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人生(第2卷上下)(精)/李致文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致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李致长期任职于四川出版界,并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为四川的出版、川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我的人生(第2卷上下)(精)/李致文存》是作者对自己几十年工作、学习、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总结,同时也折射出四川出版与川剧振兴的发展轨迹,具有相当的出版价值。 目录 2014年版总序 难忘关怀 我所知道的 “不要叫首长,叫同志” ——怀念 总司令慈祥地挥手 岚山诗碑 杨尚昆同志二三事 ——纪念尚昆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我所知道的张爱萍 探又兰大姐 少年往事 大妈,我的母亲 终于理解父亲 外婆家的花园 哇——我只要小花 过 年 书,戏和故事 胖舅舅 八 舅 捐寒衣 冬娃儿 从科甲巷到祠堂街 看戏遇兵 黎明破晓 我的引路人 ——怀念贾唯英 有理、有利、有节 ——怀念洪德铭 永远的负疚 ——怀念国际友人云从龙 十二桥前的思念 ——怀念杨伯恺烈士 历经斧斤不老松 ——记马识途 附 致公素描 马识途 大姐,我叫了你半个世纪 再见!三哥 坚持信念 花好月圆人长寿 ——贺大哥九十华诞暨大哥大嫂结婚六十五周年 次出远门 失去自由的日子 ——忆重庆“六一”大逮捕 新元伊始 打秋千 我们戴上了红领巾 我因胡风受审查 胡征的《入党表》 缅怀曾德林 两位组织部长 列宁同志的小屋 不朽的精神 坎坷的一生,坚强的战士 ——龙实《曲折的道路》序 鸡就是鸡,鸭就是鸭 ——我“三下农村”的故事 风雨十年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 ——怀念胡克实 “生前友好” ——怀念戴云 蹬三轮 “牛棚”散记(九则) 小萍的笑容 焦某“”轶事 许光的遭遇 世上还是好人多 “五七佬”的劳动和生活 干校三事 终于盼到这一天 改革春风 我心中的洪湖水 特殊的纪念日 草堂杂文(十三则) “我会为你们说话!” ——怀念任白戈 迟献的一朵小花 ——怀念杜心源 培根同志侧记 纯真的友谊 ——我与钟恕 龙人侠先生记忆 写在读《战争和人》后 ——记王火 老友高缨 祝福字心 不忘社会责任 ——记卢子贵 缅怀沈绍初 情系文艺 文艺界的领导和朋友 ——怀念李亚群 廉洁奉公的黄启 缅怀许川 ——写在许川逝世二十周年 不出川也能看到高水平的演出 电影《焦裕禄》审片前后 一篇杂文的背景 崇高的“打杂工” ——周巍峙侧记 不惑之年的期望 ——祝四川省文联成立四十周年 坚守文学阵地,工作到最后一息 ——纪念沙汀、艾芜诞辰一百周年 含着歉意告别 ——怀念王永梭 愿终身做谐剧的“吹鼓手” ——纪念谐剧诞生六十五周年 歌《三套集成》 颂“无名英雄” 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外行谈音乐,不中就拉倒 以充实的内容吸引观众 三件在全国改革开放有影响的事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千万别做文艺官 人间重晚晴 ——我与“晚霞”报刊的情缘 辞旧迎春的祝福 国家兴,杂文兴 从崔桦的《人在网中》说起 徒具虚名非我所愿 ——一封辞职信 附 清晰的记忆 邵建华 实话实说 ——《当代四川散文大观》序 老骥伏枥 坚持到底 海外印象 中岛君 一次不寻常的早餐 “黑森林”见闻 航班·商店·签证 次住在陌生的美国人家里 难忘的小事 珊珊的学校 费克斯先生 一位美国演员的心里话 金杏时光 坚决制止校园“大欺小” 关于教师节送礼有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 ——谈准时 学唱歌 大雪纷飞 ——生日杂忆 找回名字 上当受骗以后 喜见麻雀 权当“追思会” 新书柜引起的遐想 电脑开阔了我的眼界 大放光明 在搏斗中奉献 ——读张珍健同志的《砚边随笔》 割不断的文化情结 ——迎香港回归 一生追寻鲁迅 我的文学创作经历 我与《四川文学》的不了情 多多的日记 ——写给妈妈、涂阿姨、老爷爷、老奶奶、梅梅 山盟海誓,始终如一 ——我与秀涓的夫妻情 像一朵白色花 ——思念我的姐姐 姨妈 我和女儿的小故事 难忘的良师益友 ——怀念汪道涵同志 颂百岁马老(四则) 团徽在我胸前闪光 邻居三题 找到杨洁 ——缅怀杨洁并杨伯恺 回重庆,圆了我的高铁梦 他人评说 情深文自茂 ——读李致散文《往事》马识途 真诚·质朴·幽默 ——《往事》随感沈重 白发的芬芳沈重 李致散文的艺术特色和老年文学的走向王地山 散文名家李致王火 由《往事》想到的往事高缨。 历历在目的《往事》洪钟 写好一个“真”字 ——读李致的散文集《回顾》马献廷 真实的故事真诚的情感 ——读李致的《往事》冉庄 读《回顾》颂巴金白峡 时代缩影真情倾吐 ——喜读李致散文集郝志诚 别集别裁别有天 ——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补识杨牧 浩劫一“斑” ——读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王小遂 今天,我们写什么 ——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读后杨泽明 内庄外谐意深韵长 ——李致 序言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 廖全京 凝视着这五卷(六册)沉甸甸的文字,仿佛望见无数春 花秋月在叠彩流光。