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深夜月当花(刘心武作品精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心武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2016年推出《刘心武文粹》26卷。
目录
01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导读:寻找本真 积淀思想
挣不脱的链环
父亲脊背上的痱子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换季诗
兔儿灯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的哥青岭
惜别老罗
02 深夜月当花
导读:月冷繁华
深夜月当花
心里难过
跟陌生人说话
跟自己约谈
枯鱼过河泣
人在风中
长吻蜂
小颗颗
硬木棍
羞涩
五十自戒
有杯咖啡永远热
给心房下一场雪
一切都还来得及
03 曲径通香处
导读:人世百态,尽在其中——如何塑造普通人物
雾锁南岸
铁糖阿伯
埋果核
小炕笤帚
喜宴娃
手捻陀螺
曲径通香处
果疼
八渣儿
坐在门槛上的送煤工
淡黄的银杏
冬日看海人
藤萝花饼
刺青农民工
竹排嫂
叉车叔
04 读书的四种方式
导读:目光敏锐的讲述者
读书的四种方式:狼、蟒、牛、猫
斧凿音响,熊熊火光
从打草工人在田野上默默行走讲起——谈对自己影响至深的十位中外作家
鸡啄米
精彩页
曾在四川成都出版的《晚霞》杂志(省委老干部局主办)上看到萧萸老人写的《难忘的记忆》一文。此文回忆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些共产党人和国民党里的反蒋反汪人士,以及一些观点与他们相合的其他政治团体的人士,还有无党派人士,从武汉、四川流亡到上海,寻求一个落脚点。他们在上海遇到了辛亥革命的老前辈刘云门先生(又名刘正雅,笔名镏鱼山)。刘先生是四川安岳人(杂志上误为广安),清末最后一科举人,留学日本时进过两所大学,在东京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大革命时期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授,与共产党人毕磊等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任干事,北伐时以军医身份随军突进至武汉。在汪精卫宣布“分共”后逃至上海,著114句36韵长诗《哀江南》,痛诉“四一二”后的愤懑与悲怀。不仅抨击了蒋、汪,也对政治诡变中的各种屠夫、孱头、肖小,以及“卖人肉包子”的告密叛徒等鬼蜮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讥讽批判。气势磅礴,正义凛然,艺术上也相当成功。曾用“唯物社”名义自印散发,后又有“神州国光社”的印本面世。他在上海利用自己在国民革命中的威望,找到招商局督办赵铁桥(亦是老同盟会成员),于是赵把招商公学交给他,由他出任校长,以专门收容各路因不与蒋、汪合流而衣食无着的知识界人士。萧萸老当时二十来岁,也被庇护于此。1929年萧萸等自发组织了一个共产党招商公学支部,刘云门以党外人士身份参加支部活动。1930年赵铁桥被刺身亡,南京派来的新督办下令关闭招商公学。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寇轰炸上海,刘云门牺牲于日寇炮火中,他的书稿《人类命运论》,同日亦与被炸的商务印书馆一起焚于敌焰。
萧萸老文章中写到的刘云门,便是我的祖父。
我在祖父罹难10年后方出生。虽然我父亲经常给我们子女讲述祖父的事迹,例如20世纪20年代祖父在北京时就专门收留四川来的各路暂时落魄或需隐蔽一时的豪杰,朱德在离国赴德前就住在我祖父家中,并且为了避入耳目,还干脆让朱德住进我父亲的卧室,等等。但我们都不大在意,尤其是我,祖父我见都没见过,他的荣辱功过,跟我有多大的关系呢?
