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的演进(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意)路易吉·卢卡·卡瓦里·斯福尔扎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化的历史,说到底是人类的历史。现代人是如何从十万年前的东非小部落,成长为如今超过70亿人口并遍布整个世界的?在人类进化早期,基因对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在“走出非洲”的扩张阶段,文化演进才是现代人成功的最大秘密。路易吉·卢卡·卡瓦里·斯福尔扎著的《文化的演进(精)》讲述了人类伟大的迁移史、人类基因的秘密以及基因与文化的深刻互动和相互影响,以生物进化理论为基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的人类文化演进的历史画卷。所有这些内容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种族差异、文化差异和人类本身。 目录 第一章 文化和文化的演进 第二章 文化传播和文化演进 第三章 文化的动物 第四章 人类作为遗传学动物 第五章 人类进化的标准模型 第六章 人类的性质与人类学 第七章 基因、种群、“表型”和环境 第八章 对遗传学历史的回顾 第九章 从基因到基因组 第十章 生命的秘密 第十一章 全球遗传多样性 第十二章 “走出非洲”的扩张 第十三章 系列奠基者效应 第十四章 农牧经济时代:人口新的飞跃 第十五章 社会单元:部落,民族,种族 第十六章 文化演进的要素 第十七章 文化作为适应机制 第十八章 文化的传播 第十九章 稳定的文化遗产和快速的文化变异 第二十章 自然选择控制文化变动 第二十一章 遗传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第二十二章 人类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 第二十三章 创新的代价与裨益 参考文献 序言 《文化的演进》一书的作者路易吉·卢卡·卡瓦 里·斯福尔扎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意大利遗传学家、人 类学家、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意大利共 和国“大十字骑士勋章”获得者。 本书第一版于2004年在意大利出版发行,并于 2005年获得意大利第三届“Merck Serono”科学类文 学奖。2016年本书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全 新的章节。2叭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引进本书,委 托我作为译者,我深感荣幸。 文化的历史,说到底是人类的历史。只有了解人 类的进化史和迁移史,才能够真正地认识文化。人类 是“文化的动物”,但我们并不是唯一“有文化”的 动物,人们在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中也观察到了文化 现象。但是,人类拥有一个任何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 能力,即传播文化和推动文化演进的能力。这种能力 得益于人类拥有一件强大工具——“语言”。正是凭 借语言,人类得以把知识世代相传,让知识能够在时 间和空间中累积,形成文化。 本书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类比文化的演进,为读 者打开了认识人类文化的全新视角。作者认为,生物 进化和文化演进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差别:人类繁衍一 代的时间需要20一30年,而借助现代通信工具,文化 的传播能够在顷刻间完成;然而,两种机制也存在着 深刻的相似性:生物进化中突变、自然选择、迁移、 传播以及漂变等机制,均在文化的演进中发挥着作用 。 在作者看来,基因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共同演进 的。在人类进化早期,基因对文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人类强大的“语言”能力,正是基因突变,或者说 进化带来的结果。10万一20万年前生活在东非的现代 人祖先,正是凭借这种能力才得以“走出非洲”,最 终征服整个地球。而人类的灵长类近亲,如黑猩猩, 却没能进化出能够产生语言的器官。文化也会反过来 影响基因。进入农牧经济时代后,人类饮食结构的改 变,也带来了遗传学上的变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肤色差异。这是因为 作为人类主食的麦子中,缺乏一种合成维生素D必要的 酶,而这种酶只能在紫外线照射下才能被激活。非洲 人的黑色皮肤是由于黑色素累积形成的,它能够保护 皮肤不受紫外线的危害。在阳光越强烈的地方,人的 肤色就会越深;随着纬度的升高,黑色素沉积就会减 少,肤色也就会越来越浅。 本书从遗传学家的视角,讲述了人类伟大的迁移 史、人类基因的秘密以及基因与文化的深刻互动和相 互影响,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的人类文化演进的历 史画卷。所有这些内容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种族差异 、文化差异以及人类本身。 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却是 一本密度极高的小册子:它融合了作者数十年在遗传 学、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之间对比研究得出的科 学结论,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科普类作品。写作本 书时,作者并未加任何脚注或尾注。