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入境问俗”,也就是说我们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先要问一问那里的风俗和习惯,问一问那里的禁忌和乡规,以免给我们的旅行带来麻烦,留下笑柄。手捧这本书的读者,想必也在思想着:假若我有机会到苗乡去旅游观光,将会受到怎样的接待怎样的礼遇呢?
本书从社交礼仪、节目活动、渔猎生产、工艺品、人生礼俗、起居饮食、服饰、歌舞游戏、体育、宗教信仰等方面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苗族风情画卷,集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值得一读。
阅读本书,沐浴在苗乡的民风民俗,你会深深地喜爱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苗族风情录(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杨正文//万德金//过竹 |
出版社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俗话说“入境问俗”,也就是说我们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先要问一问那里的风俗和习惯,问一问那里的禁忌和乡规,以免给我们的旅行带来麻烦,留下笑柄。手捧这本书的读者,想必也在思想着:假若我有机会到苗乡去旅游观光,将会受到怎样的接待怎样的礼遇呢? 本书从社交礼仪、节目活动、渔猎生产、工艺品、人生礼俗、起居饮食、服饰、歌舞游戏、体育、宗教信仰等方面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苗族风情画卷,集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值得一读。 阅读本书,沐浴在苗乡的民风民俗,你会深深地喜爱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 内容推荐 苗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所以,其蕴含的文化相当丰富,其民俗事象也绚丽多姿。 本书编辑和选稿都尽力避免有猎奇和搜陋的心理,本着忠实记录风情面貌的原则去工作。作者绝大部分是苗族人。他们多是生活在苗族地区,生活在苗人之中。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描写的基本上是他们耳闻目睹的最为熟知的那一隅。全书分为社交·社会组织篇、节目篇、渔猎·生产·工艺篇、人生礼俗篇、居住篇、饮食篇、服饰篇、歌舞·游戏·体育篇、信仰篇来阐述,可成为读者了解苗族人民和苗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目录 社交·社会组织篇 初涉苗疆……………………………青 淼 接客的风俗…………………………白云子 关门留客…………………石邦明 龙炳文 文明交际的苗家……………………蓝基椿 抢箩饭………………………………青 淼 活鸡套颈……………………………张泰明 苗家日常礼仪……………吴家清 万德金 送祝米……………………石邦明 龙炳文 交抵罗………………………………李再春 特殊的“信”……………王天若 黄永利 苗家“三饭”………………………杨光富 游卯…………………………………燕 宝 苗乡草标……………………………砂 刚 吃相思………………………………杨国刚 活路头………………………………青 淼 议榔…………………………………青 淼 款令…………………………………吴进学 节日篇 “鼓社节”纪实……………………青 淼 独具特色的牯脏节…………………张 晓 拉鼓节………………………………王天若 十二年大节………………银 龙 段志强 巴东年俗……………………………明 方 过苗年………………………………青 淼 抵西采花节…………………………韦安礼 乌蒙跳花节…………………………韦 翰 苗家烤田鲤…………………………龙 涛 牛王节及其传说……………………王月圣 苗家“开春歌”……………………杨光全 花山节………………………………马 太 春在南疆苗寨………………………马 太 欢乐的“赶秋”…………………石邦明等 清明歌会……………………………陈万永 苗家“四月八”……………………王 珏 吃新节………………………………青 淼 敬桥节………………………………青 淼 姊妹节………………………………青 淼 “狗日”闹鱼会…………黄佳运 贾正林 别有风趣的苗家除夕夜…石邦明 龙炳文 庆鼓堂………………………………江冠齐 渔猎·生产·工艺篇 芦笙响处剪禾忙……………………王天若 女儿杉………………………………王月圣 打猎分脏……………………………吴家清 狩猎…………………………………杨盛科 篾濡泪………………………………胡明仲 “江茅松”…………………………砂 刚 钓螃蟹………………………………吴家清 装鱼豪………………………………石绍生 夜卧沙滩守鱼梁……………………青 淼 夹黄鳝………………………………谭 滔 理雷蜂………………………………石绍生 捕鸟趣事……………………………青 淼 打篷鸡………………………………青 淼 捆谷还鼠债…………………………青 淼 苗族剪纸……………………………邹致厚 宝篌筵………………………………石绍宗 苗家石磨…………………砂 