后来我们子女更得知,祖父在世时,对父亲并不怎么满意,他们父子之间,有许多心灵上的隔阂与感情上的冲突。父亲对祖父,是又爱又怨,又尊又怪的。
回想我的少年时代,和父亲很有几次非常严重的冲突,我毫不留情地说了毫无根据的故意惹他伤心败他声誉的话,气得他浑身发抖,竟一反常态地挥手打起我来。结果我拼力反抗,他的手竟被震麻弄痛。这几次冲突都被母亲细致地记入她的日记,和那些年月她的家庭油盐柴米账记在一起。
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我只是在年过半百之后,才在比如说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一个万籁俱静的清夜,忽然痛心疾首,忆及我竟那样毫无妥协余地地伤害过父亲,并把伤痕一直延伸到母亲的心上。
我不知道父亲对我发怒时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在暴怒时一定视我为“弑父弑君”的大逆不道之徒。其实,仔细想来,我并不是真要妨碍他的继续存在,我只不过是想换一种跟他有区别的活法罢了。
当我翻看着母亲那已成为遗物的日记时,我才发现,其实这世上为我付出感情最多而且最浓又最持久以至能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是我的父亲和母亲。那不止是亲子之爱,也不仅有“不成钢”之恨,还有许许多多超过语言文字表达限度的复杂因素。那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如今我憬悟,这是没有办法,而且用不着想办法,不该去想办法的事——我的身上,流着父亲传给我的血,当然,那也是我祖父通过他再传给我的。
我是祖父刘云门、父亲刘天演的一个天然遗传物。
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我经历了许多次有时是很激烈的代间冲突。因为政治,因为经济,因为道德观,因为兴趣爱好分流,因为认识分歧,因为感情波动,因为性格的变异,因为无端的烦躁,因为单向或双向的误解,以及什么也不因为……有时是被时代、社会的大潮流所推动,有时迫于具体处境,有时完全是主动出击,有时似乎非常清醒,有时实在是浑浑噩噩,有时始于理性而终于非理性……代间的冲突酿成了一出出悲喜正闹的活剧。
P7-9
导语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折射着或强或弱的时代精神。他的散文总是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发掘人性善的方面,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有关心、热爱、理解、同情……虽平淡如水,却耐人回味。他的散文文笔冷静沉稳,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流贯着深入的思考和诚挚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序言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这一辑的几篇散文既有
刘心武先生对个人及其家庭经历的回忆和思考,更有对不
同时代不同人物——坚守其志的知识分子,青岭、老罗等
其他平民朋友——生命印记的关注,以各种极具代表性的
形象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上的生存万象以及人性百端,涵盖
了亲情、友情、沟通、理解、感恩、传承、审美、励志、
成长、成功等多个热点话题。细细品,慢慢读,掩卷之余
,你自会对时代、社会、人生、命运、人性多一份领悟和
感动……
个体在时代推进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坎坷,所体验
到的幸福和满足,哪怕历经时间的冲击,也丝毫没有被稀
释、淡忘。
这应该源于刘心武先生始终从生活细节和自我感受出
发,关注着个人生命意识产生的根源,从祖父于乱世罹难
到两代父子均有隔阂(《挣不脱的生命链环》),再到对
父母之爱的感恩与思考(《父亲脊背上的痱子》《远去了
,母亲放飞的手》),进而在《换季诗》中感慨“人类生
存的大义”的细节表现。在无所拘束的现实叙述中,刘心
武先生细腻地感受着身边人日常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宏观理性地把握着对“人”的分析探究。他对“祖、父、
子”三者间存在的“控制”与“挣脱”的较量的认知,既
从个人经历又从时代的演变,告诉读者“链环”存在的重
要意义及必要性。这种由“冲突”到“和解”到“延续”
的积极认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生活实践者在生活中渐次
形成的大智慧。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心中充满一种莫可名
状的大悲悯,为祖父、为父亲,并且为我自己”,“我希
望读者能从我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大悲悯的情怀,就是懂
得谁活得都不容易,对别人能有宽容胸襟”。所以,《父
亲脊背上的痱子》《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换季诗》
等文章就出现了很多的温情细节,让我们意识到“正如我
与祖父、父亲是紧紧相衔的链环一样,儿子也是和我紧紧
相衔的一个链环”,而且这链环应当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
度与不懈努力之下,能在更多的亲人之间延续下去的吧。
如果仅把亲情定义为父母不求回报的庇护,是极为片
面的,当毅然决然的“放飞”水到渠成之际,才是“独立
”之人格真正形成之时。刘心武先生将父母子女之间的细
枝末节形诸笔端,也将长辈宏大深邃的育人智慧投诸读者
心灵。这种思考折射着现实的社会问题,极具针对性。
而刘心武先生笔下的友情,无论面对文坛大拿还是结
交贩夫走卒,均是坦荡自如,率真诚挚,散发着浓郁的人
情味。质朴冷静的言辞中,流淌着深刻的思考,有关心、
热爱、理解、同情……给人以启迪。
于是,冰心老人的亲厚随和里有了让刘心武先生觉得
如沐春风的心灵照耀:王小波的睿智平和中有了使他感觉
一见如故的伯牙子期式的默契;的哥青岭是那么的仗义,
保有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让人钦佩的对生命的敬畏感:“
亲朋”老罗的远离又不由得让人心生“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惆怅轻叹……多少温暖都是由友情唤
起的,多少坎坷都是借友情渡过的。友情不是互相的算计
,友情提供给我们安然栖息的理解之堤。我们唯有珍惜!
