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德国的经济表现震惊世界。世纪之交,德国一度被讥为“欧洲病夫”。但今天已不再如此。甚至当多数欧洲邻国乃至经合组织伙伴深受全球经济风暴影响时,德国也始终活力勃发。 德国究竟有什么成功秘诀?在《德国的七个秘密(全球动荡时代德国的经济韧性)》这本书里,作者大卫·奥德斯和埃里克·莱曼回答了这个问题。该书从七个关键层面,揭露、解释和剖析德国的经济与社会,如何在全球动荡时期为国家提供巨大托力。这本书探讨是什么使该国绝缘于长期经济衰落,并能充分利用全球化携带的契机而不是沦为受害者。这些洞见可以启发其他国家,进而驳斥全球化导致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必然恶化的失败主义论调。 目录 总序 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小即是美 第三章 诗人与思想家 第四章 根与翅膀 第五章 基础设施 第六章 笔记本电脑和皮短裤 第七章 德国制造 第八章 当德国人真好 第九章 结论:与时俱进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2003年11月我们聚首耶拿时,德国正深陷经济 泥潭,失业现象令人忧心,自我怀疑情绪日益弥漫 ,眼看这个国家就要如此焦虑不安地进入21世纪的 第二个十年。自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990 年10月3日重获统一激起一阵兴奋之后,德国的经济 增长一直停滞不前,以致这个曾经分裂之国双方的 人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实现了什么。西部人对 “统一税”(或称团结互助税)的怨恨与日俱增; 东部人(尤其是老一代)则兴起缅怀往昔稳定的共 产党政权下可预测的生活品质。 我们受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简称马普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 (Peter GrUSS)博士委托,负责创建并指导马普经 济学研究所(Max Plan&Institute of Economics )在耶拿刚成立的创业、增长与公共政策部门的工 作。同事问起怎么没给新部门取个德国名称,我们 的回答惹来一片哗然:德语中没有表达“企业家精 神”的词汇。与其最接近的概念为Unternehmertum ,通常是指公司的高级经理。 在一个似乎没有企业家立足空间的国家,我们 要去哪儿寻觅富有才华外加训练有素、热情飞扬的 学者启动研究议程,探索德国和其他国家该如何最 佳地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在阴冷的11 月,望着空荡荡的办公室走廊,谁敢想象这样的年 轻学者真的会存在。 但是我们竟然找到了。幸得马普学会的慷慨和 专业,以及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世界一 流声誉,有人发现了我们。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学 者,坐三个小时的火车从柏林或法兰克福赶来加入 我们,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中国、日本、意大利、 西班牙、德国、瑞典、美国、印度、荷兰、加拿大 、澳大利亚、哥伦比亚、葡萄牙。这些学术和国家 背景大相径庭的年轻学者齐聚耶拿,不仅研究哪些 因素影响创业、创新,也讨论如何最充分地利用这 两股力量促进社会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经济繁荣 。 必须感谢所有这些年轻学者,我们从他们的知 识探索中学到很多,并深受他们的灵感、精神和乐 观所鼓舞。在耶拿,我们与年轻的同事展开漫长而 激烈的探讨和辩论,这才诞生了本书呈现的某些最 重要的观点。 耶拿并非作者撰写此书的起始地。1985年戴维 来到柏林,最初在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后来成为代理主任兼研究教授直至1997年。这是 难得的机会,可以观察甚至参与被柏林墙和冷战割 裂的德国如何转型为一个统一、自治的国家,并最 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为欧洲的主要经济引擎。 我们就在这个时候相遇,不过直到2002年,埃 里克在印第安纳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所花一年时间完 成他的教授论文后,我们才开始携手合作。2003年 我们分别担任马普经济学研究所正、副主任,合作 研究的势头也越来越强。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所科 研团队发现,德国正迅速演变为创业驱动型经济体 ;我们与朋友兼同事马克斯·凯尔巴赫(Max Keilbach)合著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一书 对此做了翔实的描述和解释。 我们的研究超出戴维2009年离开马普经济学研 究所时的领域,旨在确定哪些因素对德国有效哪些 无效,并逐步表明,多个关键因素共同为德国在全 球动荡时期提供了某种经济韧性。本书旨在分享我 们与马普经济学研究所同事了解到的德国的高度经 济韧性,并指出这一点为何以及如何可能对其他国 家具有启发性意义。 我们要感谢直接或间接促成这部作品的众多同 僚。首先郑重致谢马普经济学研究所的同事以及各 个领域的学者,他们参与研究并奉献想法、灵感和 精力,努力从新颖的角度看待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 繁荣兴旺的因素和力量。感谢印第安纳大学发展战 略研究所的Chemain Nanney、Aileen Richardson 和Sara Cockerham,以及奥格斯堡大学经济贸易系 的Cornelia Noglinski,他们在手稿写作的每一阶 段提供了认真细致的帮助与支持。他们为本书付出 的辛苦和贡献是无价的,实在感激不尽。我们还要 感谢几位传统中小企业和管理者的宝贵建议,尤其 是Alexander Starneeker、Manfred Starneeker 和David R.Eisenbeiss。 最后,要特别致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经济与金融 执行编辑ScottParTis和他的助理编辑Cathryn Vaulman对本书的坚定支持。非常感谢他们的热情、 鼓励以及对高质量学术和出版物的保障,在指导作 品从初稿到最后出版的写作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关 心、努力和智慧。