但考虑到本书客 观的专业性和跨学科性,我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 重要概念和人名等增加了译注,以方便读者理解和进 一步查阅文献。因此,书中标注皆为译注,特此说明 ,后文不再标注。 本书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而来。意大利语和汉语 是差别巨大的两种语言。翻译时,我尽力忠实原文, 并使用易于读者接受的文字,避免语言西化。翻译期 问,我得到了诸多亲友的帮助,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 妻子王雅婷,她给了我巨大的支持;还要感谢我的意 大利同事Roberto Parcu和好友Silvia Caputo,他 们从意大利语角度,对译文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意见; 最后,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信任和侯苗苗副编 审的悉心编辑。 本书虽是一本小册子,但专业性很强,译文可能 有不妥之处,还望专家与读者雅正。 石豆 2018年2月4日于南开大学 导语 《文化的演进(精)》一书的作者路易吉·卢卡·卡瓦里·斯福尔扎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意大利遗传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意大利共和国“大十字骑士勋章”获得者。 本书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类比文化的演进,为读者打开了认识人类文化的全新视角。 本书融合了作者数十年在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之间对比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科普类作品 精彩页 动物之间的交流虽然很低效,但是它们同样有能力发明、生产、学习使用新工具,尽管这些能力十分有限。猫科动物的妈妈们有一项明确的任务,就是教会子女狩猎的技巧。对于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而言,在开始群体生活时,它们就要学会使用警报信号,通知群体的其他成员危险(比如蛇或其他捕食性动物)来临。它们要学会运用一些技巧,去获取食物或保持与伴侣良好的关系,从而繁衍后代。黑猩猩会利用吸水的材料在树洞中收集雨水;它们还会在树枝上设置通道引导白蚁,将它们收集在小树枝上,然后饱餐一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不同鸟类之间流传着一项技术——用喙把放在房屋门槛上的牛奶瓶瓶塞啄开。这项技术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让人们不得不改进瓶塞设计,使鸟类无法啄开。欧洲的老鼠学会了打开在河床上找到的贝壳类动物硬壳的方法,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法。一些日本科学家曾对一个猕猴种群展开实验,给它们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当地猕猴以土豆和麦粒儿为主要的食物来源。科学家们将潮湿的沙子与土豆和麦粒儿混合,这样一来猕猴就会很难吃到食物,或者吃起来很难受。其中有一只年轻的母猴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它把土豆带到海边,用海水清洗;把掺有沙子的麦粒儿浸泡在海水中,等待麦粒儿浮出水面。正如我们所知,许多动物群体中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关系,种群成员会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这些关系。在竞争关系中,等级决定了种群成员获取食物或伴侣的顺序。等级关系通常通过决斗确定,之后很难改变。由于种群内年轻成员和雌性成员地位很低,成年猕猴拒绝学习那个年轻母猴发明的技术。 文化的传播以及对文化的学习在动物中几乎不存在,然而人类学习文化的时间很长,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人类从三四岁时就开始学习语言。语言学习存在一段明确的时间节点,过了这个阶段,任何其他语言都难以被完全掌握。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科学家针对动物的文化传播研究超过了针对人类本身的研究。教育方式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但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学校——这一近期才出现的文化产物之上。极少数的一项针对没有学校(或只有极少数有特权的村庄拥有学校)的种群研究,由人类学家巴里·休莱特(Barry Hewlet)领导完成。他研究的对象是中非共和国俾格米人部落。该部落的绝大多数人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以采集狩猎为生。这种最古老的经济模式一直延续到了1万年前。从那时起,一些气候温和的地区开始发展出了农业。这些研究表明,在丛林中生存所必要的所有技能中,父母直接传授的有针对男孩的狩猎技能,以及针对女孩的采集植物、收集小型猎物等技能。孩子需要在青春期结束前,从父母那里学会上述技能。其他能力的学习的对象是部落的其他成员,这些能力在不同的群体活动中习得,包括唱歌、跳舞。从采集狩猎向农业经济模式的转变(是近期的变化),给当地人的习俗、习惯和生存技能带来了巨大改变。目前,极少数仍以采集狩猎为生的部落,生活在极端恶劣气候环境之中,如热带雨林和北极。显而易见,这种远古的经济形式几乎销声匿迹,而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分布却仍然十分广泛。 P23-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