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斌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李斌,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新华社“十佳记者”。
策划出版了“四极”考察丛书,独著《二探北极》,合著《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主编《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极度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等书。
书评(媒体评论)
《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这是我
曾经做过的一次演讲的题目,阐述了对智媒时代到来
的思考。《守望》一书告诉人们,无论是智媒时代,
还是传统媒体时代,真相,永远是这个纷繁世界里最
为人们所渴望的“物品”,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中国是否还是机遇之地”到万里探访传统村
落,从求解“垃圾围城”到水危机这个“心腹之患”
,从“金名片”里的政治经济学到“中国桥梁”是大
是强的探讨,在人人皆媒时代,新华社有这样一群媒
体人:凡是调查,他们都要力求全面、真实、立体,
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突破诉诸情感的“后真相
”影响;他们用笔和镜头守卫良心,守护真相,更守
望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著有
《网络传播概论》《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等作品)
这是一群用心感知中国的新华社记者,他们触摸
中国的发展之痛与发展之梦,探察中国机遇的确定性
与不确定性,行走在旅游社会的旅途与“囧途”,叩
问水危机,求解“垃圾围城”,体悟民族文化的薪火
与乡愁,感受货车司机的苦与痛。他们试图感知一个
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显露
中国记者的真心。
——单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
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新闻工作的魅力在于,记者有机会代表公众深入
观察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记录的即是一批新华
社记者的调查研究,也是他们为历史留下的一份底稿
。如果说,发现新闻是记者新闻敏感的体现,那么,
众声喧哗中,写出一锤定音、拨云见雾、让读者“观
止”的好报道,更体现了记者的能力、耐力和定力。
细读本书,你会感受到记者站位的高度、观察的广度
和思考的深度。
——刘万永(中国青年报社深度调查部主任)
后记
众声喧哗中,找出症结所在
李斌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
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
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
警报。”若干年前,美国著名新闻人约瑟夫·普利策
这样说。
事实上,在舆论纷杂、幻像频出的时代,事物的
关联性、系统性和复杂度,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人
们对事情的真相往往只是从一个方面有所了解,而对
这一系列重大复杂问题,必须认真、全面、客观、多
维地加以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得出总体结论,指
出问题痛点,提出对策建议,也就是需要眺望,更需
要守望,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转
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
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守望的前提是守护——深入调查,全面、客观、
立体地展现事实,守护真相,守护未来。
例如,针对“外资撤离潮”的传闻,我们的记者
深入珠三角、长三角和西南地区,发现了中国仍然是
机遇之地、在华外资正在构建“新版图”的真相。
例如,针对妖魔化导游的现状,我们的同事调研
发现,伴随近年来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导游生存状态
急剧恶化,“三无问题”(无合同、无工资、无社保
)、“两黑一差”(黑导购、黑购物点、服务差)时
时困扰着80万导游群体,他们的酸甜苦辣迫切需要社
会倾听、关注。
例如,面对中国桥梁屡创“第一”,我们的同事
奔赴北京、武汉、广东、四川、贵州、湖南等诸多地
方实地查看,大量的采访和访谈,使人们对中国桥梁
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虽然在跨径、塔高等指标上摘
取诸多“第一”,但在桥梁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成套施工技术等方面与发
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当然,面对未来,只要不
盲目自满,在国际化程度上继续努力,中国桥梁有机
会从大国逐步走向强国。
……
“未来”,是一个充满想象,也充满不确定性的
词。人人都关心自己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而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更是这个民族和
国家的人们所关心的。
憧憬未来,不如创造未来。对于传播人来说,无
论是眺望,还是守望,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和
大力传播,守护自己的未来,也是守护一个城市、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
新华社老社长、至今在新闻界影响犹存的穆青说
要:“调查研究是记者的生命线”。我们常说,调查
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基本功,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
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谈不上对当下的准确把握,更
遑论对未来和趋势的驾驭?
