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唐博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以历史上的经济改革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分为三编,明及以前、清前期、近代中国,选取了各时期一些经济改革事件进行分析与评述,从而为当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唐博为人大历史学博士,其学术主张在于学术的通俗化(采访原文:“学术要接地气,要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搭起象牙塔与市井生活的桥梁”)。市面上关于经济改革的书籍众多,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比较专业,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内容会因为专业而稍显枯燥。本书稿因语言的通俗性与趣味性可作为一般大众读物,不需要专业背景便可充分理解。
作者简介
唐博,青年清史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1981年生于河南郑州。1999年河南省高考历史状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关门弟子。主攻清代经济史、城市史、台湾史。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清案探秘》《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驿站小史》等专著14部,累计发表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180多篇。
目录
序言(戴逸)
前言
第一编:领航全球(明及以前)
导语
商鞅变法中的“分户”新政
农业改革:“芈月”背后的秦国强盛之基
度田事件:东汉“土改”试验
“锦绣未央”:鲜为人知的北魏冯太后及其吏治改革
《琅琊榜》背后的南朝“土断”风波
“洛囧”:隋唐时代“逐粮天子”及其供给侧改革
均田难均:唐代土地制度顶层设计的困惑与嬗变
大唐税改:两税法的顶层设计及其困局
宋代军改:一场夜宴引发的纠结与误区
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变法的创举与悲剧
苦撑困局:南宋后期的“公田法”改革
老臣的纠结:马文升退休记
驿站改革:明王朝的生死劫
第二编:落日余晖(清前期)
导语
清代北京旗人住宅政策及其变革
江南奏销案:一场异化的清代征税闹剧
养廉银:备受争议的官员薪酬改革
摊丁入地:赋役均衡化的顶层设计
雍正是怎样管理干部的
州县官的银两:算不清的糊涂账
一张纸片引发的丑闻:清代两淮预提盐引案始末
老有所养:清代官员的退休及其待遇
“大海商案”背后的国家转折
大清闭关背后的地方利益博弈
洪任辉事件:一次双输的洋人“上访”
一个乡绅眼中的“道光萧条”
海运or漕运:考验道光的改革难题
人满为患:乾隆皇帝的世纪心病
功成身退:广州巨富叶上林的商海浮沉
何锡之死:左右摇摆的清代矿政
一命一抵:礼炮误伤引发的争端
大清部费:中央衙门里的“潜规则”
阿美士德访华:一场未曾谋面的贸易较量
律劳卑事件:一场误会引发的贸易战争
第三编:奋起直追(近代中国)
导语
铜瓦厢:改写历史的洪灾记忆
开征厘金:救急引发的晚清政经变局
息借商款:突破传统的清末财经新政
昭信股票:一次变了味的近代公债
清末橡胶风潮:大清股市的狂热与梦魇
资本的博弈:陈光甫及其金融贡献
癫狂与冷漠:晚清上海楼市风云
香港楼市的“地产革命”
廉租房的故事:民国时代的平民住宅
香厂新市区:北京“南城开发”的百年号角
西郊新街市:八十年前未建成的北京副中心
雷击事件引发抗日根据地建设升级版
宜昌1938: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大陆官员眼中的日据台湾
洋人赫德与大清海关改革
晚清军购改革中的克虏伯因素
科举考试引发的清末广州赌局
捣毁电车:北平人力车夫的生存逻辑
后记
序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对个人、集体,乃至
国家、民族,意义重大。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
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
能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解开迷惘。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
现实离不开历史渊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历史
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我们在成长,历史车轮也在滚滚向前。第二次鸦片战
争之后,李鸿章曾惊呼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外来冲击和内部巨变。其
实,每个王朝、每个时代、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变局
