材料研究。如一九九〇年一月十一日的
日记,便极见当时社会的精神生活状况:
“文学所的靳大成和许明拿来二百块钱,请《读书》
出面邀请几个人,一起聊一聊,谈话题目是八十年代学术
历程回顾。今天上午来了十四位,围绕论题讨论了一上午
。午间我与吴方买来肯德基炸鸡,一人一份,算是午餐。
饭后老沈来,大诉出版界苦经,于是上午大家所说的要走
钻研学术一径,似乎也很难了。”(下划线为引者所加)
小小一段,三十年后再看,饶有趣味之处,非只一端
。八十年代的终结与抱憾,九十年代的开启与彷徨,“出
版界苦经”仍在诉着,“钻研学术一径”似乎越来越窄也
还有人在走。而配上“肯德基炸鸡”,实事又像是某种隐
喻,短短百余字,时代的风味浸润其间,至今不散。
时代是小炒,生活仍是主食,构成整部日记的烟火气
息。一九八九年四月廿一日一则由听吴彬说香椿芽儿刚上
市卖至八元一斤,这两天也得三四块钱(物价史材料!)
,忆起插队时吃香椿:
“更忆起插队时节在会青涧,春日里没一点儿油水菜
蔬,只望着庄稼地里零星长着的几棵香椿树,每是我够下
芽儿来,切成细段开水焯了,撒上盐,就是极香极香的好
菜儿。有一回,几个人凑了一块钱,找着上头的老颠儿婶
,换了十个鸡蛋,吃了一顿香椿炒鸡蛋,真是美死了。这
也不过是几日里的事,过了这时节,更哪里寻一点点牙祭
!”
这却是明末小品的风味。类似短章,日记中亦极多。
而《〈读书〉十年》更为读者称许之处,却在记“书
”与“人”两层。作者彼时供职《读书》,又是痴迷阅读
之辈,日记中购书借书读书谈书的记录,几乎到了无日无
之的地步。有人说,将日记中提到的书名辑录出来,就是
一部《八十年代京城精神生活提要》。
而“人”就更为丰富繁杂了。编辑、作者、朋友、师
长、读者、亲人,北京的、外地的、国外的,一个个都在
寻常日脚中凸显出来。其中尤以金克木、徐梵澄、钱锺书
等时时请益的前辈,沈昌文、吴彬等日日相处的同事,面
目最为生动。
作者曾于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六日日记中自言:“《读
书》这个‘小气候’是极为难得的,必当珍爱它。也许若
干年后,我会写下关于《读书》的回忆录,那时想想这些
小曲折,一定更会觉得有意思。”其实,《〈读书〉十年
》已是绝佳的回忆录,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各路学者的侧面
音容,更有各饭馆的菜色,有日日经手的书单,也有车票
点心唱片的价格。从《〈读书〉十年》中,我们至少可以
还原出一部可信的生活实录,一辑精准的人物剪影,一册
雅致的美文短章。
难怪黄裳看过部分日记内容后曾致信作者称:“因叹
尊藏日记皆逸人韵事,可辑为一册,可惊俗目,又知足下
为编辑时,辛勤周至,无怪为作者所胜赞,如此编者今无
之矣。”
此次《〈读书〉十年》新版,又增入了“友朋书札”
一辑,收二十七位师友信札计一百五十八封。这些师友,
多为《读书》及《书趣文丛》的作者。除编著往来、书稿
讨论等事务性内容外,各位师友点拨学问,平章人物,以
至感慨时局,自书身世,长
导语
扬之水十年日记汇编,当代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一辑精准的人物剪影,五卷雅致的美文短章。
吴小如、辛丰年、朱维铮、徐梵澄、邓云乡、何兆武等一代文化大家的十年!
