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电影(第2版)/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陶妍妍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陶妍妍著的这本《最美的电影(第2版)》着眼于“影像中国,梦幻人生”,落点在“最美的中国电影”,时间跨度为中国电影100年,分为童真时代、青春物语、梦想之舟、别样情感、时代典藏、世间幽暗6个章节,通过近50部中国电影,为读者打开一幅了解世界的绚烂多彩的画卷,让读者体会电影作为“造梦工厂”的独特魅力。全书以比较故事化、性灵化的笔调加以叙述,在保证知识精准的基础上,力求传事物之神,畅人物之情,图文并茂,版式精致,让读者在电影的故事里,体会情感、探索人性、展望未知。
目录
童真时代
《大闹天宫》:中国动画镇山之宝
《牧童》:水墨画中的诗与梦
《天书奇谭》:志怪动画大片
《宝莲灯》:新时期国产动画大片
《麦兜的故事》:寂寞童话
青春物语
《青春万岁》:理想主义的青春之歌
《青春祭》:傣寨往事
《红衣少女》:80年代青春之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青春望入空门
《十七岁的单车》:无处嘶吼的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灼热的青春时光
《艋胛》:以黑道的名义诠释青春
《独自等待》:现实版青春之歌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缅怀80后的青春期
梦想之舟
《汪洋中的一条船》:天地问大写的人
《喜剧之王》:我的卑微与伟大
《立春》:春天是个忧伤的季节
《钢的琴》:就像那一场宿醉
《可可西里》:行进在荒凉的高原上
《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传记片
《建国大业》:主旋律电影的新探索
别样情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
《阿诗玛》:一朵美丽的金花
《庐山恋》:“文革”后的第一部偶像剧
《阿郎的故事》:一颗父爱催泪弹
《甜蜜蜜》:甜蜜有时忧伤有时
《桃姐》:简单生活
《半生缘》:一段残缘
《那山那人那狗》:翠绿色的短笛曲
《岁月神偷》:写给老香港的情书
时代典藏
《阿Q正传》:中国人的劣根性
《京都球侠》:商业片初试品
《小城之春》: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黄土地》: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
《红高粱》:一曲生命的赞歌
《蝶变》:徐克基因初体现
《三峡好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悲情城市》:寻找台湾的根性
《卧虎藏龙》:为好莱坞配的一道中国菜
《霸王别姬》:不疯魔不成活
《赛德克巴莱》:野心之选梦想之作
世间幽暗
《旺角卡门》:孤岛人生
《无间道》:黑白世界的迷失
《英雄》:胸怀天下者方为英雄
《让子弹飞》:一个天才讲故事
《门徒》:冷血与温情并存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
,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
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
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
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
、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
、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
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
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
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
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
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
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
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
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
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
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
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
,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
,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
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
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
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
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
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
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
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
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
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土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
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
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
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
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
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
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
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
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
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
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
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
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
”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
,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
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
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
,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
、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
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
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
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
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
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
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
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
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
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
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
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
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
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
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
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
,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
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
、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
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
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
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
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
,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
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
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
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
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
