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耕地持续减少的今天,食品安全、食物里程、都市农业和垂直农场等话题日益受到关注。本书试图寻找一种适宜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符合可持续原则、切实可实施的城市建筑与农业种植的整合方式。这种方式将农作物和人作为共同主体,是农业生产与城市空间的融合,能提高农业生产和建筑运行的空间和能源效率。 本书对现行的建筑农业形式进行梳理和解析,总结不同类型农业种植活动与建筑的关系特点,提出理想的整合模式,即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人和农作物共同的温度需求是种植空间与建筑结合的基础,农作物对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间的高需求,决定了种植空间在建筑中占据外围位置。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的具体形式受气候条件影响,基于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筑运行的环境控制需求和资源以及二者的供应关系,推断运行时段、判断运行形式并确定相应的空间形态。最后,本书以北京地区住宅为例,提出理想化的范式,推演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空间形态,完成能耗模拟和农业生产预估。通过对现有住宅室内和封闭阳台的光照和温度环境测量,明确潜在种植空间,提出具体的空间设想和改良措施。 作者简介 刘烨,现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8年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O年和2014年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研究,关注都市农业、垂直农场、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研究——以北京地区城市住宅为例”、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基于生产性城市景观的北京中心城区既有社区有机更新研究”等课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减少、农产品“食物里程”增加与都市农业 1.1.2 中国城市的高密度环境 1.1.3 现代农业生产导致高能耗 1.1.4 建筑农业实践缺乏策略指导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1.2.1 都市农业 1.2.2 垂直农场 1.2.3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 1.2.4 屋顶农园与其他露天农业种植 1.2.5 建筑室内农业种植 1.2.6 国内理论与实践概况 1.3 拟解决问题与相关概念解析 1.3.1 拟解决问题 1.3.2 相关概念解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层面 1.4.2 实践层面 1.5 研究维度 1.5.1 学科融合 1.5.2 案例研究 1.5.3 实证调查 1.5.4 文献解读 1.5.5 实验统计 第二章 城市中的建筑农业 2.1 建筑农业类型及特征 2.1.1 垂直农场 2.1.2 基于城市建筑的农业种植 2.2 建筑农业相关技术 2.2.1 农业技术 2.2.2 城市有机废弃物再利用技术 2.2.3 雨水收集技术 2.2.4 可再生能源技术 2.3 建筑农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2.3.1 发展趋势 2.3.2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的空间构成和运转模式 3.1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及作用原理 3.2 生理需求比较 3.2.1 人的生理需求 3.2.2 农作物的生理需求 3.2.3 人与农作物生理需求的异同 3.3 种植空间与城市建筑的结合方式与空间布局 3.3.1 温度需求与结合基础 3.3.2 温度需求与结合方式 3.3.3 光照需求与空间布局 3.4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的气候差异性表现 3.5 气候差异下的农业种植 3.5.1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3.5.2 露天种植时段 3.5.3 设施农业类型及运转的季节性需求 3.5.4 本地农产品供应 3.5.5 农业种植为建筑提供的季节性保护 3.6 气候差异下的建筑及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模式 3.6.1 建筑的气候性和季节性需求 3.6.2 与气候对应的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资源 3.6.3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推演机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地区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设想 4.1 北京地区城市集合住宅的运行模式 4.1.1 气候与农业生产特征 4.1.2 城市集合住宅的环境特点 4.1.3 生产时段与运行模式 4.2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空间形态、技术支持与应用 4.2.1 种植空间形态与种植技术 4.2.2 主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及应用 4.2.3 种植空间的四季运转 4.2.4 在不同类型集合住宅上的应用 4.2.5 建筑的总体高度控制 4.3 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的可持续属性 4.3.1 降低建筑能耗 4.3.2 农业生产——立体种植 4.3.3 能源生产——光伏发电 4.4 基于现有集合住宅的种植空间改良 4.4.1 现阶段的农业种植空间 4.4.2 调查研究 4.4.3 存在问题及实验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地区城市住宅光照环境的农业种植适宜性研究 5.1 测量实验基本情况 5.1.1 测点选择 5.1.2 测量仪器与方法 5.1.3 建筑农业农作物类型及光照强度范围设定 5.2 冬季测量实验 5.2.1 测量实验设置 5.2.2 测量结果分析 5.3 夏季测量实验 5.3.1 测量实验设置 5.3.2 测量结果分析及结论 5.4 室内和阳台光照环境的种植适宜性分析 5.4.1 种植空间季节性变化与适宜种植时段 5.4.2 多个采光面的阳台空间光环境 5.4.3 种植空间光照环境改良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地区城市住宅温度环境的农业种植适宜性研究 6.1 实验基本情况 6.1.1 测点建筑平面布局 6.1.2 测量方法与仪器 6.1.3 农作物适宜温度范围与温度环境分析方法 6.2 冬季测量实验 6.2.1 测量实验设置 6.2.2 测量结果分析 6.2.3 结论 6.3 春季测量实验 6.3.1 测量实验设计 6.3.2 测量结果分析 6.3.3 结论 6.4 夏季测量实验 6.4.1 测量实验设计 6.4.2 测量结果分析 6.4.3 结论 6.5 室内和阳台温度环境的种植适宜性分析 6.5.1 种植空间温度环境的适宜性 6.5.2 种植空间温度环境的季节性变化 6.5.3 种植空间温度环境的改良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既有北京地区住宅建筑种植空间形态改良 7.2 研究结论 7.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人类一天不改变吃喝拉撒的生物学本性,农业则始终是重中之重的“第一产业”。 本书关注建筑与农业种植一体化的空间形态,试图在空间认知和综合利用模式方面有所创新。 本研究突破了农学与建筑学的学科边界,也打破了建筑中以人为单一主体的思维定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