学者许子东提出过“从文学而言,救人却每每是须从
自救开始的”的观点,这尽管说的是刘心武的小说,但反
观本单元选择的散文,我们也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以自身对
亲情、友情的独特认知角度,娓娓道出生活的真谛,赋予
文章以美学价值,更糅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帮助我们
找到一个思考人生的切入口。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
: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刘心武
先生如是说。确实,人生唯有体悟过亲情的深沉、感受过
友情的广博、回味过爱情的纯粹后,才会慨叹良深。而刘
心武先生还说“阅读是我们每个人要重视的人生功课”。
那么,除了从思想内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读
刘心武先生的散文作品,并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些帮助呢

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独创,要有
绝活”,在创作过程中顺其自然,但必须“追求意义,无
意义的文字我不写”。要把自己放在同读者平等的地位上
,一同去看世界,认识生活,认识人。而且写作时如果“
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
生活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
不可能有什么深度”。但是思考也是讲究“准确性”的,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作品中逼视人的灵魂、解析人生
的奥秘”,“挖掘自己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秘密,探究那些
最本原的生命冲动:窥见芸芸众生的所作所为,生死歌哭
,悲欢离合,以及隐蔽于深处的人性的涌动激荡:对着变
幻莫测的社会风云,探究看似紊乱无序的冲撞中所包含的
深刻而本质的规律”。
我们不妨梳理这几个方面:
一、寻找生活本真
合适的、能够与读者形成沟通途径的写作素材都是来
自生活。刘心武先生抓住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架
构出或宏阔或精致的空间,以敏感细腻的描写把自己对亲
情、友情的深刻体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我们也可以学着借助一双“慧眼”,开发生活中蕴蓄
着真挚情感的写作资源——可以借助电视、网络等,还可
以深入生活,从社会、校园、家庭的角度,从多个途径开
阔视野,开拓素材空间。这是我们的写作可以落实的基本
方法。
二、积淀思想底蕴
聚焦时代生活,使文章呈现丰富的思想:审视生命,
思考价值,激发强烈的生命意识:体味生活潜藏的丰富情
感,感受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透过表象,捕捉哲理意蕴
,凸显高远的志趣:更要善于观照历史文化,使文章具有
厚实凝重的人文色彩。唯有融合真情、真理,才能写出动
人的篇章。
三、把握创作手法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子至微。”那些能够展现人情
、人性之美的细节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
境界。比如《换季诗》中妻子把我的被套“特意带到乡间
书房,在爬满青藤的窗外,在柳树和柿子树之间系上绳子
,迎着晚玉米大田的来风,晒出特殊风味来”:老伴在晾
晒儿子的被套时,“一再地让我‘往南一点’,我开头不
明白,后来一眼瞥见南边窗台上的那盆茉莉花,恍然大悟
——她是想让那被套多吸收些茉莉的香气”。三言两语就
把传神的细节特点和浓郁的情感气氛传递了出来,鲜明立
体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当然,我们还需要把握如何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
象,把握叙述策略和伏笔设置等写作方面的技巧。我们不
仅要会鉴赏这些温情又深邃的文字,还要借鉴吸收,以求
自己也能在创作上作出新的尝试。
上海民办兰生复旦中学 施颖雯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散文精品。这些散文既有对亲情、友情的讴歌,也有对普通大众、平凡生活的赞美;既有对立身处世的阐述,也有对读书写作的讲解。
他总是从平淡中发现美,在日常中发现崇高,笔触清新隽永,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