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一 一个帝政时代的老古董 二 一套少见的服装 三 一个得罗马奖的人的下场 四 好事有时候是白做的 五 一对榛子钳 六 一个到处看得见的被剥削者 七 收藏家的得意 八 倒楣的舅舅不受欢迎 九 信手拈来的宝物 一〇 一个待嫁的女儿 一一 食客所受的百般羞辱,这不过是一例 一二 男女门房的标本 一三 大为惊奇 一四 两只鸽子的寓言成了事实 一五 一心想在遗嘱上有个名字 一六 德国人中的一个典型 一七 生在法兰克福的浪子会一变而为百万富翁的银行家 一八 发财的经过 一九 从扇子说起 二〇 好日子回来了 二一 一个妻子要多少开支 二二 邦斯送了庭长太太一件比篷巴杜夫人的扇子更名贵的艺术品 二三 一个德国念头 二四 空中楼阁 二五 邦斯给结石压倒了 二六 最后的打击 二七 从忧郁变为黄疸病 二八 黄金梦 二九 古董商的肖像 三〇 西卜女人的第一次攻势 三一 贞节的表现 三二 论占卜星相之学 三三 大课 三四 一个霍夫曼传奇中的人物 三五 懂画的人并不都在美术院 三六 看门老婆子的唠叨与手段 三七 一条美丽的手臂能有多少效果 三八 初步的暗示 三九 狼狈为奸 四〇 狡猾的攻击 四一 关系更密切了 四二 巴黎所有初出道的人的历史 四三 只要耐心等待,自会水到渠成 四四 一个吃法律饭的 四五 不大体面的屋子 四六 律师的谈话是有代价的 四七 弗莱齐埃的用意 四八 西卜女人中了自己的计 四九 西卜女人上戏院去 五〇 生意兴隆的戏院 五一 空中楼阁 五二 容光焕发的弗莱齐埃 五三 买卖的条件 五四 给老鳏夫的警告 五五 西卜女人叫屈 五六 弱肉强食 五七 许模克至诚格天 五八 不可恕的罪恶 五九 遗嘱人的妙计 六〇 假遗嘱 六一 大失所望 六二 初次失风 六三 荒唐的提议 六四 梭伐女人再度出现 六五 他这样的死了 六六 看护女人趁火打劫 六七 只有死人不受骚扰 六八 巴黎的丧事是这样办的 六九 老鳏夫的葬礼 七〇 巴黎有多少人靠死人吃饭 七一 继承开始,先得封门 七二 干预人家的官司是危险的 七三 三个穿黑衣服的人 七四 弗莱齐埃的成绩 七五 一个不大舒服的家 七六 高狄沙的慷慨 七七 夺回遗产的办法 七八 结局
精彩页 一 一个帝政时代的老古董 一八四四年十月,有一天下午三点光景,一个六十来岁而看上去要老得多的男人,在意大利大街上走过,他探着鼻子,假作正经的抿着嘴,好像一个商人刚做了件好买卖,或是一个单身汉沾沾自喜的从内客室走出来。在巴黎,这是一个人把心中的得意流露得最充分的表示。那些每天呆在街上,坐在椅子里以打量过路人为消遣的家伙,远远的一瞧见这老人,都透出一点儿巴黎人特有的笑容:这笑容包含许多意思,或是讪笑,或是讽刺,或是同情。可是巴黎人对形形色色的场面也看腻了,一定要遇到头等怪物,脸上才会有点儿表情。 那老头儿在考古学上的价值,以及大家眼中那一点笑意,像回声股一路传过去的笑意,只要一句话就能说明。有人问过以说俏皮话出名的戏子伊阿桑德,他那些博得哄堂大笑的帽子在哪儿定做的。他回答说:“我没有定做啊,只是保存在那儿。”对啦!巴黎上百万的居民其实都可以说是戏子,其中有好多人无意中全做了伊阿桑德,在身上保留着某一时代的一切可笑之处,俨然是整个时代的化身,使你在大街上溜达的时候,便是想着给朋友欺骗那一类的伤心事,也不由得要噗哧一声的笑出来。 那过路人的服装,连某些小地方都十足保存着一八。六年代的款式,所以它让你想起帝政时代而并不觉得有漫画气息。就凭这点儿细腻,有眼光的人才知道这一类令人怀古的景象更有价值。可是要体会那些小枝节,你的分析能力必须像逛马路的老资格一样,如今人家老远看了就笑,可见那走路人必有些怪模怪样。像俗语所说的扑上你的眼睛,那也正是演员们苦心研究,希望一露脸就得个满堂彩的。原来这又干又瘦的老人,在缀着白铜纽扣的,半绿不绿的大褂外面,套着一件没有下摆的栗色短褂,叫作斯宾塞的!一八四四年上还看到一个穿斯宾塞的男人,岂不像破仑复活了一下吗? 顾名思义,斯宾塞的确是那位想卖弄细腰身的英国勋爵的创作。远在一八。二年亚眠安和会之前,这英国人就把大氅的问题给解决了:既能遮盖胸部,又不至于像笨重而恶俗的卡列克那样埋没一个人的身腰,这种衣服如今只有车行里的老马夫还拿来披在肩上。但因细腰身的人为数不多,所以斯宾塞虽是英国款式,在法国走红的时间也并不久。那些四五十岁的人,看到有人穿着斯宾塞,自然而然会在脑筋里给他补充上一条丝带扎脚的绿短裤,一双翻统长靴,跟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老太太们见了,也得回想起当年红极一时的盛况。可是一般年轻的人就要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老阿契皮阿特要割掉他外套的尾巴呢?总之,那个人浑身上下都跟斯宾塞配得那么相称,你会毫不犹豫的叫他做帝政时代的人物,正如我们叫什么帝政时代的家具一样。但只有熟悉那个光华灿烂的时代的,至少亲眼见过的人,才会觉得那走路人是帝政时代的象征:因为要辨别服装,必须有相当真切的记忆力。帝政时代跟我们已经离得那么远,要想象它那种法国希腊式的实际场面,绝不是每个人所能办到的。 他帽子戴得很高,差不多把整个的脑门露在外面,这种昂昂然的气概,便是当年的文官和平民特意装出来对抗军人的气焰的。