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梦(中国记者自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左禹华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个人新闻作品集。全书辑稿120篇,新闻稿件已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贵州日报》《铜仁日报》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公开发表。全书共分消息综合、深度聚焦、人物故事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消息综合”,集成40篇新闻稿件,包括各类消息、现场特写等;第二部分是“深度聚焦”,集成50篇新闻稿件,包括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等;第三部分是“人物故事”,集成30篇新闻稿件,包括各类人物专访、现场故事等。
作者简介
左禹华,男,1985年8月生,汉族,贵州印江人,本科学历,200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12月参加工作,贵州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贵州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现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目录
第一辑 消息综合
印江党代会会场搬到田间地头
印江“危改”全面竣工八百户群众喜迁新居
印江青山绿水寿星多
印江依托三张名片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印江:治理石漠化绿山更富民
印江帮助群众找准路子促增收
印江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得实惠
印江“村两委+乡贤”推进乡村治理
印江“菜篮子”工程惠民富民
印江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三农”
印江电商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印江吸纳民营资本壮大城市综合实力
印江:破解企业“孤岛式”引进聚集产业“抱团式”发展
印江沙子坡小煤窑关了以后特色产业“绿金”铺满山野
印江杉树镇推行“龙头企业+”扶贫模式
龙津街道:“精扶贷”扶出致富新路
印江构建“2+N”社会综合治税体系
新寨乡重拳治理干部“走读”风
印江经济开发区创新招商引资上演“凤”自京城归“雁”从岭南来
印江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有实效
印江“倒排工期”刷新项目建设速度
印江:科技含量为“万元田”添分量
印江周家湾村:立下护路公约村民轮流上阵
洋溪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助推茶产业快速发展
印江特色产业促农增效助农增收
印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见实效
印江: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印江、石阡、思南三地协作排险
印江“两栖”农民种地打工两不误
印江家庭农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印江农村客运班线惠及35万山村群众
印江加快经果林发展让边风景别样美
印江优化资源做大工业“蛋糕”
印江全域旅游风生水起
国开行放贷1.2亿元扶持印江产业发展
印江细分“六型”农民助力精准脱贫
解析印江财政“民生账本”
印江新业乡创新扶贫扶出新希望
印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凸显“抱团经济”效益
不卖黄金卖风景 木黄彰显绿色生态效益
第二辑 深度聚焦
梵净山下蘑菇香——从四个关键词看印江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
山水泼墨绘出美丽新画卷——印江厚植生态屏障构建绿色高地
山地添绿色 群众增喜色——印江“十二五”林业工作综述
从“锅厂样板”探精准扶贫“印江路径”
出水芙蓉斗芬芳——新业乡“集团帮扶、整乡推进”升华“印江经验”
印江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村两委+乡贤会”等于多少?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印江破题山区农业产业发展难题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印江答好“扶贫三问”决胜脱贫攻坚
改良品种 提升品质 打造品牌——印江“三品”战略推进“三个万元”工程建设
破解“差钱”难题——开发性金融支持印江产业化扶贫综述
田坎推倒后——印江“小块并大块”田土整治观察
流转土地有租金 入股企社有利金 进园务工有薪金——印江农民乐享“三金”摘穷帽
昔日“雁南飞” 今朝“凤还巢”——印江筑巢激活“雁归经济”
一片茶叶的嬗变——近观印江茶产业发展历程
林下养殖 茶间套种 果药共生——印江“三个万元”工程助长“立体经济”
印江低保政策与扶贫衔接激发贫困户动力
按下“快进键” 跑出“加速度”——印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生态先行绿色崛起——印江推进“生态立县”战略综述
筑起社会“平安之盾”——印江平安建设工作纪实
打造优美环境 共享碧水蓝天——永义乡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富民强乡绘新篇——杨柳乡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最美茶乡”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洋溪镇的回答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画廊
众志成城抗洪魔——印江“7·19”抗洪救灾纪实
听取意见不走样子 排忧解难掏心窝子——洋溪镇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春到农家茶香飘——印江138家茶叶加工企业助农致富
涓涓细流润民心——印江水利扶贫侧记
创新促跨越——印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扫描
“禁酒令”回应群众关切——印江重拳整治城乡滥办酒席风
印江创新扶贫扶出新希望
干部帮扶 科技给力 金融支持——印江筑牢农民增收平台
春风化雨滋润百姓心田——印江加快推进十大民生工程侧记
春色满园香正浓——感受印江农业产业发展新脉动
新目标 新作为 新气象——印江项目建设加马力扫描
印江富民产业结幸福硕果
补齐医疗短板 实施医疗救助——印江积极破解百姓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书法为媒 唱响品牌——印江2016首届书法文化艺术节扫描
正能量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印江“宣传干部上讲堂”侧记
印江即知即改即办环保突出问题——环境更美丽群众更满意
政策“组合拳”有力 “四大生态产业”壮大——生态文明引领印江加快转型发展
用脚丈量民情 用心化解民忧——省纪委在印江开展“帮县联乡驻村”活动纪实
围绕旅游“转”出新气象——印江推动文化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观察
山坳里的“明星”——印江木黄建设景观型小城镇
休闲养生 度假避暑——印江精准定位建山水特色城市
文明花开幸福来——印江自治县“五城同创”纪实
基地合理布局 安检每天测试——印江“菜篮子”货足质优
序言
从“三味"看禹华的新闻纯粹
为序前先说说禹华印象。因为这个“印象”直接关系
到这本新闻作品集的诞生缘由,也是我惶恐而又欣然提笔
的原因。7年前,我说:“禹华同志你中了新闻的毒!”;
7年后,他把集子送我手里,说:“请老师为我作个序!”