《(读书)十年》一书中除了记载扬之水经手编辑的书稿和文章之外,还详尽的记录了扬之水十年间所读、所买、所收、所赠的书籍,对其中大部分著作都有十分恳切的评价和真知灼见。在读书之外,还反应了许多名家的小故事,从侧面了解到上一代学术前辈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趣。书稿也详细的记载了1986年到1996年饭店菜谱菜价和书店书价的变化,亦庄亦谐的见证了那十年间的生活历史。
后记

关于《(读书)十年》,关于我和《读书》的十年,一
切尽在这挑挑拣拣选出来的几十万字中,我已无须再说什
么。唯一恐怕似乎不宜公开,不过想到这些评议其实很可
以反映评议者本人的性情与识见,却无损于被评议者的成
就与声名,时过境迁,这些“私语”便只如《世说新语》
的讲故事,我们便也只如听故事
我曾多次说起,我对《读书》总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从它的创刊直到现在。以明年的《读书》创刊三十周年
计,我与它血肉相连的时间正好是三之一。翻开自己当日
写下的文字,一切琐细微末对于我来说都觉得亲切可喜,
即便是曾经有过的口角和不快。因为这是我曾经历过的真
实的生活,就在这样的生活中《读书》成了我的另一个家
,沈公是家长,共事的诸位同仁便是最好的姐妹。沈公是
当日之《读书》的灵魂,他也用他的特殊方式引导我们走
向成熟。虽然有过牢骚,有过怨气,甚至有过泪水,但更
多的是愉快,是在愉快的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理解和诚
挚的友情。原想把这一份“《读书》十年起居注”发表出
来以志久存心中的感念,——对《读书》,对成就了《读
书》并且影响和帮助过我的作者。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坦白说,我在记日记的时候并没
有怀着日后发表的念头。坚持写日记的原因,在于天生记
忆力不好,事情过去,很快忘记,——日记之外,能够记
住的事情实在少得很。读书也是如此。算起来,我读过的
书不是很少,这也是检点日记才发现的,而绝大部分都已
经忘记,因此日记中将近一半的篇幅是记哪天读了哪些书
以及书中章句的抄录。现在发表出来的部分,这些内容已
经大部删除。此外删掉的便多是个人琐事,虽然这些内容
也算不上是什么“隐私”,——真正的隐私是写也不能写
出来的。至于保留的部分是否有“公益”,心里其实很没
底。只是觉得当天的纪事,总还可以信赖(整理过程中,
只有减法,绝无加法;极个别的字句之外,绝少改动),
至少能够提供一点还原现场的线索,或许可以因此唤起《
读书》的老朋友对往日岁月的追怀。

在《读书》的时候,常听老沈说的一句玩笑话是:“
要想征服作者的心,先要征服作者的胃。”当时的编辑部
,作者来往很频繁,因此午间一起去吃饭也就成为常事。
到《读书》工作之前,我一向很不喜欢同家人之外的
人一起吃饭,更怕在别人家里吃饭。但《读书》的吃饭差
不多就是工作,——《读书》很少,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开
选题会,许多问题都是在饭桌上解决的,因此不能不改变
习惯,也因此一切都觉得新鲜,归来便详细记述。如此开
了头,这习惯也就一直保留下来。岁月流逝,重读当年的
记录,竟有点儿“食货志”的感觉。故虽琐碎,亦未删削


关于我的名字,日记中使用的有赵丽雅、赵永晖、宋
远,而本书署名扬之水。对此不免要有一番交代。
赵丽雅,是母亲的“锡余以嘉名”。出生那一年,—
—一九五四年,正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
路》等苏联卫国战争小说风行一时的年月,母亲便希望我
能够像古丽雅一样勇敢。以后我到了北京,与外公外婆生
活在一起。“文革”初起,不仅未能逃脱抄家的命运,而
且外婆外公被迫双双服下安眠药(外婆亡故;外公被抢救
过来,以后重新建立家庭)。这时候,学校里的革命同学
还来到家里对我批判帮助,当场被扯下红领巾,并勒令改
掉苏修的名字。“永晖”便是这位勒令改名的同学的哥哥
所起。“文革”结束,很想恢复本名,但那时候已经不像
“文革”期间,改名字变成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也就作
罢。调入《读书》,便趁着进入新环境的机会,对人声称
自己的名字是赵丽雅,本名便以这样的方式叫开了。不过
《读书》版权页上面的名字仍是赵永晖。
《读书》十年,一直和沈公一起负责处理初校样,而
《读书》的体例是文章绝对不转页,因此每一期都要准备
数量不少的补白文字。补自主要采用读者来稿,而且《读
书》也确实有一批很优秀的补白作者,但仍不免常常匮乏
内容字数均合宜的文字,于是只好自己动手,有时一期竟
会补上好几则。如此自然不宜一期补白多署同一个名字,
于是乎有“笔名”。从《诗》中取字者似乎占了多数,后
来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棔柿楼读书记》,便用了笔名之
一的宋远。第二本书《脂麻通鉴》,署名扬之水,自是之
后而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戊子仲夏
精彩页
十二月十五日 星期一
