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英)丹尼尔·笛福 |
出版社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描写的是英国年轻的航海爱好者鲁滨逊,在一次海难中被风浪卷到一座荒岛上。他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却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迫不得已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生存,他依靠聪明才智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在岛上生活期间,鲁滨逊还搭救了一个当地土人,并训练他成为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后来,由于鲁滨逊帮助英国船主夺回了被海盗占领的大船,他才得以随船返回故乡,终于逃离了生活了28年之久的荒岛。小说歌颂了劳动,赞扬了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强烈的开拓意识。 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经商,到过欧洲大陆各国。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资本主义工商业。晚年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体小说和历史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描写英国商人鲁滨孙海上遇难、流落荒岛二十八年的故事。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 目录 第一章 告诫 第二章 风暴 第三章 海盗 第四章 逃脱奴役 第五章 巴西 第六章 遇难 第七章 唯一的幸存者 第八章 最初的日子 第九章 日记:食物和住所 第十章 日记:天灾 第十一章 日记:生病 第十二章 日记:康复 第十三章 日记:岛上探险 第十四章 日记:陶罐和独木舟 第十五章 日记:反省 第十六章 无可逃脱 第十七章 进一步的改良 第十八章 一个脚印 第十九章 骸骨 第二十章 恐惧与隔离 第二十一章 失事的船 第二十二章 遭遇野人 第二十三章 对星期五的观察 第二十四章 对星期五的教导 第二十五章 新的计划 第二十六章 野人归来 第二十七章 解救俘虏 第二十八章 暴动者 第二十九章 重获海船 第三十章 回到英格兰 第三十一章 与星期五一起历险 第三十二章 再回海岛 序言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 史上的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是那个伟大 时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记 录和反映。十七八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的年 代,资产阶级代表着新兴的生产力和社会上的进步 力量正在发展壮大,他们反对贵族王权的专制,反 对神权和旧的宗教体制,开拓进取,积极扩大市场 和生产的规模,促进贸易的发展。处于上升时期的 资产阶级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创造性的伟大阶级,而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个 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典型形象,一个被理想化和英 雄化了的资产阶级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一 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对英国 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他出身于清教徒的小 商人家庭,自己也是商人,在商海中几起几落,曾 把生意做到很大,后因讽刺当政的托利党的宗教政 策被捕入狱,以致破产。1688年政变时,他积极支 持新政权,参加政治活动,发表有关政治、经济、 宗教等方面的政论文。出狱后,又为历届内阁大臣 奔走,并编辑刊物。笛福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商 人、士兵、经济学家、政治家、旅行家、记者、小 册子作者、政论学家、小说家,甚至为政府干过秘 密差事。多种职业的磨炼使他深通世情,足智多谋 ,他广阔的生活阅历和记者的生涯又为他的小说创 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技巧,练就了他朴实、 简洁、晓畅、平易的口语化语言风格,这是一种大 众化的语言,很少有雕琢的成分。他观察敏锐,注 意细节,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写景状物栩栩 如生,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讲故事 ,能够绘影绘声,娓娓动听。在五十九岁时笛福的 《鲁滨逊漂流记》出版,让他获得很大的成功,其 实,在他来说这已应是水到渠成的事。在《鲁滨逊 漂流记》之后,他又写出《摩尔·弗兰德斯》《罗 克珊娜》等不朽作品。 笛福是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的代 言人。他们这一代人富于民主精神,讲求实际,不 服从国教,具有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和一种人的责任 感,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充沛的精力,又富于不 畏艰难的冒险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笛福以身为他 们中的一员为荣,多次写文歌颂中产阶级商人的伟 大,高呼“自由和财产”的口号。