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的战歌/国际名人看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的《中国的战歌/国际名人看中国》作者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到1941年因病被迫离开中国内地到香港然后回美国这几年时间内,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奔走于华中前线,以同样的热情和爱心做了大量有益于中国抗战的事情。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此书。书中不但看到她笔下描写英勇抗战的新四军游击队员,也看到她公正如实地报道在正面战场的人们,从战区司令官到集团军长官,从普通士兵到土匪。以赞扬延安的革命者的热情同样赞扬了第五战区坚决抗战的国民党军官,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英勇行为。 目录 译序 史沫特莱,不朽的战士 一 往事一瞥 渊源 对亚洲的向往 欧洲之行 遥远的地平线 二 中国今昔(1928-1931) 进入“中世纪 精神贵族与无产者 生死场 上海的恐怖 鲁迅 南方插曲 上海游击战 三 帝国主义与革命(1931-1936) 死亡的进军 人的权利 汽车:No.1469 苏联小憩 四 统一战线与战争(1936-1937) 西安事变 人与思想 无畏的斗士 偷越新闻封锁线 战争 五 汉口,最后的日子(1938) 汉口的逆流 红十字先驱 汉口末日 斗争在继续 六 在游击区(1938-1939) 新的土地 新四军 医师急需“教具 妇女们插上一手 一个农场的故事 转变中的军人:第五十军 日军的铁蹄 横渡扬子江 七 穿过华中(1939年暮秋) 张云逸司令员和第四支队 游击队伤员 桂系部队的根据地 安徽:过去对未来 安徽阴谋 事变 凄凉的歌声 上帝的人 我的朋友,一位修女 八 冬季攻势(1939-1940) 日本人的屠刀 合作社 “请转告贵国同胞 冬,士兵在湖北 爱唱歌的司令官 有良心的将军 反抗 九 再访游击区(1940) 又和游击队在一起 我的中国儿子 挺进纵队和盐工 卖国贼与爱国者 别了! 十 重庆和以后(1940-1941) 重庆 救护总队在继续战斗 香港 译后 序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 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呼吁,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不仅是系统 全面地介绍和纪念为建立新中国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际友 人,也是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新时代,通过传承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广交国际 朋友,让更多的外国人来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去 展现今天的中国发展,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 “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收录了多个国家的著名人士 的作品。这些作者在20世纪亲历、见证了抗日战争、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他们通过在华 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切身感受,深刻地诠释了历史和人 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 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 ,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们今天再次阅读这些国际 友人传世的经典著作,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在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变革创新 的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国际名人看中国”丛书中,有很多国际友人,在今 天仍然对中外人文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80年前,这些国 际友人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 情况介绍给世界,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根据地的真相。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 向中国——80年前斯诺他们做到了,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做 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使更多友好的目光投向中 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的看 法都不相同。今天的中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努力 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现在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甚至融人中国,我们无法 回避。我们相信,只要秉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文明相互 尊重、和谐共处,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不同文明间就能够相 互促进,共通共融。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工合国际委员 会、北京培黎职业学校的信中强调指出:“希望你们发扬 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 文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路易.艾黎和宋 庆龄、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人发起成立的工合国 际,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他在华工作60年,为支援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人民和新西 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在人文交流中,这些有着共同记 忆的人物一直是构建平台的主线,因为历史不会忘记那些 为人类的和平与友谊做/tI~:献的人。当习近平总书记在 英国女王于白金汉宫举办的国宴上讲话时特别提到:一位 中文名字叫作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抗日 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 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献出了年轻的 生命。近年来,在何克就读的英国圣乔治中学和李约瑟就 读的英国奥多中学,由英中了解协会和北京大学中国埃德 加·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论文比赛已经开展了三届, 这些英国的中学生已经开始通过论文写作来了解今天的中 国。