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阳盆地自然地理及地质
1.1 洛阳盆地气象水文
1.1.1 洛阳盆地气象
1.1.2 洛阳盆地水文
1.2 洛阳盆地地形地貌
1.2.1 黄土地貌
1.2.2 流水地貌
1.3 洛阳盆地地层
1.3.1 前第四系
1.3.2 第四系
1.4 洛阳盆地构造
1.4.1 主要地质构造
1.4.2 新构造运动
2 洛阳盆地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
2.2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分区
2.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2.2.2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2.2.3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2.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3.1 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2 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3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3.4 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
2.3.5 地下水流场的变化
2.4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1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2.4.2 地下水动态特征
2.4.3 地下水动态类型
3 洛阳盆地地下水开采现状
3.1 城市供水现状
3.2 城市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
3.2.1 伊河南岸水源地
3.2.2 伊洛河河间地块水源地
3.2.3 洛河北岸水源地
4 水面工程蓄水对两侧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1 水面工程概况
4.2 洛河水面工程对两侧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2.1 建设前后水位的变化
4.2.2 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4.2.3 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5 洛阳盆地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5.1 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简史
5.2 数学模型的确定及计算区划分
5.2.1 数学模型的确定
5.2.2 计算区划分
5.3 参数计算及确定
5.3.1 重力给水度(u)
5.3.2 渗透系数(k)
5.3.3 降水入渗系数(a)
5.3.4 渠系渗漏系数
5.3.5 灌溉回渗系数(B)
5.3.6 潜水蒸发系数(C)
5.4 浅层地下水资源计算
5.4.1 补给量计算
5.4.2 排泄量计算
5.4.3 参数验证及水均衡分析
5.4.4 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容积储存量
5.4.5 浅层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
5.5 中深层地下水资源计算
5.5.1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5.5.2 弹性储存量计算
5.5.3 可开采资源量确定
6 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及规划
6.1 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6.1.1 分析方法
6.1.2 开采潜力分析
6.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6.2.1 可增强开采区
6.2.2 控制开采区
6.2.3 调减开采区
7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7.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7.1.1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7.1.2 中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等征
7.2 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
7.2.1 饮用水水质评价
7.2.2 工业用水水质评价
7.2.3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7.2.4 地下水质量评价
7.3 地表水环境评价
8 地下水污染评价
8.1 地下水污染源
8.1.1 工业废水
8.1.2 生活废水
8.1.3 农业污染
8.2 废水中的污染物
8.3 地下水污染评价
8.4 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
8.4.1 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
8.4.2 地下水资源污染的治理
9 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
9.1 可供规划的水源地
9.1.1 伊河南岸诸葛一李村傍河水源地
9.1.2 伊洛河南岸小訾殿水源地
9.1.3 伊洛河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分析
9.2 城市水资源合理配置
9.2.1 地表水资源
9.2.2 地下水资源
9.2.3 城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建议
10 城市供水安全战略
10.1 重点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10.2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措施
10.2.1 水源地保护
10.2.2 水源地开采监测
ll 结束语
11.1 主要成果及认识
11.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