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蒙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蒙著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也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醒悟,失落与寻找的传奇。小说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去一家叫喀秋莎的餐厅吃饭。“我每次去吃饭首先是为了喀秋莎这个名字,为了这段歌曲和这歌儿代表的那个年代”。回忆就此拉开序幕。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历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及中、短篇小说近百部,有《王蒙文集》45卷1600万字。曾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2015年茅盾文学奖。 目录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我想念真正的文学(代后记) 导语 王蒙著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精)/精典名家小说文库》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用他惯常的夸张而富于音乐感的笔调,通过“我”的回忆,将现实、想象和回忆互相交织,不无惆怅和苍凉地追忆“我”的逝水年华,从而反思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政治对人的异化。 后记 我想念真正的文学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文学很繁荣。“文革”前十 七年,出版长篇小说二百部,平均每年近十二部。 现在,纸质书加网络作品,一年上千部长篇, 多数是消费性的,解闷、八卦、爆料,还有刺激、 胡诌、暴力、生理之类。 我想念真正的文学,提供高端的精神果实,拷 问平庸与自私,发展人类的思维与感受能力,丰富 与提升人的情感,回答人生的种种疑难,激起巨大 的精神波澜。真正的文学,满足的是灵魂的饥渴。 真正的文学,读以前与读以后你的人生方向会有所 区别。我相信真正的文学不必迎合,不必为印数而 操心,不必为误解而忧虑,不必为侥幸的成功而胡 思乱想,更不必炒作与反炒作。 真正的文学有生命力,不怕时间的煎熬,不是 与时俱逝,而是与时俱燃,燃烧长久,火焰不息。 它经得住考验掂量,经得住反复争论,经得住冷漠 对待与评头论足。不怕棍棒的挥舞,不怕起哄的浪 涛。 真正的文学充满生活,充满爱情,充满关切, 充满忧思与祝福。真正的文学充满着要活得更好更 光明更美丽的力量。 不要听信文学式微的谣言,不要相信苛评派谩 骂派的诅咒,也不要希冀文学能够撞上大运。作家 需要盯着的是大地,是人民,是昭昭天日,是历史 传统,是学问与思考,是创造的想象力,是自己的 海一样辽阔与深邃的心。 我的处女作《青春万岁》压了二十三年,一九 五六年定稿,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版,但是它至今 仍然在不停地重印,仍然摆在青年人的案头,仍然 是阅读对象,而不仅仅是研究者的文学档案。 我的《这边风景》,初次定稿于一九七八年, 出版于二○一三年,尘封了三十五年。作者耄耋了 ,书稿却比一九七八年时显得更年轻而且新鲜,哪 怕能找出它的明显的局限。 我的《活动变人形》初版于一九八六年,至今 已经出版了二十九年,仍然有新的重印。 我有时发问,文学作品是像小笼包子一样新出 锅时滋味好?还是像醇酒一样经过一些年的发酵效 果好?或者二者都是? 文学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感动,是一种对 精神包容空间的开拓,又是一种犀利的解剖与挖掘 ,还有痛彻骨髓的鞭挞。从文学里可以看出一个人 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从 文学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智慧、灵活与庄严 。从文学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美好或者偏狭,高尚 纯洁或者矫情作秀。 文学并不能产生文学,是天与地、是人与人、 是金木水火土、是爱怨情仇死别生离、是工农兵学 商党政军三百六十行产生文学。从中外文学史上看 ,写作人如果一辈子生活在文学圈子里,或者是把 自己封闭起来,就太可怜了,他们容易失眠,容易 自恋,容易发狂,容易因空虚而酗酒、吸毒、自杀 ,还容易互相嫉恨窝里斗。 让我们更多地接地气,接天气(精神的高峰) ,接人气,也接仙气(浪漫与超越),接纯净的空 气吧。 眼界要再宽一点,心胸要再阔一点,知识要再 多一点,身心要再强一些。我们绝对不能仅只满足 于精神的消费,更要追求精神的营养、积累、提升 与强化。 书评(媒体评论) 王蒙的思想,既传统又现代,既驳杂又果决 。青春年代的经验、记忆和思考,贯穿着他的写作 史,他的语态和神思中,也一直活跃着一个不安的 灵魂。时代的印痕强大而不容修改,但我们又常常 在王蒙滔滔不绝的辨析与反诘中,找到重新理解历 史的缝隙。 ——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精彩页 《喀秋莎》是我的少年,是我的早恋,是我的十二岁。解放前我就会唱这首歌了,我喜欢这个歌的歌词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有一个歌不曾怎么流行,它唱道: 我们大家,都是熔铁匠。 锻炼着幸福的钥匙, 让我们举起,高高地举起, 打呀打呀打…… 它和“兄弟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那光明的路”和《华沙工人歌》一样,是我的少共青春,是我的加入地下党,是我的十四岁。 有一支歌叫作什么来着?它唱:“联队最光荣,骑马越过草原,越过了森林还有山和谷,”它唱:“联队最光荣,你呀你该骄矜,”最后归结为:“我们的将军,就是伏罗希洛夫,从前的工人,今天做委员。”我唱着这个歌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 而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爱唱的苏联歌曲是:“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此外应该提到《太阳落山》:“太阳落在山的后面,在河滩上升起薄雾炊烟……”它是我的十六岁。 我还要特别提到那些歌唱斯大林的歌:“阳光普照美丽的祖国原野”“在高高的山上有雄鹰在飞翔”“我们辽阔的大地日新月异,更充满了自由美丽……”这是我结结实实的大革其命的青年时代的证明,是我的共青团干部生涯的标志,是我政治上自以为优越于许多人的证明,唱这些歌的时候我周身温热,自以为是在拯救全世界,创造全世界。对了,那时我走向十八岁。 在我十九岁的时候国家宣布进入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我开始热衷于体味生活的美好,它的代表歌曲是诗剧《卓娅》的主题歌:《蓝色的星》。事后再想,这个歌过于软绵绵了。 二十一岁的时候我爱唱《小路》和几首从来没有听到过任何人演唱的歌。一个是《快乐的风》:“唱个歌儿给我听吧,快乐的风啊……”请想想,哪里还有这样美好的歌诗,连风都是快乐的。再一个歌是:“我的歌声飞过海洋,爱人呀别悲伤,国家派我们到海外,要掀起惊天风浪。”第二段是:“不怕狂风不怕巨浪……因为我们船上有个/年轻勇敢的船长。” 不是百无聊赖,不是花花草草,不是摇臀摆腰,哪个二十一岁的青年人唱过这样好的歌? 《纺织姑娘》是我的二十二岁,是我的爱情与人生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是我的生命的第一个大潮涨满。是我从金色的幻梦进入人生的开始。 与别人不同,《莫斯科近郊的傍晚》确实曾经给我带来傍晚的情绪。那时还有费奥多洛娃五姐妹的访华,她们的代表唱是《田野静悄悄》,还有《山楂树》。这些歌似乎都是表达黄昏情绪的。 到了六十年代,我的青年时代与苏联歌曲的流行一同结束。 包括苏联国歌,我也很喜欢,尽管在所谓《萧斯塔柯维奇回忆录》里它被嘲笑了一个溜够。歌中唱道: 俄罗斯联合各自由盟员共和国, 结成永远不可摧毁的联盟。 呵,我们的祖国, 呵,她的光荣永无疆, 各民族友爱的团结坚强…… 我要为我所喜爱的苏联歌曲修建一座纪念牌——牌是谦虚,而并非碑的别字。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