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魔山(上下译文名著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托马斯·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吕贝克,父亲是国会参议员,哥哥亨利希·曼日后也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托马斯·曼高中毕业后,在当地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学徒工,同时在慕尼黑大学旁听课程,并在业余时间开始练习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
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之后又陆续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魂断威尼斯》(1912)等。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出版更是让他闻名全球,以至于让他可以抱怨自己应该凭借《魔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布登勃洛克一家》。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1933—1943)、《浮士德博士》(1947)等。1929年,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到达
三十四号房间
在餐厅里
第二章
关于洗礼盆和两重性格的祖父
在蒂恩纳佩尔家以及汉斯·卡斯托尔普的品德
第三章
庄重与阴郁
早餐
取笑。旅行用品。欢乐的情绪受挫
魔鬼
思想的磨炼
多余的话
当然,是一个女人
阿尔宾先生
魔鬼提出不光彩的建议
第四章
必要的购买
关于时间感受的一些题外话
他试图讲法语
政治上可疑
希佩
分析
怀疑和推测
餐桌上的谈话
恐惧情绪在增长。关于两个祖父和黄昏的舟游
温度表
第五章
永恒的汤汁和豁然开朗
天哪,我看到了
自由
水银的情绪
百科全书
人文方面的学识
探索
死神的舞蹈
瓦尔普吉斯之夜
第六章
变化
又来了一个人
关于神的国家和邪恶的释出
暴怒以及更令人难堪的事
进攻被击退
精神的修炼

英勇的战士
第七章
海滩上的漫步
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
“二十一”点
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续)
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完)
麻木不仁
清音妙曲
极其可疑的问题
高度神经质
晴天霹雳
精彩页
到达
一位纯朴的青年在盛夏时节从家乡汉堡出发,到格劳宾迪申的达沃斯高地旅行。他准备乘车作为期三周的访问。
不过从汉堡到那儿,有一大段路程;跟这么短的逗留时间相比,旅途确实显得十分漫长。旅行时得经过好几个国家的土地,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从德国南部的高原,一直往下驶向施韦比施海海滨,再从那儿乘船越过波浪翻滚的海面,一路经过一些过去认为是深不可测的峡谷。
从那儿起,本来是广阔的、循着一条直线前进的路程中断了。路上得有一番停留和转折。在瑞士境内罗尔沙赫地方,又得仰仗铁路,但目前火车只开到兰德克瓦尔特,这是阿尔卑斯山旁的一个小车站,人们非在这儿换车不可。这里,你得在寒风瑟瑟而景色并不怎么动人的地方伫立好一会儿,才能登上一列路轨狭窄的火车。当火车小而异常有力的发动机启动时,真正动人心魄的旅程方才开始。火车沿着陡峭的山坡一个劲儿往上开去,似乎不想停息下来。兰德克瓦尔特车站的地势并不怎么高,但此刻火车却在巉岩峭壁中间费力地奔驰,一直朝阿尔卑斯的高山上驶去。
汉斯·卡斯托尔普一这是这位青年的姓名——独个儿坐在灰色坐垫的小车厢里,身边放着一只鳄鱼皮手提包,这是他的舅舅和养父蒂恩纳佩尔参议(我们在这儿只匆匆介绍一下他的名字)送给他的礼物。他还带了一卷旅行毯和冬季大衣,大衣挂在车厢的一个衣钩上。他坐在卸落的窗口边,由于下午的天气越来越凉,这位娇生惯养的青年就把那件时髦的、丝绸织成的夏季外衣的领子翻上来。在他旁边的座位上,放着一本名叫《远洋客轮》的杂志,旅程一开始,他就不时阅读,但现在却让它搁在一边。机车引擎轰隆轰隆地喘着气,烟雾吹入,在书籍的封面上沾了不少煤灰。
这位青年人涉世未深,两天的旅程就把他跟过去的世界隔得远远的,所有称之为责任、志趣、烦恼、前途等种种意识,他都置之脑后;这种远离尘嚣之感,远远比他坐马车到火车站去时来得强烈。在他本人与乡土之间飞旋着的空间,拥有某些我们通常归因于时间的威力。空间的作用同时间一样,每时每刻会在他内心引起变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更加显著强烈。它像时间一样,也会叫人忘却一切,但只有当我们的肉体摆脱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回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原始境界中时,才有可能这样。不错,它甚至会使书呆子和乡愚一下子变成流氓之类。有人说,时间像一条忘旧河④,但到远方换换空气也好像在忘旧河里喝一口水;尽管它起的作用没有那么厉害,但发作起来却更快。