笛福的中心思想 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贸易;他主张扩 充殖民地,反对专制体制、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 争取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他的这些思想在《鲁滨 逊漂流记》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应。 《鲁滨逊漂流记》(1719)的主要情节是有事实 根据的:1704一1709年间,一个名叫赛尔扣克的英 国水手,曾长期孤居于一个远洋荒岛。这样的事有 一时的新闻价值,但不易写好,因为荒岛生活一开 始也许显得新鲜,时间长了就容易缺少变化而显得 单调,沉闷。 笛福的本领却在于他不仅把这个故事写得生动 有趣,而且赋予它对几乎所有的人——一般读者, 一般市民,严肃的思想家如卢梭,文学家如柯尔律 治,甚至创建新学说的政治经济学家如马克思—— 都有启发的重大社会意义。这意义的中心点——也 是本书最有趣又最使人深思的一点——就是如何处 理好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己不仅能维持生命,而 且日子越过越好。靠着敏锐的头脑和能干的双手, 鲁滨逊做到了这一点。在鲁滨逊经过几次实验上的 失败,最后终于用陶土烧出能煮肉的砂锅的时候, 鲁滨逊发出这样的感慨: “没有任何人能由于这样一件普通东西感到比 我更大的快乐了!我终于做成了一个能耐火的锅!没 等它冷下来,我就又把这锅放在火上,倒了一点儿 水在里面,放上一块小羊肉煮着。这锅极为好使, 一会儿就煮出绝好的肉汤,只不过缺了麦片和其他 作料,不然的话,味道可以更美!” 这是一个自己能动手改善生活的人的骄傲和安 慰,其他任何人处于同样境地也会有同样的心情, 但是只有笛福能写得这样实际,具体,细节分明, 而最后写缺作料的一笔不仅增加了真实感,还道出 笛福是如何富于人生经验,又如何地日子好了还想 更好。这也就透露出了笛福的社会地位:商人。在 这海外贸易越来越频繁、英国工商业越来越发达的 历史时刻,只有商人才不怕艰险困苦,远涉重洋, 取得远处的资源,并在所到之处开辟市场;只有商 人才能如此勤奋,足智多谋,在最不利的环境里站 稳脚跟,不仅站稳,而且乘机扩充。鲁滨逊后来搭 救了一个另一个岛上的土著人,把他训练成服侍自 己的奴隶。荒岛上的情况开始复杂起来,有了人际 关系,有了社会,一个小小的殖民地出现了。 我们知道,对财产的积累与保护和个性的张扬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块基石,其实,何止是资本主 义,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也在 提倡这两点吗?我们国家现在制定了个人财产保护法 ,政府一再提倡要全民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当然 需要发挥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每个人的个 性和才能。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这两点都得到了 淋漓尽致的体现。财产问题一直是鲁滨逊所关注的 一个重要问题,他在巴西建立种植园是为了积累财 富,而且的确也赚得了大量的财富,在荒岛上他实 际上积累起不少的财富:开垦的土地、驯养的羊群 、建设的房屋、他筹集起的劳动力——有男人有女 人,最终有了其财产可以延续的后代,说到底,这 一切都是通过他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辛 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鲁滨逊并没有凭此去 剥削和压榨岛上的人,他只保留了他对这个海岛的 名义上的所有权,他鼓励他们在岛上创造自己的幸 福生活,并无私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作 者通过鲁滨逊这个人物告诉我们,要想对社会、对 别人所帮助,我们就必须自己首先强大,我们自己 有财富的积累。这样,鲁滨逊的形象一下子我们眼 前变得高大起来,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他想要 走的似乎是一条人类共同富裕的道路。关于个性的 张扬,明眼的读者都能看出,自进入那个荒岛上开 始,鲁滨逊的生活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部有关个性的 张扬史。 在作品中,作者着重赞扬和表现了人的几种美 德:诚实善良、讲信誉、感恩的情怀。这三种品质 在他与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伦敦的那位寡妇, 一个是在里斯本的西班牙老船长——之间的交往中 ,得以充分地展现,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品 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多么重要。 说到感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母,郭凤林,太 原市享堂人氏,享年九十,太原三十九中离休教师) ,她教书育人几十载,刚刚逝世不久。她含辛茹苦 养大了我们七个子女,她希望我们成才,希望我们 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 许多鲁滨逊对上帝的祈祷,或者说与上帝的对话, 从中主要体现出的就是对上帝的感恩,或对天意(机 遇)的感恩,我愿把这部译作献给我在天堂里的母亲 ,让她知道她的儿子没有忘记她,会永远对她感恩 。告诉她,她的儿子会更加勤奋地工作,翻译出更 多优秀的作品来报答读者。 王晋华 导语 《鲁滨逊漂流记(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是丹尼尔·笛福根据当时一个真实故事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扔到安·菲南德岛上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后来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西方文学中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精彩页 第一章 告诫 我1632年出生在英格兰约克市的一户富裕人家里。