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赫尔曼·黑塞从青年时期就退隐乡间,在晴耕雨读中品味自然赋予的生命趣味,写下了这本诗歌散文经典。从“童年的花同”里的欣欣向荣,到博登湖畔渔村中的园圃之乐,从最为理想的伯尔尼乡野别墅,到卢加诺湖畔美丽的公寓,黑塞那不倦劳作的身影总是与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各自陶然。 如果了解黑塞一生的坎坷遭逢——早年逃学,后又自杀未遂,两度婚变,遭遇两次世界大战,被纳粹列入不受欢迎的作家名单,一度穷困潦倒,长期受病魔折磨——便会从这本有如淡水彩画般隽永宁静的文集中,读出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黑塞这本文集,在清丽中有厚度,平和中有力度,令人在轻阅读中获得思考的深度。 目录 丛书总序 译者序 精神圆梦 田园春讯 九月 童年的花园 青春花园 外在世界的内心世界 致胞弟 博登湖畔 花的生命 暴风雨之后 花儿也不能 龙胆花 薄暮中的自玫瑰 石竹花 花香 风信子的花香 石竹的花香 紫罗兰的花香 木犀草的花香 茉莉的花香 水仙的花香 玫瑰的花香 天芥菜的花香 最早的花 草地卧躺 树木礼赞 告别博登湖 蓝蝴蝶 修剪过的栎树 老园 哀老树 日记 丢失的折刀 晚夏 对照 花枝 百日草 初秋 夏秋之际 浇花 为一小块土地尽责 园圃时刻 桃树 满树桃花 园丁的梦 退化 耶稣受难日 日记一则 “如同失落的故乡”——黑塞信函中的园圃情思 狮子的哀诉 致友人书信中的园事记趣 千年之前 叙事作品 梦中之屋 鸢尾花 序言 精神圆梦 韩耀成 对一个未达成的夙愿之补偿 黑塞在他的童话小说《鸢尾花》中说:“所有的孩子 都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感受的强烈和细润程度因人而异, 很多人早在学习第一个字母之前就把这一切忘掉了,好像 从未有过这种感觉一样;另一些人童年的秘密还保留很长 时间,其残留部分和回响一直伴着他们直到白发苍苍的耄 耋之年和心力交瘁、身体孱弱的风烛残年。”人的一生中 会有各种各样的梦,尤其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梦或者说 愿望,多数人越是年迈,这些梦的反响也越强烈。我的童 年是在浙北山区度过的,那时有两个梦:游览雁荡山和莫 干山。前者是因为看过一出京剧武打戏《雁荡山》,一心 想去探访山中的响马;后者是因为莫干山风光旖旎,是风 云际会之处,又有名人墓地。这两个愿望均于垂暮之年先 后达成。青年时代我又有了一个新梦:翻译《少年维特的 烦恼》。此梦的缘起,是一年暑假期间,我卧躺在北大未 名湖畔浓荫覆盖的草坪上诵读《维特》。维特和绿蒂的爱 情悲剧令我感叹,书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令人神往。那时我 萌生了翻译《维特》的愿望。几十年之后,终于在生活奔 波和事务羁绊的缝隙中,挤出时间译出了这部名著,实现 了心中的夙愿。 还有一个园丁梦延续的时间更长,它萌发于童年,经 少年、青壮年,到暮年,伴随了我的一生。我成长在山区 ,整天与竹木、果树、花草为伍。种种儿时记趣一直珍藏 于心。我常常静观雨后春笋的露头和生长——其实,这是 肉眼无法察觉的景象,一般要用延时拍摄或定格拍摄才能 显示;又如,多少个除夕之夜,坐在古银杏树下翘首期待 奇花一闪,以期能交好运——其实,这是乡间传说,虽然 银杏开花确实是在夜深人静时,但并非在除夕,它也和昙 花一样短暂,银杏开花同样也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在屋前 的梅园里,我知道,哪些棵的青梅甜润,哪些棵的梅子酸 涩;我也曾在栗树的枝桠上搭上木板,和玩伴夜宿其上, 树下拢一堆暗火,将带刺的壳斗埋于其中,待到栗子烤熟 时,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我也不时为果树培土,为花木 剪枝。我的心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和谐、宁静与 妩媚融入了我的灵魂。高中毕业时,曾想报考园艺专业, 只因我所倾慕的那所大学没有园艺专业而作罢。就这样, 我改道外国文学。职业变了,但园丁梦未曾须臾消失。如 今已是耄耋之年,可以肯定地说,伴我一生的这个心愿是 不可能实现了。正在这时,受邀翻译黑塞的《园圃之乐》 。黑塞的这本描写花木生涯、园圃之趣、园圃之乐的诗文 合集,对我来说不啻是他乡遇故知,黑塞对简朴、宁静、 淡雅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大自然的倾情,也引起我的共 鸣。