在美国,来自斯诺家乡的肯尼迪教授将开始《红星照 耀中国》出版80周年的全球巡展;中国问题专家麦金农教 授筹备的以史沫特莱研究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也将在北京大 学图书馆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 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 实。”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外关系正在出现新的特征,因 而对人文交流的目标和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人文交流的背 后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世界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引领各国 民众为了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相向而行”。阅读这些 国际友人们的作品,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 “国之交在民相亲”。衷心祝愿国际友人们的伟大精神历 久弥新,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古长青 ! 孙华 2018年6月于北京 导语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的《中国的战歌》为“国际名人看中国”系列之一,记录了一个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解放的伟大历程,也记录下她像流星一样划过中国人民革命历史长空的轨迹。 本书是历史,是人物传记,是文学巨著,是中华民族震撼20世纪的嘹亮战歌,也是史沫特莱激情昂扬的生命进行曲。 后记 《中国的战歌》1943年在美国出版至今42年了,其间 再版过多次,而且译成了多种文字。然而,似乎难以理解 的是,唯独没有一部中文译本,甚至在这部著作所讴歌的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获得胜利之后,情况依旧。 如今总算有了这样一个译本,我为出现这样一个译本 的必要与可能庆幸,因为与此相关的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政 治环境和学术气氛。 我为能成为这样一个译本的译者感到荣幸。我希望, 我为此而付出的劳动能表达我对于作者的真挚崇敬。她如 今已安息在我国革命先烈的陵园,她的著作已成为宝贵的 历史文献。对于历史文献,任何人无权做事后更动。存真 ,应该是译者对作者的最低限度的尊重。所以,译文,除 个别经过考证确认的拼写错误以外,一切照原作译出,力 争忠实于原作的文字和精神。 但是,任何一部忠实的译作,都不能不是对于原作及 其作者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于这样一部历史跨度较大,涉 及众多人物、众多事件的自传体报告文学著作,尤应如此 。而我,在必要的研究工作方面,只不过是刚刚入门。因 此,很难指望译文的质量能和原作相称。 可以坦率承认的倒是,这个译本一定存在着不少有失 准确而待改正之处。尽管是这样一个译本,其所以还能够 达到目前的可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到了不少前 辈、专家和作者的生前好友的帮助,我谨在此深致谢意。 但是要把他们的名字全部列出来,将会成为很长一份名单 ,其中包括:黄华、王炳南、丁玲、夏衍、沈其震、崔义 田、戈宝权、端木蕻良、臧克家、爱泼斯坦、路易·艾黎 、马海德、魏璐诗,以及周祖曦、刘敬坤,等等。 我诚恳吁请我未及一一求教的专家、学者和了解有关 情况的前辈不吝赐教,俾便纠正错误、改进译文。 江枫 1985年 精彩页 一 往事一瞥 渊源 长久以来,我们家有一些故事在悄声低语中流传,如果是真的,倒可以说明两种不同的气质是怎样随着我父母的结合而融汇到一起来的。一种来自我母亲一方:勤奋、和善、诚恳;另一种则属于叛逆者、流浪汉、信口雌黄的说书人、卖唱的歌手。 我父亲不等我母亲成年就带着她私奔了。外祖父在我姑妈玛丽家找到了他们。我姑妈玛丽是个带着好几个孩子的寡母,却非常能干而且刚强。她看上了我外祖父约翰——瘦弱、和善,面貌很像圣像里的那位耶稣。外祖母那时还活着,从一幅褪了色的锡版相片上看,长得十分标致,但是她长期缠绵病榻,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于是我外祖父约翰娶了我姑妈玛丽。在密苏里北部那些生活单调的小村落、孤零零的一家家农舍之间,一星半点儿流言很快就能传说成骇人听闻的大谎。喜欢拨弄是非的人擅长编造那种令人作呕和毛骨悚然的故事。后来,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农家妇女摇着头叽咕着据说是发生在我外祖父家里的怪事——下流的寡妇……有病的可怜的女人……毒药…… 我外祖父最后由于肺结核而日渐憔悴死去。玛丽护理他时,体贴、温存、无微不至,对他那无穷无尽的挑剔从不顶撞,毫无怨言,而且要求她自己的和他原来的几个孩子全都照她的样子做。至今,我还常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个魁梧、健壮的女人坐在床沿或是跪在床边,低声细语或是默默伴守着外祖父的清晰情景。 约翰就这样死了——爱讲闲话的人们这样说着,同时摇摇头,以暗示某种不便言传的隐私。除此,还能指望什么呢?既然人们都知道他曾在地板上不停地踱步,抱怨他前妻的阴灵在纠缠着他,直到度完他那风烛残年。有人传说,他在弥留之际曾想从灵魂里洗净他毒死前妻的罪孽,但是玛丽用手捂住他的嘴,止住了他的忏悔!这样一个壮实魁伟的女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她来自天晓得什么地方,能做任何一种事情,从用草药给人治病到管理一块不算小的农场,直到把超过整整一打的儿女抚养成人。 玛丽要是早活一个时代,她的才干很有可能会使她被当作女巫烧死,可是她活到了九十多岁,抽完最后一口玉米芯烟斗的烟才撒手人寰。有人说,她曾开着福特车,嘴里斜叼着烟斗,自发飘扬,飞快地四处奔驰,直到奄奄一息。她的身材异常高大,以至在她咽气之后,不得不专为她定做一口棺材。我至今还没有听说究竟要用多少人才能抬动那口棺材,但是到我能够对这类故事有判断力时,我相信那数目一定很惊人。我听我们家那和善的族系的亲戚说,玛丽在来世一定不会居人之后。 我母亲家的人都死得较早——想到他们的善良品质,倒应该说,早死是理所当然的。而我父亲家的人,除去一个当上基督教传教士的叔叔,全都活到了耄耋之年。这两家人的不同气质融汇在我身上,使我的心灵成了一个内战不休的战场。 我还很小.父亲就把我们从北方的密苏里州带到了南方的科罗拉多州——洛克菲勒家的科罗拉多。燃料和冶铁公司是这里的主宰,除了空气,洛克菲勒家占有了一切。我父亲是打算来发财的,结果却成了只能给矿工带来贫困、疾病和愚昧无知的那种制度的牺牲品。 我们过的是一种原始的营地生活,但是现在我才懂得,精神上的匮乏比起物质条件的贫困还要糟得多。当我尝试着回忆所谓文化背景的影响时,所能记得的只有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民歌、牧工的小唱、歌颂杰斯·詹姆士之类人物的歌谣——这些全都是父亲哼唱时我听到的。我不记得母亲唱过,她总是郁郁寡欢。 到十五岁那一年,我对科罗拉多南部和新墨西哥北部那块洛克菲勒财团领地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我父亲干的是非技术性粗活,常常借酒浇愁,想要忘却那些幻灭的希望。我母亲断断续续地当过洗衣工,管过包伙人的膳食。我们史沫特莱家五个孩子好歹也算进过当地那所可怜的小学,但我未能读到毕业,更不曾进过中学。尽管今天的中学毕业生引不起我心底一丝羡慕和追悔,然而我始终相信,如果我当初能有一点科学、数学、文学和语言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有一些更好的生存技能迎接人生。长期以来,我就觉得,我青少年时代的贫困和无知,像千百万人一样,也是向“私有利益”缴纳的贡品。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