汉斯·卡斯托尔普这时就有这种感受。对于这次旅行,他本来不打算看得过分认真,心中泰然处之。他本来倒是想迅速完成这次旅行,因为这次旅行非作不可;出发时怎么样,回来时也怎么样。同时,他也准备在眼下非栖身不可的那块地方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就在昨天,他脑海中还完全为往常的一些事情萦绕着,一方面尽是在回想新近经历过的那场考试,一方面却憧憬着即将去“通德尔·维尔姆斯”公司实习的情景,这家公司兼营造船、机械制造及冶炼。对于未来的三星期,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就像他往日遇到什么事心里总是很不耐烦那样。可是现在,他对眼前的情况似乎必须全神贯注,似乎不能掉以轻心。
此刻,火车正把他带到他从未到过的一些地方,他知道那儿的生活条件是压根儿不习惯的,异乎寻常的,也可说是艰苦俭朴的。他开始激动起来,并有些惴惴不安之感。家乡和正常的生活不但远远落在后面,而且落在他脚底下几百米深的地方,况且火车仍在不断地往山上爬。他在过去与未来的不可知的生活中间飘忽不定,自问今后在那边该怎么生活。他一生下来就一直生活在离海拔只有几米高的平原上,现在一下子乘火车来到这些荒僻的高地,而且沿途无论哪块地方一两天都不停留一下,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够明智,不合时宜的吧?他巴望一下子到达目的地,因为他想一旦到了那边,他也能像别的地方那样生活,不用再去回想目前他在攀登高峰时那种不惬意的情景。这时他向外眺望:火车正在拐弯向海峡驶去;他看到前面几节车厢,也看到机车费劲地喷出一团团棕色、绿色和黑色的烟雾,烟雾正随风飘荡。水流在右面的深谷里呼啸奔腾,左面的山岩问却是一棵棵耸天的暗黑色枞树。火车进入了黑洞洞的隧道,当它重见天日时,宽广的峡谷迎面而来;峡谷深处,无数村落星罗棋布。接着海峡不见了,出现了一些新的峡谷,在山谷的裂El和裂缝处还可以看到皑皑积雪。火车有时在寒碜的小车站前、有时在大车站前停下来,朝着相反的方向离去,使人摸不清究竟往哪儿行驶,再也记不起自己在天涯的哪一个角落。高耸入云的山峰在前面相继展开,它们的景色雄伟瑰丽,变幻无穷,令人有庄严肃穆之感。山上的小径蜿蜒曲折,从眼前一一掠过,然后在视野中消失。汉斯·卡斯托尔普想,绿树成荫的地带已远远落在他们下面,这儿也许再也没有鸟语花香的景象,他不由感到生命好像停滞了一般,它是那么空虚贫乏,以致他突然感到一阵轻微的昏眩,浑身很不舒畅。他用手蒙住眼睛
导语
《魔山》是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史诗力作,也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汉斯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故事,也是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同时代人的共同的遭遇。《魔山》的写作耗费了托马斯·曼十多年的时间,还曾一度因为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写作。小说从最初设想的中篇发展为一部史诗级的巨作,不同的主题和角色交相辉映,如同交响乐般波澜壮阔,憾人心弦,充分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各个层面的动荡和焦虑。正如作者本人的戏言,“每个想要理解这本书的人都至少得读上两遍才行。”
序言
《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
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
,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
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
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
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他是现代德国
文坛上继往开来的大师。近年来,我国文化界陆续出版了
他的一些名作,例如《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大
骗子克鲁尔的自白》和《绿蒂在魏玛》等。他那现实主义
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难
忘的印象,而贯穿每部或每篇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
思想,又使我们受到感染,获得启迪。他以犀利的笔触鞭
挞权贵,嘲讽某些人的伪善与自私,而对正直的人民群众
则寄予同情与希望。他以作家的良知卫护艺术的尊严,对
那些扼杀艺术、毁灭艺术家的行为痛心疾首。由于他受叔
本华和尼采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某些作品固然流露出一
定的颓废情绪和消极思想,但总的基调无疑是健康向上的
,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一九一二年五月至六月,托马斯·曼的妻子卡塔林娜
因肺部染疾,在瑞士达沃斯肺病疗养院住了三星期左右,
他也陪同前往。在此期间,作家对疗养院的各种生活和各
色人物作了精心观察,《魔山》的素材即由此而得。他从
