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4修订版)》分为三则故事讲述: 克里奥门尼斯战争是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以及继业者战争之后,古希腊城邦之间的重要争霸鏖战。在这次战争里的塞拉西亚会战中,斯巴达人曾引以自傲的公民兵,最后一次在重大会战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但却在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面前遭遇了惨败。此后,斯巴达人在战场上的勇气、技艺与名望都一落千丈,只剩下曾经的传说飘散于风中。这就是《后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争霸——克里奥门尼斯战争》一文所要讲述的。 永乐七年(1409年),北元嫡裔、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擅杀明朝使臣郭骥。一个月后,明军大将丘福统军十万北伐鞑靼。不料,丘福轻敌冒进,中了本雅失里的诱敌之计,丘福等将领及一千余明军在今克鲁伦河南岸全军覆没。这次惨败,正式开启了朱棣在十四年的跨度里,对蒙古发动五次旨在廓清漠北的远征讨伐战役。要想了解其间的麈战与激斗,请一览《廓清漠北——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之役》。 《尼德兰上空的橙色旗——荷兰立国记和八十年战争简史》一文讲述了源起于欧洲西北部尼德兰地区的低地人,自古罗马时代就桀骜不驯,此后更历经了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明争暗斗,以及英法百年战争的洗礼。最终,以七个省份组成尼德兰共和国,通过宗教改革与金融力量,在八十年战争中反复拼杀与抗争,一举掀翻了强大的宗主——西班牙帝国的统治,并在大航海时代成为著名的“海上马车夫”。 目录 前言 后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争霸 克里奥门尼斯战争 廓清漠北 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之役 尼德兰上空的橙色旗 荷兰立国记和八十年战争简史
序言 克里奥门尼斯战争是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以及继 业者战争之后,古希腊城邦之间的重要争霸鏖战。 在这次战争里的塞拉西亚会战中,斯巴达人曾引以 自傲的公民兵,最后一次在重大会战中扮演决定性 的角色,但却在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面前遭遇了 惨败。此后,斯巴达人在战场上的勇气、技艺与名 望都一落千丈,只剩下曾经的传说飘散于风中。这 就是《后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争霸——克里奥门尼 斯战争》一文所要讲述的。 永乐七年(1409年),北元嫡裔、鞑靼可汗本 雅失里擅杀明朝使臣郭骥。一个月后,明军大将丘 福统军十万北伐鞑靼。不料,丘福轻敌冒进,中了 本雅失里的诱敌之计,丘福等将领及一千余明军在 今克鲁伦河南岸全军覆没。这次惨败,正式开启了 朱棣在十四年的跨度里,对蒙古发动五次旨在廓清 漠北的远征讨伐战役。要想了解其间的麈战与激斗 ,请一览《廓清漠北——朱棣五次远征蒙古之役》 。 《尼德兰上空的橙色旗——荷兰立国记和八十 年战争简史》一文讲述了源起于欧洲西北部尼德兰 地区的低地人,自古罗马时代就桀骜不驯,此后更 历经了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明争暗斗 ,以及英法百年战争的洗礼。最终,以七个省份组 成尼德兰共和国,通过宗教改革与金融力量,在八 十年战争中反复拼杀与抗争,一举掀翻了强大的宗 主——西班牙帝国的统治,并在大航海时代成为著 名的“海上马车夫”。 指文烽火工作室主编:原廓 2017年8月
导语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4修订版)》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克里奥门尼斯战争、尼德兰独立运动和八十年战争、朱棣五次远征蒙古。回顾了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及继业者战争之后,古希腊城邦之间的争霸鏖战;讲述了七个省份组成的尼德兰共和国,通过八十年战争的拼杀,掀翻了强大的宗主国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介绍了朱棣在14年的时间跨度里,对蒙古发动的五次旨在廓清漠北的远征。 精彩页 克里奥门尼斯战争 为了阐明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渊源,首先我们要把时钟拨回到近十年之前。在德米特里乌斯二世去世前数年,亚该亚联盟飞速上升的国运开始到达顶峰。从公元前235年开始,伯罗奔尼撒中部的各城邦——赫莱亚(Heraea)、科雷托(Cleitor)、特尔弗萨(Telphusa)等,一个个地在两三年里落入亚该亚的控制,而在阿提卡和阿尔戈斯,亚该亚和马其顿的拉锯仍在进行。在麦加罗波利斯,亚该亚联盟终于将其成功并入联盟,并连带导致4个中希腊的城邦——特盖亚、奥克美诺斯、曼丁尼亚和卡法叶加入联盟。 