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最后十八年(1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黄治军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黄治军,湖南益阳人,生于1981年,《旅伴》杂志前主编,自小熟读兵法、经史子集。曾通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后专注于晚清史,为了寻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仅甲午战争看过的史料就不下百种。经过没日没夜的五年苦写,终于著成长篇历史读物《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从来不是鲜花和掌声构成的,但也从来没有 黑暗的让人绝望。《晚清最后十八年》的作者黄治军 借严复之口给康有为八个字评价:“庸医杀人,书生 误国!”也让熟读历史的人大呼痛快! —— Kindle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罢掩卷不禁泪流,无大爱岂 能有大作?不经历生死怎知人性深刻! ——新浪 微博用户以不足胜有余 作者写高深的军事安排和政治斗争,深含草根精 神与人文关怀,喜欢这种好看又有营养的书籍。 ——书友陈先生 文笔朴实冷静,谜题不落窠臼也不炫技,布局谋 篇层层推进,从容不迫。 ——书友无昵称用户 目录 第一章 袁世凯的朝鲜发迹史 第二章 袁世凯与李鸿章的第一次会面 第三章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 第四章 清日两国战前军力对比 第五章 牙山湾海战,清军强舰不战而逃 第六章 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第七章 海战爆发:世界第六大舰队屡犯低级错误 第八章 独升帅旗,邓世昌以孤舰对抗日本海军 第九章 强大的北洋舰队何以一败涂地? 第十章 安东沦陷,日军史上首次跨过鸭绿江 第十一章 摩天岭阻击战,清军唯一一次胜仗 第十二章 旅顺失守,大清最强防御体系被轻松突破 第十三章 全军覆没:北洋舰队最后一丝希望被党争掐灭 第十四章 战败的根源:为什么大清不能打一场持久战? 第十五章 《马关条约》:赔得远比纸面上多 第十六章 最强抵抗!台湾孤岛抗日 第十七章 日本间谍的结论:大清全民腐败! 第十八章 从贵人到太后:26岁慈禧掌控大清 第十九章 戊戌变法:光绪和慈禧的权力博弈 第二十章 自救变法在百日内无疾而终 本部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页 第一章 袁世凯的朝鲜发迹史 袁世凯入朝 那个年代的人其实是很少有机会出国的,但有一个人例外。 1859年,常年征战在外的河南籍将领袁甲三给老家邮回了一封信,报告他率领的军队打败了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即将凯旋的消息。家里人接到信的这一天,家族中的一位男婴出生了。 有人衔着石头出生(贾宝玉),有人干脆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但袁家这个孩子似乎是上天派来的一位送作战捷报的使者,于是大家都很欢乐,认为这个男孩长大后会很不简单。 现在看来,这其实只是一种很平常的巧合。比如某天你突然在路上大叫一声,回家翻翻皇历发现这天正好立春,你总不能说这春就是被你叫出来的吧?但是对于袁家人来说,这毕竟是个好兆头,他们激动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男孩是袁甲三亲哥哥的孙子,也就是袁甲三的侄孙,家谱排名“世”字辈,家族人就借这个吉兆给他取名为“凯”。 没多久,袁世凯就被过继到他叔叔袁保庆家做儿子。这个袁保庆曾是袁甲三麾下的一名大将,退伍后担任江宁盐法道(副部级高官),主要工作是掌管南京地区食盐的生产和销售。袁保庆对袁世凯的期望也是很高的,做官之余,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监督小袁好好读书,以便将来走科举正途,考取功名,对得起他出生时的那个好兆头。 可惜袁世凯似乎天生就不是块学习文化知识的料,他曾鼓起勇气参加两次科考,而且是最基本的乡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令袁家人很没面子。 大家责备,袁世凯也很懊恼,但他接下来的动作不是准备第三次考试,而是把所有的课本和复习资料找出来——一把火烧了。这个举动意味着他永远告别了高考(科举),打死也不再考公务员。他边烧边声明:我今后要立志去当兵打仗,弃文从武!(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邪!) 对于袁世凯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而他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秘密很快就会揭晓。 这时候养父已经去世了,于是他从上海千里迢迢去山东投奔了一个人——吴长庆。作为袁保庆生前的结拜兄弟,吴长庆收留了袁世凯,让他在自己身边做了一个军队里的参谋(幕僚)。这一年是1881年,袁世凯已经22岁了。