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拍手为歌
分类
作者 姜淑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乱时候,穷时候》作者姜淑梅的新作,内容包括尚未发表过的老故事和她收集整理的鲁西南老民谣,这也是她的第一本画集。她回到鲁西南的乡野,走街串巷“上货”,搜集儿时记忆里家乡口耳相传的“小唱”,和童年的玩伴、如今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们拍手吟唱。她用笨拙的笔触密密麻麻地记录下这些民谣,凭着记忆画出从前的生活,色彩浓烈,充满热闹的烟火气。
“小唱”曾经是乡间孩子们玩耍、情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是农人在天地与四季间随口吟唱的歌谣,如今已慢慢被遗忘。这一百余首“小唱”和五十余幅手绘画,承载了消逝的童年游戏与乡间生活,留下一幅百年间逐渐远去的乡村图景。
姜淑梅不自知地像三千年前的采诗官一样,去民间搜集诗歌,这些搜集来的“小唱”也有如《诗经》,有言志的传统、比兴的手法,尤其是“情歌杂唱”部分,有很浓的文学色彩。这些文字不是来自学者的汇编,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讲的故事,是从士地里长出来的民间文学。
作者简介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曾刊于《读库》。
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为老人赢得了众多“姜丝”。
2013年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等专题报道,并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入围“2014年中国好书”。
2015年8月,出版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获“2015年华文好书奖”。
2016年6月,出版第四部作品《俺男人》。
目录
前言 这些丢失的歌谣
第一部分 老民谣
童谣
绕口令
咣咣倒处
拍手歌(一)
拍手歌(二)
扽紧紧
杀羊羔
打线蛋唱的歌(一)
打线蛋唱的歌(二)
打线蛋唱的歌(三)
踢脚盘
筛箩箩
梳头歌
逗笑玩
小麦粒
小狗
小花猫
小木碗
一棵树
小大姐
俺跟姐姐一般高
张果老
小枣树
小巴狗上南山
小白兔
杀哪个
小小虫
小老鼠
小怪孩
张狂妮儿
小巴狗戴铃铛
俺家门前一棵桃
打铁
石头蛋子
耩地
小黑孩
蚂蚱
月姥娘
要吃奶
小辫梢
菜成精
逮蚰子
拆楼
情歌杂唱
看情哥
嘱咐
小媳妇跳河
当媳妇
俺庄有个张老六
娶个媳妇不咋好
尿床
打丈夫
小秃闹新房
小寡妇上坟
妨女婿
他妗子
说实话
河里有水
瞎胡诌
吹牛
小丫鬟
比比谁的年纪大
报花名
问答
娶妻歌
假干净
母鸡泪
逃荒歌
小嘛噶尾巴大
炸丸子
善人到了善人家
风俗和劝导
棉花歌
穿衣裳
裹脚
说媒
新媳妇才十六
小针扎
新婚铺床歌
给新房点灯歌
回娘家
小红鞋
小槐树
送灶爷爷上天
贴门神的歌
新年到
椿树娘
大年五更
二月二
偷黏糕
八月十五
夜哭郎

井王爷
锔花瓶
小鲤鱼
行善
下雨了
吃梨
小嘛噶尾巴长
劝姑娘
闺女爱打架
劝闺女
小杨叶哗啦啦
妹妹出嫁
娘爱赶会你别拦
做梦
拐棍歌
别忘爹和娘
小公鸡
压龟
不怕
第二部分 老故事
百时屯的声音
小时候的宠物
烧小窑
吃燎麦
养蚰子
咋过冬天
裹脚
爬树
捅马蜂窝
爬不上去的海子墙
在外面睡
吃饭难
洗衣裳
哭坑
从前看病
野先生
卖眼药的
菠菜根
拿啥当茶
给娘吃
买个小猪当狗养
还愿羊
愿戏
舍茶
摸爬叉
老辈子手艺人
吓人的林柳趟子
结巴四哥
姥爷公公
愁嫁妆
大伯子刚十岁
聪明的麻妮儿
三忍和傻丈夫
二妮儿相亲
第壹个离婚的女人
二狗离婚
赶会该穿啥
一辈子没吃过一顿饱饭
黄河沿上有双鞋
方言里的故事
好吃的不见了
死人证明
认娘
入乡随俗
老马
放牛
大账和小账
附记 姜淑梅涂鸦
后记 从《小辫梢》开始
序言
这些丢失的歌谣——姜淑梅、艾苓母女对话
艾苓:我对这些民谣不陌生,小时候您说我们听过,
比如《筛箩箩》《逗笑玩》《小花猫》。1992年,您帮我
带儿子的时候,这些民谣在咱家老房子里重新响起,老实
说,那时候我没觉得好,还想着您的山东口音不要影响到
我儿子学话才好。这几年,您搜集的民谣越来越多,这些
民谣放在一起让我特别吃惊。
姜淑梅:在山东老家,管这些东西叫小唱,不叫民谣

艾苓:小唱是唱出来的吗?
