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器物的足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器物的足迹》由日本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编纂,以濑户内为原点,走访数十位日本匠人、作家、设计师,分享器物与人的点滴故事。
濑户内海,不仅有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也是日本生活工艺的中心。这里有柳宗悦、野口勇留下的民艺传统,也是当代匠人聚集之处,是一年一度的“濑户内生活工艺祭”举办地。在这里,商品经济和民艺传统激荡碰撞,孕育出了将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物?生活器物的创作者,造物的初衷是什么?而那些试图将器物容纳进日常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成员走访了多位器物的爱用者与制作者,有活跃在工业设计前言的设计师、当红料理设计师、作家、品牌设计师,以及知名匠人,真诚对谈,形成了这样一册“生活器物地图”。每位受访者对“好”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相通的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器物必然美而有温度,足以照亮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濑户内生活工艺委员会的“濑户内海巡礼”,走访香川、松本、高松、赞岐等地,在饱览当地风景、建筑的同时,寻找民艺运动以来的生活工艺痕迹。
作者简介
杨明绮,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赴日本上智大学新闻学研究所进修。译作有《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情》《一个人的老板》《维梅尔的论点》《林布兰的光》等数十本。
目录
楔子 风——川上弘美
代序 器物创作者与使用者和鸣的协奏曲——三谷龙二
关于民艺、工艺与设计——深泽直人
我挑选东西的眼光,是从餐桌上磨炼出来的——堀井和子
用“大人玩扮家家酒”的心情,培养生活品质——大西静二
加法能发挥的可能性,就是和使用者的想法结合——皆川明
图像剪辑 濑户内的海、岛与街道,没有界线
探访“生活工艺”之乡高松
在高松萌芽的创作之心及“樱制作所”一路走来的历程——请教“樱制作所”会长永见真一先生
专栏 “赞岐民具连”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专访草创成员小川熙先生
三方对谈 摊开生活思想的地图——三谷龙二×鞍田崇×石仓敏明
生活工艺五种形体
孤独的石头或器皿——赤木明登
让我爱不释手的盘子——安藤雅信
不太显眼的器皿——内田钢一
普通的杯子——辻和美
生活中的木制器皿——三谷龙二
生活工艺参考书单
序言
器物创作者与使用者和鸣的协奏曲
我认为,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讲求的不是设
计精美或独具特色,而是毫不矫饰,能与生活融为
一体,功能性强,造型耐看和实用。
日本有许多从事手作、自由创作的人,打造着
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而且有不少人支持这些创作
者;也就是说,很多人正使用着手作的生活器物。
我想这在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说是日本的特色吧!这完全是因为日本人执着
于素材的细致感,以及对于倾注心力、打造细工的
职人精神所抱持的强烈热爱与信赖,这是从古至今
不变的坚持。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就会集了这样一群生活
工艺创作者和爱用者,于每年秋天在四国高松举行
为期两天的活动。工艺圣地香川县,不但拥有漆艺
与茶道等传统文化,还设有县立工艺学校。战后地
方政府亦大力推动设计文化,由流政之、中岛乔治
等工艺家领头的“赞岐民具连”活动,边吸收来自
外地的新风潮,边琢磨自己的设计风格,发展出当
地才有的特色。
因为“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我想要写一本有
关工艺的书,于是,我访谈了几位创作者,再将谈
话内容汇整成文。
虽然有人说工艺界是“不动口,只动手”的世
界,但我想,思考器物与人、器物与生活之间有何
关联时,还是得用言语来表达。
一件物品蕴含着创作者的故事,也有着使用者
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迹”,倾听关于物品的故
事,无论是手作品、机械制品残留在家中的可爱足
迹,还是带点哲理的事,生活器物的前景意外地广
阔。
邀请大家一起用心倾听本书所记录的器物旅行
过的世界,这个小小的故事。
导语
由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编的这本《器物的足迹》是日本“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参展艺术家散文集、访谈录,收录三谷龙二、皆川明、深泽直人、掘井和子、大西静二、安藤雅信、赤木明登等工艺创作者的散文和访谈记录,他们从创作者角度探讨了器物的创作历程、工艺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从使用者角度解读了生活与器物的关系。