面前这套《李致文存》,朴实而生动 地记录了作者过往几十年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这是 他灵魂的笔记。 这里面包含着他过去岁月的所有时光。 他用所有时光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做人? 中国古代的贤人或智者,无一不把如何做人视为人生 第一要义甚至是唯一要义,由此而形成人文传统。钱穆关 于读《论语》是学习“做人”的看法,则代表了近代以来 的人文学者对这一传统的遵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 传统已经随同中国历代的主流思想意识即孔孟儒学浸入社 会的每一个细胞,成为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以及精神 领域的导向和规范。即使是经历了“五四”时期及其后几 十年新思潮的反复)中击,中国传统的这种积淀仍旧保留着 它的神髓,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 言语、活动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自然,在漫长的传统浸 润与新潮)中击的矛盾过程中,人们对于如何做人的理解和 履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正所谓“曲翻古调填今事 ,义探新思改旧观”,尤其是在主张冲破世俗的道德规范 、抵御旧的社会道德戒律对个体的人的压制的一批政治家 思想家陆续登上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舞台之后,这种变化 尤其明显。在追求建构现代政治的民主体制和社会理想的 强劲之风的推动下,对传统思想意识进行解构的呼声日益 高涨,张扬现代革命伦理主义的具体行动日趋激烈。在相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通过对如何做人的各种回答呈现 出来的新旧矛盾的冲撞和撕裂状况.一直是时代和民族的 重要精神现象。 李致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的精神背景下,踏上了自己的 人生之路,开始了对如何做人的思考和探索。回头看去, 这条路上重峦叠嶂,遍布荆棘。时或星汉灿烂、朝霞开曙 ;时或乱云飞渡、阴霾蔽日。但所有的历史波折,不仅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李致自始至终对方向和道路的选择,反而 更加激励了他一路之上的生命意志,坚定和饱满了他对于 如何做人的信念和情绪。这些都可以从这几卷文字里窥见 其大略。所以称大略者,是因为他一生的所有行为、行动 ,远远多于、大于他留在纸面上的这些文字。尽管如此, 对于走近并理解李致来说,这些文字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 重要性。这重要性,首先的和根本的就在于这些有血有肉 有情感的文字告诉我们,李致对于如何做人的认知与实践 其精神趋向既是为传统道德观念所规范的,又是受现代革 命伦理主义影响的,还是带有某些启蒙色彩与理想主义成 分的。归根结底,李致的做人准则和为人行止,无论从个 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来说,都符合一个由传统文 化孕育出来的现代中国人的标准。 李致做人是从“爱人”出发,由“亲亲”做起的。十 六岁那年,他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进步学生运动,从此 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 中国人。在传统的氛围中高扬起反传统的旗帜,这是那一 辈先知先觉者们的精神特质。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恐怕是 在看似相互背反的传统与反传统之间,却有着对于人的相 当接近的理解和尊重,虽然各自的理解和尊重的角度和程 度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是“爱人”。 我们看到,二者在李致的一些言行中,奇妙而自然地结合 乃至融合到了一起。当我们深入李致的心灵世界时,进一 步发觉他的“爱人”是从对亲人的爱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这又与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的精神暗合,而这种暗合,又被李致用行动赋予了新的含 义。上述种种,都可以在这几卷文字中找到鲜活的例证。 我一直觉得,在李致的以《大妈,我的母亲》《终于 理解父亲》《小屋的灯光》《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 海》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亲情散文中,能明晰地见到他的思 想情感之流的源头及质地。更重要的是他对父亲、母亲、 妻子、四爸巴金的思念和追怀已经不可以用简单的传统观 念如孝道之类去把握,那是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对 传统道德中的愚、盲成分的批判和超越。我曾经这样写道 :“李致一直自觉地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 ,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 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净、光明、温暖。”(《对李致散文 的一种解读》)这种理解,源于在长期艰难曲折的社会实践 活动中对人类现代文明思想和新的道德观念的吸纳和认知 。 