正式去三联上班。
到底去哪一个部门,还没有定呢。
一会儿,头头们来齐了,开碰头会,坐在这边的屋里,可以听到那一边的大声说话,还有突然爆发的一阵大笑。
过了片刻,董秀玉走来悄悄对我说:“还是想让你去《读书》,苑兴华不干,他说,你们去问她本人,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她一定愿意来著作室。”她是笑着说的,我也笑笑,情知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去《读书》。
下午,三联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沈昌文、董秀玉)一起和我谈话,谈了两个小时,很诚恳,很坦率。
坦率介绍了《读书》的过去和现在(主要是现在),虽然举的都是令人不满意处,但偏爱之情仍是溢于言表。看来王焱是二位经理十分器重的一员干将,说他聪明极了,知识面非常广,工作能力也很强,只是太懒散了。对吴彬也很赏识。总之,董说,《读书》的编辑素质很高,在整个三联是佼佼者,但主要的问题也仍然是懒散。
让我去《读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全面地锻炼一下,二是抵消一部分编辑部内存在的消极因素。
说来我与《读书》真是缘分匪浅,从它创刊到现在,每期必读,甚至可以说,是《读书》引导我走上了读书的路,对建筑、对音乐、对美术,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兴趣,几乎皆是源于《读书》。从八四年第十期的一方小豆腐块,我开始由读书走向评书,去年发了三篇,今年发了五篇。我一直是热爱它、感激它的,或者说,是充满感情,但以前,始终是站在外围看它,而今,却要进入它的内里,并且成为它的一个成员了,这不是有点戏剧性么。
沈、董二位似乎对我寄予厚望,这却使我分外不安,以至于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当然,要努力干,非常努力的。
收到钱春绮先生寄赠的《尼采诗选》。
在灯市口中国书店购得《李商隐诗选》《北京地名志》。
十二月十六日 星期二
上午去编辑部,听倪乐交代她的那一摊工作。我最生疏的还是版式,学会并不难,搞好却不容易。
又交给我外国文学出的那一套小丛书,这是绿原抓的稿子,让我写出介绍来,明天就交稿。
收到杨绛寄赠的贺年片,看到那清秀工整的字迹,心头不由得涌上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十二月十七日 星期三
今日落雪,是入冬以来第一场雪。
上午去编辑部,看第二期的发稿过程,下期就该我接管了。
十二月十八日 星期四
倪乐已将办公桌的全部抽屉腾空,然后一一向我交代工作,她手中存的可发的稿子并不多,整个发稿过程是琐碎而又紧张的,一点延误不得,一点马虎不得。 从“光明”到《读书》,每月少了三十元编辑费,静坐家中读书的时间也变得很少了,迮卫开玩笑地对倪乐(她已调到翻译室)说:“你是弃暗投明了。”那么我呢,岂非真的是弃“明”投“暗”了?平心而论,“光明”的工作的确是轻松的,各种“费”也很多;不过,在《读书》工作是锻炼人的,我付出的代价会换回什么呢,一时还很难说。
十二月廿日 星期六
在绒线胡同购得《简爱》《砻溪诗话》。在建工出版社购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
到紫竹院的社科院宿舍访张佩芬,只有她一人在家,居室很宽敞,布置得也很雅洁,讲定星期二给我一份评《荒原狼》的稿子,这一两年,她都在全力编译《黑塞研究》。
前行三幢楼,便是丁聪的家了,一位很和善很爽快的老头儿,他自言七十,看上去也就刚刚六十,今后就要月月和他打交道了。
十二月廿一日 星期日
到小庄北里的文化部宿舍访萧默。
爬上十五层楼,伸手叩门的时候,他还没起床呢,原来是昨晚开夜车了。
引起他惊异的是:“真没想到你是位女同志。”这是第几个“没想到”了?差不多所有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前此只是通信)都是“没想到”。
这是一套三居室的单元,房间面积很大,会客室布置得非常简朴,没有任何摆设。
我主要想请他写一篇谈《敦煌建筑》的文章。他说最近一直在忙于《中国美术史》的撰稿(参加几种美术史的编写),明年还要外出考察,收集资料,恐怕没有时间。
谈了一会儿别的,我再次请他考虑一下,他说,你这样诚恳,使我不容推却了。
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
十二月廿二日 星期一
一早便往和平里访屠岸,左弯右绕,才找到他的家,这时是八点二十分,他的儿子正在吃早饭,他在里间听广播,看来是吃过饭了。
在《春天的永远的微笑》那本集子中,曾看到有屠岸译的几首布鲁克的诗,因此想请他再撰文深入介绍一下其人其作,他说,近来手边工作很多,怕是一时顾不得了,以后再考虑吧。
心中想好一席话,可一下子就都说尽了,路程花费一个多小时,在那里不过才坐了几分钟。
又访赵萝蕤,不遇。
到编辑部。吕澎来,他是到北京来“看戏”的。过去与他通过不少信,总以为他该有四十来岁吧,没想到竟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