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袁薇佳著的《差异趋同革新--中西方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主要研究中西方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网络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新兴的社交媒体进行网络交往,新的网络交往模式带给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何种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本书聚焦于“大学生网络交往”这个主题,呈现受到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在塑造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形象、进行网络互动等过程中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乃至整个群体表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特点。 作者简介 袁薇佳,女,1978年出生,贵州赤水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供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比较、高等教育管理。已在《当代传播》《新闻知识》《教育评论》《中国德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一 第一节 交往之义的词源学追溯与反思 一、交往的定义 二、传统文化中的交往观 三、交往观的代表性理论和学说 第二节 关于网络交往 一、人类交往方式的发展进程 二、“网络交往”的概念梳理 三、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 四、网络交往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中西方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西方国家及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 第二节 中西方大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交往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自我的重塑:网络交往与自我的发展 第一节 网络交往与虚拟自我 一、关于自我 二、网络交往中的虚拟自我 三、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自我 第二节 网络交往与自我认知 一、网络交往与自我认知的深化 二、网络交往与自我肯定 三、网络交往与角色学习及整合 第三节 网络交往与新的自我同一 一、心理学中的“自我同一性 二、网络交往中“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危机 三、网络交往使自我从“分裂”走向新的“自我同一 第五章 群体中的互动:网络交往与活动组织 第一节 网络交往中的大学生群体 一、网络互动中的大学生同辈群体 二、网络交往中的青年自组织 三、大学生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作用及其表现 第二节 以活动为导向的网络交往 一、网络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活动 二、专题:校庆网络互动推动校园组织文化形成 第三节 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交往 一、网络组织中的趣缘群体 二、网络趣缘群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作用 第六章 语言的革新:网络交往与符号环境 第一节 作为传播符号的网络交往语词 一、网络语词的基本类型 二、网络交往中的网络语词特点 三、网络语词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作为文化心理表征的网络交往语词 一、表现当下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简的心态 二、展现大学生的反权威、反传统和宣泄缓压的心理倾向 三、体现大学生对身份认同、群体归属的需求 四、展现大学生对流行时尚与快乐的追求 第三节 网络语词呈现新时期青年亚文化特点 一、反叛与创新同在 二、渴望认同与刻意回避同在 三、个性张扬与盲目追随同在 四、理想追求与享乐主义同在 第七章 超越与失衡:网络交往与大学生社会化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化及其内容与特点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及特点 三、网络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 第二节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第三节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大学生角色身份异化 二、导致无法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 三、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四、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思维僵化 五、造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范和网络安全问题 第八章 多中心治理:大学生文明网络交往机制建构 第一节 提升素养,增强理性交往能力 一、发挥社会媒介教育组织的作用 二、发挥高校的作用 三、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 第二节 建立规范,净化交往的共同“生活世界 一、加强网络立法和政府作用 二、加强网络信息环境建设 第三节 加强对话,推动交往达成理解和共识 一、体现民族特色和青年特色文化 二、体现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