一九一二年开始执笔写这部巨著,一九一四年由于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不得不中断写作。以后历尽艰苦,时断时
续,终于在一九二四年问世。一九一五年,他在给奥地利
语文学家保罗·阿曼的信中曾谈起《魔山》的写作缘起:
“我在战前不久开始写一部中篇小说——一个具有教育和
政治意图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山中的一所肺病疗养院里,
在这里,一个年轻人遇到了极大的诱惑,遇到了死亡,并
且滑稽而可怕地经历了人道与浪漫主义、进步与反动、健
康与疾病的矛盾。但与其说是为了要解决什么,倒不如说
是为了理解和获得认识。这一切具有幽默的虚无主义精神
。”见《托马斯·曼给保罗·阿曼的信(1915—1952)》,
吕贝克,1959年版,第29页。不过在以后写作过程中,中
篇扩展成为一部长篇小说,信中所说“幽默”的性质也丧
失殆尽,而主题却大大深化了。以后,托马斯·曼进一步
提出了战时和战后年代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引起的种种
新问题,从而赋予这部巨著以新的色彩和生命力。
上面已经说过,《魔山》是以瑞士一座著名的国际疗
养院为背景的。疗养院里住着各色各样的人物,有刚毅正
直、日夜盼望下山回联队的德国军人约阿希姆,有乐天知
命、嗜酒成性的荷兰富商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有酷爱
自由、不拘小节的俄国女人肖夏太太,有愚昧无知、专爱
自吹自擂和卖弄风情的斯特尔夫人,有学识渊博、以人类
进步为己任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还有口若
悬河、愤世嫉俗的犹太人纳夫塔,他对欧洲的一切现存秩
序嗤之以鼻,竭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我们的
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生活在这群人中间,同他们
混日子,打交道。他是汉堡一名见习工程师,本是以“客
人”身份上山来探望他表哥约阿希姆的,想不到自己也染
上了肺结核,一住七年,经受了生活的甜酸苦辣和疗养院
里的风风雨雨。七年里,他怀着沉痛的心情眼看许多男女
病友悄然去世,其中也包括亲爱的表哥。七年里,他学习
到许多学校和社会看不到的东西,了解“精神分析法”是
怎么一回事,还参加了招魂会一类的把戏,悠悠晃晃看到
了表哥的亡魂。他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疾病与死亡之谜,对
人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内省。妩媚的肖夏太太激起
他初恋的热情,在狂欢节之夜,他终于跪在她面前,向她
倾吐自己的衷曲;可她却对他不冷不热,若即若离,不久
就下山离他而去。数年后肖夏太太回疗养院,身边伴着的
是荷兰富商皮佩尔科尔恩,这不由使汉斯·卡斯托尔普妒
火中烧,但经过一番波折,这三个人终于结成亲密的友谊
。在疗养院漫长而无聊的岁月里,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
尼经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他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受耶
稣会会士纳夫塔的异端邪说所蛊惑,而纳夫塔也竭力向他
说教,希望能争取他到自己这边来。这两个对手经常唇枪
舌剑,最后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他们终于提出决斗。一
声枪响,纳夫塔倒在地上,他自杀了。不久,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炮声隆隆响起,疗养院里的病人纷纷下山,汉斯·
卡斯托尔普穿起戎装、在枪林弹雨中向前挺进——故事就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结束。
在这部近七十五万字的巨著里,托马斯·曼绘声绘色
地刻画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描写了他们颓废腐朽的生活方
式和精神面貌,指出这些人不但身体上患有痼疾,而且思
想上也病入膏肓。对于某些知识分子,作者也写得很有分
寸,既指出他们正直、热情、追求光明等积极的一面,也
揭露他们的弱点和致命伤。至于那些流行于当时欧洲的各
种思潮和社会现象(例如弗洛伊德学说的传播,招魂术的兴
起等),作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通过具体事例栩栩如生
地反映出来。作者本人认为这部作品有双重意义,说它既
是一部“时代小说”,又是一部“教育小说”。
关于《魔山》究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抑或是“
现代派”小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评论家倾
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托马斯·曼从疗养院的各种病态现
象中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作者爱憎分明,通过各
种人物形象,以批判的眼光鞭挞这一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