跟我们如今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样,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职场新人袁世凯很快要出一趟远门,而且很远,是去——朝鲜。 提到朝鲜这个国家我们比较熟悉了。2012年朝鲜央视曾发布一个报告,说全世界人民生活幸福度排名最高的,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朝鲜。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哥俩好”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史。 在明朝,朝鲜即为朝鲜半岛,是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对明作战失败,缺少银两,就先易后难,派大将阿敏攻下了朝鲜(打朝鲜不用攻山海关),从此朝鲜成为八旗军的后勤供应基地,粮食可能不管饱,但人参随便拿。你想没事就喝个参汤的军队打仗有多猛。就这样,八旗一边流鼻血一边砍敌人,一路杀进山海关。大清建立后,朝鲜自然而然沦为大清藩属国(虽然他们一直很想念明朝)。 所谓藩属国,有点类似于被老大保护的老二的意思。朝鲜只有“国王”,而没有“皇帝”,因为他们的“皇帝”就是大清皇帝,使用的年号也是大清的年号。而朝鲜国王在级别上只相当于大清国的亲王。由于这个原因,朝鲜国王的王宫和老百姓的民居都必须修得比清国的矮小。 我们知道如今大韩民国的国旗是太极旗,实际上当年朝鲜人设计国旗时,清国依据自己的国旗是黄龙旗,给朝鲜的指导方案是蟒旗(蟒是一种在地上爬的龙)。朝鲜人终于有想法了:大家都是做龙的,你们在天上飞,我们在地上爬,这版本差得也太大了吧,于是就改成了太极旗。 顺便说一句,当时大清的藩属国并不只有朝鲜,除了北面的沙俄和东面的日本,与清国相邻的国家几乎全是它的藩属国,从南到西还有:安南(越南)、缅甸、暹罗(泰国)、苏禄(菲律宾)、南掌(老挝)、尼泊尔、锡金、不丹……这是一种以“天朝上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即使在1840年以后,这些国家被西方强国占领,沦为殖民地,但它们仍然恭敬天朝,坚持向清国进贡。 朝鲜在当时就比较穷(可能与当年皇太极抢得太狠有关),当时他们的一品大员出门也是有车的,不过,是一种十分轻便和省油的车——独轮车。这种待遇,也就跟当时清国东北地区回娘家的小媳妇一个级别。而朝鲜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军队,他们一直指望大清解决国防,干脆就省了军费。 对于朝鲜来说,除了穷,其实这也是没办法。大清太强大,东北又是清朝廷的“龙兴之地”,清国从来就不允许朝鲜拥有能够威胁到龙脉安全的军事实力,所以朝鲜也就不要有什么军队。 大家都知道,穷则思变,还有一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事实证明朝鲜这个“小弟”当得极不安稳。后来他们发现另一个邻居——日本渐渐有了新老大的风范,而日本也一直注意培养在朝鲜的势力,比如朝鲜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就是跟日本 导语 黄治军著的《晚清最后十八年(1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为同名系列图书首册,内容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前夕的袁世凯事迹开始,写到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夺权,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结束。书中前半部分以令人吃惊和信服的细节,还原了甲午战争的全部过程,讲清了甲午战争前因后果、清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战略战术安排、胜败原因;后半部分讲清了戊戌变法暴发的原因、详细过程、各派人物的反应以及变法失败原因的总结,史料详实、可靠。 序言 写作《晚清最后十八年》开始于2011年,现在回想起 来,为什么要写它?一切都好像是注定。很多细节都记不 太清了,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当时看到的一则新闻——《湖 北武汉投资两百多亿筹备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当时就有 一个念头:这是纪念辛亥革命最好的方式吗? 动笔之后,一开始把它放在了天涯论坛上,与网友们 互相讨论和交流。一年多以后,它被评为天涯社区“2013 年年度十大作品”,于是准备出版,和读客图书公司谈合 作。我很佩服出版方在全书还没有写完的时候。就和我签 了出版协议,也很感谢他们后来为这套书的出版所做的工 作。 那时我已在《旅伴》杂志社工作了九年,26岁开始从 记者、首席记者做到了执行主编,写作需要占用我全部的 业余时间,包括每一个晚上和周末。有一天我接到了女友 的短信,她说:“在我的观念里,写作是可控的,恋爱才 是不可控的,但你对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是可控,只有写作 对你来说才是不可控的,我们分手吧。” 