。我之惶恐在于我的“一语成箴”,我之欣然在于他的“
中毒不浅”。于是我明白,禹华的这份执拗,是刻在骨子
里的骄傲,这份痴迷,让他的热血一直灼灼燃烧。一位对
职业热爱到近乎于癫狂的新闻人,这一印象太过鲜明。
禹华很谦逊,称我老师,自觉很堂皇。其实在新闻的
路上禹华比我们许多同行都要走得远,而且赤诚得毫不动
摇。7年,一步一步坚实行进,一字一句精心打磨,前后发
表了30余万字的作品,禹华收获了自己的春华秋实。
禹华的这本集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消息综合
”,集成40篇新闻稿件,5万余字,包括各类消息、现场特
写等;第二部分是“深度聚焦”,集成50篇新闻稿件,12
万字,包括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第三部分
为“人物故事”,集成30篇新闻稿件,3万余字,包括各类
人物专访、现场故事等。集子共辑稿120篇,20万余字。
细读禹华作品,尤觉“三味”绵长。
其作品带有“草”味,这“草”是田间地头的草,是
从泥土里冒出来的草,是带着露珠的草。正是因为这种草
味,使其作品有了灵魂的“根源”。行文自然,落笔清新
,生活气息浓郁,如“农家小炒”,余味无穷。故事的主
角永远是那些活跃在春夏秋冬的平凡人物,他把这一群像
刻画得惟妙惟肖,把故事情节铺设得多姿多彩。有嵋坨山
上的采茶姑娘,有菌地菇棚里的土家汉子,有木黄的水,
有梵净山的杜鹃花……很多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被他
描绘得热辣而又细雨和风。“题品云山归画卷,收罗风云
入诗篇”,在方寸之间,他一直用心的描绘自己的“白山
黑水”,以匍匐大地的姿态,把基层情怀讲述得很生动。
不得不说,这种视角的偏爱,是一种长期的新闻养成。禹
华把诸如浮躁、犹疑、华而不实、文过饰非等新闻诟病彻
底的扬弃了,惟余本真。恰恰.这种朴实的新闻态度成就
了其作品的生命力。吃的是接地气的“草”,挤出来的是
芳香四溢的“奶”。
其作品很有“人”味。心是热乎的,文字是滚烫的—
—这是我对“人物故事”的评价。从高石坎的护林员罗运
仙到“水火英雄”卢方武,从留守学生的妈妈王德芬到孤
寡老人的“小棉袄”胡传方,从美德少年田密到深山育人
39年的老教师田应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手;风
也受,雨也受,气也受……”禹华融进了生活.他走进每
一个人物,亲近着他们,敬佩着他们,在这些平凡人物身
上,挖掘出最撼人心魄的东西,那就是人性的光辉,闪耀
着真善美的人性的光辉。正因此。其作品始终释放一种暖
人的温度,倡导正面的、积极的、主旋律的价值取向,弘
扬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跟所有优秀作品一样——成风化
人,润物无声。其作品不求“惊天动地”,力戒无病呻吟
,摒弃空洞呐喊,而是细语轻声道出油盐酱醋的针鼻小事
,展现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爱心、奉献、敬业、自强、
坚韧……张扬各色人物身上的特质,成了他的惯性表达。
禹华的这种从容舒缓,是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珍惜生活
的表现,实现了“真我”的观照。其作品表现出的是有“
人味”的良知,是有“人味”的新闻自觉,是有“人味”
的使命担当。
其作品很有“品”味。禹华的作品多次荣获各类新闻
奖,其作品富有活力、张力、感染力,引人回味。这一点
从“深度报道”部分可以看出。记者作文,最怕的是“深
度”,需要发现问题的综合能力,需要分析问题的严密思
维,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综观其深度报道,每一篇
文章都植入问题导向,通过精准的分析,理性的解构,给
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让人信服。作品、申涉及“模式
”“路径”“破题”“观察”之类的文章很多,所花心力
也最多。《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三问印江山地
农业产业》《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印江答好“
扶贫三问”决胜脱贫攻坚》《圈子在缩小模式在升级技术
在提高——印江扶贫开发实现“三级跳”》,诸如此类稿
件,基于宏观上的政策把握和微观上的新闻切口,真正实
现了解决方案的纵深探索,尤显功底。当然,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对这类文章驾轻就熟,关键在于他采访很深入
,而且是带着问题的深入,不是浮在面上的形而上,通过
不断的思考,细心求证,需要鞭辟入里直达本质的辨析,
给读者提供了合乎情理而又突破思维惯性的“参考答案”
。很多文章读后给人启迪,让人掩卷沉思。
可以说,“草”味养成了他的新闻态度,“人”味淬
炼了他的职业品性,“品”味成就了他的作品价值。禹华
是一个有思想的记者,也是一位追求完美的新闻理想主义
者。
集子里的很多文章以前都读过,私下也给予过很多赞
誉。如今辑集出版,认真拜读,感怀更深。在出书也难免
“功利”的当下,很欣慰的发现了这本集子的“纯粹”,
见证了一个执着而孤傲的新闻人倾注全部心血,用社会责
任和新闻良知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且把这种信念坚定成
铁。这,无疑是我们新时代新闻人最需要坚守的东西。
是为序。
王能方
2018年6月25日于锦江河畔
导语
本书共收录了三辑,收录了印江党代会会场搬到田间地头;印江“危改”全面竣工八百户群众喜迁新居;印江青山绿水寿星多;印江依托三张名片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印江:治理石漠化绿山更富民;印江帮助群众找准路子促增收;印江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得实惠;印江“村两委+乡贤”推进乡村治理等文章。