从对“爱人”的现代理解出发,李致在如何做人的漫 漫长途上执着前行。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李致几乎 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自己服膺的信仰、信念、事 业。在那一辈先知先觉者心目中,一切为了他人,乃全部 信仰、信念、事业的核心,他们甚至一度把“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这种燃烧着激情同时有些浪漫色彩的口号写满 了江河大地。无论历史将如何评价,他们身上从内到外的 那一个闪光的“诚”字已经为后人立下了精神的丰碑。 …… 李致将这些话理解为是对当时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整 体评价,他向出版社全体职工传达说:“冯至同志说四川 出版社是出版家,不是出版商,也不是出版官。”李致, 这位四川出版事业的有功之臣,就是这样坚持把社会效益 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以改革的思路、开放的心 态,将鲁迅、巴金关于如何做人的观念,落实到一步一个 脚印的重大社会实践中。 李致的实践,往往渗透着感情。实践的过程,就是积 累感情的过程,深化感情的过程。而这感情,则是他与事 业的感情,与人的感情。从担任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 到顾问,李致与川剧界结缘几十年,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 川剧事业。当年他抓川剧抓得十分具体,从讨论规划、研 究创作、筹措经费、安排会演到带队出国访问、亲临排练 现场、关心演员生活、解决剧团困难,事无巨细、亲力亲 为。更重要的是,他“踩深水”、边做边学;将演职人员 视为知己,情同手足。川剧界对他的评价很高,他则甘心 自始至终当川剧的“吼班儿”。由于他不仅懂川剧,而且 懂演员,川剧界无不为他那颗热爱川剧、热爱川剧人的心 所感动。“望着满头白发的李致,我感叹,川剧之幸!” 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的这句话道出了川剧人的心声。 天地之间,做人不易,做知识分子更不易,做中国知 识分子尤其不易。偶读陈寅恪先生著作,见他曾谈到古代 文人的自律问题,那是他在研究唐史时因诗人李商隐在“ 牛李党争”中的遭遇而引发的感叹:“君子读史见玉溪生 与其东川府主升沉荣悴之所由判,深有感于士之自处,虽 外来之世变纵极纷歧,而内行之修谨益不可或缺也。”(《 唐代政治制度史述论稿》中篇)字里行间,强调的是知识分 子(士)的“自处”及“内行之修谨”。用今天的话说,知 识分子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只有 自己有了良好的修养、坚定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才 能不仅做到立人、达人,利国利民,而且做到宠辱不惊, 进退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如何做人的一条很重要 的经验和原则。从这个角度看,《李致文存》透露出来的 当代文人李致的所思所言所行,似可视为如何做人的一个 鲜活个案;也可以说《李致文存》记载了作者对于如何做 人问题的基本答案。 读读《李致文存》,会给我们在如何做人、如何自处 自律等方面带来一些启示,这也许是《李致文存》出版的 重要意义吧! 2018年6月10日 导语 《我的人生(第2卷上下)(精)/李致文存》朴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作者过往几十年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人和事。这是他灵魂的笔记。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李致几乎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自己服膺的信仰、信念、事业。 《我的人生(第2卷上下)(精)/李致文存》透露出来的当代文人李致的所思所言所行,似可视为如何做人的一个鲜活个案;也可以说《李致文存》记载了作者对于如何做人问题的基本答案。 后记 2017年春节刚过,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来到我 家,希望出版我的文集。 我既感激,又惶恐。为什么惶恐?因为这几年,四川 出版了李劫人、沙汀、艾芜、马识途和王火等著名作家的 文集,不敢与他们“为伍”。为了有所区别,我想:如果 要出,就叫“文存”吧。 有必要出“文存”吗?我征求了多位文友的意见。他 们认为,我年近九十,写的一百多万字的往事随笔,无论 是欢乐还是坎坷,都具有时代的某些折射或缩影。何况我 与巴金老人之间特殊的亲情和相互的理解,以及改革开放 之初于四川出版、振兴川剧的亲力亲为,都值得保存。我 被说服,便有了《李致文存》。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审谢雪,作为“文存”责任编辑 之一,做了大量统筹工作。我们共同商定了“文存”的卷 次、编排的体例和收编的原则。拟定“文存”共五卷六册 :第一卷《我与巴金》,第二卷《我的人生》(上、下册) ,第三卷《我与出版》,第四卷《我与川剧》,第五卷《 我的书信》,将我前后公开出版和编印的十种单行本,加 上早年一些没有成集的、这四年新写的,一并收入。 早期写的文章,这次辑集时稍有补充,或加了附记; 有的文章因发表时的侧重不同,辑集后某些细节有重复; 还有极少数几篇文章,为适应不同的主题,也为方便分卷 阅读,故重复收入,如巴金的《偏爱川剧》一文,在《我 与巴金》和《我与川剧》两卷中都能找到。特此说明。