当时她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工作繁杂忙碌,在她特别 需要关心和倾诉的时候,我总是不在她身边。 原本以为我的写作生活就这么继续下去,但2013年夏 天我接到一个电话。那天舅舅从长沙打电话过来,说我老 兄可能得了一种怪病。他瞒着父母偷偷跑到湘雅医院来住 院,几天后就要进手术室了。 老兄在深圳开了一家塑胶模具工厂,固定资产做到了 几千万,但仍然是一个夫妻店,他负责业务,嫂子负责财 务,小孩还在上学。在生病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陪伴他, 因为工厂还需要运转,每天还有事情需要处理。工人还需 要发工资。 我从杂志社请好假,跑到长沙去陪伴老兄。八个小时 的手术过后,大夫告诉我:情况很不乐观。在他们开会诊 会议的时候,我在旁边听到了“六个月”这样可怕的词语 。 安顿好老兄后,我一个人跑到医院的楼顶上,号啕大 哭了半个小时。我觉得人生很荒诞,几天前我还只想着如 何做好杂志选题,现在只能一个人躲在楼顶哭泣。然后我 也做了一个决定。当我回北京办好辞职手续再回到湘雅医 院病房时,我发现老兄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巨大的行李箱 。我告诉他:“我们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我不甘心,我 一定要想办法把你的病治好。” 我每天睡在病房里,照顾老兄输液,买饭喂饭,端屎 端尿,洗衣服,去旁边的民居给他做好吃的,陪他聊天解 闷,搀扶他走路,去楼下晒太阳,有空的时候就查找国内 外一切可能的医药信息。有一天,同病房里另一个陪床的 壮汉突然塞给我一袋熟食,说这是他特意回家亲手做的。 他说:“小伙子,我觉得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你对你父亲真是太有耐心了。” 我告诉他,这不是我父亲,是我老兄。他听后怔住了 ,拍着我的肩膀说:“相信我,兄弟,你们是会创造奇迹 的!” 那一刻我跑到楼道里哭了。 我知道老兄其实是最不容易的。自小我和老兄“画风 各异”,我沉浸在书本世界里,他却更爱玩闹。他用学费 买衣服、和人谈恋爱、打架、下馆子,花钱大手大脚,后 来读到高中死活不读书了,一会儿要学武术,一会儿又跑 去做音箱生意,大半年的时间把家里的积蓄亏得精光,不 得不南下广东,从工厂的一名保安做起,最后自己开设工 厂。我是职场人士,有了事还可以辞职一走了之,他却不 能“辞职”,哪怕是进了医院,两部手机还是响个不停, 还要处理很多事情。我只能用心去照顾他。 病房里经常有需要你在一分钟之内做决断的时候。大 夫会告诉你,接下来如果用这种药,医保可以报销,但还 有另一种从外面购买的进口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5万 元一小瓶,一次输液用两小瓶,需要10万元。我问疗效如 何,大夫说理论上会更好,但这种病原本就是没有保证的 ,所以疗效也不能保证。那时候我经常盼望着时间可以慢 一点,这样每花掉一个10万的时候,都可以慢一点。 有一天,老兄突然对我说,一会儿他有个生意上的朋 友要过来看他,他不会有事,叫我别担心。这个人进了病 房后,和老兄聊了一会儿,老兄突然表现得十分痛苦,不 断地喘着气。那个人见状,十分难为情,欲言又止了好一 阵,最后留下一句“你好好养病”就走了。我想起老兄的 话,突然明白了:这个人不是来看望老兄的,是来要钱的 。老兄的工厂因为一时周转不过来,拖欠了他的货款,他 见到老兄病重,这才没好意思开口。 我跟老兄商量,先把工厂里的原料低价卖出去一批, 付完他的货款,等资金周转过来后,再把原料高价买回来 。这个人也是中小企业主,他的资金周转也很困难,如果 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不会跑到病房里来催款的。 治疗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大夫过来告诉我们,再过几 个疗程,头发可能要全部掉光了。晚上,老兄对我说:“ 你扶我下楼去吧。”原来,他要去找家理发店,剃个光头 ,然后我陪他去买了顶帽子戴在头上——是的,即使病重 ,人生也要主动。 病房里经常会有告别的时候,可能上午刚认识的病人 ,下午就见不到他了。陪床的人告诉我,病人在病重的时 候,会很没有主见,也会很敏感,陪床人任何一个细微的 言行都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老兄在治疗期间,只能吃特别清淡的饭菜,几乎不放 盐,也不能放任何调味料。我每天和老兄吃同样的饭菜, 跟他一起吃饭,他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是的,我就是要 用这种看似可笑的方式来告诉老兄,我会一直陪伴他,给 他信心。 几个月过去了,冬天来了。有天傍晚,陪他在楼下散 完步后,我对老兄说:“你先上去吧,我等一下再回去, 我再去吃点儿东西。” 刚刚路过一家麻辣烫摊点,香飘四溢,实在是太诱人 。我再也控制不住了。跑回摊前一顿猛吃,直到再也吃不 下为止。我把老板的一瓶辣椒酱吃得精光。 我以为老兄早已经回病房了,但当我走回去的时候, 突然发现楼下的花坛边上坐着一个人。天空中飘着小雪,他的背影很孤独,那是老兄。他没有上楼,他坐在那里等 我回来。 回到病房后,我心里很难受,躲进卫生间里无声流泪 。我责怪自己明明知道最想改善口味的是老兄,他肯定比 我更想去吃,可是我为什么没能忍住? 