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上下唐浩明精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唐浩明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阳市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就学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入岳麓书社工作,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职。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折》、《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直图书第3名;《杨度》获国家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目录
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
梁启超序文
治身
猛火煮,慢火温
民胞物与之量与内圣外王之业
以写日记来固定恒心
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人生宜求缺
将仁心变为行动
德行上的五条告诫
夜郎自大最坏事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何必远行求学
苟能自立志,则为圣贤豪杰
为学最要虚心
不做假名士
常存敬畏之心
不取非道义之财
除去牢骚,培养和气
尽心做事,不计成败
不精明则遭欺侮
不好收拾是败家气象
藏身匿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戒奢戒傲
不苟取
等差不紊,行之可久
和易调郁
不亢不卑
人以伪来,我以诚往
一味浑厚
全副精神,首尾不懈
精神愈用愈出
以诚愚应巧诈
有实心,乏实力
提起全力,早夜整刷
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长傲与多言为凶德
勤奋以图自立
怨天尤人不可以涉世养德保身
智慧愈苦愈明
日慎一日,久而敬之
从裕字打迭此心
起早乃长寿金丹
戒酒,早起,勤洗脚
惰傲致败
军事与巨室之败非傲即惰
慎饮食,节嗜欲
谦谨为载福之道
以身许国,愿死疆场目见千里,不见其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待谤言的两种态度
广大与不药
莫靠他人,专靠自己
坚持不服药
静坐
节制血气与倔强
每天须有闲时
以自养自医为主
不必占天下第一美名
发抒积郁,暗调肝疾
存倔强,去忿激
懦弱无刚为大耻
读书养气,小心大度
肝病因心高
养生种种
在自修处求强
至味大补,莫过于家常饭菜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不取巧
悔、立、达
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半由人力,半由天命
敬与恕
涵与泳
生平三耻
苦心劳神
有恒、早起、厚重
心无愧悔
饭后走数千步
十五六岁时宜教导得法
一意读书,不可从军
有常是第一美德
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保身为重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用工不可拘苦,须有趣味
仁厚纯洁,勤劳谨慎
静坐默坐
敬与和
养气
多言乃德之弃
《大壮卦》与“养气”章通
心之凝定
以明诚求裕
精神要有余
看人看结怨时
虚心与自窒
虚与实主一
由水而悟养生无间
缉熙光明与正位凝命每天每月应做的事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善待兄弟即是孝
慎交朋友
家庭日用中有学问
联姻但求勤俭孝友之家
处非常顺境而战栗恐惧
若骄奢淫佚则兴旺立见消散
不以做官发财,不以宦囊遗子孙
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
思为曾氏家族置义田
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半耕半读
母丧未除不受官职
不积银钱遗子弟
以勤俭教导新媳妇
曾纪琛终生抑郁
鱼猪竹蔬
出门宜常走路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不求好地,但求平安
治家八字诀
情意宜厚,用度宜俭
勤苦为体,谦逊为用
不信补药僧巫地仙
不非笑人,少坐轿
不待天概人概先自概
与地方官相处之法
祭不欲数收啬与节制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患难风波之兄弟
门庭太盛,非勤俭难久支
六分天生,四分家教
以耕读为本
仕途关乎时运
儿侄辈多不长寿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继承家风,强调劳俭
辟菜园雇人种菜崇俭可以长久
虽烦劳却远胜寒士的困苦
对袁榆生不宜过露痕迹
不沾富贵气习
人肯立志,凡事都可做到
考前不可递条子
夜饭不荤
家中兴衰,全系于内政之整散
对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
为各房及子孙榜样
家庭多获九弟之助晚年亦常服补药
内眷不穿绸缎不用荤
常怀愧对之意
居官四败与居家四败
盖屋摆地球仪
纪官考取案首
京师势利之薮
败叶满山,全无归宿
以身作则与用人
悼念温甫
手足情重
超然对待荣观
子弟骄多因父兄骄
晚年心态:盼添丁、重亲情、读理学
收管好寄回的信函奏稿
治世
以宽厚之心待人
用人听言皆难
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盛时预为衰时想
郁怒最易伤人
天道忌巧、盈、贰
居乡居城,利害参半
庸医多而良医少
成事的动力:贪利激逼
君子不谓命
读书贵有心得
良友及不测之祸与窒欲惩忿古人胸次潇洒旷远
为势所驱
两副联语
不要求取回报
思得一二好友
以厚实矫世之浇薄浮伪等
光明俊伟之文章
静中细思人生之有限
读韩文岸然想见古人
检讨与小珊争吵的不是
誉人言不由衷
内讼种种不做权臣
于勤俭谨信外加忍浑
何绍基与冯树堂、吴廷栋
良友言行之启迪
饱学之士汪梅村
日记与人才夹袋
吃苦与不留钱财给子孙
罗遵殿是当世第一清官
与胡林翼互许为知言
周弢甫颇习洋务
演奏浏阳古乐
严树森效胡林翼而适得其反称赞李鸿章杀降
李善兰与张斯桂、张文虎
老辈好善
人才档案
叹惜友人凋落
取笃实践履之士
君子之看待施与报
以朱子之说格物致知
生平重视友谊
转机始赖一二人
不忧兵与饷而叹人才缺
官府若不悔改则乱萌未息
希图挽回天心
直道而行
讨厌宽厚论说模棱气象
相信与相疑
窗棂愈多则愈蔽明
荆轲之心,苌宏之血
士各有志
互相箴规
以得人为强
渐实则能渐平
饱谙世态
礼义法度当应时而变
湘军兵勇体质荏弱
穷途白眼此处好比夷齐之垅
懵懂祓不祥
取人小处实处,与人大处空处
天下事理皆成两片
忠于统领
祸生于舌端笔端
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功效
治政
不轻受人惠
精彩页
猛火煮,慢火温
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老师朋友上下扶掖,即便是懦夫也会立有志向。我想起朱熹的话:为学好比熬肉,先必须用大火煮沸,然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透。我平生学问上的工夫,完全没有用过大火煮沸,虽然略微有点见识,乃是从悟性这个境界里得来的。偶尔用过功,也不过是悠闲把玩而已,好比没有沸腾的汤,即刻便用慢火温煨,将会越煮越不能熟透。
这段话出自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九月十八日给诸弟的家信。此时曾氏年龄32岁,入京已三年,官居翰林院国史馆协修官,秩为正六品,属中央政府里的低级官员,俗称小京官。受信人为他的四个弟弟。四个弟弟都在老家湖南读书,且无一人有任何功名。此时的曾氏身为词臣,公务清闲,得以有时间读书做诗文。这段时期,他以《朱子全书》为课本,究心程朱理学,所引的这段朱熹的话,便出自于《朱子语类》。朱熹的原话为:“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复自家原来之性,乃恁地悠悠,几时会做得?大要须先立头绪。头绪既立,然后有所持守。”
朱熹的意思是,求学问的过程,就好比用火煮食物一样。先要用大火将食物猛烈地煮一阵子,待它已经熟了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食物——尤其是难以煮熟的食物,比如肉类,如果一开始不用大火猛煮的话,它根本就熟不了,但也不能一个劲地用大火,那样就会把它烧焦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则需用小火慢慢细细地熬出来。朱熹认为,要恢复人原本的诚善之性,要为人生立一个大的规模,必须用一段时期大量地刻苦地攻读圣贤的经典著作。有了这样一段过程之后,才有可能再来悠闲地阅读,细心地体味书中精义;如果一开始就欠缺这个刻苦攻读的过程,那么一辈子也得不到真正的学问。