无线电波、卫星电视、移动互联网……一次次技
术革命,首先在传媒界产生冲击乃至颠覆,站在21世
纪的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无论什么
样的技术手段、传播工具,真正能穿越的,都是通过
手段和工具所要呈现的内容、真相。而获取这些内容
和真相,前提就是调查研究,在众声喧哗中,找出问
题症结所在,厘清前进的方向。
正如《如何成为顶尖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
册》指出的那样:“你仍然要搜集事实,那些基本的
事实,你仍然要与每个人交谈。你仍然要努力发掘所
有的东西”“调查类新闻包含以下3个基本要素:提
出可能引起不快的问题的胆量: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
找到线索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
很多时候,我们的报道也聚焦重大问题或热点焦
点问题,但是更多地满足于浅尝辄止,或者采访不够
、深入不够。而在选题上,我们要更多聚焦于既是中
央领导关心、更是人民群众揪心,同时长期拖而不决
的“痛点”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
重大问题上,不失语、不缺位,方能体现国家通讯社
的担当和使命,才有可能产生强烈共鸣,推动问题向
正确方向解决。当然,这样的调查报道必须建立在充
分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各方意见,客观作出判断,才
能不人云亦云,才能有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来自“提出可能引起不快的问题的
胆量”,这种胆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职责
和使命——作为80多年前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
论机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新华社记者敢于直面问
题,善于直面问题,正是在全面客观的调查基础上拨
云见雾,展现客观事实。
思想的力量,来自“从错综复杂的事件中找到线
索的能力”。事情往往错综复杂,而如何从中找到真
正具有价值的线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是对记者能
力的考验:在线索找到后顺藤摸瓜、深度挖掘,才能
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议。1939年,毛泽东为延
安《新中华报》题词“多想”,这两个字如今在一些
新华人的办公室里还能见到,就是提示人们遇事要多
想想,要深思熟虑。
思想的力量,来自“坚韧不拔的毅力”。问题往
往暴露的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跟踪
、持之以恒的追问,就像我们前两年那次“解码青岛
制造”调研——前后历时整整3个月,其中在北京的
前期采访和准备
目录
第一篇 经济篇
守望“机遇之地”
导言 中国是否还是机遇之地
去留之间,外资在华构建“新版图”
“世界工厂”正在转身
外资在西部:昔日洼地,今日热土
新兴行业里的外资企业:“不能错失中国机遇”
利用外资须“登高望远”
守望中关村
导言“去到别人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
梦想,从这里起飞
创新赢未来:对话中关村管委会原主任郭洪
晒晒中国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干货”
全速启动创新发展“新引擎”
草根创新创业大潮:重回激情燃烧的年代
中关村创客扫描:梦想的火花,等待绽放
第二篇 社会篇
守望“中国旅游”
导言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
中国快步迈向“旅游社会”
旅游业思辨录:当中国站在“旅游社会”大门口
“旅游社会”呼唤旅游业加速转型
六大痛点透视:人在囧途,谁之痛
酸甜苦辣,80万导游群体心声谁知
对话5A级景区掌门人
高票价为何依然门庭若市
“中国旅游”遭遇“时间”尴尬
以法治刚性保障公民休假权利
放眼看世界:旅游业的“他山之石”是什么样的
第三篇 文化篇
守望传统村落
导言 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首获中央财政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仍“喜中有忧”
让民族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传统村落保护三大怪相:大拆建·假古董·过度化
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
粉墙黛瓦,将不只是在梦里
住建部回应传统村落保护焦点问题
谁来为古村“买单”
三面残墙的启示
走访古村:那么美,那么痛
万里探访,不只是为了留住一抹乡愁
人生何处不乡愁
留住乡亲,留住乡愁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要防止二次破坏”
“痴人教授”胡彬彬:“我不想民族的家园也断壁残垣”
守望“金名片”
导言 历史资源是财富,不是包袱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进入“全面保护”新阶段
“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
“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政治账”
496米的传承与创新
让传统技艺的瑰宝融入北京的城市性格
“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
对话故宫博物院“掌门人”单霁翔
第四篇 生态篇
守望水安全
导言 “心腹之患”亟待举国关注
叩问水危机
城市饮水安全三大焦点透视
全国水源地水质逾一成未达标
国家出台规划保护365个水质较好湖泊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水安全忧思录
正视水安全“新常态”
用法治破解“多龙治水”之困
守望“垃圾围城”现象破解
导言 化解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风险
逾1/5的城市尚无规范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围城忧思录
垃圾困局,你是制造者,也是买单者
“垃圾围城”六大焦点透视
垃圾出城记
潮人“驴屎蛋”的垃圾分类梦
起步20年:垃圾分类缘何踏步不前
垃圾分类不能停留在“开始起步”
垃圾焚烧“中国式困境”调查
让垃圾焚烧成为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电子垃圾,日本的“稀有金属矿”
第五篇 交通篇
守望大国桥梁
导言 中国是桥梁大国或强国吗
桥梁跨度“第一”的背后:中国是桥梁强国吗
“中国造”海外大桥十大“名片”
“百年大计”要经得起“百年风雨”
中国高铁为何“大桥”为王
10万危桥:公路桥梁进入“建养并举”新时代
城市桥梁:是“地标名片”,还是“病灶梗阻”
“孤岛贫困”热盼多修“村桥”
古桥现状调查:留住“人间彩虹”
守望丝路“钢铁驼队”