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如有差误,恭请指正。 2018年12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追求的是一种认真的、实实在在的朴实文风, 值得提倡;他的写作态度是一种严谨负责绝不草率的 态度,值得称道。 ——作家 王火 作者从体物阅世到立意命题,从布局谋篇到写形 取象,无不追求一个“真”字。所谓真,就是说作者 叙述的是真话,描写的是真境,抒发的是真情,揭示 的是真相,正是作者在作品中发出的这种“真”的呼 唤,也必将在读者心灵中和情感上获得“真”的应和 。 ——文艺评论家 马献廷 他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这几十年里,他渐渐悟 出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他把自己在这十几年里这一 点、那一点的感情,认真记录下来,积累起来,渐渐 变成了一篇一篇的文字。 这就是李致,平静的、朴素的李致。 ——文艺评论家 廖全京 精彩页 我所知道的胡耀邦 我这一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的时间最长,共二十三年,从大学,区、市、省团委到团中央,可算是科班出身。胡耀邦同志从1953年到团中央任书记(后任第一书记),我与他当然有所接触,并从他那儿获得很多教益。 第一次看见耀邦同志是在1955年春。 当时我在青年团重庆市委任少年儿童部部长,到北京去参加全国第三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前两次会议确定了总的目标: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但执行起来,普遍存在对少年儿童过多强调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情况;掌握入队条件既高又严,还要“长期考验”,以至引起逆反的效果。这次会议强调了要培养少年儿童勇敢活泼的性格,正确掌握加入少先队(当时叫少儿队)的条件。 耀邦同志为这次会议作了总结报告。 耀邦同志显然经过认真思考,但讲的时候又是很随意的。他没有讲话稿,像与到会的人谈心似的,声音洪亮,加之以手势,极受欢迎。 他说: 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表示我们对少年儿童的爱护。但他们长大了要担负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花朵经得起风吹雨打吗?光要少年儿童老实听话,当乖娃娃、小老头?当小绵羊、小兔子?不行!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小狮子、小老虎。彭真同志、贺龙同志多次就这个问题提醒过我。 加入少先队的条件怎样掌握,听说大家讨论得热烈。有些地方,入队比入党还困难。我看这是对少先队这个组织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它的任务是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进行教育。是组织小部分少年儿童还是组织大部分少年儿童?我看越多越好,把所有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最好。不要搞关门主义嘛!把入队条件掌握得那么严,一年发展几个人,将来要变成“零光蛋主义”。当然,入队过程就要进行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教育! 这次会议怎样传达?大张旗鼓,不要小手小脚。这几天气 温下降,西伯利亚来了寒流,刮六级大风。我们传达,就刮它 个五级、六级大风。做工作,只要看准了,就要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像农村过年,杀大猪,过大年。 这次讲话距今已有四十二年,能回忆起这些要点,足见给我的印象之深。其中还有些生动的细节。例如讲到对少年儿童的要求,耀邦同志主张要搞得简单明了,让少年儿童能记住。如果太多,记不住就没有用了。他问:“《小学生守则》有多少条?”下面回答二十一条。他笑着说:“二十一条,这么多,记得住吗?不要说少年儿童记不住,恐怕教师、辅导员也记不住。这叫繁琐哲学。”他还风趣地说,“二十一条,袁世凯也有个二十一条。”可惜事后这句话引起了误会,听说有关部门的同志有意见,认为不该把《小学生守则》的二十一条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相提并论。其实,耀邦同志虽相提却没有“并论”。 耀邦同志如此熟悉少年儿童工作,简直是“行家里手”,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才知道,耀邦同志参加革命早,十六岁即担任苏区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以后还担任过苏区少共总书记。 1964年春,我调到共青团中央工作,在《辅导员》杂志任总编辑。有一次耀邦同志邀团中央所属报刊和出版社的总编辑座谈,他在会上即席讲了很多话,至今我还记得一些。 在谈到少年儿童工作时,耀邦同志鼓励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的同志,在实践中研究理论问题。他说,马、恩主要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顾不上研究少年儿童工作;列宁夺取政权以后,不久即逝世;毛主席一生搞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也不可能有时间去研究少年儿童工作的理论。(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