导语 《德国的七个秘密》是经济类图书。 德国作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经济体,在面临欧洲经济不景气时,从七个方面入手,全力维持自己的经济地位。德国所做的这些努力,带来很多积极的经济表现,可以供其他国家借鉴学习。本书从更广泛的视角考察了德国的成功经验,讨论了政策、企业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给国家带来的贡献。作者戴维·奥德兹、埃里克·莱曼将德国和美国的轨迹作出了比较:强调德国注重其经济的供给侧,并积极寻找外部需求,并就这一点与美国注重从内部拉动经济做了对比。其他国家虽不能照搬德国模式去发展,但是却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以保持和发挥本国的特有优势。 精彩页 那个十年末,在迈克尔·德图佐斯、理查德·莱斯特和罗伯特·索洛的组织指导下,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委员会23位跨学科的顶尖学者组成一支“梦之队”,合著了重要而极具影响力的调查报告《美国制造:恢复生产优势》,视角独特又新颖。作者们一扫美国必然遭遇经济衰退与竞争力丧失的悲观论调,提出大胆而谨慎的美国经济复兴策略。他们绘制细腻蓝图,以期增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面对日本、欧洲等国际对手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工厂大量生产的低成本进口商品,这些行业无疑溃不成军。 实际上,随后十年(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确着手修复经济霸权。随着失业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和就业双双起飞,所以该十年结束时,一个普遍的结论是:不但失业被彻底消灭,商业周期也被克服,毁灭性的经济低迷和衰退成为过去。股票市场开始攀升,直到迎来21世纪。美国蔚为大观的经济繁荣举世仰慕。 大西洋彼岸的德国,思路是清澈透亮的:虽然在驳斥美国经济衰退的必然性上,麻省工业生产率委员会有先见之明,但是,他们没能摸清真正推动美国恢复经济领导力和霸权的复兴与增长引擎。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并非源于汽车、轮胎、钢铁等传统制造业的复兴。事实上在那十年里,这些行业持续衰落。更恰当地说,美国的经济复苏朝向了完全不被预见的意外方向——高科技行业的兴起:个人电脑、软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金融、健康和教育板块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等。 20世纪90年代陷入经济低谷的德国对此也许十分向往,然而当它隔着大西洋,观望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其传阅甚广的力作《喧嚣的九十年代》圆里宣称的史上“最繁荣的十年”时,却一点妄想都没有。所有这些昌盛的新兴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倚靠的不是后“二战”时代坚实的物质资本,而是成为全球化时代经济成功与繁荣之真谛的知识和思想。它们讲究头脑聪明,并非四肢发达。 在整个后“二战”时代,德国好像一直在缩小与美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柏林墙倒塌前夕,似乎真要出现某种趋同。可是才过去几年,美国就已冲在前面,享受了斯蒂格利茨所说的美国史上最华丽的经济表现;德国被抛在后头,经济增长迟滞、失业率不断上升。人们普遍看好的两国趋同,眼见发生逆转。 差异到底在哪?无须思想领袖和政策分析家凝思细想,学者已经找到重要的区别:知识。正如罗伯特·索洛在更早时期发现了经济繁荣的关键要素——工厂、车间或经济学家口中的物质资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保罗·罗默,也用经济模型正式确定了政策和商业领导者逐渐意识到的事实:知识与思想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就业和竞争力的驱动力。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是生产制成品等物品的关键投入与资源,知识和思想是产生创新的重要因素。全球化令诸多传统制成品在北美和欧洲的高成本和昂贵地区痛失竞争力。但竞争力的另一源泉被发掘,它就是创新。 曾经盛极一时的工业巨头如通用汽车、美国钢铁等,当年靠大规模投资工厂和车间占领了全球主导地位,眼下却被微软、苹果等高科技初创企业,以全新的园区式新潮设施替代。这些新鲜事物刚开始时把老派专家都给搞蒙了:工厂呢?烟囱呢?但是新型经济能够成功勃发,恰恰因为很少涉及物质资本。同理,类似硅谷这样的地方经济表现令人向往,而老工业城市底特律、克里夫兰、匹兹堡等,却是苟延残喘、步履蹒跚。 遥望大西洋对岸,德国慢慢体认到,将全球化力量转化为经济契机的一项策略就是创新,至少有一个国家已在实践。严重依赖熟练工人刺激国际竞争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传统战略,在全球化新时代遇到了瓶颈。 P62-63 |