作品不求“惊天动地”,力戒无病呻吟,摒弃空洞呐喊,而是细语轻声道出油盐酱醋的针鼻小事,展现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
后记
不忘初心,追梦前行
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有8年。
8年来,我从一名小学教师改行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不
光是一种角色的改变,更是一种工作的挑战。说是挑战,
更多在于自己是数学专业,担心文字功底不牢,自己干不
了。入行后,恰得益于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家人的
支持,渐渐地,我在新闻路上也就有了几分信心和勇气。
“当你没看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当你看见我的时
候,我在纸上。”或许这就是新闻的魅力,或许这就是新
闻人的价值。
8年来,“行走”是我工作的姿态。伴着阳光、伴着风
雨行走在采访路上,随着思路、随着光标行走在字里行间
。很多时候,朋友、家人打电话来告诉我,在电视或报纸
上看到我采访报道的新闻了,这让我倍感高兴的同时,也
让我感到自己肩上沉重的责任。
8年来,“思考”是我工作的状态。在生活中,我是一
个很挑食的人;在采访中,我也是一很挑食的人。面对老
题材或常规题材报道,不喜欢走寻常路,一直努力寻求其
新法,但苦于功力不深,往往是思考了半天终不得其解,
又回到原点,倒是把工作给拖沓了。
有人说:“你太爱自己了,也至于没有时间去爱你的
家人”。这我一点都不否认。陪伴家人少,但他们没有埋
怨我;与朋友联系少,但他们也没有疏远我,更多的是支
持我、理解我——也正是这些无形的力量默默助我安心工
作。
有人说:“你中了新闻的‘毒’,而且不浅!”这我
一点不后悔。有时一个人守着电脑写稿,有时与同事逐字
逐句改稿,欣喜的是一条条新闻稿件被媒体采用,以及采
访对象一句句真诚道谢的话语——也正是这些精神食粮一
直激励着我努力前行。
细数8年点滴,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
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0余条,在《贵州日
报》发表280余条,《当代贵州》1000字以上文章11篇,《
铜仁日报》发表810余条。获铜仁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一等
奖”3次,获贵州日报社优秀通讯员“一等奖”2次,获多
彩贵州网“优秀通讯员一等奖”3次,贵州新闻摄影学会表
彰为“先进个人”3次,新闻作品《工业兴起“雁”归来》
获2013年度铜仁市广播电视奖广播类“一等奖”、《山村
小学的平安路队》获2013年度贵州广播电视奖广播类“三
等奖”。《印江桅杆村:端好生态碗吃上绿色饭》获得
2016年全国公共机构生态文明宣传作品征集活动新闻作品
“一等奖”。
新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沿着新闻路,追梦前
行,不管走得多艰辛,我都始终不会忘记我最初的选择;
不管走得多远,我都始终不会忘记一直关心我、鼓励我、
帮助我、支持我的领导、老师、同事、朋友和家人,真诚
地向你们道一声:“谢谢!感谢一路上有你们!”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
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
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嘱托,不断增强脚力、眼力、
脑力、笔力,采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稿件,努力做一名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
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为讲述印江故事、传播印江声音、展
示印江形象奉献自己的力量。
左禹华
2019年3月28日于邛江河畔
精彩页
突破说多做少思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印江党代会会场搬到田问地头
“过去开党代会,都是坐在会场里记着笔记,真正记住的并不多。深入田间地头就不同,内容直观生动,是代表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有于会议精神落实。”1月11日,曾多次参加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党代会的徐泽林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开大会、听报告、热讨论,这是以前印江党代会的惯例。然而,1月11日印江召开的党代会上呈现出另一番新气象:没有集中开会,没有听取报告,更没有悬挂标语、摆放鲜花、铺设地毯,党代会被一个分片区、分团组开展的考察活动所取代。大会变成四个小会,县委书记没有做报告,而是把报告放在资料袋里。省下来的时间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把党代会搬到田间地头开,这一做法,受到印江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印江县委书记陈代军说,要后发赶超,就要突破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切实改进作风会风,出实招、求实效,力戒作风飘浮,夸夸其谈。