对亚该亚联盟来说,麦加罗波利斯的加入代表它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与斯巴达的敌意——这种敌意,来自麦加罗波利斯由获释黑劳士建立的历史。在过去,斯巴达忙于内部纷争,无力对外干涉,但在公元前235年,年轻的国王克里奥门尼斯三世开始统治,当他试图以对外的军事手段转移国内矛盾时,麦加罗波利斯以及整个亚该亚联盟,无疑成了他的目标。引发斯巴达与亚该亚联盟冲突的导火线,是麦加罗波利斯革命引发的间接结果:上述特盖亚等四城邦的立场转变。这4个城邦在政治上对亚该亚联盟并无太多认同,只是在强大的势力之间左右摇摆。在加入亚该亚联盟后不久,它们就被托勒密支持下的埃托利亚联盟策反,加入了埃托利亚联盟。但埃托利亚联盟显然无力保护这4个伯罗奔尼撒半岛腹地的城邦,于是它们在公元前229年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伯罗奔尼撒的传统强国斯巴达。 围绕着阿尔戈斯与阿卡狄亚地区的争夺,从扶持政治派系斗争,发展到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在试图夜袭特盖亚与奥克美诺斯未果后,阿拉图斯在他的第9个任期结柬前,于公元前228年对斯巴达正式宣战。克里奥门尼斯战争正式开始。 克里奥门尼斯战争是希腊政局的一个转折点,亚该亚联盟的快速扩张陷入停滞。不仅如此,这一松散邦联的组织形式并不适应一场高强度的战争,很快,这场战争向不利于亚该亚人和阿拉图斯的方向发展,并迫使亚该亚人开始寻求外援。而战争的另一个参与者斯巴达,刚结束了长久的蛰伏期。 公元前3世纪的斯巴达已不复往日荣光。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斯巴达的国力曾短暂地达到巅峰,那之后,衰弱就开始了。斯巴达的传统社会结构适应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外部的军事威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可以说,在公元前4世纪底比斯短暂的称霸时期中,斯巴达遭受了决定性的重击,这使得它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无缘再成为希腊世界里具有真正话语权的强大国家。到本文所描述的年代,斯巴达已经有如一个进入暮年、疾病缠身的老人,经济危机与财富分配不均成为这一时期斯巴达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些野心勃勃、能力出色的斯巴达国王试图改变这些情况,但都以失败告终。马其顿对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控制,更加恶化了这种局势。每当有斯巴达国王试图采取激进的内部改革政策时,国内的阻力往往会促使他们对外进行战争,当这种转嫁矛盾的手段一头撞上马其顿在希腊南部的控制时,军事上的失败自然就连带着造成国内改革的失败。 前述克里蒙尼德斯战争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阿瑞乌斯一世(Areus Ⅰ)是一个兼具能力与野心的统治者,他曾与安提柯二世一起,把皮洛士的大军驱逐出斯巴达城。但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盟友在克里蒙尼德斯战争中刀兵相见,阿瑞乌斯本人最终在科林斯城下战死。斯巴达双王制的另一位国王阿克罗塔图斯(Acrotatus)也在麦加罗波利斯城下的军事行动中阵亡,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权力斗争。 到公元前244年,亚该亚联盟快速对外扩张之际,斯巴达已沦落为一个只有700多人拥有公民权、财富分配极度不均的城邦。100多名公民控制着极多的财富,全国半数土地落入无公民权的女性手中。公民阶级的崩溃,自然导致城邦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全面混乱。阿吉斯四世(Agis 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国王的。他在国内大力推行社会与经济改革,试图恢复斯巴达巅峰时期的传统制度。按他的设想,土地的重新分配将带来4500份公民份地分配给拥有完整公民权的斯巴达公民(spanjatae)和次等公民(Hypomelones),15000份边民份地给予无地的边民(Periokoi)。他同时也想恢复著名的“斯巴达教育”(Agoge),对斯巴达青少年进行军事化管理。不消说,这种重新分配将会在国内的既得利益群体中掀起巨大的波澜,斯巴达军事制度的重建也足以给邻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阿吉斯四世的结局不难预料。当他带领军队与亚该亚联盟进行战争时,阿拉图斯只是消极避战,等待斯巴达的国内革命。最终阿吉斯四世在公元前241年,因为国内反对派的暴动而失去权力并被杀。他的改革至此半途而废,但却为此后的斯巴达统治者指出一条明路:即使面临既得利益者,尤其是所谓的“监察官”(Ephor,5人组成的斯巴达高级贵族官员,与国王分享权力)的激烈反抗,国王还是要推行国内的制度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这样才有可能拯救斯巴达。 P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