我把翻译《园圃之乐》视作精神圆梦,是对自己未达 成的夙愿之补偿。 走出痛苦和迷惘,跨越危机四伏的坎坷人生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施瓦本的小城 卡尔夫市,父亲是传教士。1891年黑塞考入毛尔布隆神学 院,翌年即逃离学校。随后又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被送 人精神疗养院。不久,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学徒,三日后就 逃走。此后,直至1903年,他先后在图宾根和瑞士的巴塞 尔当书店店员,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并开始写诗, 发表并出版了一些作品。由此可见,从少年时期开始,黑 塞的生活就很纠结,问题连连。尽管如此,童年生活在作 家心里还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 这正是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德国状况的写照。从1924 年开始,德国的革命高潮、社会动乱、通货膨胀、经济危 机都已过去,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新的经济危机开始之 前,德国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黄金时期”。这时“新 实际主义”大为流行,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取代了表现主义 ,作品追求客观性、真实性、文献性和纪实性;摒弃非理 性的崇高幻想,摆脱激情和英雄主义的羁绊,致力于“小 人物”的塑造。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纳粹上台才告结束。 当时,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德 国人处处都在追随美国时尚,学习美国的爵士乐、夜总会 、综艺节目、好莱坞的滑稽歌舞和时事讽刺剧、百老汇的 音乐喜剧,形成了所谓的“美国风”。然而,大众媒体是 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便捷,另 一方面它又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随后的纳粹统治和第二 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黑塞预见的正确性。 即便在记述和描写园事劳动的《园圃时刻》中,作家 也不忘抨击第三帝国的社会现状,讽刺和批判纳粹的狂妄 野心: “长者的智慧/和圣贤的文章今日已经不合时宜,/ 甚至横遭某些人的嘲笑和践踏,/宛似这堆废弃之物”, 是对纳粹禁书、焚书、毁灭人类进步文化的批判;“然而 那激情,那强烈的情欲仍需加以驯化,/以匡正他人,教 化世界,用思想塑造历史,/可惜盖因当今世界已经如此 沉沦,/精英们的欲求也和其他人的一样,/到头来都将 导致流血、暴力和战争”,是对希特勒企图以纳粹思想征 服世界的狂妄野心的讽刺与挞伐,并揭示了法西斯就是暴 力和战争这一真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本书里的作品,是作家生活的 见证。黑塞是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一生远离喧嚣的城 市,投人大自然的怀抱,过着淳朴、淡泊的乡村生活。书 中收录的诗文,大多与他的家庭、住处和园圃有关,主题 都是人与自然、故乡和童年,对他居住过的地方和农园都 有精彩的描写。因此,本序对作家的几次婚姻、迁居和寓 所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代。黑塞的文章不是“做”出来的 ,他有农事和园事的切身实践,书中文字是他真实生活的 自然流露,融入了作家的生活体验,因而真实可信,朴素 可亲,没有一丝空泛与浮华。 黑塞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身逢天下多事之秋,处 于动荡杀戮的乱世,遭遇两次世界大战,再加上疾病的痛 苦、人生的艰辛、贫困的煎熬、家庭的变故、精神的折磨 ……他绝望过,迷惘过,但是黑塞这位诗人、漂泊者、园 农、斗士,一次次走出痛苦,穿过迷惘,越过危机四伏的 坎坷人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使自己屹立于20世纪世 界文坛之上。 