。例如德国当代作家埃伯尔哈尔德·希尔歇尔在《论托马
斯·曼》一书中,对《魔山》作了这样的评价:
“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它同时具有三重象征内容:首先,我们在《魔山》中看到
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象征。《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资产阶
级腐朽没落问题,不但在这里以新的生活形态重复出现,
而且场景有所扩展……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
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许多德国人和俄国
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
无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冈察洛夫笔下的
奥勃洛摩夫。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
配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现
实。总之,这个培养疾病的豪华大饭店里,住的全是那些
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人。”见原书第83页,德国
柏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某些评论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魔山》是
一部现代派小说,理由是托马斯·曼是一个现代派作家,
在此书中又运用大量意识流及时空交错等写作技巧,内容
主要涉及个人的命运及爱情、疾病和死亡等问题,对资本
主义只是唱挽歌,并无实质性的批判意味。我认为他们对
《魔山》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运
用某些现代派技巧,并不能因此否认作品原有的特性。让
我们看看作者本人的观点吧,他对这个问题说得相当透彻
、深刻。他说:
“在《魔山》中,在叙述方面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
但它逐渐越出现实主义范围,用象征手法推动和提高它,
使我们有可能透过它看到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在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思
想上已克服了颓废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他的影响,使小说的
思想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从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
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承认,
在某种程度上说,汉斯·卡斯托尔普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在《雪》这一节里,汉斯·卡斯托尔普在山里遇上暴
风雪。作家描绘了一幅充满幻想并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
当年轻人醒来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了爱和善,
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也是作者自己找
到的结论。
书中对竭力争取汉斯·卡斯托尔普的两个文人,写得
淋漓酣畅,入木三分。一个是具有资产阶级文化的人文主
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他是理性、进步和正义
的卫士,为人类幸福抱病进行孜孜不倦的斗争;另一个则
是耶稣会会士纳夫塔,他既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忠实信徒,
又是军国主义分子和民主制度的反对者。两人一直为政治
问题和学术问题争论不休,最后终于干戈相见。
塞塔姆布里尼的祖父是革命的烧炭党人,曾为希腊人
民的独立进行过流血斗争,而父亲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因此他自幼一直倾向进步与革命。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
原则经常处于抗衡状态,这就是权力和正义,暴虐和自由
,迷信和智慧”,他又认为:“两种力量究竟何者得胜,
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即使不是由
鸽子的翅膀挟来,也将由雄鹰的翅膀带来,那时欧洲大陆
将出现曙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的曙光……一句
话,那时将诞生一个世界大同式的共和国。”当然,这位
意大利学者所向往的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他的思