刚 万德金 苗家纺织……………………………石绍宗 花背篓………………………………石绍生 苗家印染……………………………石绍宗 苗家蜡染工艺………………………青 淼 绚丽独特的贵州苗族刺绣…………谢志成 人生礼俗篇 郎慈苗家的坐月风俗………………魏绪文 打三朝………………………………万德金 “转儿脚”与“儿脚饭”…石邦明 龙炳文 站生与洗澡、剪脐………麻明进 龙炳文 西江苗族的育儿习俗………………张 晓 不会唱歌难扰边……………………王秀盈 喝崩…………………………………杨光富 “学多怕”及后事…………………白云子 友谊比爱情更宝贵…………………李葆中 边边场………………………………李青果 土场定终身………………杨文升 杨成德 猴街的“抢” ……………………杨父升 拔羽“讨情” ……………………韦园晨 讨葱……………………………………砂刚 盛满情爱的空背带…………………德 金 情真意切的情歌……………………龙岳洲 别具一格的苗族婚俗………………节方法 滇南苗族婚礼………………………杨映雪 桂苗婚俗印象………………………杨 芸 海南岛苗族婚俗……………………翁家烈 “抢婚”纪实………………………青 淼 以鸡卦定姻缘的白苗婚恋习俗……杨文俊 自来媳………………………………杨文俊 桂北苗家婚恋习俗…………………黄佳运 欢抢铺床鸭…………………………杨 芸 铺彩话………………………………覃爱国 接新娘趣事…………………………潘洪波 苗家婚俗……………………………马 太 舟溪苗族的葬俗……………………青 淼 巴东苗葬……………………………明 方 滇南苗葬……………………………杨映雪 海南苗族丧葬………………………翁家烈 小高丘苗族的葬礼……………国彤 艾人 祭坛…………………………………马 太 川苗葬俗……………………………青 淼 隆林苗族丧事………………………青 淼 居住篇 台江苗族起房习俗…………………熊克武 火塘·撑架………………万德金 陈万永 吊脚楼………………………………砂 刚 立房拾趣……………………………青 淼 盖房招骂……………………………燕 宝 超短裙苗乡的谷仓…………………青 淼 独特的分房规矩……………………谭继尧 丹寨苗族建房习俗…………………杨通云 花房…………………………………汪龙舞 饮食篇 油茶…………………………………白云子 红鸡蛋和油茶汤……………………黄 晖 桂苗酒趣……………………………杨 芸 辣椒骨………………………………姚善策 鲜美酸汤鱼…………………………杨昌雄 炒米蜂糖茶…………………………龙炳文 醇香的苗家酸坛……………………黄 革 糍粑和鸡儿粑………………………青 淼 苗乡火锅……………………………青 淼 茶规………………………杨昌柳 吴进学 苗家烟肉……………………………万德金 服饰篇 花带…………………………………肖丁三 酸水洗发…………………王天若 黄永利 湘苗银饰……………………………石绍宗 苗族头帕……………………………砂 刚 苗家花鞋……………………………石绍生 绚丽多姿的滇南苗族服饰…………杨映雪 簟子布与“女儿虫”……龙秀祥 龙炳文 漫话“超短裙”服饰………………杨通河 花溪苗族的挑花……………………马正荣 苗家姑娘的秘密忙绣………………张希成 湘西苗绣…………………麻进明 龙炳文 歌舞·游戏·体育篇 苗族古歌的传授风俗………………王凤刚 缠绵芦笙歌…………………………孙邦固 苗族唢呐曲牌………………………杨世云 湘西苗族的“猴儿鼓”……………李 经 苗家鼓舞……………………………胡仲明 苗家铜鼓舞…………………………青 淼 芦笙与芦笙舞………………………青 淼 沌锣风情……………………………黄透松 隆林苗族舞蹈………………………杨光富 重略犊………………………………万德金 “庆坛”舞…………………………华松林 马趣…………………………………杨 芸 苗岭木叶声………………石绍生 吴家清 古老的苗族乐器——口弦…………陈世军 夜箫………………………文朝汉 李葆中 鼓瓢琴……………………文朝汉 李葆中 丹寨苗族的游戏活动………………文兴林 射背牌……………………潘定远 潘定智 斗牛………………………黄佳运 蒙 昕 苗族武术……………………………胡明仲 苗乡气功……………………………吴家清 苗乡棋趣…………………石绍宗 万德金 信仰篇 祖灵之祭……………………………青 淼 苗家接龙……………………………宋大文 撵邪………………………黄佳运 董 珍 夜半祭门……………………………马 太 清除蛊的迷信………………………涪 岩 找保爷保娘…………………………李再春 农事之祭忌…………………………青 淼 忌雷…………………………………李葆中 后记……………………………………编 者 试读章节 苗家“三饭” 杨光富 广西隆林一带的苗家,有很多有趣的待客方式,“三饭”就是其中的一种。 “三饭”的第一招是“试饭”。苗家对远方来的陌生客人或者不属于本民族的其他兄弟民族,都把他们当作稀有的贵客,往往要对这些客人进行“试饭”。试饭就是当着客人的面,用洗过脸的蒸笼水来合玉米面、煮菜,对客人进行试探性的考察。其实,这些都是准备拿去喂养家畜的,并不是给客人吃的。假若你因此怀疑主人不卫生,悄悄溜走了,主人就会认为你嫌弃他。你第二次去登门求食就难了。如果你经得起考验,不逃走,留下来,主人会把你当知心朋友,不分彼此。解放后到过大苗山工作的很多同志,如今对试饭风俗记忆犹新。不过现在这种试饭的风俗已经不兴了。 “三饭”的第二招是“添饭”。苗家自古以来提倡尊敬老人前辈,“添饭”是孝敬老人的一种美德.老辈的客人或自家的老人用饭的时候,当儿女或媳妇的不能只顾自己埋头吃饭,而是必须随时准备给老人添饭,当老人碗里的饭快吃完时,就要守立在他们身边。