曾氏在唐鉴的指导下与倭仁等人一道,通过严格修炼,其信仰更为坚定,其心思也日趋纯粹。在求取学问的途径上,他亦甚为认同这种“先猛后温”的方式。鉴于过去缺少“猛火煮”阶段,他决心以加倍勤奋来予以补救。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氏在给诸弟的信后附了一份课程表。其日常功课的主要内容便是读书求学:读完二十三史,又特别注明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一书不读完,不读他书。每天写日记。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学问、经济、艺术四门。每日做诗文数首。每天早起作字,夜里一律不出门。
曾氏将这个自己很认同并切实照着办的读书方法告诉诸弟,无疑是希望弟弟们也能照着做。曾氏的这四个弟弟,眼下正是全职读书郎,实在是应该趁此大好时候来一番“猛火煮肉”,即集中全副精力大量地日夜兼程地读书做诗文,借以立下学问规模。笔者也很认同这种求学方式。人生在世虽然漫长,可以活到七八十岁,甚至高达百岁,但不需旁骛,能系统读书的时间也不过十多年,这十多年的求学岁月对一生的事业和成就关系巨大。在这段时间里有没有“烧过猛火”,常常是日后的人生有无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人在学校里读书时不知珍惜;到了中年以后才痛切感受少壮不努力所带来的后果,再思补救,为时已晚。因为中年之后,按求学的程序,是应该到“慢火温”的时候了。那时若再用“猛火煮”,且不说各种条件已不具备,即便具备,“温”的阶段岂不要下移到老年!人到了老年,还能有大作为吗?曾氏这段话明明白白说的是治学,但辑者为何将它归于“治身”一类呢?据笔者揣测,因为曾氏是在对诸弟讲立志时,引来这段求学方式的议论的,其目的还是归结在立志上。
民胞物与之量与内圣外王之业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P2-3
导语
曾国藩以中国学问为教材,不仅尽可能地完善了自我健全的人格,而且成就了一番事功,并因此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走向,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曾国藩认为,人生的“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从唐浩明著的《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上下唐浩明精品集)》可以看到曾氏是如何修身的,又是如何办事的。
看透曾国藩,最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
这部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序言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
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
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
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
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
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
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
斯而已。
孟子日“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信否尽人皆可学焉
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
言也。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
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窳败之习俗以雷
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荀卿
亦有言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而严师畏友又非可亟得之
于末世,则夫滔滔者之日趋于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
,其亦惟乞灵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
夹辅,自营养,犹或可以杜防堕落而渐进于高明。
古人所以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日三复,而终身诵焉也
,抑先圣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书》、《六经》亦
盖备矣。然义丰词约,往往非末学所骤能领会,且亦童而
习焉,或以为陈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诸贤阐扬辅导之言
益汗牛充栋,然其义大率偏于收敛,而贫于发扬。夫人生
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
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日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也明矣。
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
,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炼其身心
,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无所挠枉?
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非有所程式而养之于素,
其孰能致者?曾文正之殁,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事
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
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
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
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
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
所能逮也。孟子日“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日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况相去仅一
世,遗泽未斩,模楷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
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内容推荐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导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太平天国运动初起时,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奉命组办团练。他善于识人用人,坚毅不屈,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后攻灭太平天国。
晚年倡导洋务运动,建造兵器厂、轮船厂、翻译馆,筹划学童留洋,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曾国藩恪守理学,严于修身,被人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镇压太平天国和处理天津教案饱受非议。
唐浩明著的《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上下唐浩明精品集)》由著名作家及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先生从《曾国藩全集》中精选出五六百篇有代表性的嘉言语录,作了翻译和点评,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及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从修身、齐家、为学、治军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是了解曾国藩思想的很好的读物,也是我们进学、修身乃至建功立业的很好的参考书,很值得一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