姜淑梅:不唱,说,说也叫小唱。
艾苓:明白了。可能这些民谣都很短,韵律和节奏感
特别强,容易传唱,所以叫小唱。您知道这些小唱有多好
吗?
姜淑梅:不知道,俺就是喜欢,小时候没啥玩的,小
闺女在一起玩经常说小唱。谁要是去姥姥家、姨家串门,
新学了几个小唱,回来赶紧教给大家,这就越会越多。
艾苓:这本书里有多少小唱是您当年会说的?
姜淑梅:没数过,最少有一半吧。年头多了,很多都
忘了。要是谁提起个头,一下又想起来。
艾苓:当年什么人说小唱?光是孩子吗?
姜淑梅:不光孩子,女人哄孩子,男人哄孩子,都说
这个,他们还教孩子说。
艾苓:现在老家的人哄孩子,还有人说这个吗?
姜淑梅:回老家很多次了,一次都没见过。会小唱的
人越来越少了,以前会的人上了年纪。都不记得了。你要
是不跟我说这些小唱是好东西,我也想不起来上这些货。
艾苓:您听说过《诗经》吗?
姜淑梅:听说过,念经用的吧?
艾苓:不是。《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这里面有一部分诗歌就是从民间收集上来的。
姜淑梅:俺没念过书,俺哪知道?
艾苓:您现在做的这件事,就是古代采诗官做的事,
他们专门到民间去采集民谣,宫廷乐师谱曲以后,专门唱
给统治者听。
姜淑梅:这么说,俺还挺了不起呢。
艾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地文化馆专门派人下去
采集过民谣、谚语、民间故事,正式出版的书不多,我看
过几本当地印刷的册子。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人的观念还
比较保守,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完全呈现出来,还有些内容
明显带着采集者的加工痕迹。
姜淑梅:巨野县印的那本书挺好,帮俺想起来很多小
唱,有些地方跟俺以前唱的不一样。
艾苓:民谣本身属于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
过程中会有演绎、误传、再创作,出现很多版本,这很正
常。
姜淑梅:有的小唱现在看不大好,俺想改几句,你为
啥不让呢?
艾苓:您现在做的是采集和记录,不是改写和再创作
,要保留它们的原汁原味。如果要改写或者再创作,那也
是以后的事。
姜淑梅:你总说这些东西好,好在哪儿呀?
艾苓:这些民谣太珍贵了,我看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
,一个是历史价值,一个是文学价值。往大了说,这些民
谣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往小了说,它们记录了鲁西南地
区百余年的历史,生产、生活、游戏、婚嫁、习俗的发展
变化都在这里面了。比如您小时候说的童谣和游戏,比如
裹脚的习俗,比如结婚和年节的各种仪式,这些统统没有
了,消失的历史应该有些留存让后代了解,民谣就属于一
种留存。说到文学价值,《诗经》里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
是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在鲁西南民谣里都有体现

姜淑梅:啥叫赋、比、兴?
艾苓:我就跟您说“比”吧。比是类比,就是不直接
说事,找个相近的事物先打个比方,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还挺有意思。比方说《小媳妇跳河》的第一句话,不直接
说谁家的闺女长大了应该嫁人了,而是说“小葡萄一嘟噜
,十八的闺女当媳妇”,“小葡萄一嘟噜”说明葡萄成熟
了,这就是类比,又生动又具体。
姜淑梅:让你这么说,这些小唱啥都好,没一点儿毛
病呗?