”。
谈到“变局”,人们会想到商鞅的时代、王安石的时
代、张居正的时代、康有为的时代,等等。这些造就“变
局”的时代,无不在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
而正是这些变化,让中国历史变得斑斓多彩,韵味无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局”通常不是自
发的,而是大多借助于顶层设计的“变革”来推动和实现
。经济是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经
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领域的变革,归根到底
都是经济变革。
在这些“变革”中,“耕战”升为国策,“盐铁”收
归专营,“海关”时开时关,“官俸”忽高忽低,楼市、
国债、银行、电车等新事物也次第涌现,改变着各自所处
的时代。
可以说,这些“变局”,以及身处其中的“变革”,
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潜移默化,不管是大改,还是微调
,都成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中国历史永不消逝的电
波。而中国历史,就是在变革中不断修正错误,导正航向
,破浪前行。特别是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以强烈的历
史落差,刻骨铭心,推动后来者寻求自救、迎头赶上,投
身拯救中华、复兴中华的大变革中,努力打造和再造一个
强大的国家。
今天,我们仍在面临着国际国内新的“大变局”,经
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变局,以
及应对变局的经济变革,对于当代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唐博博士的这本《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
》,就是对这些变革和变局的生动解读。
这本书里的章节主题,精心挑选,贴近生活,就像一
张张拼图,把5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事件,由碎片组合
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平实而严谨的语言文字,彰
显变局时代推进变革的张力和伟力,为我们总结经验教训
,提供打开门窗的钥匙。
唐博博士是我的关门弟子。他从本科到博士都在中国
人民大学就读,历史学功底扎实;他的博士学业两年就全
部完成,学习能力快人一步;毕业后,他在政府机关工作
繁忙,能挤出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开展学术研究,做到著
作颇丰,水平提升,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亮
相,非常可贵。这本书就是他这些年来刻苦钻研中国经济
和历史的成果之一。
这是转型的时代,我们正在改革中解难题、求发展。
这是最好的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书写画卷、唱响强音
。读读这本书,让我们在改革的洪流中正本清源、以史为
鉴;让我们搞清楚改革从哪儿来,改革向何处去;让我们
拨正航向,转舵前行,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戴逸
二〇一八年六月
导语
目前市面上的经济改革图书主要以回顾中国百年经济改革史为主,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改革政策分析。回顾中国两千年经济改革史的选题目前在图书市场还很少见,唐博著的《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从著名的商鞅变法开始讲述,从历代的经济改革入手,由此折射到现今的经济改革,以史为鉴。与其他经济改革内容的重复性相对较小,在写作中,作者抓住了大众的阅读心理,选取典型事件或典型案例进行切入,并紧扣这一事件进行内容的展开,将经济改革的措施通过故事性地描述展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写作视角使得全书稿成为了一个个的小故事,有助于读者阅读。
后记
这些年,我们总在讨论改变命运。
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有人说,买房改变命运。有
人说,炒股改变命运。有人说,嫁个土豪大叔,找个“白
富美”倒插门,就能改变命运。
如果靠指望一件事、一个工具,甚至其他人,就能改
变命运,走向完美人生,恐怕大清就不会亡了,恐怕猪都
能上树了。
事实上,我们一直生活在变化的社会,最近一二百年
,变化尤其剧烈。剧烈到每隔一二十年,都会有一次剧烈
的财富洗牌。你站对了风口,走上嗨一阵子;站错了方向
,轻则向隅而泣,重则挂在墙上。
有兴趣的话,去看看最近几十年的报纸杂志,去看看
那些财经历史书刊,那些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富豪,绝大多
数已经灰飞烟灭。别说富不过三代,恐怕这一代都很难守
得住财富。即便是万贯家财、豪宅千尺,站在中长时段来
看,也仅仅是暂时管理一下,绝非永恒拥有。
为什么会这样?