导言 铁轨上的亚欧大通道
丝路上的“钢铁驼队”
中国更多列车驶向欧洲
守望公路“搬运工”的未来
导言 谁“解”3000万全社会“搬运工”之痛
“十二五”发展甩挂运输节约物流成本近300亿元
2015:公路货运为每个中国人运货22吨
公路货运业:如何重塑新生态
车轮之上的“苦与痛”
消除痛点才能打通堵点
后记 众声喧哗中,找出症结所在
精彩页
信念与突破——创新自信的样本
启示二:“要创新!要创业!要实现梦想!”在这里,能够看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自信。
什么是创新?行走在世纪之交的中关村,人们会指给你看,创新曾经是那条闻名遐迩的“电子产品一条街”。然而,今天的中关村人会给你更多答案:创新是小米手机、“万能芯片”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群敢于突破的狂人,是一种不轻言败的信念。
从“跟随他人步伐”,到“自主创新研发”,中关村对创新的理解逐步加深,这与她一路上培育传承的创新自信密不可分。
中关村的自信来源于人才汇聚,来源于“土壤肥沃”,也来源于精神传承。这一切构成了中关村所独有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014年售出6112万台手机,含税收入743亿元……创业以来,小米科技实现了从行业追赶者到全行业追赶对象的转变,平均每11名员工实现1亿元收入。
“从现在起,我们向前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行业新的历史!”2015年年初,小米创始人雷军在致员工的信中鼓励大家“去到别人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
梦想,来源于最初的创始团队:5个“海龟”,3个“土鳖”,平均年龄43岁——拥有微软、谷歌任职经历的林斌,曾在摩托罗拉担当研发重任的周光平,曾负责谷歌地图3D街景等项目的洪锋……行业顶尖人才汇聚中关村,铸就了小米的“超豪华”阵容。
在郭洪看来,小米的快速成长恰巧是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最佳例证。“中关村有诸多创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创业系,如百度系、联想系、腾讯系、华为系。这些领军企业不断催生新的创业者,也不断给创业者提供市场,在创业生态中它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和小米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产业内“最好的人”早已汇集中关村。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对此深有体会。“今日头条依托的推荐引擎技术并不普遍,国内精通的不足百人,北京中关村占了绝大多数,其他城市很难找到。”在尖端人才的助力下,“今日头条”创业两年多,累计用户超过2.4亿,每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
创新自信也有赖于中关村创新创业精神的“薪火相传”。
从陈春先、柳传志,到张朝阳、李彦宏、王志东、徐小平,再到张一鸣、许单单,无论商业成功还是失败,创业成为中关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8年,以创业培训为使命的“联想之星”问世。柳传志形容此为“用联想总结的实践经验,告诉你如何做企业家,或者是否适合做企业家。”如今,“联想之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平台。 “联想之星就是通过天使投资和培训孵化,帮助这些规模很小的极早期创新型企业定战略、找资源、找人才。”联想之星孵化器投资部副总经理周自强说。
在中关村,联想的做法并非个例。“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因是代代相传的,在这没人愿意‘老老实实’的,有机会就想去创业。看看微软、百度已经培育出多少人才就知道了。”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夏颖奇说。
这群“不老实”的创业者还包括像徐小平、雷军这样的“明星天使”,他们“现身说法”,帮助判断、评估甚至投入年轻人的创新梦,形成了充满“正能量”的创新创业明星导师机制。
“中关村创新创业的未来属于80后、90后,他们在人生的最佳时期、创新创业的黄金年代,中关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搭起平台、做好服务。”秦君说。
专注于穿戴式设备、虚拟现实领域的蚁视科技的覃政;致力于打造“图像识别的新一代引擎”的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不久前,《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榜单中,在北京的创业者占13位。
这是《福布斯》中文版与美国版连续第4年一起寻找并发现各自国家最优秀的年轻创业者……
人才汇聚、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文化传承,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正在中关村萌芽,越来越多的“瞪羚”正从中关村起步,越来越多“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正与中关村紧紧相连。而中关村则收获着她独有的创新自信。
传统与竞争——中国商道的样本
启示三:跨越传统与现代、融合梦想与情怀的创新创业梦,铸就了中关村的创新商道样本,更折射着几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雄心。
1984年,已经40岁的柳传志决定“下海”。当时,柳家7口人一度蜗居在一问12平方米、类似自行车棚的房子里。逢年过节,柳传志都起大早去菜市场外排队,一开门就往里冲,为的是在凭票定量供给的食品之外多买一只鸡。
生活的窘迫让人突破自我,而国家产业的落后激发爱国热情。
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柳传志曾动情地说:“每每听到国际上有人说中国只会简单的制造,我就很是不平;而当听到有人说,‘中国用堆积如山的衬衣换别人一架飞机,还得了便宜。’我就更是血往上涌。”
过去30年,柳传志将始于中国科学院大院一间小平房里的小公司,变成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PC)制造商。人们无法不感叹:时势造英雄。
柳传志创业十年后的中关村,1993
导语
这是一群用心感知中国的新华社记者,他们触摸中国的发展之痛与发展之梦,探察中国机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行走在旅游社会的旅途与“囧途”,叩问水危机,求解“垃圾围城”,体悟民族文化的薪火与乡愁,感受货车司机的苦与痛。他们试图感知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显露中国记者的真心。
李斌主编的《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记录的即是一批新华社记者的调查研究,也是他们为历史留下的一份底稿。
翻开这本书,请跟随我们一起感知中国、守望未来吧!