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
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
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
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
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
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
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
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
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
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这样的现象,又何尝
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
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
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
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
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
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
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
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
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
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
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
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
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
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
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
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
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
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
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
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
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
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
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
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
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
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
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
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
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
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
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
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
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
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
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
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
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
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
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
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
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
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
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
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
,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
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
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
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
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
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
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导语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陶妍妍著的这本《最美的电影(第2版)》就是该套丛书之一,选取我国47部代表性电影做介绍,展示了其内在独特的美。
精彩页
《牧童》:水墨画中的诗与梦
导演:特伟、钱家骏
类型:水墨动画
制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映:1963年
剧情:
一个牧童,善于吹奏短笛。一早出去放牧,歇在一棵大树上,朦胧地进入梦乡。梦中他似乎醒了,却找不到自己的水牛。于是沿着山路寻入深谷旷野,一路上询问顽童、樵夫和渔翁,在他们指引下,他来到一个风景迷人的幽境。那里峰峦雄奇,飞瀑从悬崖上奔泻而下,直落在岩石上,铮铮作响,组成奇妙的乐声,激流奔向碧绿深潭,牧童看见自己的水牛正匍匐在潭边欣赏着美景。他要水牛跟他回去,水牛却流连忘返,甚至与小主人反目。牧童又气又急,忽然想起了短笛,就折竹制成笛子,吹奏他那动人的乐曲,水牛听到这熟悉的音乐,循声而去,慢慢依偎在牧童身边。牧童欣喜地拥抱着水牛。梦醒了,时已黄昏,他牵着牛,迎着夕阳归去。
解读:
在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问世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和“小蝌蚪”展现的简单的小鱼小草不同的是,《牧笛》是一次大的升华:片中有山有水有云、有花有鸟有人,整部作品可说是中国水墨画的集大成者。
水墨动画片可称为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悠远。因为片中出现的每个场景都是一笔笔精心画出来的,制作成本是普通动画的三倍。因为画面需要连动起来,并不是所有画家的画风都适合做成水墨动画,比如徐悲鸿的马就没有实现。也因为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传统的水墨动画留下的经典作品并不多。而这部由李可染做美术指导的《牧笛》,无疑是其中精品。
动画片的情节都很简单,水墨动画的优势在于画面和音乐完美配合,在于意境的勾勒,在于中国式审美的表达。
一曲竹笛拉开序幕,牧童骑在牛背上,摇摇晃晃地穿过葱茏的柳树林,进入画面中央。
很喜欢牛儿泅水的那段,黝黑的牛背一点点淹没在奶白色的水面下,牧童和水牛打起水仗,牛儿却贪恋河水,丹凤眼的小牧童转了转眼睛,拿出牧笛吹上一曲,引得牛儿上岸。
水牛自由地去吃草,牧童来到树上休息,这时吹响他的竹笛。这段十分精彩,笛声在这里不仅仅是笛声,也是黄雀的歌声。牧童与黄雀的对歌,在音乐的配合下,表现出单幅水墨画无法表现的优美,黄雀在竹林间扑腾呜叫,牧童的手指在竹笛上快速游走,连牧童的牛,也听得津津有味。
不知怎么,牧童睡着了,两片树叶在空中旋舞,幻化成两只金色的蝴蝶,牧童进入了“梦蝶”的状态。好像他又醒了,却遍寻不着水牛。
从这里开始,前面小品式的画面开始转入磅礴大气的水墨场景:山、水、云、树、鸟、人,这些传统水墨画中的经典元素,开始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牧童向草坪上的孩子打听,又追问树林中的樵夫,却遍寻不到水牛。画面开始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壮阔的飞瀑飞流直下,原来他的牛就在这里,被这份钟灵毓秀所吸引,不愿回到牧童身边。
小牧童只好坐在竹林的岩石上,开始用音乐引回水牛。这是一段极为优秀的吹奏秀,牧童漂亮的指法,逼真的人物动态,都被一一展现出来。而百鸟渐渐聚拢四周,在笛声的烘托下,各种鸟儿飞舞的画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水牛终于回到牧童身边,这时牧童的梦却醒了。他跳下树,吹着笛子,和心爱的水牛徜徉在夕阳下的水田梗上,渐行渐远。
《牧笛》虽然只有短短的21分钟,但却是一部集中国传统审美之大成的动画作品。无论是李可染画的水牛,还是曲笛演奏家陆春龄的精彩演奏,都让这部短片充满了诗意的美。
今天的孩子们熟悉的是迪士尼和奥特曼,好莱坞动画电影一推就是好几集,日本动画形象更是占据主流市场。即使一些国产动画,无论画风还是情节设计,也非常欧美化。其实中国动画影片也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一些杰作,几乎得遍世界上所有的动画电影节的金奖和银奖,成为一代人难以割舍的童年情结。
也许有人说,《牧童》这样的动画片,缺少激烈的剧情冲突,人物设计也不丰富,故事又那么乡土,完全不能满足现在都市儿童的需求。但它至少有很好的审美品位,它用中国民族音乐推动了乡土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真正的中国式审美的熏陶,这,难道不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吗?
P6-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