精彩页
“赞岐民具连”是香川县知事金子正则与流政之结识后着手创立的组织。金子知事素有“设计知事”之称,在传统工艺与建筑方面造诣颇深,曾邀请丹下健三设计香川县厅舍。流政之是知名石雕家,战后日本的雕刻素材只有木料与青铜,就连艺术学校也不教授石雕,可见石雕地位之低,但《艺术新潮》很早就介绍他的作品,负责采访的编辑就是我。
某次,《艺术新潮》要编辑一个关于“日本十大现代建筑”的特辑。建筑在当时对一般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领域,就和传统落语里一出叫作《褒牛》的剧目(叙述有个小伙计代替主人去别人家里庆贺新居落成时,牛头不对马嘴地胡乱夸赞一番的故事)一样。其实以前的建筑比较贴近百姓,但战后玻璃与钢筋成了建筑的主体结构,高楼大厦兴起,造成一般民众对现代建筑不甚了解、不知如何分辨好坏的局面。尽管如此,丹下健三等建筑师依旧成为备受瞩目的新星。
当时有四本关于建筑的杂志,内文均采用横排的编排方式,被归为“理工类”杂志,内文说明也偏向学术论调,于是我反其道而行,希望以“直排”的编排方式确立新建筑评论风格。
我动员当时的建筑评论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十大”,统计后取前十名,拍摄照片并附上说明。我将这项工作委托给流先生,希望他“跑遍十处地方,拍下这十大建筑的照片”。问卷调查的第二名就是香川县厅舍,也是促使流先生日后探访高松的契机。顺道一提,那时住在东京的流先生去香川县厅舍采访时,偶然遇到金子知事,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机,听说正是在这次对谈中,两人聊到必须设法振兴高松的工艺,这就是“赞岐民具连”的缘起。
“赞岐民具连”的成员以高松显、小西清、山本忠司、安本一夫、冈崎贞夫、神高义隆以及“樱制作所”的永见真一等当地的创作者为主,加上几位大力支持的相关人士,如金子知事,流先生,美籍艺术评论家威萨比,以及建筑评论家、明治大学教授神代雄一郎,还有我。
其实说“赞岐民具连”是一个组织,好像有点名实不符,应该说是一个很随性的团体吧。我们没有组织章程,没有法人,也没有正式的成员名册、会费和事务所,只举行过成立仪式,刊载于“每日新闻”的香川地方版,也没有特别介绍成员身份。除了上述列举的人士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士与公司参与进来,如当地的“冈田酱油屋”,他们以民具连的名义开发新品,构思新的酱油瓶设计。
当时的日本已经有所谓的工艺运动。一九五六年,在工艺设计协会的推动下,名为“日本工艺中心”的专区于丸善成立,其目的是激活地方传统工艺设计,并思考如何销往海外。战后日本非常贫困,机械等先进技术领域没有任何可以外销的产品,当时没人想得到今日的日本能拥有汽车、电器制品等高科技产业实力,唯一能傲视全球的就是手工业,工艺运动正是尝试将日本的工艺品推向国际舞台。另一方面,柳宗悦先生主导的“民艺运动”也逐步推行,然而“民艺”并没有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想法。
流先生对于这两项运动都不太认同,于是前往高松采访的他有了发起“赞岐民具连”的念头。那么,民具连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工艺品”不是“物品”,而是一般人、器物工匠,以及其他领域的工匠之间的一种“人与人的互动”,即“连”。
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形成“旋涡”,由此激发各种创意,有时也会使“物品”结合,或是以“活动”形式呈现,流先生希望在日本以外的地方也能引发旋涡,可惜始终没能实现。
流先生希望能提升创作者的专业意识,借以提升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日本自古以来便有所谓的“匠人精神”,但在大量消费的社会背景下,这股精神已经逐渐淡去。“不是这样的,你们是最伟大的”,这是一直以来流先生对于创作者的鼓励。
突破既有的传统工艺技术框架,尝试朝向不同领域发展,便能促成令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我想这就是民具连的目标与方向吧。例如,山本忠司先生用瓦片设计烟灰缸,瓦片原本是用来砌屋顶的素材,但只要改变一下观点,就能成为放在桌上的物品,就是这个意思。
流先生主持的“石匠塾”会聚了来自各领域的人士,不只石匠,也有专业木匠,还有酱油店的老板,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造就出培育新意的土壤。
“赞岐民具连”的另一个精神代表是中岛乔治先生设计的“民具连系列”。中岛的家具是使用珍贵木料的精致作品,需要依既定的设计中量生产。他来日本发展前,曾就职于诺尔等知名家具制造公司,手艺一流,但他有感于知名企业制作工业制品的椅子已经达到瓶颈,于是来访日本时在流先生的牵线下,参与“赞岐民具连”。受到这股精神的感召,中岛先生遂将自己设计的家具委托“樱制作所”的专业工匠们制作。美国家具设计师与日本小企业的合作,成就了“民具连系列”,我想这就是“赞岐民具连”所追求的目标与精神。
P126-12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