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因
此托马斯·曼字里行间对他持同情态度。用托马斯·曼自
己的话来说,塞塔姆布里尼“有时甚至是作者的传声筒,
但绝不是作者本人”。塞塔姆布里尼是二十世纪初西欧某
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蜕化为自
由主义者,他们的反抗是抽象的,致力于人类解放的意愿
只是一种空想,而他们那些鼓吹阶级调和的论点,也只能
以失败而告终。而纳夫塔这个屠夫家庭出身的神职人员,
却是地地道道恶魔的化身,他竭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主
张用恐怖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纳夫塔在一次荒谬的决斗
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他精神崩溃的表现,也象
征着军国主义者绝没有好下场。从纳夫塔这个人身上,我
们可以看出以后诞生在欧洲土壤上的法西斯主义的萌芽。
显然,这样的人在当时也是有一定典型意义的。
关于疗养院里专为病人作精神分析的助理大夫克罗科
夫斯基,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二十世纪
初,弗洛伊德学说在欧洲大陆兴起,在许多国家里蔚然成
风,这在《魔山》中也作了反映。克罗科夫斯基大夫在两
周一次的学术讲演会中,大肆宣扬这种学说,口口声声说
“在所有的本能中,性爱是最不稳和最危险的,就其本质
来说最易令人误入歧途,而且背信弃义”,又说什么“被
禁止、被压抑的情欲……是以疾病的形态重新出现的,疾
病的症状,是情欲乔装打扮的活动形态,而所有的疾病都
是变相的情欲”。这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打动了疗养院里
几十个病人的心,大家纷纷上他的门诊室,叫他“分析”
自己的潜意识。托马斯·曼在各部小说中,始终善于反映
他所处时代的特色与风貌,在《魔山》中,这点显得尤为
突出。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魔山》的又一特色。对于
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作者写得
尤为出色。汉斯上疗养院后的种种感受,他对肖夏太太的
恋慕和思念之情,对生与死、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内省
——在托马斯·曼笔下,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一层
又一层地展开,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托马斯·曼一向以描写场面与景色见长,这在《魔山
》中又一次得到体现。在《瓦尔吉普斯之夜》一节中,作
者描述了病人们在狂欢节之夜载歌载舞的场面,写得生动
活泼,丝丝入扣,仿佛银幕上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在我们眼
前映现。在《雪》这一节里,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写了
漫山遍野的雪景,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银色世界,并与雪
地里挣扎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同命运,共呼吸。至于描述
克罗科夫斯基大夫的招魂术和召唤约阿希姆亡魂的那些片
段,虽然从科学角度上看来荒诞不经,但悬念迭起,扣人
心弦,在写作技巧上值得推崇。
德国著名评论家汉斯·迈耶在一九八○年来我国讲学
时,曾高度赞誉《魔山》,说它是现代德国文学的范本。
确实,它不但是德国文学中一部辉煌夺目的巨著,也是世
界文库中永垂不朽的精品。托马斯·曼本人对这部作品也
十分珍爱。一九三九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向学生作
《魔山》的专题讲演,其中有一些话意味深长。他说:“
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部交响乐……谁第一遍读完《魔山
》,我就奉劝他再读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风格,
使读者在浏览第二遍时感到更大的兴趣和满足。”在同一
篇讲演里他又说:“《魔山》几乎已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胆敢说这样的话:我的任何一部书,
都没有像《魔山》那样在世界各地引起这么大的兴趣,特
别在美国。”
《魔山》以其波澜壮阔的场景,磅礴的气势,细腻的
心理分析,精辟的哲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
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不愧是一部划时代的交响乐性质的
杰作。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德国小说中是无
与伦比的。
钱鸿嘉
内容推荐
托马斯·曼著的《魔山》介绍: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