添饭是要放下自己的碗筷,而且要用右手,从右往左的方向添去,绝对不能采取相反的添法。态度要恭敬,声音要柔和。 “三饭”中最有趣的一招要算是“压饭”了。这是未婚青年们用来考察对方的手脚是否灵活,头脑是否机敏,心灵是否美好的一种方法。因此,“压饭”一般只在未婚青年或者可以开得玩笑的客人当中进行。 “压饭”通常采取“二比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小伙子配两个姑娘。客人刚上座吃饭时,压饭的姑娘都隐藏着的,待到客人吃得差不多时,她们才蜂拥而至,在每个客人身后站着两个,像卫士一般。她们要使客人碗中的饭堆得像小土堆那样。压饭不准饭撒出来,不准失手。如果客人是个机灵鬼,能躲过一次压来的饭,造成姑娘失手,那姑娘就得认输,不再给客人压饭。如果客人手快,在姑娘的饭瓢压来时,自己不但控制住碗里的饭不撒,而且能及时抓住压饭者的手,那么,压饭的姑娘就得受罚,要坐下来分吃客人碗中的饭。如果客人自始至终不能制服压饭的姑娘,最后就得由姑娘们喂“鸭子”了,被姑娘喂饭的青年后生就要遭到嘲笑。一般地说,这个客人就被公认为“笨人”。但是,心眼实的姑娘往往被他的憨厚所感动,他俩也就可能在这“压饭”的过程中增加了解,结成伴侣。更有的姑娘,为了能找到更多接触她心爱的小伙子的机会,故意将残汤剩饭倒进小伙子的衣袋里,然后,才求小伙子脱下衣服让她洗,他们也就在这过程中加深了解,走上恋爱、婚姻的道路。 流传地区:广西隆林一带 P22-P23 后记 苗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同全国各民族人民一道,对祖国的疆域开发和文化繁荣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全国有苗族人口700多万(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703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和海南等省区。在国外,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北部山区也有分布。70年代以后,部分苗族由东南亚外迁到美国、法国、圭那亚等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国外的苗族人口约100万。 苗族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他们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支。现形成湘西、黔东南、川滇黔三大方言,又称东、中、西部方言。共分七个次方言和十八个土语,以至于有的方言之间、土语之间语音的差异较大,难于用母语进行交流。有相当一部分苗族使用苗汉两种语言进行交际,也有部分苗族使用瑶语和侗语。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所以,其蕴含的文化相当丰富,其民俗事象也绚丽多姿。虽然本书的编者和作者努力去采撷,也只能说是百花丛中的几束。我们只希望这本风情录能成为读者了解苗族人民和苗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本书编辑和选稿都尽力避免有猎奇和搜陋的心理,本着忠实记录风情面貌的原则去工作。作者绝大部分是苗族人。他们多是生活在苗族地区,生活在苗人之中。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描写的基本上是他们耳闻目睹的最为熟知的那一隅。但是,因本书字数和体裁上的限制,作者的分布等,不可能按我们的分类上顾及到所有苗区。有的地区因来稿的质量允许,几乎所有的栏目都有文章,因而反映那地区的风俗就较别的地区全面些。相反,有的地区则只能在婚俗或其它类别上见到其风俗面貌。我们选稿的标准除了照顾地区外,存异求同,充分考虑到风情的个性化。尽量使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章编收入内,使本书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特色。 同时,作为编著者,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研究者不要以一个地区的风俗民情去全盖整个苗区的风情。在苗族这样一个分布广人。多的民族里,文化大同而风俗存异,实难做到个性化和整体化的完美结合。此地有的彼地不一定有,此处这样表现的彼处是那样表现。地方性强,这是苗族风情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苗年,在一些苗区一年过一次,而另一些地区则一年过三次。就是在盛行“苗年”的地方,过年的时间也极不统一,年节娱乐也有差异。这种风俗差异大到一个地区内的几个县之间,小到一县内的几个乡甚或乡内的不同村之间。正因为有这样独具地方色彩的风俗,汇集起来才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风情画卷,也才更诱人神往。 本书是三位编者共同组稿、选稿,最后由杨正文编辑成书。书中彩色照片系杨正文等摄。值此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希望获得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