艾苓:不是这样的。有的民谣低俗些,有骂人的话;
有的民谣教训人的腔调太浓,谈不上艺术表现;有的民谣
从男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女人明显不公平;还有些内容,
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民谣里的这些
局限都是难免的。
姜淑梅:好,张老师就是张老师。
艾苓:学生一直努力,做老师的不努力也不行啊。
导语
本书是《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作者的最新力作,是传奇奶奶姜淑梅的首部民谣与故事画集。书中收录的民谣包含游戏、劳作、生活、婚嫁、习俗等方面,记录了鲁西南地区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本书的记录便是一种文化留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后记
从《小辫梢》开始
姜淑梅
2014年夏天,俺回安达上货,认识了孙秀英。她剪纸
剪得精细,剪的东西都卖到国外去了。
拉起话来,俺俩越说越亲近。她是山东巨野人,俺也
是山东巨野人。俺是龙堌南边徐庄的媳妇,她也是徐庄的
媳妇,两家离得不远。可惜相差三十岁,1960年俺离开冯
徐庄的时候,她和她丈夫都还没出生哩。
知道俺写作,她说:“咱小时候唱的那些小唱真好,
我觉得有意思。”
她一说“小辫梢,剪一剪”,我就想起下句“俺问婆
家有多远”。俺俩一起把《小辫梢》说完,又一起说“小
枣树,耷拉枝,上边坐个小白妮儿”,说“小巴狗,上南
山,撅金条,编布篮”,饭桌上说了好半天。
俺们说这些是小唱,俺闺女爱玲说这些是民谣,还说
这些是好东西,让我以后上货多上这方面的货。
俺从那记住了,看见山东老太太就问:“你会小唱吧
?”
俺怕她一时想不起,先给她们唱两个。她们有的会,
有的不会。
哪次回老家,俺都能上回来不少好货。外甥女瑞娟住
在巨野县城里,小区的桐花菜树底下有两排长凳子,坐了
很多老太太,我天天都能上点儿货,有小唱,有民间故事

俺还到董官屯妹妹家住过十来天。吃完晚饭,老太太
都拿着凳子和蒲扇去有风的地方坐,俺和妹妹也去。
妹妹跟大家说:“这是俺姐姐。”
那些人里有叫俺姐的,也有叫俺姨的,都问:“你喝
汤了呗?”到俺老家,晚饭就是吃干的,也叫喝汤。
俺说:“喝了。”
十几个人在一起,人多力量大,俺想:今天又能上点
儿货。没想到,她们都不会小唱,啥故事也没上来。倒是
妹妹,又想起来几个小唱,让俺用本记上。
外甥女瑞玲天天起早出去打太极拳,跟她一起练功的
,有个孩子叫付秀平,她才五十多岁,会很多小唱。俺带
着录音笔专门到她家上货,她对俺可热情了。
巨野县有个记者叫刘谓磊,采访认识的。俺跟他说想
上货,他领着俺见了好几个人,有个人叫郭兆才,也五十
多岁。他听说小徐营有故事,叫女婿开车拉着俺们,他陪
着去了小徐营。听说俺在找小唱,他还把很多年前巨野县
文化馆收集整理的一本歌谣谚语书借给俺,这本书让俺想
起小时候不少小唱。
没有老家,没有这些热心人,就没有这本书。
谢谢老家!谢谢热心人!