我家并不是本地人,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地区,刚到英国时他住在英格兰东部的赫尔城,在经商挣得一份可观的财产后,就停了生意,定居到了约克市,在这里他娶了我母亲,我母亲的娘家姓鲁滨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因此被称作鲁滨逊·克罗伊兹奈尔。由于英国人一说“克罗伊兹奈尔”这个德国姓就走调,于是我们被叫成了“克鲁索”,家人之间我们也这么称呼,书写姓名时也这么写,我的朋友们也总是这么叫我。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是驻扎在弗兰德斯(西欧一历史地名,包括现在比利时北部和荷兰西南部)的英国步兵中的一名中校,声名远播的洛克哈特上校曾经指挥过他们团,他在敦刻尔克(法国北端一靠海城市,古时属佛兰德)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死在了战场上;至于我的二哥,我至今都没有他的下落,就像我的父母亲对我后来的情况一无所知一样。 作为家中的小儿子,我没有学着去做过任何行当,从很小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就充满了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我父亲是个很传统的人,他让我受良好的教育,让我上了私塾,后来又进了乡村里的免费学校,一心想着让我将来从事法律;可当时的我只想着出海,什么也不愿意做;我的这一癖好不仅叫我开始强烈地抵制父亲的意愿,违抗他的命令,而且对母亲和朋友们的恳求和劝说,也完全置之不顾。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我天生的脾性里似乎就隐伏着某种致命的东西,它直接导致了后来降临到我身上的种种灾难。 头脑睿智、行事慎重的父亲事先察觉了我的想法,他严肃地开导我,给了我不少有益的教诲。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他得了痛风病,行动不太方便),就这个问题对我进行了诚恳的劝诫。他问我,除了想要出去闯荡,我还有什么理由非要离开家乡和自己父亲的家,在这里我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推举,有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过上闲适、愉快、富裕的生活。他跟我说,想要外出冒险的人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穷困潦倒的,另一种是雄心勃勃、家财万贯的,这两种人都是想凭借从事非同一般的事业发迹,或出人头地;而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另一种则是我不应该去俯就的;我的境况是在这两者之间,或者说是平民阶级中的上层。依据父亲多年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最适宜于人的幸福,既不必像人类中的劳力者那样拼力干活、遭受苦难艰辛,又能免遭权贵由于高傲、奢侈、贪婪和猜忌倾轧所造成的恶果。他告诉我,通过下面的这一事例我就可以判断出我生活得有多么幸福了,那就是人人都会羡慕我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国王们不得不忙于国家大事,他们常常抱怨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幸,希望他们自己能活得既不卑贱,也不伟大;智者祈祷时,总是希望不要受穷,也不要太富有,这说明他们也把我现在的生活看成是真正幸福的那一种。 父亲说,只要我用心观察便总可以发现,处于社会上层或下层的人都往往多灾多难,而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则最少祸殃,不必像前两者那样饱受人间沧桑;不但如此,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较少受到病痛和不安的折磨,他们既不像那些生活腐化、荒淫无度的无耻之辈,也不同于那些整天累死累活却还吃不饱穿不暖的贫民,这两种一高一低的生活方式自然会给他们带来疾病缠身的后果;他说唯有中层阶级的人才能陶冶出种种的美德,享受世界上种种的美好,生活在安宁和富足中间;节制,中庸,恬静,身心的健康,人际的交往,一切悦人的娱乐,美好的心情,都是这一生活方式带来的福祉;只有这样地生活,人们才能安然、泰然地度过此生,舒适地走完自己人生的旅程,不必为了糊口而整日奔波、出卖苦力,也不必为繁杂的世事所闲、被搞得心力交瘁,也只有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才能够让人们摆脱妒忌等激烈情感的纠缠,熄灭勃勃野心暗暗烧起的欲火,让人们能够没有痛苦,尽情体味生活的甜蜜,而且时间越长,他们对这种生活所能带来的幸福,会体验得越深。 随后,他万般慈爱、诚挚地告诫我,不要耍小孩子脾气,不要自讨苦吃,我的父母和我所生活的环境本可以叫我远离苦难,我不必为衣食担忧,他会鼎力帮我,会尽最大努力使我过上他刚才向我推荐的那种生活;如果我日后过得不幸福,不安逸,那一定是因为我天生的命不好,或者我走错了路所造成的,已经和他没有任何的相干,因为意识到我的打算会给我带来的伤害,他已尽他父亲的责任,给我提出了忠告。总而言之,如果像他所说的,我能安心地留在家里,他会为我做好一切事情。相反,他绝不会对我的离家出走,给予任何的鼓励,免得助成我日后的不幸。最后,他提醒我要以我的大哥为鉴,他曾非常恳切地劝说大哥不要去佛兰德打仗,可未能奏效,我的大哥还是凭着年轻气盛,跑到了部队,死在了战场上;他还说,虽然他一直会为我祈祷,可是只要我迈出这愚蠢的一步,他敢说连上帝也不会保佑我,在将来陷入危难、呼救无门时,我定会为当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而后悔不已。 我父亲最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