序言
感知中国 守望未来。
这是一部作品集,更是一部沉思录。
我和同事曾经想过好几个书名:《用心丈量:新
华社记者眼中的发展之“痛”》《那么美,那么痛:
触摸中国》……
现在的题目出自2016年农历新年后的“雨水”那
一天——农历丙申年春节刚过,2月19日,习近平总
书记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座谈会,并前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实
地调研,看望慰问一线采、编、播人员,向全国新闻
舆论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
要求、寄予厚望,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广大新闻
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
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
们不就是守望者吗?
我们守望的不仅是公平正义,更是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的未来。《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
国”》的书名,便在和出版社编辑的反复交流中达成
共识。
本书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
在唱响正能量的同时不回避问题,带领广大读者守望
和感知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守望未来,就得守望这片大地。
作为面积只有488平方公里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中关村孕育了300多家上市公司,我们历时
数月深入这块土地,探究其中蕴藏的创新密码,探究
“创新赢未来”的奥秘。
我的同事们深入珠三角地区和东、西部省份,讲
述“世界工厂”转身故事,描绘“去留之间的外资新
版图”。
从海南到云南,我的同事们发现“中国旅游”遭
遇“时间”尴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做出了“中国
快步迈向‘旅游社会’”的重大判断,指出“旅游社
会呼唤旅游业加速转型”,呼吁以法治刚性保障公民
休假权利。
为了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我们客观地
指出了传统村落保护虽然首获中央财政支持,但仍“
喜中有忧”,同时聚焦大拆建、假古董、过度化等传
统村落保护三大怪相,告诉大家一些地方在保护传统
村落上正在纷纷探索、破题,“粉墙黛瓦,将不只是
在梦里”。
中国桥梁是否是高铁之后的又一张“中国名片”
?我们的记者从南到北,把铁路桥、公路桥、跨海大
桥、古桥等看了个遍,分析“中国高铁为何大桥为王
”,探讨中国究竟是不是桥梁强国,呼吁“百年大计
”要经得起“百年风雨”。
……
守望的,往往是发展之“痛”。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叩问水危机,透视城市饮水
安全三大焦点,呼吁用法治破解“多龙治水”之困。
2015年,公路货运为每个中国人运货22吨,其背
后是3000万名货车司机,再后面是一亿多人的幸福。
我们聚焦货车司机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剖析车轮之上
的“苦与痛”,呼吁消除痛点才能打通堵点。
垃圾围城究竟是不是一个可以打开的“结”?经
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逾1/5的城市尚无规范垃圾
处理设施”,指出每个人既是垃圾困局的制造者,也
是买单者,透视“垃圾围城”六大焦点,质疑“起步
20年垃圾分类缘何踏步不前”。
守望,是有温度的。
我们走进一位位达人,他们中有为民间文化遗产
(包括传统村落保护)多年都在呼吁的冯骥才先生,
有发出“我不想民族的家园也断壁残垣”感叹的中南
大学“痴人教授”胡彬彬,有对水安全问题充满忧思
的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有怀揣着垃圾分类梦的潮人
“驴屎蛋”……
守望是不容易的,我的同事们往往不远万里,奔
波数省的乡村阡陌、城镇厂矿之间,还要“守望”出
新的理念、思想和可操作的政策性建议……
无论是发展之“痛”,还是聚焦人物,我们最终
守望的是真相,是公平正义,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这种守望,能发挥一点点推动作用,推动社
会的进步,哪怕是人们认知的一点点提升、内心深处
的一点点触动……
麦田,需要守望者。我们守望的这块“麦田”,
就是脚下的这片大地……
翻开这本书,请跟随我们一起感知中国、守望未
来吧!
李斌
2018年5月
内容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面对着许多新的挑战。
新华社记者响应习近平“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号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等重大战略部署,选取“钢铁驼队”、中关村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桥梁发展、水安全等重大问题,行万里路、访百十人,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展现了一个个当代中国人的创业梦、村落保护梦、垃圾分类梦、桥梁强国梦……
李斌主编的《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在唱响正能量的同时不回避问题,带领广大读者“感知”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守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本书是一部深度调查作品集,更是一部沉思录、一份建议书,适合对当下中国感兴趣的人们阅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