几个月以来,似乎已经流尽了自长大成人以来所有的 泪水,很多时候,我一度认为我们兄弟俩的人生会过不下 去。但那一刻,我觉得人生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要 把这种力量告诉我的读者。 在我从北京拖过来的行李箱中,除了衣服,还有一台 笔记本电脑。每天深夜,当病房熄灯、老兄睡去之后,我 把病房里的椅子搬到走廊上,借着光亮打字。值班护士过 来管过几次,后来也不管了。医院里没有网络,遇到对史 料有疑问的地方,我只能先记录下来,等到一个集中的时 间去附近的网吧上网。我必须拿手机定好闹钟,因为我怕 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病房里还在输液的老兄。 我用这种方式完成了《晚清最后十八年》第二部。 六个月过去了,十个月过去了,在所有亲人和朋友的 努力之下,老兄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他可以出院了。 后来老兄跟我说,我原本以为我们只是兄弟,现在看来你 还是上天派来救我的。 我们抱头痛哭。 是的,书本里的世界很广阔,但如果我们不能从小事 做起,不能善待身边人,学习历史又有什么用?如果我们 不去经历真正的磨难,又怎会有真正正确的价值观?当我 们积极面对困难的时候,心里面一定会有个声音告诉你: 困难是暂时的,你是在做正确的事。 无论世界多么荒凉,心中的光明总要靠自己点亮。 老兄回到了深圳,我回到了北京,写作还在继续。我 发现我有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只要发现银行卡上的钱还够 付半年的房贷,就总想着辞去工作,专心完成剩下的作品 ,因为我其实一直是一个一心不能二用的人。父母反而担 心我了,他们从深圳跑过来,监督我好好上班,也监督我 找女朋友。 辞职之后,我每天拿着包从家里出去,有时候是在家 附近的咖啡馆,有时候是在公园里,继续写作。离家不远 的地方有一条不经常过火车的铁路,那里永远停着一辆货 车。大部分的时候,我坐在铁轨旁打字。对面是一棵树,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有叶子从树枝上掉下来了,原来时间 已经过去快三个月了。 我在这里完成了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写作。 父母告诉我,他们要回去了。我很愧疚,让他们监督 的事情都落空了,父母其实早就发现了我的秘密。后来他 们跟我说:“孩子,你每天拿着包出去,但有一天你是穿 着拖鞋出去的,我们又怎么能再给你压力呢。” 五年了,写作已经成了一种生理需要。将你的人生, 像毛巾浸在水里一样浸在孤独里,拧干了,便是人生的辽 阔。2017年,我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她是一位北京妞儿, 满族人,正黄旗格格,缘分就是如此的微妙,那时候我常 说:“‘晚清’没有火,却让我遇到了一位格格,这也是老天对我的奖赏吧!” 其实,我们在听从内心声音的路上走了多久,幸福的 到来就会走多久吧。 五年了,还去过很多地方。每当史料不能给我答案的 时候,我总要到历史人物曾经涉足的现场去转一转,宽广 美丽的土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为什么我们对这片土地 爱得深沉?因为我们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 有一个地方是留到最后才去的:浙江海宁。 1916年,绕地球已经数周的孙文回到了国内,他应朋 友之邀,来到海宁观看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汹涌的大潮,当它涌来时,如万马奔腾,巨浪 滔天,惊涛拍岸,地动山摇,卷走了它面前的一切! 这样的场景,令看惯大风大浪的孙文也无比动容。 观潮过后,他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他应 该写点什么。孙文似乎看到了一种人世间最本质的东西, 而这也是我们最终要讲述的历史规律。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内容推荐 黄治军著的《晚清最后十八年(1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为同名系列图书首册,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前夕的袁世凯事迹开始,写到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夺权,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变法派,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而无论是洋务派还是变法派,保守派还是改革派,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只要踏入权力中心,都将毫无例外地转变成一种势力——既得利益集团。自救变法最终为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最终同归于尽的晚清变局埋下伏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