精彩页
百时屯的声音
百时屯庄大,做买卖的都愿意到俺庄来。
外边要是有“梆——梆——梆——”的响声,这是卖香油的。左手拿个木头油梆子,八寸长,右手拿个木棍,一敲梆梆响。
卖香油的都挑着挑子卖,装油的瓦罐装在木桶里。
家家都没钱,用芝麻换香油。常有三四岁的小孩唱:“卖油的敲梆梆,你娘没在俺庄上。”
有一个响声,叮当叮当地不停,这是卖棉花油的。卖棉花油的都推个木头轱辘小车,车子底下有个铁铃铛,跟小盆差不多大,八寸深,中间有根棍和擀面杖一样粗,一拉绳子,棍子往两边打,铃铛就叮当叮当响。
不大一会儿,来了很多人,都拿着棉花籽换油。俺那里种棉花,家家都有棉花籽。
还有一种响声,“哗啦啦——哗啦啦——”,这是张箩、旋锭子的。他用的好像是一串铁片子,进庄以后往上一拎,就哗啦啦响。
都是算卦的,男瞎子和女瞎子动静不一样。女瞎子左手拿个粗木棍探路,右手拿个细木棍,进庄以后,她用细木棍顶两下粗木棍再敲一下:“叮叮哐——叮叮哐——”不知道啥木头的,木棍特别响。
想算卦的,就把她的棍子拿起来领走。冬天领到晒太阳的地方,热天领到树荫下,也有往家领的,坐下就算。
“当——当——”这是男瞎子的动静。他一手拿棍子探路,一手敲锣,锣上拴个小木棍,木棍在手心,锣在手背,手一歪就当当响。
瞎子管探路的那根棍子叫“马”,那时候有个谜语:“点点人地地不湿,起名就叫千里驹,各州府县都走到,亲戚朋友借不得。”谜底就是瞎子用的木棍。
董官屯有个算卦的瞎子叫王化山,常来百时屯,他跟俺妹夫家是邻居。妹夫在家排行老三,三岁没爹,家里很穷。
有一天,化山来家找妹夫的娘说:“嫂,你家老三能不能给俺领道去?俺供他三顿饭。”
妹夫六岁了,在家不能干啥,娘说:“中,明天吃完早饭,俺叫他去你家。”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娘跟老三说:“你去给化山叔领道去,遇到不好走的路,你就说不好走,慢点儿走。”
老三很听话,吃完饭就去了。
化山背起箱子拿起棍子,他说:“牵着马,咱走吧。”
有老三领路,他就敢快走了。
走累了,化山说:“咱歇歇吧。”
两个人腚对腚坐到小箱子上,化山问:“这块有人吗?”
老三四外看了看说:“没人。”
化山说:“俺给他们摸骨的时候,要是女孩你就说‘斗’,要是男孩你就说‘升’,你别看着俺说,记住没?”
老三说:“记住了。” 化山又说:“这事就咱俩知道,回家别跟你娘说。”
老三说:“中。”
老三很聪明,化山给人家摸骨的时候,老三看准男女就离开了,男的他就说“升”,女的他就说“斗”。
那阵子化山没少挣钱,都知道他摸骨摸得好,一摸手就知道是男是女。
这天,俩人去了曹楼,化山在那算卦,老三看见亲戚家的小孩,就跟小孩去玩了。老三玩了一阵回来看化山,身边一个人没有,化山拉着脸,说:“今天不给你饭吃。”
老三猜到自己没在身边,化山摸骨没摸准,啥也没说直接回家了。
娘问:“三,今天回来得早呀?”
老三说:“今天他不叫俺吃饭,俺回来了。”
正要吃饭,化山进屋了,找老三去他家吃饭。
第二天,两个人还像以前一样,老三给他领路。
摸骨的事,化山不叫老三跟外人说,老三跟谁都不说。化山死了好多年后,妹夫才跟妹妹说了。
“拨楞嘣——拨楞嘣——拨楞嘣嘣嘣——”这是货郎挑子进百时屯了。货郎把挑子往那一放,大人小孩都围上来,有买东西的,也有看热闹的。挑子不大,卖的货很全。
大人用粮食换针头线脑,小孩跑回家找头发,家人梳头掉下来的头发攒够一把,能换两个糖疙瘩。俺学做活的时候,用一团头发换过针头线脑。
“当,当,当当!”这是百时屯老包在敲铜锣,他天天在庙门前的庙台子上卖货,他的大平篮子里有花生、打瓜子、糖葫芦、芝麻大糖。
剩下的叫卖就简单了,卖豆腐、包子、糖糕、香油果子的,卖啥吆喝啥。
P159-16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