在短暂一天的考察活动中,来自县直机关和各乡镇的200多名党代表,轻车简从到各乡镇田问地头和企业车间,实地查看了解该县“四城同创”、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减贫摘帽”工作、产业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情况,直观感受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并在乡镇参与会议讨论。会议时间短了,但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2013年1月21日《贵州日报》2版头条刊载)
印江“危改”全面竣工八百户群众喜迁新居
寒冬腊月,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柳乡崔山村,一幢幢新装修的木房格外引人注目。精美的花窗,大红的灯笼、对联,洋溢着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带来的喜气。
“党的政策真好,在我们村搞起村庄整治,把房子修得更漂亮,住起来也不漏雨了,尤其是冬天这个板壁不透风,更温暖了。”谈及农村危房改造带来的变化,村民徐光前深有感触地说。
53岁的徐光前是双女结扎户,多年来,一家人都居住在破旧的木房里。每逢雨天,屋顶像筛子一样,房屋就成了“雨帘洞”。把房屋改造一下是他们一家人共同的愿望。2012年,杨柳乡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时,优先安排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或计生模范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徐光前家被纳人统一实施改造对象。
在农村危房改造中,该县优先改造最危险房屋、最困难和最需解决群众的房屋,严格实行民主评议、三榜公示等程序,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和工程质量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本着“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搞好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圈的“四改”工作和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房屋庭院的“四清”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该县把危房改造项目与村庄整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让群众住进好房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该县2012年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全面竣工,人住8522户,入住率为97.8%。
(2013年1月25日《铜仁日报》3版头条刊载)
印江青山绿水寿星多
6月14日,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乌溪村官寨组,农家人的房前绿树成荫,屋后苍竹翠林。院坝里,102岁的老寿星黄金先和隔壁84岁的祝秋山坐在一起拉家常,脸上挂满了慈祥的笑容,显得格外精神。
黄金先的儿媳妇说,当地生态环境好,空气也好,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家人的帮助下黄金先就会走出院子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黄金先居住的木黄镇乌溪村官寨组,其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4%,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饮食文化、适宜的气候和居住环境等,成为老人长寿的重要因素。在3万多人口的木黄镇里,像黄金先这样百岁的老人就有5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264人。
“青山绿水邛江地,十里常逢百岁人”。在黄金先老人居住的这一片区,随处都是青山绿水,人们生活常年所需的水、食物和药材基本都是来自大自然,属纯天然绿色食品。据专家测定,梵净山周边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5万个,对印江人的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印江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高龄老人较多的县,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据《印江县志·人物耆寿》记载,清道光18年不足1000人的印江县城就有12个90岁以上高龄老人,其中百岁老人2人,最大寿星王戴氏105岁。2011年,印江百岁老人有37人,2013年有40人。
为增强“绿肺”的“肺活量”,印江先后在县城投入资金,在县城“黄金地块”建设了中心广场、文昌公园,打造了印江景观带,启动实施了城市农业公园、观音沟湿地公园、大圣敦体育公园、书法文化广场等,这些都是百姓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目前,印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