思维跟不上了,押宝押错了。套用一句官方术语:没
有做到“与时俱进”。
你不动,世界在动。富人不可能一辈子舒舒服服地、
一成不变地富裕下去,甚至世世代代都很轻松地富裕下去
。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老套路、老
黄历,终究会被快速变化的世界淘汰的。
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如此。
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追求国泰民安的目标,实现政
通人和的梦想,靠洋人是靠不住的,还得靠我们自己。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心在变,外部环境也在变,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满足民生需求,增强综合国力,国家
层面也要及时分析形势,顺应变化,调整政策,应对挑战
,做好准备。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站在正确的位置,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押上合适的筹码。
所幸,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王朝,都不缺乏在经济领
域推动变革、掌控变局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清朝。尽管
在人们的印象中,清王朝似乎是个闭关锁国、丧权辱国的
朝代,但却从未真正关起大门,从未真正裹步不前。它所
经历的变局,所推进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全方位的。
历史对人们最大的功用,不光是记述过去的一切,留
下难忘的回忆,也不光是传承民族文化,筑牢情感纽带,
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我们留给下一代的,
不仅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获取财富的能力、眼界和格局
,是稳步发展的根基、动力和韵律。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财富桥段太多了。仅仅是大时
代、大潮流中的一丁点变化、一个小浪花、一个小人物的
悲欢离合,就可以折射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社会的
兴衰成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历史命
运。
如果把这些桥段组合起来,就能够勾勒出中国经济风
云的历史启示录。它是一部长篇正剧,它是一段永不磨灭
的财富记忆,它是一处值得深挖的精神宝藏。
这就是我撰写《历史大变局: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
段》的初衷。
这本小书,是我以在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连载多
年的“创富纪”专栏为主,再加上早年在《中国文化报》
《北京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少量经济史文章,精心补充
修订而成。有年代感,有代人感,更有现实感。
这本小书,案例细碎,文字浅近,却紧扣时代主题,
紧贴时代热点,紧靠历史文献。每案惜墨如金,却围绕“
变局”,勾勒出一幅幅改革桥段的工笔图景。如果组合起
来,就是一部中国经济风云长卷。
这本小书,凝结了我多年读书和研习中国经济史的心
得体会。选题有独立性,也有连续性,更有逻辑性。因此
,它不是大拼盘,而是一道用料考究、制作精心的文史大
餐。
历史学本就是默默无闻的学科,需要耐得住寂寞,坐
得住冷板凳。同时,历史学也需要创新,回望过去,关注
当下,展望未来,以史为鉴。这就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挖
掘新课题,迎接新挑战,在当代寻找历史的影子,在历史
中寻找对当下有益的启迪。对于历史学工作者来说,故纸
堆里找出新灵感,这是一杯功夫茶,需要沉淀,更需要打
磨。
查文献、磨文稿,耗费最多的是时间。在快节奏的都
市职场生活里,最珍贵的也是时间。可是,只要乐意,时
间再紧也总是能挤得出来。比如地铁里、公交上、双休日
、出差期间,抓紧一切碎片时间看书和思考,总会有不一
样的收获。每解决一点问题,开拓一点思路,都很有成就
感。
嘴皮子和笔杆子,是职场两大看家本领。两者的长进
都要靠练,而后者尤其常用。日常的公文写作当然枯燥,
写作专栏便成了督促学习钻研、拓展研究视野、提升写作
水平的舞台。在这里,我既可以展开隐形的翅膀,让所有
历史人物和事件活起来,跳起来,跑起来,又能锻炼塑造
严谨考证和求真务实的学风。笔耕不辍,既能带来丰满的
写作成果,又让本职工作有提高,实现各方面的共赢。
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要感谢恩师戴逸先生,在清史纂修的繁忙工作之余,
为这本小书欣然作序。毕业以后,我每年都去汇报工作和
生活。年逾九旬的他,
精彩页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独步全球,领先世界。
陆路“丝绸之路”,前往中国的西方商队络绎不绝;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震惊了中世纪欧洲;日本的遣唐使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追寻唐帝国的深邃文化;菲律宾的苏禄王宁愿长眠中国,也不愿归返故乡。中国犹如磁石,繁华富庶、魅力无限,吸引着各方宾朋,成为当之无愧的“宇宙中心”。