并且那还是一顶十四法郎的怕人的丝帽子,帽沿的反面给又高又大的耳朵印上两个半白不白的,刷也刷不掉的印子。帽坯上照例胶得很马虎的丝片子,好几处都乱糟糟的黏在一块儿,尽管天天早上给修整一次,还像害了大麻风似的。 仿佛要掉下来的帽子底下,露出一张脸,滑稽可笑的模样,唯有中国人才会想出来,去烧成那些丑八怪的瓷器。阔大的麻子脸像个脚炉盖,凹下去的肉窟窿成为许多阴影:高的高,低的低,像罗马人的面具,把解剖学上的规则全打破了。一眼望去,竟找不着脸架子。应当长骨头的地方,却来上一堆果冻似的肉:该有窝儿的部分,又偏偏鼓起软绵绵的肉疙瘩。这张怪脸给压成了南瓜的形状,配上一对灰眼睛——眉毛的地位只有两道红线——更显得凄凉:整个的脸被一个唐-吉诃德式的鼻子镇住了,像平原上的一座飞来峰。这鼻子,想必西万提斯也曾注意到,表示一个人天生的热爱一切伟大的事,而结果是着了迷。那副丑相,尽管很滑稽,可绝对不会教人发笑。可怜虫苍白的眼中有一股极凄凉的情调,会令开玩笑的人把到了嘴边的刻薄话重新咽下去。你会觉得造物是不许这老头儿表示什么温情的,要是犯了禁,就得教女人发笑或是难受。看到这种不幸,连法国人也不做声了,他们觉得人生最大的苦难就是不能博得女人的欢心! P1-3 导语 《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喜剧》的幕终之作,并采取了独特的“短故事”结构,避免长时间阅读产生的枯燥感。 纪念著名翻译家傅雷诞辰110周年,选取傅译权威版本,精准传神,不失风貌;附有注释,对当时的世情风物做了详尽的介绍。 在已有版本基础上进行精心编校、修订,删去繁冗的注释;近年市面上此书版本稀少,本书的全新出版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本书采用32开小开本、包封设计,装帧精美,阅读、收藏皆宜;采用进口瑞典轻型纸印刷,环保护眼。 序言 出版说明 在众多文学形式中,小说与传记无疑是对比最 为鲜明而同样吸引读者的两种:小说虚构了一系列 环境、人物和情节,每一部作品都为读者带来不同 的文学体验;传记忠实地记录了真实存在的人物的 生平事迹,使读者跟随传主的脚步经历别样的人生 。在卷帙浩繁的外国文学中,19-20世纪的法语文学 为当时法国向世界文化与艺术中心的无限接近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一 笔珍贵的文化财富。本套书籍所选择的作家——巴 尔扎克与罗曼·罗兰,即是谈论法语小说和传记时 不可忽略的两位巨匠。20世纪初,这两位作家的作 品先后传人中国,经由林纾、敬隐渔等早期翻译家 之手,初步被国人所知。而为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在 中国广泛传播打下基础的,则是著名的翻译家、作 家、艺术评论家傅雷先生。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这 使他熟习法语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回 国后在法新社担任笔译的工作经历,则是他翻译生 涯的开端。1935年,傅雷翻译的首部罗曼·罗兰著 作《米开朗琪罗传》(后与《贝多芬传》《托尔斯 泰传》合称《名人传》)出版,其后他又翻译了使 罗曼·罗兰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克 里斯朵夫》:1946年,傅雷首次翻译巴尔扎克作品 《亚尔培·萨伐龙》,直至去世前一年(1965年) 仍致力于巴尔扎克作品的翻译。可以说,对这两位 作家作品的翻译贯穿傅雷整个文学翻译历程,也是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翻译观的体现。 本套书籍选取了傅雷翻译的较有代表性的五部 巴尔扎克作品和一部罗曼·罗兰作品,在尊重译者 风格与时代风貌的基础上修改错讹之处,保留译者 为书中部分内容所作注释,并对书中所出现的部分 人名、地名、时代等名词进行加注,使读者在阅读 中尽可能体会作品本真。本套书籍采取小开本,便 于读者收纳及携带:选用柔软护眼的瑞典轻型纸, 为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书中内容若有错 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内容推荐 巴尔扎克著的《邦斯舅舅》讲述了邦斯是一位品行正直的音乐家,他爱好美食,愿意为了收藏古董和艺术品付出一切,虽然到了花甲之年还是孤身一人,却有一位与他同样善良诚实的德国音乐家好友——许模克——作为知己。老单身汉邦斯舅舅帮自己的庭长外甥的女儿攀亲被拒,丢尽面子的庭长一家人开始散布谣言污蔑邦斯,邦斯本是好心反被怨恨,因此一病不起。见到邦斯病重,平时照顾邦斯的门房和邻居便露出了真面目,他们开始不停地折磨病中的邦斯,百般算计邦斯的遗产,想要把邦斯一辈子的艺术收藏据为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