韩耀成 2019年1月,北京 导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他与花鸟草木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将涓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 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 书评(媒体评论) 一坛玫瑰对于感官和思想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丝毫不逊色于海滨和广袤的世界。占有便是 限制,理解便是割舍;而在必须割舍时便升华为微笑 和虔诚。 ——【德】赫尔曼·黑塞 我成长在山村,园丁梦伴随我的一生。受邀翻译 黑塞的《园圃之乐》,对我来说不啻是他乡遇故知, 黑塞对简朴、宁静、淡雅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大自 然的倾情,也引起我的共鸣。我把翻译《园圃之乐》 视作精神圆梦,是对自己未达成的夙愿之补偿。 ——韩耀成 精彩页 田园春讯 对有园子的人来说,眼下正是考虑春天活计之时。园主若有所思地漫步在光秃秃的畦陌上,圃畦北缘还有少许黄色的积雪,显得毫无春意。而在草地上、小溪旁、坡地上葡萄园的周边,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已经冒出了一些绿色的生命。率先开放的是驴蹄草’,那黄色小花带着羞涩而欢欣的生之勇气,已经出现在草丛之中,并睁开孩童般的眼睛凝视着这宁静而充满期待的世界。然而在园子里,除了雪花莲之外,一切还是死气沉沉的。在这里,春天本身不会带来太多东西,光秃秃的田陇在耐心地等待照料和播种。如今,漫步者和周日踏青的人又重新有了好光景,他们可以到处转悠,怀着愉快的心情欣赏万物复苏的奇迹。他们看到,绿草地上点缀着率先开放的喜滋滋的、色彩艳丽的花朵,树木已萌发了绿油油的新芽。他们剪下带着银色葇荑花序的棕榈枝,带回家去装点房间,大家怀着怡然的惊奇观赏这大自然的奇妙:一切来得那么轻易而自然,时间一到便抽芽,并且开始开花。他们或许会有所思,但却不会担忧,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当下的景致,而无须为夜霜、蛴螬、老鼠之类的危害操心。 在这些时日,园子主人却无法如此安逸。他们四处查看,发觉有些本应在冬天做的事给耽误了;他们想,今年的收成会怎样,忐忑不安地察看着头年情况不佳的作物和树木,清点种子和土豆的储量,检查园艺工具,发现铲把断了,树剪锈了——当然并非大家全都如此。那些职业老圃整个冬天都把心思用在了活计上,一些勤劳的园艺爱好者和聪敏的家庭主妇也都在各方面作了充分准备。他们的工具一样都不缺,没有生锈的刀,没有受潮的种子包,地窖里的土豆和洋葱也没有腐烂或受损;新一年的整个圃田计划早就订好,并已考虑周详,所需的肥料已经预先订购,总之,一切都准备得完美无缺。的确,他们赢得的赞美和钦佩当之无愧,在今年的每个月,他们园圃的风光又将让我们的园子望尘莫及。 与此相反,我们的园里则是连草都还没长出来。在园圃的活计方面,我们这些人都是半瓶子醋,是懒蛋、梦想家和冬眠者。看到春天来了,又让我们大为惊诧,忐忑不安地发现勤快的邻居早已将一切准备停当,而我们却还在悠悠忽忽地做着冬天的美梦。现在我们羞愧莫及,赶紧拼命直追,要把耽误的事情赶上来,又是磨剪刀,又是紧急给种子商写信。这么一倒腾又白白浪费了一天半日。 最后我们终于也准备停当,要开工了。像往年一样,头几天的劳动总是让人既欣喜又激动,但也甚感吃力。待到额头上滴下今年第一滴汗珠,靴子陷在松软而厚实的泥地里,执铲把的手掌开始红肿并隐隐作痛时,我们竞觉得那和煦、温柔的三月阳光过于暖和了。经过几小时吃力的劳动,我们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地回到屋里,感到炉子的热气竟是如此陌生和滑稽可笑。晚上在灯光下翻阅我们的园圃小册,里面叙述的许多事物和章节非常引人入胜,但也记叙着很多枯燥乏味的劳动。不管怎么说,大自然是善良仁厚的,到头来在舒适的园子里生长着一畦菠菜,一畦莴苣,些许水果,还有夏天似锦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 P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