领航全球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从战国诸侯到大明王朝,内部分歧和社会矛盾从未弭平,一次次变局考验着所谓的“长治久安”。为避免农民战争和改朝换代带来的巨大冲击,封建王朝一直在以“变革”的名义进行政策调整,尤其是经济政策调整。
变革,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变革的目标,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受益,实现共赢。但在变革浪潮的涤荡中,每个人“赢”的程度有不同,一部分人甚至会利益受损,付出代价。因此,历朝历代的变革,面临的阻力都很大。作为变革的领路人,必须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商鞅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鲜明口号,反驳守旧派的荒谬言论;王安石奏响了“天边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时代强音,彰显了坚持变革的决心和力量。他们为变革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主持的新政在历史上也毁誉参半。
人们更看重的,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比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一系列新政。不过,普通百姓更关注的,是民生相关的具体措施、细节片断,以及实施效果。
——战国七雄,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看似横亘秦岭,居高临下,实则被东方六国视为“戎狄”,隔出圈外。面对三晋蚕食,秦国即将关山不保,陷入肢解险境。要想由弱变强,必须奖励耕战,多生壮丁、多打粮食,为前线提供不竭的兵员和物资。商鞅变法中的“分户新政”、芈太后主导的农业新政,正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重要举措。
饭菜吃饱、齐装满员的秦军甲士如虎狼一般,“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自从土地私有和买卖合法化以来,土地兼并现象就从未停止。由此带来的土地配置不均,以及自耕农的消亡,就成了常态。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也大多与此有关。为了保持国家的农业发展活力,特别是税源和兵源充足,就必须抑制土地兼并,培养和保护自耕农。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度田”,始于北魏、盛于隋唐的“均田制”,以及南宋的“公田法”,都是出于这个目的。这样的“土改”试验,既有暂时胜利的喜悦,也有落实不力的苦衷。土地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历代统治者头顶的紧箍咒。
——身处“体制内”,很多人都在谋职位、混待遇。为此甚至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北魏的官员曾长期没有薪水,只能靠贪腐养活一家老小;明代大臣马文升,在退休后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上纠结不已;而花费巨资才谋得在驿站里吃粮当差的李自成,却不幸遭遇了崇祯帝裁撤驿站的改革,丢了铁饭碗,意外地走上了跟朝廷对抗的道路。
无论是冯太后的吏治改革,还是明代的退休制度改革,抑或是明末的驿站改革,其宏观思路和技术操作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反思。
——我们向来反对“超国民待遇”,纠正政策跑偏也就再正常不过。南朝推行“土断”,旨在裁撤侨置州县,缩小土著与移民的待遇差异;。宋初推行军改,则是针对唐末藩镇割据导致的军权分散、政出多门的问题,维护来之不易的国家统一。这些都是纠偏,恰如其分,势在必行。
不过,纠偏会过头,矫枉会过正,过犹不及。南朝齐的“土断”演化为“检籍”,政策过激,从而引发唐寓之起义,迫使“检籍”中断,社会矛盾依旧尖锐;宋初军改集中了兵权,却弱化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冗兵”现象,北宋中叶的王安石变法,正是对宋初各领域改革负面导向的再次纠正,其中也包括对军改的调整。它们的瑕疵恰恰说明,“矫枉过正”的后患无穷。
——物资供应是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解决首都物资紧缺的难题,秦朝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八百里秦川;隋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并开支渠连接长安,输送物资;元、明时期更对京杭大运河依赖有加。在无法实现后勤自给的地区建设中心城市,物资供给必须跟得上。
隋唐走了一段弯路,建都长安,却不得不到洛阳“逐粮”;契丹走了一段直路,借助榷场贸易得到了战争抢不到的物资;大唐税改更是将征税对象从人口转向物资、财产,令征税对象和方式更合理。
回望历史的天空,这些改革片断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却也留下些许灯光,照亮前路,启迪人生。或许这种路见不平、改革不止的追求和勇气,才让中华文明总在危难关头及时转舵,触底反弹,生生不息,活力依旧,让中国的站位在17世纪以前继续保持在世界前列。
P6-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